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666

(羅貝託·波拉尼奧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2666》是智利作家羅貝託·波拉尼奧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2004年。
《2666》的小説由五個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部分組成。眾多人物及故事圍繞着神秘的德國作家本諾·馮·阿琴波爾迪、作者虛構的墨西哥邊境城市聖特蕾莎以及在當地發生的一系列婦女謀殺案展開 [5] 該書將愛情、兇殺、戰爭、文學研究和創作以及懸疑等諸多元素自然地糅在一個統一體裏,其創作藝術既是對20世紀下半葉各類小説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獨具匠心的創造 [2] 
2008年,該書被《紐約時報》和《時代》選為“年度最佳小説”,並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小説”獎 [3] 
作品名稱
2666
作    者
羅貝託·波拉尼奧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出版時間
2004年10月
正文字數
706000 字

2666內容簡介

《2666》全書共分五章,講述了五個獨立又彼此呼應的故事。
第一卷《文學評論家》,講述有四位文學評論家先後都在研究同一位德國作家的故事。四位分別來自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文學教授,三男一女,由於對一位名叫本諾·馮·阿琴波爾迪的德國作家產生濃厚興趣而走到一起。四人在國際研討會上先後相識,由於學術觀點一致而成為朋友和情人。這位姓叫阿琴波爾迪的作家越來越受到世人推崇,甚至傳説有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本人卻遠離塵囂,行蹤隱秘。幾位教授偶然得知他的蹤跡,於是開始了尋找這位神秘的作家的漫長旅途。最後,他們在墨西哥開會時聽説了殺害婦女的事情。
第二卷《阿瑪爾菲塔諾》,講述因1973年智利政變而流亡的智利哲學教授奧斯卡·阿瑪爾菲塔諾的故事。他的妻子瘋狂地愛上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詩人,從此一去不返。失意的教授帶着17歲的女兒羅莎·阿瑪爾菲塔諾從西班牙來到了墨西哥聖特蕾莎(作者虛構的城市)。最後,他也聽説了殺害婦女的罪行,而且黑社會的手也伸向了他的女兒。
第三卷《法特》,講述美國記者奧斯卡·法特(意為命運)去墨西哥採訪拳擊賽的遭遇。法特剛剛為母親操辦了簡單的葬禮,情緒低落,百無聊賴之中接受了前往聖特蕾莎採訪拳擊比賽的任務。到這裏後,他得知長期以來這座城市的很多婦女慘遭強姦和殺害,並被棄屍荒野,於是試圖報道墨西哥的現狀以及這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劇,卻發現困難重重。最後,他帶着阿瑪爾菲塔諾的女兒羅莎離開了這座陰森恐怖的城市,前往美國。
第四卷《罪行》是全書的高潮,作者用三百餘頁的篇幅像紀實報道一樣記錄了1993年至1997年間聖特蕾莎上百位青年甚至是幼年女性被殘忍殺害的血案。
第五卷《阿琴波爾迪》,講述這位德國作家複雜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最為慘烈的是目睹和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屠殺戰俘和猶太人的活動。戰後他開始寫小説的主要動因與表達內疚和懺悔罪孽有關。聽説墨西哥有殺害婦女等惡性事件,他秘密去墨西哥調查。但他在那裏的行蹤十分神秘,讓許多人無法找到他的下落,這成為全書最大的懸念 [2]  [8] 

2666作品目錄

本書作者遺產繼承人説明
第一部分
文學評論家
第二部分
阿瑪爾菲塔諾
第三部分
法特
第四部分
罪行
第五部分
阿琴波爾迪
初版附言

2666創作背景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社會事件後,21世紀初又發生了9·11事件和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拉丁美洲的少數知識分子在反思。反思的過程中,作者羅伯特·波拉尼奧超越了簡單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從人性的表現和變化觀察社會問題,因而創作出了《2666》 [4] 
《2666》是羅伯特·波拉尼奧生前最後一部小説。他創作《2666》時飽受肝病困擾。當時他期望能做一個肝移植手術,卻無法如願,最終於2003年去世。整本書的寫作過程歷時五年,最終他也沒有完成最後的修改與潤色。他將這部書獻給他的妻子和孩子們 [6] 羅伯特·波拉尼奧考慮到辭世後子女的經濟問題,決定將分五部分出版。他甚至特別規定了五部書的出版順序和時間,並且把這一決定和與出版商商定的價格告知自己長期合作的出版人兼好友霍爾赫·埃拉爾德。然而,當作者辭世後,他生前的好友伊格納西奧·埃切維里亞經過研讀後,決定將五卷合一出版 [7] 

2666人物介紹

本諾·馮·阿琴波爾迪(Benno von Archimboldi)
又被譯為本諾·馮·阿爾欽博蒂,貫穿全書的線索人物,也是第五卷《阿琴波爾迪》的主要描寫人物。德國作家,本名漢斯·萊特(Hans Reiter)。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軍的經歷讓他經受了戰爭的洗禮,親眼見證了戰爭的可怕和納粹的恐怖。從同盟國的戰俘營裏逃出來後,他隱姓埋名,開始了作家的生涯。他開始寫小説的主要動因與表達內疚和懺悔罪孽有關。妻子去世以後,他過着一種清心寡慾、超脱塵世的生活,全身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直到有一天他的妹妹偶然讀到他寫的小説,於是找到了他,請求他前往墨西哥聖特蕾莎去營救她的兒子克勞斯·哈斯,後者因被指控為一系列少女謀殺案的兇手而身陷囹圄。於是,當時已經年近80歲的阿琴波爾迪決定隻身前往聖特蕾莎,小説就此戛然而止 [8] 
四位歐洲文學評論家
第一卷《文學評論家》的登場人物,分別為法國人讓-克洛德·佩爾蒂埃(Jean-Claude Pelletier)、西班牙人曼紐爾·埃斯皮諾薩(Manuel Espinoza)、意大利人皮耶羅·莫里尼(Piero Morini)和英國人莉茲·諾頓(Liz Norton)四人都醉心於本諾·馮·阿琴波爾迪的作品。他們在國際研討會上先後相識,由於學術觀點一致而成為朋友和情人。幾位教授偶然得知阿琴波爾迪的蹤跡,於是開始了尋找這位神秘的作家的漫長旅途 [8]  他們在墨西哥開會時聽説了殺害婦女的事情。但是,四人都不敢站出來揭露罪行,而是紛紛“合情合理”地開了小差。英國人飛回了倫敦;意大利人根本沒敢露面;法國人整天埋頭讀書;西班牙人帶着墨西哥小姑娘跳舞和做愛,最後回馬德里去了 [4] 
奧斯卡·阿瑪爾菲塔諾(Óscar Amalfitano)
又被譯為奧斯卡·阿馬菲塔諾,智利哲學教授,第二卷《阿瑪爾菲塔諾》主要人物,因1973年智利政變而流亡。教授攜全家來到墨西哥避難,顛沛流離,歷盡磨難。教授日漸沉入迷幻的生活,他不但能聽到死人與自己説話,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發現的幾何學著作掛在自家的晾衣繩上,看風吹動書頁。最後,妻子離他而去,女兒也被黑社會綁架。面對苦難,教授顯得憤怒而無奈,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拉丁美洲小知識分子情緒的代表,尤其是被獨裁政權迫害的典型人物 [4] 
蘿拉·阿瑪爾菲塔諾(Lola Amalfitano)
第二卷《阿瑪爾菲塔諾》登場人物。奧斯卡·阿瑪爾菲塔諾之妻。她瘋狂地愛上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詩人,從此一去不返 [8] 
羅莎·阿瑪爾菲塔諾(Rosa Amalfitano)
第二卷《阿瑪爾菲塔諾》登場人物。奧斯卡·阿瑪爾菲塔諾之女。被黑社會盯上,最後在奧斯卡·法特的幫助下離開聖特蕾莎,前往美國 [8] 
奧斯卡·法特(Oscar Fate)
又被譯為奧斯卡·菲特,第三卷《法特》登場人物,姓氏意為命運他是紐約《黑色黎明》雜誌的黑人記者 [1]  法特剛剛為母親操辦了簡單的葬禮,情緒低落,百無聊賴之中接受了前往墨西哥聖特蕾莎採訪拳擊比賽的任務 [8]  到這裏後,法特也聽説了連續發生的婦女被殺案件,經過採訪和調查,發現了大量駭人聽聞的故事。法特是敢於面對殘酷現實的知識分子,但終因勢單力薄而無所作為。他尖鋭地指出,人性惡的膨脹會成為人類毀滅的死神 [4]  最後,他帶着羅莎·阿瑪爾菲塔諾離開聖特蕾莎,前往美國 [8] 
克勞斯·哈斯(Klaus Haas)
第三卷《法特》登場人物。本諾·馮·阿琴波爾迪的侄子。該書殺害女性的嫌疑人之一。
胡安·德·迪奧斯·馬丁內斯(Juan de Dios Martínez)
第四卷《罪行》登場人物。被警察認定為殺害女性的重點懷疑對象。

2666作品鑑賞

2666思想特點

《2666》立意上將整個人類的暴力、貪婪、兇殺、所謂的正義戰爭都寫到了 [3]  該書的思想非常深邃,它揭示出人性的貪婪、自私和兇殘,人類的動物性就是滅亡人類的死神。它揭示了當前危及人類生存的痼疾,例如,瘋狂地發展物質生產,全然不顧生存環境;惡性的市場競爭;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道德淪喪和官場腐敗等。作者的立場非常鮮明:婦女和兒童、底層的人們往往是受害者。他們的親屬在事情發生後,得不到任何社會援助。在經濟社會里,權貴集團依靠金錢實力統治底層的人們,這樣的制度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取向——忽悠人們追求金錢、攀附權貴。這就是貪婪和縱慾得以發展的環境 [2]  暴力問題可稱得上是這部書的核心主題之一。波拉尼奧在書裏揭示了發生暴力的深層原因。在他看來,暴力是人性的邪惡和自私膨脹的必然後果。這包括以公平、正義的名義進行的殺戮,也包括以和平發展、“互利”名義進行的資源掠奪 [8] 
書中也描寫了一些清醒的知識分子。但是,這些書生要麼無可奈何,悲觀失望,要麼甘心充當權貴的智囊和喉舌。受壓迫的底層人們也有自己的問題:由於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變得愚昧無知,沒有公民自主意識。一盤散沙的狀態讓暴力實施者在他們身上為所欲為。宗教、迷信,尤其是宿命論嚴重地束縛着底層人們的思想,因此有些人甘心當奴隸是不足為怪的。書中描寫了一種沒有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一切封建、反動、迷信的思想糟粕都以形形色色的“文化傳統”為旗幟在招搖撞騙,毒害着老百姓的心靈。書中也有善良的人們,也有見義勇為者,但是人數寥寥,力量孤單。面對着強大的權貴勢力和黑惡團伙,他們的下場只有犧牲 [2] 

2666藝術特點

作者用了十分冷峻的手法,讓大量的事實説話,例如,戰爭中的屠殺,對戰俘和猶太人的殺戮,當前一些國家發生的對婦女的連環殺人案,瘋狂奢侈的消費和浪費。讓鐵的事實佐證人性中惡的發展趨向。在寫實的同時,作者也巧妙地描繪心理活動,如夢幻、聯想、直覺等。在作品結構上,五卷可以獨立成章,又有巧妙的內在聯繫。作者把愛情、兇殺、戰爭、文學研究和創作以及懸疑等諸多元素自然地糅在一個統一體裏,尤其是大舞台和小細節的巧妙結合更令人拍案叫絕。大舞台不僅表現在地理上,而且具體描繪了社會眾生相 [2]  舞台場面上從歐洲到美洲、還有中國,人物也包括了文學家、黑幫、罪犯、妓女都寫到了 [3]  小細節則描繪了穿衣吃飯等生活場景的細部,複雜的心裏糾結、情感的微妙變化都滴水不漏。《2666》的敍述藝術既是對20世紀下半葉各類小説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獨具匠心的創造 [2] 
《2666》就像一棵有着幾個大枝幹的大樹。文學評論家、記者、警察和各犯罪事件交織,最後歸於他們對暴力的態度:深受其害,無奈繼續過自己小日子的;有見義勇為之心,而無力反抗的;罪犯參與罪惡的心情;警察辦案的無力消極,各種嘴臉都勾勒了一遍。人們可以通過這部書瞭解異域風情,瞭解歐美知識分子。單獨地看罪惡、犯罪,連鎖殺人案也可以;單獨看一個作家的成長史也很有趣;更深層次地閲讀歐美人跨世紀的心態也非常有價值。這五個方面幾乎都可能各自獨立作為論題,並有很高研究價值。書中除了文學本身,還寫到了數學、海洋生物學、心理學、戰爭史 [3] 
《2666》的結構奇特,全書分為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分別講述了五個獨立又彼此呼應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學評論家》的基調很平靜,甚至有輕喜劇般的輕鬆可人,但進入尾聲時,氣氛開始詭異起來,有很強的夢幻色彩;第二部分《阿瑪爾菲塔諾》內容散發着迷幻詭譎的氣息,有着超現實主義的風格,小説中還配有一些另人費解的圖示;第三部分《法特》的筆法非常寫實,敍述簡潔有力。特別之處在於,線性敍事之間,穿插有非常多的“離題”之言,比如法特乘飛機時聽乘客講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尋訪某人時,在教堂聽到的大段個人獨白,某個美國導演的八卦等等。對前文中提到的曬書的杜尚,也插敍了一段。
第四部分《罪行》可説是全書的高潮部分。這部分看似警方檔案,語言簡明扼要,穿插了警方故事,販毒集團背景,政治人物干預,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偵探,能預言未來的女巫師,監獄中呼風喚雨的嫌犯等等。這部分“警方報告”的羅列,讀來讓人震驚憤怒,繼而失望無奈地接受這些殘酷的現實。讀者閲讀這部分內容,是一次極為震撼的心理過程。第五部分《阿琴波爾迪》迴歸開篇引入的懸念人物作家阿琴波爾迪。這個部分可作為獨立的篇章來閲讀,小説講述了阿琴波爾迪的一生,內容始終迴盪着一種憂傷的旋律,小説中細節的震撼力並不比第四部分弱,有一種盡在不言中的哀婉 [6] 

2666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08年,《2666》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小説”獎 [3] 

2666作品評價

《2666》是屬於總體小説的範疇,是文學的文學,是關於文學本身的小説。表面上看他寫了很多世界歷史,但實際上這本書跟文學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就是以一種對文學拆解的方式來深入認識文學本身,它是對於文學本身的拆解,是關於文學本身的文學。小説表面上包羅萬象,但實際上都是在跟文學開一個巨大的玩笑,這個玩笑開得非常有力度,它能滿足我們一切創造的雄心 [8]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胡續冬
《2666》毫無疑問是一座豐碑,是波拉尼奧全部創作最佳之作。——西班牙女作家阿娜·瑪利亞·莫伊斯
《2666》是全景小説,它不僅是封頂之作,而且是給長篇小説重新定性的作品,同時它把長篇小説提高到一個令人感到眩暈的全新高度。——評論家羅德里戈·富雷桑
《2666》是波拉尼奧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滔滔大河般的鉅著,作為全景小説,它的能力是既連結和統一起以前的全部作品又大大超越前輩。——伊格納西奧·埃切維里亞 [2] 

2666作者簡介

羅貝託·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智利作家。1953年出生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1968年全家遷居墨西哥。
他1973年曾經參加支持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政府的活動和反對奧古斯托·皮諾切特軍事政變的鬥爭,1977年前往歐洲,開始文學創作。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寫了十部長篇小説、四部短篇小説和三部詩集,代表作是《荒野偵探》和《2666》。2003年波拉尼奧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