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齋宮

(北京天壇內齋宮)

鎖定
齋宮位於天壇西壇門內,佔地約四萬平方米,雙重圍牆,內牆四周有廊167間,是衞士們避風雨處,正殿為五間無樑殿,是京城著名建築之一。頂部用藍色琉璃瓦覆蓋,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稱尊。殿前露台上設有時辰碑亭和齋戒銅人亭,銅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齋戒”二字的銅牌,相傳是仿唐朝宰相魏徵而制(魏徵以敢諫著稱)。正殿後是五間寢宮,為皇帝祭祀前齋戒的地方。
中文名
齋宮
佔地面積
40000 m²
地理位置
天壇西壇門內

齋宮建築特點

齋宮是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在皇室的各種祭祈建築中,都建有齋宮,現存最完整的齋宮建築是北京天壇的齋宮。齋宮在天壇圜丘壇成貞門外西北,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宮牆兩層,外層叫磚城,周長為66.07米;內層宮牆叫紫牆,周長為41.33米。圍牆正東有宮門2道,左右各有1座角門,角門前面又各有1座漢白玉石橋。紫牆四周有167間迴廊環繞,是守衞宮牆的八旗兵丁遮避風雨霜雪的地方。迴廊上畫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畫。迴廊外面有深池環繞,整個齋宮層層設防。石橋前面南北各有朝房5間,是侍衞和禁軍兵將的臨時住房。進二道宮門,迎面就是齋宮的五間正殿。殿座全是漢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築結構和正式宮殿一樣,重檐垂脊,吻獸俱全。但殿頂成拱券形,不露棟樑榱桷痕跡,故名無樑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築。殿前左右各置配殿3間,丹墀(露台)之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邊的叫齋戒銅人亭,右邊的叫時辰亭。清帝入齋宮時,先在齋戒銅人亭內的小方桌上,鋪一塊黃雲緞桌布,上擺一尊銅鑄人像,烏紗玉帶,手持“齋戒”牌,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誠齋戒,切忌胡思亂想。這尊銅像,據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徵,上祭時間到,銅像立即撤去。齋宮的東北角有一鐘樓,是乾隆時修建的。內懸掛着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銅鐘。皇帝祭天的時候,從起駕出齋宮就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壇台時,鐘聲即止,大祭禮畢,鐘聲再起。
齋宮 齋宮
正殿後面還有5間大殿,是皇帝齋戒時的寢宮。明清兩代帝王,按照典制規定。每到祭天的前3天,都必須先到帝宮內獨宿3晝夜,不吃葷腥葱蒜,不飲酒,不娛樂,不理刑名(與司法有關事項),不弔祭,不近婦女,多洗澡,名為“齋戒”,又叫“致齋”。雍正即位以後,因擔心被人暗殺,不敢在齋宮中一人獨宿3晝夜,就想出一個“內齋”與外齋相結合的辦法。雍正九年(1731年)他下令在皇宮的內東路南端,另建了一座齋宮,叫“內齋”,將天壇內的齋宮叫“外齋”。從祭日的前3天開始,他在內齋獨宿三晝兩夜,叫“致內齋”;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間11點鐘,他才從“內齋”移往“外齋”,叫“致外齋”。算起來他在天壇內的齋宮只停留4小時左右。帝王的寢宮,應該鋪黃色琉璃瓦,但齋宮鋪的卻是藍色琉璃瓦,而且採用坐西朝東的佈局,因為封建帝王都自命為“奉天承運的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兒子。既然要當虔誠祭天的孝子,當然不得在“父親”面前稱皇帝,也不得住黃瓦正殿。這就是齋宮坐西向東,不蓋黃瓦的來由。
此外,這裏還有茶果局、膳房、什物房等輔助建築,所有房屋都是五間一套,南北、左右對稱。
天壇公園及齋宮 天壇公園及齋宮

齋宮主要功用

齋宮 齋宮
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齋宮齋戒沐浴。齋宮實際就是一座小皇宮。齋宮位於西天門內南側,坐西朝東。按照明清兩代帝王的典制規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不沾葷腥葱蒜,不飲酒,不娛樂,不理刑事,不弔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為“齋戒”,又稱“致齋”。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擔心有人暗算皇帝,不敢讓皇帝一人在天壇齋宮獨宿三晝夜,但祭天又是國家大典,不能擅自廢除典制而不祭。於是想出了一個外齋和內齋相結合的辦法,即在皇宮(故宮內)東路南端另建一座齋宮,即內宮。每逢祭天先在內宮獨宿三晝兩夜,即“致內齋”,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時才來到天壇齋宮“致外齋”。因而實際上皇帝在天壇內的齋宮只停留4-5小時。
走進齋宮,感到這裏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也幽雅清靜。齋宮正殿紅牆綠瓦,分外壯觀。據説這種綠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對天稱臣。齋宮正殿是一座無樑柱磚結構拱券建築,故又稱“無樑殿”。屋頂覆蓋着綠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燒製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
祭天大典從冬至日的拂曉正式開始,據説冬至這天夜裏陽氣開始逐漸增強,而陽氣能使萬物滋生繁衍。拂曉時分儀式開始時,圜丘壇內掛起燈杆,懸着大燈籠,叫作天燈,此時壇內通明。皇帝從齋宮坐車來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內更換祭服,脱去鞋子,然後才能登壇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