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鎖定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全稱“嘉峪關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3]  位於嘉峪關市區西北約10-20公里處的黑山南麓及東麓溝谷內。主要分佈在四道股形溝、紅柳溝、石關峽口、磨子溝、交河溝口、焦蒿溝內,總計212幅。其中,四道股形溝137幅、紅柳溝南崖6幅、石關峽口南北崖44幅、磨子溝6幅、交河溝2幅、焦蒿溝17幅。從內容看,黑山岩畫延續時間較長,可能從戰國時期直至明代 [2] 
中文名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地理位置
甘肅嘉峪關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AAAAA級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概況

黑山岩畫之圍獵圖 黑山岩畫之圍獵圖
黑山岩畫是中國北方巖畫的典型代表,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很強的代表性,是甘肅省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巖畫。
刻鑿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鑿法、線刻法等。內容以舞蹈、狩獵、人物、動物、佛塔等為主,尤以反映野生動物的畫幅居多,總計達20餘種。佔地約12.577平方公里。對研究古代西北地區民族的生產、生活、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3] 
黑山岩畫是留在石頭上的史詩長卷,描述了遠古先民的生存環境、經濟活動、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它是中國巖畫寶庫中的明珠,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蜚聲中外。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考古發掘

黑山古稱“洞庭山”,屹立於河西走廊北側,屬馬鬃山支脈。山頂渾圓,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怪石嶙峋。黑山與南面的文殊山、祁連山對峙,形成狹窄的東西孔道,地勢險要,是河西走廊的“鎖鑰”。黑山南側的石關峽,曾經是古代東西來往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1972年5月,酒泉鋼鐵公司黑山湖農場的一名職工,在黑山四道股形溝放羊時,最先發現溝內懸崖峭壁上有石刻巖畫的遺蹟。隨後,嘉峪關市文物清理小組人員在四道股形溝附近首次發現了31幅巖畫。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鑿刻手法,考古人員將它們定名為“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1978年11月,在甘肅省博物館協助下,嘉峪關市文教局、市文物管理所組成調查隊進行了第一次普查工作,在四道股形溝、紅柳溝、磨子溝、石關峽口等處共發現巖畫121幅。後來在文物巡邏檢查中又發現多幅。
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黑山岩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黑山岩畫歷經1987年、2006年、2008年三次文物普查,綜合統計,黑山地區的巖畫總數量達到199幅。2013年5月,國務院將黑山岩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9月,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來到嘉峪關市拍攝製作有關黑山岩畫的節目。對黑山內的四道股形溝、紅柳溝、磨子溝的巖畫進行全面的拍攝。播出後,引起國內外考古界的廣泛關注。
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與懸壁長城文管所業務人員再次對黑山岩畫進行了調查,又發現了一些巖畫。共發現各類巖畫212幅,佔地約12.577平方公里。 [3]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文化意義

黑山岩畫之佛塔與古藏文圖 黑山岩畫之佛塔與古藏文圖
黑山岩畫是我國北方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和圖騰是巖畫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內容。圖騰是遠古人類對自然與自身的一種認識,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種社會、宗教和文化形式,許多圖騰來源於動物,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黑山岩畫表現的動物種類很多,還有一些與動物和自然界有關的圖騰形象。通過對黑山岩畫中這些圖像的審視,可以解讀出其中表現最多的動物及圖騰崇拜與人類活動背後的文化意義。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關於自然變遷

黑山岩畫有許多動植物圖像,包括野牛、野鹿、野駱駝、黃羊、盤羊、虎、狼、獾、狐、鷹、野雉、野兔、旱龜和蕨類植物等,這些動植物有的喜温暖潮濕,有的喜乾旱寒冷,反映了河西地區氣候由温暖潮濕向乾旱寒冷的轉變,植被景觀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轉變。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關於人類活動

狩獵有射獵、圍獵等場面,畫面中獵人或是持弓欲射,或是追逐圍攻,或是騎乘馴養的獸類追獵,或是放出馴養的老鷹、獵狗捕獵。反映了狩獵時代、馴養和畜牧時代以及狩獵轉變為馴養和畜牧過渡時期的歷史轉化的某些特徵。操練有三人一組,五人一組列隊演練,再現古代人類注重軍事演練的重要性。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關於舞蹈形式

黑山岩畫中眾多的舞蹈圖像和舞蹈形式,舞蹈有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畫面中人物歡快喜悦、翩翩起舞。四道股形溝的舞蹈圖最多,他們排成隊,單手或雙手叉腰,穿長裙或短裙,動作統一整齊,氣氛熱烈歡快。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關於宗教文化

黑山岩畫中許多反映先民原始宗教的動物崇拜、生物崇拜、圖騰崇拜及佛像、佛塔圖像。佛塔巖畫有三層塔,五層塔和佛龕,不乏精美製作。眾多的佛像、佛塔巖畫體現出古代往來於黑山地區的遊牧民族期盼風調雨順、安寧祥和的美好心願。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關於藝術特色

黑山岩畫刻鑿方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磨刻法、敲鑿法、線刻法三種,採用了寫實、誇張、傳神、抽象、符號化等藝術手法,使圖像顯得有立體感和空間感,藝術風格別具一格。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內容介紹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3張)
黑山岩畫形象生動、內容豐富,主要有人物、動物及其各種活動場面。畫面描繪的動物有十幾種,馬、牛、羊、鹿、狗、雞、魚、虎、狼、蛇、龜、雁、鷹、駱駝等,無論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還是在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都成為了當時人們筆下樂於表現並反覆描述的對象。
而畫面所反映出的人們的各種活動場面,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既有遊牧民族趕着家蓄放牧的場面,又有農閒時節狩獵的活動;既有列隊射箭練武的操練演習場面,又有競相射雁的實戰操作;既有自然界生存競爭中虎逐牛羊的驚險情景,又有動物們為了爭奪統治權而進行的温和的角力場面,如野牛相抵的力感。而人們平時騎着馬或駱駝四處走動,高興時則歡聚一堂翩然起舞,在狩獵季節,除了個人的捕獵行為,常常還聚集眾多的部落成員,進行大規模的圍捕獵物的活動,所有這些日常生活情景,都構成了巖畫畫面所表現的重要內容。
不僅內容豐富,黑山岩畫還善於表現大型的場面。如人們的狩獵活動,除了表現一人用弓箭射殺山羊或麋鹿的單獵活動外,更多的是表現羣獵和圍獵的場面。如在四道溝巖畫的一幅圍獵圖中,許多徒步引問的獵人,圍住了幾隻野牛和長角鹿,這些牛和鹿體態碩健,揚尾抵角,作困獸猶鬥狀,於是除了獵人們趕快射箭之外,外圍還有騎手引弓以待,防止突圍,右側還有人高聲呼喊,吶喊助威。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主要價值

黑山岩畫圖像風格粗擴、手法古拙、造型生動、境界高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的一種岩石。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歷史意義

黑山岩畫是中國北方巖畫的典型代表,作為古代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記事畫,涉及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宗教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具有較高的藝術及歷史價值。 [2]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評價

黑山岩畫之動物圖 黑山岩畫之動物圖
第一屆國際巖畫委員會主席、國際史前科學副會長、意大利卡莫諾史前研究中心主任艾曼紐爾·阿納蒂(Emmanuel Anati):這裏的巖畫令人印象深刻,巖畫造型非常漂亮,題材豐富多樣,展現了當時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狀況。
美國考古學家、著名的印第安巖畫研究專家阿麗斯·M·特拉提巴斯(Alice M Tratebas) :在人類狩獵採集時期世界巖畫所表現的場景具有相似性,主要都是狩獵場景及對動物的描繪等,但較為晚近時期,巖畫中會更多體現儀式等人類的活動。她還表示,當前對於巖畫的關注還不夠,巖畫的現實意義需要我們來重新喚醒。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張亞莎:嘉峪關黑山岩畫在精美程度上令人非常吃驚,部分巖畫非常漂亮,製作講究。巖畫中出現了早期的宗教符號、生產生計模式,甚至出現集體性的祭祀、與戰爭相關的操練,其傳達的文化信息十分密集豐富。黑山岩畫代表了早期的草原絲綢之路文化。
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長張斌:巖畫是古人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的藝術珍品,他們將勞動時所看到的場景通過圖畫、文字的形式描繪出來,是歷史的記事本。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館長張曉東:今後要更深入挖掘黑山岩畫文化遺產價值及其反映的自然變遷、思維特點、原始崇拜、宗教信仰、狩獵方式、畜牧經濟、舞蹈形式、藝術風格,以及黑山岩畫與玉門火燒溝文化的關聯性。要從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宗教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挖掘巖畫所體現的古代人民勤勞、智慧、堅忍等精神。 [3]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保護措施

黑山岩畫裸露在野外,受自然侵蝕和人為因素影響,頻遭破壞、瀕臨消失。新出台的《嘉峪關市黑山岩畫保護條例》共23條,明確了黑山岩畫保護的適用範圍、保護對象、保護原則、保護機制、保護機構的職責、研究利用、禁止性規定以及相關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內容,體現出地方立法的簡潔、實用特點。
此外,《條例》還提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保護黑山岩畫的義務,對毀損、破壞黑山岩畫的行為有制止和舉報的權利。 [5] 

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保護範圍

地址
保護範圍
石關峽口
以明代摩崖石刻“北漠塵清” (座標:東經98°09′49.7″,北緯39°50′41.9″,高程1691米)為基點,沿峽谷向東北延伸800米至石關峽口,向東南延伸500米,向南延伸500米,沿石關峽谷向西延伸1000米,向北延伸1000米。
紅柳溝
以紅柳溝中段參考點(座標:東經98°05′49.9″,北緯39°50′30.3″,高程1802米)為基點,向東延伸760米,向西延伸340米,向南延伸1400米,向北延伸1000米。
四道股形溝
以巖畫所在溝底中心線為基線,向東、西各延伸300米;南至四道股形溝南段參考點(座標:東經98°07′04.3″,北緯39°51′12.5″,高程1868米)以南300米,北至四道股形北段參考點(座標:東經98°06′44.2″,北緯39°51′59.7″,高程1869米)以北300米。
磨子溝
東至磨子溝東口參考點(座標:東經98°08′36.8″,北緯39°52′29.8″,高程1817米)以東300米;以巖畫所在溝底中心線為基線,向南、北各延伸300米;西至磨子溝西端參考點(座標:東經98°08′09.5″,北緯39°52′32.2″,高程1875米)以西300米。
交河溝
以交河溝口參考點(座標:東經98°08′44.6″,北緯39°50′27.0″,高程1731米)為基點,向東延伸100米,向南延伸60米,向西延伸80米,向北延伸170米。
蕉蒿溝
東至蕉蒿溝東口參考點(座標:東經98°09′47.8″,北緯39°51′28.7″,高程1742米)以東300米;以巖畫所在溝底中心線為基線,向南、北各延伸300米;西至蕉蒿溝西口參考點(座標:東經98°08′21.7″,北緯39°52′2.9″,高程1975米)以西300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