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裸裂尻魚

(中藥)

鎖定
黃河裸裂尻魚,中藥名。為鯉科動物黃河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pylzovi(Kessler) 的肉。具有和血,健胃,解毒之功效。用於月經不調,消化不良,瘡癤化膿。
中文學名
黃河裸裂尻魚
別    稱
湟魚、小嘴巴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裸裂尻魚屬
黃河裸裂尻魚 
分佈區域
黃河上游及其四川、甘肅、青海靠近黃河的鄰近水域
採集時間
常年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適量

黃河裸裂尻魚入藥部位

肉。

黃河裸裂尻魚性味

苦、鹹,寒。

黃河裸裂尻魚功效

和血,健胃,解毒。

黃河裸裂尻魚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消化不良,瘡癤化膿。

黃河裸裂尻魚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適量。

黃河裸裂尻魚使用注意

本屬某些種魚卵有毒,服未經充分煮熟的魚卵,往往會發生嘔吐、腹瀉、暈眩等中毒現象。

黃河裸裂尻魚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黃河裸裂尻魚形態特徵

黃河裸裂尻魚,體延長,稍側扁。頭錐形,吻鈍圓。口下位,橫裂或呈淺弧形。下頜具有鋭利的角質層。唇細狹。無觸鬚。咽頭齒成行,鏟狀或匙狀,呈3,4-4,3排列。第一鰓耙20(15-25)個,內側鰓耙28(24-36)個。脊錐骨51個。頭後方的有帶部分有1-4行不規則的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列大鱗片,身體其餘部分均無鱗。背鰭短,有3根不分支鰭條和8根分支鰭條,最後1根不分支鰭條為粗大硬刺。尾鰭叉形。鰾2室。體腔膜褐色或黑色。體背黃褐色或青灰色,腹部銀灰色或黃灰色。體側有少數隱約可見的雲狀暗斑。

黃河裸裂尻魚生長環境

棲息在緩流或靜水中。於深水區越冬。以着生藻類和植物腐屑等為食。分佈於黃河上游及其四川、甘肅、青海靠近黃河的鄰近水域。

黃河裸裂尻魚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祛瘀、排膿、消炎。治婦女病、腸胃病、瘡癤化膿。”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中國動物志》: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
  • 3.    蔡永敏.《中藥藥名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年
  • 4.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