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槿

(中藥)

鎖定
黃槿,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L.的葉、樹皮或花。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
中文名
黃槿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錦葵目
錦葵科
木槿屬
黃槿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和廣西

黃槿入藥部位

葉、樹皮或花。

黃槿性味

甘、淡,微寒。

黃槿歸經

肺經。

黃槿功效

清肺止咳,解毒消腫。

黃槿主治

用於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

黃槿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爛敷。

黃槿相關配伍

1、治木薯中毒:(黃槿)鮮花或鮮嫩葉30-60g。搗爛取汁衝白糖水服,重者可口服2-3劑。
2、治瘡癤腫毒:(黃槿)鮮嫩葉或鮮樹皮,搗爛外敷。(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黃槿採集加工

葉、樹皮,全年均可採;花6-8月,未完全開放時採摘,陰乾或曬乾。

黃槿形態特徵

黃槿又名:海麻、沒麻、陸麻、葉網麻、丹枚、脈麻、坡麻、木麻、苦皮麻、九重皮、黃木槿、銅麻、山加半、港麻、海麻、海麻桐、公背樹、海南木。常綠灌木或喬木,高4-10m。胸徑粗達60cm;樹皮灰白色;小枝無毛或近於無毛,很少被星狀絨毛或星狀柔毛。葉革質;葉柄長3-8cm;托葉葉狀,長圓形,長約2cm,寬約12mm,先端圓,早落,被星狀流柔毛;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圓齒,上面綠色,嫩時被極細星狀毛,逐漸變平滑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脈7或9條。花序頂生或腋生,常數花排列成聚散花序,總花梗長4-5cm;花梗長1-3cm,基部有1對托葉狀苞片;小苞片7-10,線狀披針形,被絨毛,中部以下連合成杯狀;萼長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披針形,被絨毛;花冠鐘形,直徑6-7cm,花瓣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黃色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腺毛。蒴果卵圓形,長約2cm,被絨毛,果爿5,木質。種子光滑,腎形。花期6-8月。

黃槿生長環境

產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和廣西等地。多為栽培。

黃槿藥材鑑別

葉大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圓齒,葉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葉脈7-9條;葉柄長3-8cm,質脆,氣微,味淡。花多皺縮成團或不規則形,全體被毛;花萼鐘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3cm,花萼、苞片被絨毛;花冠鐘形,花瓣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腺毛。質輕脆。氣微,味淡。

黃槿相關論述

1、《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木薯中毒,瘡瘍腫痛。”
2、《台灣藥用植物志》:“治腫毒,耳痛。”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著.《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