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蜥

鎖定
麻蜥是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屬的爬行動物 [3] 麻蜥身體比較粗短,長13釐米左右。頭三角形,背部鱗片小,沒有凌,腹部鱗片大,方塊形,身體背面青灰色,腹面白色,背部的黃點帶黑邊。四肢發達,各有5個指趾,尾較短 [4] 又名:麻蜥蜴、麻蛇子、馬蛇子、馬舌子、麗紋麻蜥。 [5] 
麻蜥是蜥蜴的一種。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的麻蜥約有50種左右,多數體長約100毫米。麻蜥的尾巴很長是其體長的1.5倍以上。它以各種昆蟲和蜘蛛為主,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動物,在亞洲、歐洲、非洲的温帶和暖温帶地區都有分佈。在中國,主要集中分佈於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個別種向東南布利江蘇和安徽北部,但不過長江 [1] 
麻蜥在中國分佈很普遍,尤以白城子地區多。能消滅一些害蟲。主要生活在乾燥、温暖,多陽光的草叢中、山坡、石堆及沙土地上、白天出來找食物,吃昆蟲等小形動物。爬的很快,一受到驚動,就藏在上洞或石縫裏。當人們捉住尾時,它能把尾丟掉而逃跑,還能長出新的尾。5-6月間產卵,卵橢圓形,黃白色,每次產5-6個。 [6] 
麻蜥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7] 
中文名
麻蜥
拉丁學名
Eremias argus
別    名
麻蜥蜴
麻蛇子
馬蛇子
馬舌子
麗紋麻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蜥蜴目
蜥蜴科
蜥蜴屬
麻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雙孔亞綱
分佈區域
主要分佈於東北、西北和華北

麻蜥形態特徵

麻蜥 麻蜥
麻蜥體長不超過100毫米。
吻較窄,吻稜不顯。頭頂大鱗對稱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為粒鱗,腹鱗比背鱗大,近方形,向腹中線呈斜行排列。肩前方兩側至腹面有1明顯的皮膚褶形成的領圍,領圍遊離緣為較大的鱗片。指、趾下面被稜鱗,股腹面有股孔。尾長為體長的1.5倍以上。

麻蜥棲息環境

麗斑麻蜥棲息於海拔250~1250米的草甸、草原、河灘、山坡的亂石草叢中。以各種昆蟲和蛛形類為食。4月末開始產卵,每產2~4枚,卵徑12~14毫米。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剛孵出時全長17~19毫米。
麗斑麻蜥主要生活於農田、山野、草叢、灌木叢乾燥處;山地麻蜥主要生活于山區丘陵乾燥地帶。鄒平廣佈 [2] 

麻蜥生活習性

麻蜥蜴在野外一般生活在温暖、乾燥、陽光充足的沙土環境中;
麻蜥在野外是晝行性動物,喜歡在晴天外出活動,陰天少見;
麻蜥在野外的食物有昆蟲綱,蚱蜢、地老虎、粘蟲、金針蟲、螻蛄、葉蟬、蛛形綱,多足綱和甲殼綱。

麻蜥分佈範圍

已知約50種,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的温帶和暖温帶。中國產9種,主要分佈於東北、西北和華北,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動物。個別種向東南分佈到江蘇和安徽北部,但不超過長江。

麻蜥繁殖方式

5-7月是麻蜥的繁殖季節。5月中旬可發現其交尾現象,交尾時,雌雄蜥蜴相互走近,然後相互咬緊對方的尾部,轉圈奔跑,有時雌體可彎曲成弧形,並咬緊雄體腹面的中部,雌雄體逐漸貼近,進行交尾。交尾時間可持續30分鐘。6月上旬產卵,卵於地面自然小洞穴和石縫中。每隻成熟雌體常懷卵3-5枚。卵外被柔軟革質卵殼,色乳白,平均大小約為13mm×7mm,重約0.8g-0.9g。

麻蜥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麻蜥採收加工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麻蜥可入藥,藥名麻蛇子
夏、秋季捕捉,摔死,以鐵絲穿頭,曬乾或烘乾。 [2] 
參考資料
  • 1.    聶伯清編著,自然常識全知道 彩圖典藏版,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09,第50頁
  • 2.    時霄霄主編,鄒平中藥志,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01,第1014頁
  • 3.    劉全儒,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圖譜,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08,第294頁
  • 4.    吉林師範大學生物系編,吉林省常見的脊椎動物,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02,第43頁
  • 5.    劉全儒,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圖譜,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08,第294頁
  • 6.    吉林師範大學生物系編,吉林省常見的脊椎動物,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02,第43頁
  • 7.    麻蜥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