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蛇子

鎖定
麻蛇子,又名荒漠麻蜥、麻蜥蜴、馬蛇子、馬舌子、麗紋麻蜥,是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屬爬行動物。體長23-25釐米,尾為頭體長的1-1.5倍。頭中等,吻鈍,頦片與領圍之間一縱列鱗,體背為圓粒鱗,多少排成橫列,體中段每橫列有鱗,腹鱗方形,光滑,肛前鱗前端不規則;四肢粗壯、四肢背面為粒鱗和小鱗,前臂前側、股前側及脛腹而均為大鱗,指、趾下瓣顯著,尾基扁平,尾背鱗微有稜。 [4]  因頭吻尖出像蛇,故名蛇獅。 [5] 
麻蛇子分佈於中國東北及內蒙古、河北、陝西、山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6]  國外在朝鮮、蒙古、俄羅斯亦有分佈。 [7]  棲息于山坡岩石、沙質土壤、田野中, [8]  一般生活在温暖、乾燥、陽光充足的沙土環境中。洞居,行動較緩慢。晴天外出,陰天少見。 [4]  捕食蛾、蠅、蝶類幼蟲、蜘蛛等。 [8]  卵胎生,5-6月繁殖,一胎有4-8只。 [4]  卵產在沙質洞道內,靠日光和地温進行自然孵化。 [5] 
麻蛇子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別    名
麻蛇子
中文學名
麻蜥
拉丁學名
Eremias
二名法
麻蛇子、馬蛇子、馬舌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爬行綱(Reptilia)
亞    綱
雙孔亞綱(Diapsida)
有鱗目 Squamata
蜥蜴科
分佈區域
亞洲、歐洲、非洲的温帶和暖温帶

麻蛇子形態特徵

麻蛇子(麻蜥)
麻蛇子(麻蜥)(6張)
體長不超過100毫米。吻較窄,吻稜不顯。頭頂大鱗對稱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為粒鱗,腹鱗比背鱗大,近方形,向腹中線呈斜行排列。領圍遊離緣為較大的鱗片。指、趾下面被稜鱗,股腹面有股孔。尾長為體長的1.5倍以上。體積小。吻端鈍圓;耳孔橢圓形,鼓膜裸露,頭背具對稱大,頦鱗成盾形,頂鱗後緣平齊,頰鱗2枚前小後大;有2枚大的眶上鱗,頸、軀幹、四肢背面具粒鱗,肩前方兩側和腹面有一明顯皮膚皺褶形成的領圍,其遊離緣具大鱗腹面鱗較大,平滑,斜向中線排列;尾部具狹長稜鱗,排列成環。四肢均具5指、趾,有爪,後肢前伸達肋部每側具股窩8~12,2列股窩在肛前相隔6~12枚鱗片,背面暗棕色或棕綠色,頭背及尾後無斑。幼體體側有淺色縱紋縱紋之間散有黑邊的眼斑。成體縱紋不顯,而眼斑極明顯,背面正中眼斑12~16縱排,每橫排有6個眼斑;雄性背面色斑清晰腹面橘紅色,雌性腹面色斑較昏暗模糊腹面白色 [1]  。體長圓形而略扁平。尾長部黃綠色,有黑包鑲邊的褐黃色縱斑6~8行,54~70mm,體尾大致等長。頭吻尖像蛇,故有時斑點彼此相連成條紋狀。腹部和四肢黃白色名蛇獅。頭上被有左右對稱的大鱗,額鼻鱗成對,但在繁殖季節則雄蜥呈現鮮豔的暗紅色有2對前後排列的大型眼上鱗,後面一對較小;眼下鱗3枚,與上唇鱗接觸,但不伸入其間。下頦鱗4~5對,喉部有明顯的頸褶。四肢各有5趾具爪,大腿內側有股孔9~11個。尾鱗矩形帶稜,平列成環,末端尖小。背鱗圓小,腹鱗扁平與中線略成斜交。眼斑黃心圍以黑圈十分醒目 [2] 

麻蛇子分佈情況

已知約50種,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的温帶和暖温帶。中國產9種,主要分佈於東北、西北和華北,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動物。個別種向東南分佈到江蘇和安徽北部,但不超過長江。生活於乾燥地區。行動迅速。捕食昆蟲。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生境分佈為我國北方最普通的麻蛇子,棲息在沙質地益於農、牧業生產。國內分佈於黑龍江、吉林的田野中,也能進入高原地帶的草原或荒漠邊遼寧、緣生活。變温動物。食各種低飛或爬行的螞蟻、新疆、浙江等地。蜘蛛、甲蟲、蠅、蚊、蛾子和小蜂等昆蟲,有采制乾燥全體,名麻蛇子。夏、秋季捕捉。捕後無痛處死,以鐵絲從頭部串起,烘乾或曬乾。

麻蛇子生長習性

麻蛇子常常靜靜地伏在牆上,只要有蚊子落在附近,它就迅速地撲過去將其捕獲。麻蛇子足墊和趾的結構獨特,能在牆上行動自如,舊稱守宮。古代“五毒”之可以再生的尾巴當遇到危險時,麻蛇子會忍痛自斷尾巴,以保全性命。它會很快生出新的尾巴來。捕蟲高手壁虎常在夜間捕食蚊子、蒼蠅、飛蛾等昆蟲。眼皮不能閉合麻蛇子的上、下眼皮不能張合閉啓,需要用舌頭來舔眼球以保持清潔。麻蛇子棲息於海拔 250~1250米的草甸、草原、河灘、山坡的亂石草叢中。以各種昆蟲和蛛形類為食。4月末開始產卵,每產2~4枚,卵徑12~14毫米。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剛孵出時全長17~19毫米。晴天外出活動,陰天少見雨天不外出 [3]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2688頁
  • 2.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 下=THE ILLUSTRATED BOOK OF CHINAESE MEDICINAL ANIMALS,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770頁
  • 3.    餘殿,尤萬學,何興東主編,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手冊 動物圖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05,第113頁
  • 4.    劉全儒,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圖譜,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08,第294頁
  • 5.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第1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08,第186頁
  • 6.    夏麗英主編;馬明等編寫,現代中藥毒理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0,第786頁
  • 7.    吳躍峯,武明錄,曹平萍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兩棲,爬行,哺乳動物類,第79頁
  • 8.    紀加義,趙玉清編著,山東藥用動物,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08,第3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