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鯔科鮻屬的魚類)

鎖定
鮻(學名:Liza haematocheila)是鯔科、鮻屬的魚類。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逐漸側扁,背緣平直,腹部圓形。頭短寬,背部平坦,兩側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吻短,廣弧形,稍大於眼徑。口小。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或後部伸達瞳孔後緣。眼間隔寬,微凸。鼻孔每側2個,位眼上緣前方。鰓孔大。鰓蓋膜分離。背鰭2個,相距頗遠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後端上方。第二背鰭位於臀鰭上方,起點距第-背鰭較距尾鰭基底為近,後緣微凹。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寬短,約等於眼後頭長。腹鰭稍小於胸鰭,位於胸鰭後部下方。尾鰭後緣凹入。鱗大,頭部被圓鱗,體被櫛鱗,櫛鱗細弱,除第一背鰭外,各鰭均被小圓鱗。第一背鰭基底兩側、腹鰭基底上部和兩腹鰭中間各具一長三角形鱗瓣。體側鱗片中央均有一不開孔小管。體腔大,腹膜黑色。鰾大,壁溥。體側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上側部具黑色縱帶數條。各鰭淺灰色。
鮻為廣温廣鹽性魚類,營養級次低,生長快,喜棲於河口與內灣,亦進入淡水水體。活潑善跳,愛結羣逆流上溯。稚、幼魚趨光。春季遊向近岸,冬季遊向外海,在深水區越冬,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鮻的食性相當廣泛,不同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分佈俄羅斯遠東區大彼得灣沿岸、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渤海、東海和南海,包括台灣和海南島沿岸均產。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Soiuy 、Redeye mullet、Haarder
別    名
潮鯔
赤眼鯔
西魚
黃鯔
泥鯔 展開
別名
潮鯔
赤眼鯔
西魚
黃鯔
泥鯔
梭魚
紅目鰱
紅目呆 收起
中文學名
拉丁學名
Liza haematochei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鯔形目
亞    目
鯔亞目
鯔科
鮻屬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同義學名
Plani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 Schlegel,1845

形態特徵

背鰭Ⅳ,Ⅰ-8;臀鰭Ⅲ-9;胸鰭16~17;腹鰭Ⅰ-5。縱列鱗38~40。鰓耙38+56~59。體長為體高5.1~5.3倍,為頭長3.9~4.1倍。頭長為吻長4.7~4.9倍,為眼徑5.8~7.8倍。 [3] 
鮻
(6張)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逐漸側扁,背緣平直,腹部圓形。頭短寬,背部平坦,兩側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吻短,廣弧形,稍大於眼徑。口小,下位,人字形。上頜骨在口角以後突然向下彎曲,後端外露。上頜中央有一缺刻,下頜邊緣鋭利,中央具一突起。牙細弱,絨毛狀;上頷牙單行,下頜、齶骨及犁骨均無牙。舌小,前端圓形,不遊離,舌上無牙。眼較小,圓形,位於頭部背前方,靠近吻端。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或後部伸達瞳孔後緣。眼間隔寬,微凸,約為眼徑1.5~2倍;眶前骨近口角處向下彎曲,下緣及後端具鋸齒。鼻孔每側2個,位眼上緣前方,前鼻孔圓形後鼻孔大,裂縫狀。鰓孔大。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光滑無鋸齒。鰓蓋條5條。鰓耙細長而密,最長鰓耙約達眼徑一半。假鰓發達。 [3] 
背鰭2個,相距頗遠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後端上方,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底為近,第一鰭棘最長,前3鰭棘粗壯第四鰭棘最短小,不達第一鰭棘的1/2。第二背鰭位於臀鰭上方,起點距第-背鰭較距尾鰭基底為近,後緣微凹。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前於第二背鰭,以第三鰭棘最長約長於第一鰭條1/2。胸鰭寬短,約等於眼後頭長。腹鰭稍小於胸鰭,位於胸鰭後部下方。尾鰭後緣凹入。 [3] 
鱗大,頭部被圓鱗,體被櫛鱗,櫛鱗細弱,除第一背鰭外,各鰭均被小圓鱗。第一背鰭基底兩側、腹鰭基底上部和兩腹鰭中間各具一長三角形鱗瓣。無側線。體側鱗片中央均有一不開孔小管。 [3] 
體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狀,幽門部特化為球形肌胃,幽門盲囊5個。腸細長,多彎曲,約為體長3倍左右。肝分3葉,左葉最大,中葉最小。鰾大,壁溥。 [3] 
體側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上側部具黑色縱帶數條。各鰭淺灰色。 [3] 

近種區別

該種與稜鮻Liza carinatus)和大鱗鮻Liza macrolepis)相似,背面正中都無隆起嵴。鮻縱列鱗38~43,眼球在瞳孔前後及上方呈橘紅色。稜鮻背面正中自第一背鰭前方至眼間隔中部具一縱行隆起嵴。大鱗鮻縱列鱗30~33,眼球在瞳孔前後及上方呈白色。 [4] 

生活習性

鮻為廣温廣鹽性魚類,營養級次低,生長快,喜棲於河口與內灣,亦進入淡水水體。活潑善跳,愛結羣逆流上溯。稚、幼魚趨光。春季遊向近岸,冬季遊向外海,在深水區越冬,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 [4] 
鮻的食性相當廣泛,不同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全長不及8毫米的仔魚以橈足類、枝角類和輪蟲等浮游動物為食,其後轉為混合型。動物性餌料主要是橈足類,也有少量輪蟲、砂殼蟲、枝角類和雙殼類軟體動物的幼蟲,個別稚角胃內充滿了整條沙蠶;植物性餌料以硅藻為主,此外還有藍綠藻、雙鞭藻和綠藻等,有機碎屑和砂粒佔有相當人比重。全長14毫米的稚魚以攝食着生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兼食少量浮游動物。全長30~50毫米的幼魚以攝食着生徙藻和有機碎屑為生。成魚胃含物以底泥和有機碎屑為主,底泥中夾有着生硅藻和少量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橈足類麥杆蝦、蟹幼休、雙殼類稚貝、有孔蟲和放射蟲等。 [4] 

分佈範圍

分佈俄羅斯遠東區大彼得灣沿岸、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渤海、東海和南海,包括台灣和海南島沿岸均產。 [4] 
鮻分佈圖 鮻分佈圖

繁殖方式

雄性一般體長達250毫米、2冬齡性成熟,個別體長195毫米、1冬齡性成熟。雌性體長400毫米以上3冬齡才性成熟,個別體長348毫米、2冬齡性成熟。在海水、鹹淡水和淡水水休,性腺都能發育成熟。每年成熟一次,一次性產出。 [4] 
繁殖季節因各地水温、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渤海鯰的繁殖季節為4月底到5月底,中國長江口和江蘇、浙江沿岸為4~6月,盛產期為5月,海南島東部沿岸為9~11月。產卵於近岸河口港灣,有淡水注入的鹹淡水交匯區。產卵場水温在15℃左右, 鹽度在20‰左右,pH8左右,水深2~8米。產卵時1尾雌魚之後跟隨着3~5尾雄魚,而且雌魚和雄互相貼近,雄魚包圍在雌魚的腹部兩側,用頭頂住雌魚腹部力圖使其抬起,雄魚的尾鰭不時露出水面產生“水花”。從開始發情到不時滾起“水花”約歷時半小時左有,再過半小時水面便恢復寧靜。已知的產卵場有中國渤海灣、膠州灣、海州灣、象山港和海南島博敖港。 [4] 
鮻的懷卵量30~300萬粒,隨體長增長而增多。卵圓球形,無色透明,中央有個大油球,卵徑0.903~1.100毫米,油球徑0.430~0.523毫米。卵受精不久就出現受精膜,擴大圍卵腔。受精卵的分裂,和其他硬骨魚類一樣同屬盤狀卵裂。在水温17~18.5℃受精後56小時便有少數仔魚破膜而出。受精後62小時大多數仔魚已經孵出。若水温為19~21℃,受精卵約經42小時即可孵化。 [4] 

保護現狀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5] 

主要價值

鮻肉味鮮美,具一定經濟價值。 [6]  在長江口終年可捕,與鯔、鱸(中國花鱸)、鮰(長吻鮠)合稱長江口常年作業四台柱,是常年捕撈的四個主要對象之一。 [4]  鮻的肉可以入藥。健脾益氣、益筋骨、補氣力、消食導滯。主治久病體虛、貧血。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