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稜鮻

鎖定
稜鮻(學名:Liza carinata)是鯔科、鮻屬的一種魚類。個體較小,體長一般200毫米;最大體長可達630毫米。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頭中大,稍側扁;峽部較狹,背部寬平。吻寬圓,前端短鈍。眼中大,位於頭的前側位。鼻孔每側2個,位於眼的前上方。口小。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無扁棘。體被大櫛鱗,頭部被圓鱗。頭頂鱗始於前鼻孔上方。第二背鰭、臀鰭、尾鰭有1/3~1/2被小圓鱗。第一背鰭基底兩側、胸鰭腋部、腹鰭基部上部和兩腹鰭間各具1尖形鱗瓣。無側線。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4鰭棘;第二背鰭距尾鰭基較距第一背鰭起點為近。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距尾鰭起點較距腹鰭起點為近。胸鰭小,上側位,大於眼後頭長,向後伸展超過腹鰭基部。腹鰭位於胸鰭末端稍前下方,短於胸鰭。尾柄頗長。尾鰭分叉。體灰褐色或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暗色縱帶數條。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餘各鰭淡色或淡黃色。
稜鮻為暖水性中小型魚類,多棲息於河口區及近岸水域,有時也進入淡水,在長江冬季到達瀏河附近。在淡水中直至鹽度38‰的海水中均能生長。成魚吞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有機碎屑及泥沙中小生物,也食橈足類及多毛類。耐寒力較強。性活潑善跳躍。分佈於紅海、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等。在中國分佈於黃海南部、東海與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Liza carinata
別    名
前鱗鮻
紫魚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鯔形目
亞    目
鯔亞目
鯔科
鮻屬
稜鮻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Valenciennes,1836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IUCN物種紅色名錄)
中文學名
稜鮻
外文名
Keeled Mullet
同義學名
Liza carinatusValenciennes,1836

稜鮻形態特徵

背鰭Ⅳ,Ⅰ-8~9;臀鰭Ⅲ-9;胸鰭16;腹鰭Ⅰ-5;尾鰭14。縱列鱗36~38,背鰭前方縱列鱗22~25;橫列鱗13。鰓耙24~25+43~46。幽門盲囊5。 [3] 
稜鮻
稜鮻(5張)
體長為體高3.9~4.2倍,為頭長3.8~4.3倍。頭長為吻長4.4~4.6倍,為眼徑3.6~4.2倍,為眼間隔2.5~3.1倍。 [3] 
個體較小,體長一般200毫米;最大體長可達630毫米。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部正中自第一背鰭前方至頭部具一縱行隆起稜嵴。頭中大,稍側扁;峽部較狹,背部寬平。吻寬圓,前端短鈍。眼中大,位於頭的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眼間隔寬闊;稍隆起。鼻孔每側2個,位於眼的前上方;前鼻孔圓形,後鼻孔為裂縫狀。口小,亞下位,口裂呈∧形。上頜骨不完全被眶前骨所蓋,下緣具細鋸齒,後端露出,在口角處急劇下彎;上頜骨向後僅伸達眼前緣。兩頜、犁骨、齶骨和舌均無齒或有細齒。下唇邊緣鋭利。舌小,位於口腔後部,前端圓形,不遊離。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無扁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假鰓發達。鰓耙短而細密,最長鰓耙約為眼徑1/3。 [3] 
體被大櫛鱗,頭部被圓鱗。頭頂鱗始於前鼻孔上方。第二背鰭、臀鰭、尾鰭有1/3~1/2被小圓鱗。第一背鰭基底兩側、胸鰭腋部、腹鰭基部上部和兩腹鰭間各具1尖形鱗瓣。無側線。 [3]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4鰭棘;第二背鰭距尾鰭基較距第一背鰭起點為近。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距尾鰭起點較距腹鰭起點為近。胸鰭小,上側位,大於眼後頭長,向後伸展超過腹鰭基部。腹鰭位於胸鰭末端稍前下方,短於胸鰭。尾柄頗長。尾鰭分叉。 [3] 
體灰褐色或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暗色縱帶數條。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餘各鰭淡色或淡黃色。 [3] 

稜鮻生活習性

稜鮻為暖水性中小型魚類,多棲息於河口區及近岸水域,有時也進入淡水,在長江冬季到達瀏河附近。在淡水中直至鹽度38‰的海水中均能生長。成魚吞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有機碎屑及泥沙中小生物,也食橈足類及多毛類。耐寒力較強。性活潑善跳躍。春季遊向近岸,冬季在深水處越冬。初孵仔魚全長2毫米左右,攝食浮游動物。隨體長的增長,幼魚食性漸由動物性轉變為植物性,吞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及有機碎屑。 [3]  [4] 

稜鮻分佈範圍

分佈於紅海、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等。在中國分佈於黃海南部、東海與南海,在長江口主要分佈在北支和南匯沿岸,長江徑流小時可上溯到太倉瀏河口附近。 [5]  [3]  [6]  [7] 

稜鮻繁殖方式

在中國南方生長快,1齡即可性成熟;北方生長慢,2齡才成熟。中國廣東、福建沿海產卵期約在12月到翌年3月,山東沿海約在4~5月。體長140~138毫米的雌性成熟個體,成熟係數可達14.2~29%,,懷卵量可達10~18萬粒。生殖期約在3月中,卵浮性,圓形,橘黃色,卵徑0.86~0.92毫米,具油球1個,直徑0.28~0.39毫米。在水温14~19℃時3天孵化。 [3]  [5]  [7] 

稜鮻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8] 

稜鮻主要價值

漁業價值較小。可供食用。為港養魚類之一。 [3]  肌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氨基酸: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精子中含有鯔精蛋白,分子量8000左右。 [6]  肉可以入藥,健脾益氣、益筋骨、補氣力、消食導滯。主治久病體虛、貧血。 [4] 
參考資料
  • 1.    Liza carinata  .fishbase[引用日期2020-03-23]
  • 2.    Liza carinata (Valenciennes, 183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5]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467-468頁
  • 4.    伍漢霖主編,有毒、藥用及危險魚類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6,第377頁
  • 5.    趙盛龍,徐漢祥,鍾俊生,陳健主編,浙江海洋魚類志 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408頁
  • 6.    管華詩,王曙光主編,中華海洋本草 第4卷 海洋脊索動物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9,第206頁
  • 7.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191-192頁
  • 8.    Keeled Mullet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