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家窩鋪遺址

鎖定
魏家窩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文鍾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遺址面積大約為93000平方米。 [4-5] 
魏家窩鋪遺址發現於2008年5月,距今6000多年,是國內發現的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 除了大量房屋遺址外,還出土了陶器、石器、動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遺物。 [4] 
2013年5月,魏家窩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魏家窩鋪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文鍾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93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57-1-05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魏家窩鋪遺址歷史沿革

2008年5月,農民種地時發現遺址。 [4] 
2008年7月19日,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發掘。 [4] 
魏家窩鋪遺址 魏家窩鋪遺址
2009~2012年,魏家窩鋪遺址累計發掘面積15320平方米(勘探面積約93000平方米)。 [4-5] 

魏家窩鋪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魏家窩鋪遺址 魏家窩鋪遺址
2009~2012年,魏家窩鋪遺址累計發掘面積15320平方米(勘探面積約93000平方米),確認房址114處,灰坑219處,壕溝3條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遺存。 [4]  [7] 
遺址佈局
魏家窩鋪遺址外圍有呈不規則長方形的環壕,環壕內為主要生活區,主要遺蹟單位有房址、窖穴、灰坑等。房址數量較多,且成排規律分佈,基本呈西北—東南向排列。所發現的房址皆為半地穴式,平面形狀呈圓角長方形、梯形或平行四邊形等。房址面積8~60平方米。牆殘高約數釐米至60多釐米不等。剖面形狀基本為直壁。房址門道大多向南,較好的房址踩踏面為碾碎的料礓石與草拌泥混合而成,大部分為生土鋪面,部分經過火烤。灰坑的坑口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圓角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坑體結構有直壁筒形、倒梯形、袋狀、鍋底形等;坑底形態有平底和二層台等樣式。
兩條灰溝對其他遺蹟呈環繞之勢。兩灰溝均位於遺址的東側。一條灰溝(G2)較寬,寬150~300釐米,深65~110釐米,在發掘區內揭露出長約50米。另一條灰溝(G1)位於G2的東邊,較窄,寬50~80釐米,深79~90釐米,在發掘區內的部分長約13.5米。發現的房址朝向大致可分為西南和東南兩大類,少數房址朝向西,絕大多數房址的門道與火道朝向一致。大部分西南向和部分東南向的房址被G2圍繞,G2和G1之間房址的朝向大都為東南,G2以東沒有發現房址。G2拱衞區域內的西邊發現面積最大的房址F18。F18朝向西南,面朝着一個小型的空場,其東、西和北邊各發現有數座西南向房址,以F18為中軸線東西向成排分佈。兩座西向的房址位於F18的東邊,朝向以F18為中心的西南東北向中軸線,位於西南向房址羣的某一排上,屬西南向房址羣的一部分。在G2內西南向房址羣的東部和南部,還發現有南北向成排分佈的東南向房址羣。有兩座東南向房址打破了G2。這些房址和G1與G2之間的東南向房址構成一羣。在G2和G1之間,還發現少量西向和西南向的房址,位於東南向房址羣內某一排上,與相關的東南向房址羣圍繞成“院落”或“街巷”。
魏家窩鋪遺址西南向房址羣以面積最大的F8為中心成排分佈,東南向房址羣背離F8的中軸線成排分佈。兩類房址羣的分佈都以F18為核心或主軸。魏家窩鋪遺址保持着西遼河地區新石器時代房址成排分佈的特點。 [3]  [7] 
房址
魏家窩鋪遺址房址 魏家窩鋪遺址房址
魏家窩鋪遺址房址均為地穴、半地穴式房址,由於多年受到水土流失與農耕的破壞,這些房址殘存高度不一,最淺的房址僅存踩踏面,高度為零;最深的房址殘存高度大約為70釐米。從可以確認的房址平面形態來看,這些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圓角方形,個別房址平面形態略呈梯形,直壁或斜直壁,地面基本平坦或略有起伏,絕大多數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確認相互連接的灶坑與煙火道,基本上與煙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確認門道,門道大部分斜坡狀,偶有台階的設置。房址內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蚌殼以及動物骨骼等,並從房址裏採集了大量的燒土、草木灰以及其他碳樣作檢測標本。 [3]  [7] 
灰坑
魏家窩鋪遺址灰坑的坑口從形態來看大部分為圓形系統中的圓形、橢圓形或近圓形,少有不規則形;從灰坑的坑壁來看,大部分為直壁或斜直壁,個別灰坑為袋形灰坑;坑底大部分平底,少有鍋底坑,部分灰坑坑底略呈斜坡狀或起伏狀。這些灰坑大部分開口於耕土層下,打破其他遺蹟或直接打破生土,灰坑內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蚌殼以及動物骨骼。 [3]  [7] 

魏家窩鋪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以及一些動物骨骼,其中數量上陶器所佔比例為最大,其次為石器,骨角、蚌器與動物骨骼的數量較少。 [3]  [7] 
陶器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陶器按質地可以分為夾砂陶、泥質陶兩大類,從數量上來看,夾砂陶的數量要相對多一些,主要是夾砂黑陶與夾砂灰陶,泥質陶數量相對較少。從器形來看,平底器居多,另有部分圜底器和有足器。大多數夾砂陶的砂粒比較均勻,多為灰白色石英砂,部分夾砂陶因燒製或使用等原因局部呈現褐色或深黑色,大部分夾砂陶器器壁較厚,火候較低,較酥,吸水率強。夾砂陶器器身所施紋飾以之字紋、刻劃紋與戳印紋居多,此外還有部分附加堆紋、壓印紋等,器底多為席紋,少數夾砂陶器口沿或者器身還飾有小鈕或乳突。夾砂陶器的器類有筒形罐、斜口器、釜、杯等器類,其中筒形罐的數量最多。 [3]  [7] 
石器
魏家窩鋪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石器,這些石器從加工方法上來看主要有打製石器與磨製石器,打製石器中又有直接打製石器與間接打製的細石器,其中,磨製石器與細石器的數量最多,直接打製石器的數量相對較少,有些應該是磨製石器的未完成品。這些石器的原料也比較多樣,有石英、礫岩、砂岩、燧石、大理石等。主要器形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錛、穿孔石刀、石耜、磨石、石鏃、石飾品、石葉、石刃、石質刮削器、砍砸器等。 [3]  [7] 

魏家窩鋪遺址研究價值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是國內發現的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紅山文化時期的早中期聚落遺址,為研究紅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為深化西遼河上游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推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  [6-7] 

魏家窩鋪遺址所獲榮譽

2010年9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二十大新發現”中,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位居榜首。 [1] 
2011年,魏家窩鋪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4] 

魏家窩鋪遺址保護措施

2012年,魏家窩鋪遺址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魏家窩鋪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魏家窩鋪遺址旅遊信息

魏家窩鋪遺址地理位置

魏家窩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文鍾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

魏家窩鋪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文鍾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魏家窩鋪遺址,路程約11.2千米,用時約1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