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饃餈

鎖定
饃餈古今多稱年糕,但在寧海還有一定的區別的,塊狀叫饃餈,條狀叫年糕。先用洗淨的粳米(或糯米)浸泡一夜,瀝乾或磨粉後放在蒸桶裏用猛火蒸熟,然後放在石臼上搗勻,再擀平切塊。
中文名
饃餈
別    名
古今多稱年糕
性    質
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
地    域
寧海

目錄

饃餈簡介

饃餈
舊時鄰居多采用換工互助方式,其樂融融,洋溢着節日的氣氛。舊時饃餈作為接待客人或自食佳品,食用方便,又易於保存,只要浸入水裏即可。有些大户,整個七石缸浸着饃餈,可以吃到清明節,不過保存的水最好是“冬水”,即立春前的井水、泉水等,這樣饃餈不會開裂或發糊。

饃餈傳説

有句老話叫作:“人閒五月節,牛閒四月八。”
傳説為“牛神節”,俗稱“牛生日”,這一天農事再忙,耕牛也是不用下地勞作的,而且能得到主人的厚待,天未亮就要放牛到野外去吃帶露的草,給牛浴洗,有些地方還要用雞蛋、黃酒、紅糖等喂牛,為之補力,人們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樣對待耕牛,以示尊重,畢竟耕牛是農家之寶。過了四月八日,農村就進入農忙了,耕牛補好身子也好下地耕田了。
這一天,鄉下還要搗“烏飯饃餈”。做烏飯麻餈需用山上的烏飯樹嫩葉汁,揉進糯米或糯米粉中,蒸熟搗製成“烏飯饃餈”,外表再滾上一層嫩黃的松花粉,色澤青亮,烏塌塌,細膩爽滑,清香撲鼻,別有風味,據説能助消化補元氣。

饃餈工藝過程

烏飯饃餈是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先採摘“山烏飯”(一種野果)嫩葉,搗碎過濾取汁,浸上糯米。數夜後,米變成了藍黑色,然後蒸熟再搗成饃餈。色烏紫,撒上松花粉,外黃內烏,別有一番風味,這是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烏飯饃餈。“四月八,牛生日”,相傳天牛星君因自己失誤,下凡做牛吃草,竭盡一生,減少農民勞動強度。以後到了這一天,人們象徵性地用雞蛋、黃酒犒勞耕牛,來感謝天牛星君任勞任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