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飯饃餈

鎖定
烏飯麻餈是麻餈的一種,不過它是糯米用烏葉汁浸泡,上蒸籠裏炊好(台州人把放蒸籠上蒸的過程,稱之為“炊”),拿到石臼裏用石錘搗韌,用擀麪杖滾壓成的薄薄的麻餈。這種烏飯麻餈,青中帶黑,吃一口,細膩爽滑,有麻餈的糯甜,還有樹葉的清香,非常好聞。
中文名
烏飯饃餈
性    質
麻餈的一種
類    型
糯米用烏葉汁浸泡
地    點
台州

烏飯饃餈民俗起源

四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大凡跟傳統節日掛上鈎的,總少不得一個“吃”字。
四月初八,吃的是烏飯麻餈。
清人陳延烈的《靈江竹枝詞》裏就寫到四月初八,臨海街頭叫賣烏飯饃餈:“饃餈烏飯賣西東,叫上三竿曉日紅。來往街衢小兒女,聲聲爭買幾青銅。”
在舊時,快到四月初八時,孩子們提着籃子,跟着大人興高采烈上山採烏葉。這烏葉,長在矮小的灌木上,這種灌木,台州人稱為“山烏飯樹”、山草米腦或者烏桐樹,別地也有稱為南燭的,其實它不是樹,是江南常見的灌木,約三至五尺高,葉若楝而小,似茶葉而圓厚,“叢生春晚,苗葉紅赤,照耀山谷”。秋時它結出紫赤的果實,大小如豆,味甜可食,故温嶺人稱之為山草米腦。
烏飯饃餈 烏飯饃餈
春天時,人們採摘山烏飯樹的嫩葉,放石臼裏搗碎,也有直接煮汁的,然後用它的汁水浸泡糯米,蒸成烏飯,或搗成烏飯麻餈的。舊時一到四月初八,家家户户做烏飯。《台州府志》記載:“四月八日,浮屠於是日浴佛。人家取南天燭葉染飯作青色以相饋,謂之‘送烏飯’”。《台州風俗》中也雲:“這天,農户用烏桐嫩葉搗汁煮飯,或用烏桐葉汁拌飯,拌成的飯青色有光,俗稱‘烏飯’。也有作烏桐葉饅頭的。臨海一帶一般吃烏飯饃粢。”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的做烏飯的方法更為考究,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要“九浸九蒸九曝”,這樣做出來的烏飯,米粒緊小,黑如瑩珠,數日不壞。

烏飯饃餈食用功效

江南人家,幾乎都吃過烏飯麻餈,胖胖的圓滾滾的烏飯麻餈,周身沾滿金黃的香噴噴的松花粉,裏面裹着豆沙,咬上一口,軟軟的,糯糯的,甜甜的。
烏飯饃餈 烏飯饃餈
烏飯麻餈好吃,還可以助陽補陰,據説還有讓白髮轉黑的功能——《本草經疏》就説得煞有介事:“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直熱則鬢髮早白麪顏枯槁。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養脾。”這南燭就是山烏飯樹。《本草綱目》則説烏飯能明目壯身:“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沒見着台州人吃烏飯治白髮的,不過,台州人相信,吃了烏飯,蚊子就不敢來叮咬了。吃了烏飯的小孩子,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和別的什麼腫毒。有臨海竹枝詞《四月八日》為證:“烏飯麻餈嵌豆沙,賣來賣去賣人家。抓來貼在兒童額,免得蚊蟲蚤蝨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