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雕工

(雕工技巧)

鎖定
雕工,玉石雕刻領域的專業術語。
中文名
雕工
所屬類別
玉石雕刻

雕工玉石雕工

玉分南方工藝和北方工藝,每種雕工都有各自的特點,如北派、海派、蘇派……或大氣、或奇巧。
但南方工佔市場80%的分量,而北方工不到20%,還有越來越萎縮之勢”,在近日舉行的“樹國玉雄風,現珍品價值”的和田玉白玉展上,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王聲望介紹了南北兩地在玉器雕工上的差異,認為歷史、產業發展程度等原因導致兩者的市場佔有率、成交率、價格差距甚大。
精美 精美
雖然南北大師作品價格難以撼動,但隨着南方產業鏈的擴大,伴隨而來的“淺工趨勢”也有可能影響普通玉器的收藏價值。南工不惜好料 北工惜料
自古至今,玉雕都有南北工之分。北方工以北京為中心,又稱京作;南方工以蘇州為中心,又稱蘇作。南北方的工藝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風格上。
南方工藝細膩,重細節部分的逼真精細,特別表現在玉器擺件上;北方工藝多用簡練刀法表現,通常在玉石上留出較大面積,形成“疏可跑馬、細不透風”的特點。
其次是造型差異。如清代典型的“松鼠吃葡萄”主題(寓意多籽多福),北方通常用一大片葉子為底,突出表面葡萄的形狀;而南方就多把葡萄整體細緻雕出來,並把葡萄底下的玉石掏空。
南方工向來“不惜好料”,為了一件精品可以犧牲不必要的部分;而北方工多“惜料”,儘量保留玉料的完整。如用一件50克左右的玉石來雕這件“松鼠吃葡萄”,南方工手裏的成品最多20~30克,而北方工手裏的成品估計還能有40多克。
從藝術角度講,南方工更求極致、完美;但由於和田玉材料的逐漸減少,大部分收藏者以稱重來作為衡量玉雕的標準之一,令南方工藝師們也逐漸關注這個問題,借鑑北方工的特點。
南北工不是收藏標準 。
“我們幾年來瞭解的、收藏的都是南方工的玉雕”,在這場由廣州市文物總店和山西德玉堂舉行的和田玉展覽中,不少收藏者才第一次見識了北方工藝。
事實上,南方工歷來都是市場主流。據王聲望估計,市場上南方工與北方工的市場佔有率起碼是8:2,市場普遍認可南方工,對北方工並不熟悉。其中最根源的是歷史原因,在清三代時,南方工更是深受歷代帝王重視。
在當代,南方工比北方工影響力更大,還因為南方多聚集大師級人物,整體價格高於北方大師;南方玉雕人才比北方多,後繼有人,而北方從業者日益減少;南方玉雕產業發展甚好,影響力廣,北方難成規模。
特別是集中名家的蘇州、杭州、揚州上海等地,更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玉雕中心。大部分北方的商家或買家,在買得好料後,紛紛不惜成本到揚州找工藝師雕刻;新疆和田玉的主要加工地就集中在蘇州、揚州或河南。
許多北方的年輕工藝者紛紛到揚州、上海學習玉雕。這種趨勢令北方工在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北方工大氣、質樸,具有傳統的古風,藝術水平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雖然南北大師的作品價格都難以撼動,但隨着南方個別產業鏈的擴大,部分工藝師也跟隨上“淺工之風”,部分玉雕商品雕刻功夫不到位——這種態度降低了部分玉雕的收藏價值。對於收藏者來説,應該不分南工、北工,而是挑選自己喜歡的風格和精品之作進行收藏。
一般都説蘇州工比較精巧,大眾比較首肯。
海派近年來工藝越來越高,因為上海是人精扎堆的地方。易少勇、付雪、飛劉忠榮他們都在上海。

雕工竹雕工藝

竹雕工藝品 竹雕工藝品 [1]
竹雕形式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竹雕作品依據品種和產地的不同,在工藝上又各有所長。建築多浮雕,擺件多圓雕,糕板雕則都是陰刻;寧波工以骨嵌著稱,潮州工則以透雕見長。 圓雕 是指完全立體的雕刻,即前後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間,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可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進行欣賞。這種以圓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為材,根據竹的自然形態進行構思和設計,略施雕鏤,使其成為或巧妙、或古樸、或精緻,供人觀賞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舉,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獨創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雕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數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號稱鼎足。他們繼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圓雕技藝,以竹根為原料,摹仿現實寫生,所製作的器物多以新奇勝。封錫祿和封錫璋兄弟由於技藝精絕,名聲遠播,被地方官推薦,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宮,於養心殿服務。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礎上雕刻藝術形象,物象近似繪畫,前後體積壓縮。因此,浮雕是介於繪畫和雕刻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浮雕的製作過程也表明了這一點,即在雕刻前,先將畫稿貼在刻板上,然後依據畫稿進行雕刻。根據浮雕立體程度的差別,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高浮雕,與圓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為圓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淺浮雕,與繪畫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較一般浮雕平緩。薄意雕,最淺薄的浮雕,所表現的形象僅是一層平緩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謂“留青”,也稱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把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竹材幹後始能奏刀,此時表皮已由青轉白。所謂“跡若粉描”,與留青之花紋正合。刻後不須一兩載,表皮即呈淡黃色,但此後變化不大。竹肌則由淡黃而深黃,由深黃而紅紫,故皮、肌色澤之差異會越來越明顯。這種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摩掌玩,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技法始於唐代,當時雖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階段,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這種技法的出現,顯示出了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陰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於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線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陰刻線條造型,與繪畫中白描相似。 透雕 透,意為穿透。透雕又稱通雕。通,意為貫通。有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底版使圖象空靈突出,分為單面鏤空雕與雙面鏤空雕。有在圓雕基礎上作鏤空透雕,雕出內層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層透雕,多的可達五六層。 貼黃 又稱“竹黃”、“翻黃”、“反黃”、“文竹”等。其工藝乃取竹筒內壁之黃色表層翻轉過來,經煮壓、粘貼到木製胎骨上使其成器。侵中期以來,江蘇嘉定、浙江黃岩、湖南邵陽、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製作貼黃著稱。據已知文獻記載,以上杭為較早。貼黃器以木為胎。木胎可隨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為圓筒形的限制,可以製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並因此而增加其實用價值,所以貼黃器是值得並應該提倡的。不過貼黃甚薄,只能淺刻。一般民間的貼黃器,造型雕飾都比較簡單。但清宮所藏,精工華美,遠非民間者可比。 鑲嵌 為了增加竹木雕的層次感,採用與載體色澤不同的材料通過鑲嵌形成圖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種材料鑲嵌在一件作品上,稱“百寶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