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隱居圖

鎖定
《隱居圖》是明代畫家王紱創作的絹本墨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高峯聳立,草木秀潤,山下蒼松挺立,遠山連綿。水畔平坡,隱者正立於枯枝下,觀賞山色。畫法取於王蒙,並帶有盛懋皴法的特點。線條多用中鋒,並以水墨渲染,筆法轉折靈活,墨色蒼潤,氣韻渾厚。 [1] 
中文名
隱居圖
創作年代
明代
材    質
絹本
畫作類型
墨色畫
規    格
縱141.7釐米,橫70.7釐米
作    者
王紱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幅    式
立軸

隱居圖畫作內容

該圖大體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三段式:遠景為高山峻嶺,懸崖峭壁,主峯巍峨,形勢十分險峻;中景為山腰,和懸崖峭壁夾江對岸的平緩山坡,期間樹木和雜草叢生;近景為山坡和平地,長有幾棵樹幹粗大的蒼松和雜樹,有的盤根虯曲,枝葉茂密,樹蔭下的茅亭座落期間,彎樹下有一位長者,站在水畔平坡上,作回首之狀,觀賞山色,後有一僮子攜琴隨後。畫面的右側為開闊湖面,湖水平如鏡,平湖灘渚參差。此幅有項元汴、耿信會藏印多方。 [2] 
明吳訥題跋:“合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退直歸來思故隱,滿懷清興付滄州。孟端善竹樹山水,人有求者,率寫一樹一竹,一日退直,興懷故山,乃寫隱居圖遺其友胡汝器。後一年,汝器持示予,因題此,以見孟端山水不易得,而汝器見重於孟端者弗淺也。吳訥敏德識。” [3] 

隱居圖創作背景

王紱一生中曾畫過多幅隱居圖,這與他個人的身世際遇相關,如曾滴戍山西朔州長達二十年,建文二年(1400)才返歸江南,隱居無錫九龍山,且作了《秋林隱居圖》。《隱居圖》作於任官期間,抒寫他身居廟堂,心懷林泉的志向和情操,所渭“滿懷清興付滄州”,其心情與作《秋林隱居圖》時已大不相同,增添了恬靜安逸的情致,這與他的地位、心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從吳訥題識中可知,此畫為王紱為好友胡汝器所作,以吳訥詩題“退直歸宋思故隱”,可知王紱此圖作於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京任職期,故大致可確定此畫為王紱晚年之作, [2] 

隱居圖藝術鑑賞

主題
《隱居圖》局部
《隱居圖》局部(2張)
該圖抒發了作者對恬靜安逸的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 [3] 
構圖
此畫布局較為緊湊,景物的配置疏密有致。所描繪的景物雖不那麼綺麗多姿,但卻能顯示出隱居環境中那種平實的自然美。 [2] 
技法
此圖畫法,仍宗法元人,主要受王蒙的影響。山石皴法,用披麻及荷葉皴。線條多用中鋒,由上向下行筆,並加水墨渲染,都頗得王蒙神髓,可見王紱的畫風。 [2] 

隱居圖歷史傳承

由該圖鑑藏印可知,該圖歷經項元汴、耿信會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2] 

隱居圖作者簡介

王紱(1362—1416),明代畫家。紱,一作芾,字孟端,號友石、螯叟,後以字行。無錫(今屬江蘇)人。太祖洪武時生員,嘗北遊江淮,浮黃河,遊太行,出雁門,時人慕其名,爭延致之,因事被累,謫戍山西十餘年。永樂初,以善書被薦,供事文淵閣,宮中書舍人,後歸江南,隱居九龍山,詠左太沖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遂自號九龍山人。工畫山水,師王蒙,風格蒼鬱清潤;亦作平遠小景,近似倪瓚,尤擅墨竹,有“出姿媚於遒勁之中,見灑落於縱橫之外”之評。其墨竹,在明代很有影響,崑山夏杲師之,亦享大名。傳世作品有《湖山書屋圖》《竹石圖》等。能詩,著有《友石山房集》。 [4] 
參考資料
  • 1.    全景博物館叢書編委會編纂.中國山水畫博物館 3 明代 彩圖版:海燕出版社,2003.01:195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1170
  • 3.    鄭欣淼,範迪安主編.明清繪畫精選 故宮博物院藏品 ( 中英文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01:10
  • 4.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