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江風箏

鎖定
陽江風箏,流傳於廣東省陽江市的傳統手工技藝,廣東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 每逢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正是紙鳶放飛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成了民間最興盛的賽事。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廣東陽江市扎制的風箏,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術精巧,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不但放飛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多年來在全國比賽中多次名列前茅。
中文名
陽江風箏
分    類
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代表作
“靈芝”風箏
非遺類別
傳統技藝
非遺級別
廣東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一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陽江市

陽江風箏風箏流派

中國風箏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在風箏文化的不斷沉積之中形成了風箏的“五大流派”。
在風箏千年的不斷延續之中,在原來的“五大流派”中又產生了“南有陽江,北有濰坊”的這樣一種形勢。
在國內,陽江與山東的濰坊匹敵,南北遙相呼應,成為中國南北風箏實力最為強大,最有可比性的兩個流派。

陽江風箏陽江風箏歷史

陽江風箏1986年

陽江首次組織風箏隊,代表廣東參加在山東濰坊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風箏比賽。此後,陽江風箏代表隊多次參加全國風箏比賽,至今,共獲得全國金牌90枚。成為中國風箏“南派”之首,與“北派”山東濰坊風箏比翼雙飛。陽江風箏還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大賽,共獲得國際金牌12枚。陽江的“靈芝”風箏還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

陽江風箏1991年

陽江市建成南國風箏競技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可容納30萬人放飛,是全國最具規模的風箏放飛場。

陽江風箏1992年

在陽江舉辦的重陽風箏節,除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參加外,還有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

陽江風箏1993年7月

陽江風箏節 陽江風箏節
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
陽江風箏的“龍頭蜈蚣”腰節上用帶有草根的莖作橫擔。橫擔的兩端沒有羽毛或紙穗,只用自然的草根當作阻尼,每個腰節下面有一紙舌,隨風飄動。這種風箏的設計製作採用“仿生學”原理,按“百足”類動物的生態,從頭到身軀、肢爪,形似傳神,巨者可達100多米長。放到高空時,能搖頭擺尾,栩栩如生,還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龍吐珠”、“戲鞭炮”、“龍頭吐火”等,有聲有色。這種“龍頭蜈蚣”飛起來真如蚊龍出水,神龍飛天一般,可稱一絕。

陽江風箏陽江特色風箏

陽江風箏 陽江風箏
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杆,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藤弦,風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於民間傳説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
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羣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陽江風箏沙扒重陽風箏

陽江是著名的風箏之鄉,平時重陽節陽江人一般會在鴛鴦湖舉行盛大的風箏比賽,但是這種盛會卻缺少了
沙扒白額嶺 沙扒白額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裏面的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由於以前信息技術的落後,很少有人知道地處陽江西南部的沙扒灣對重陽節的狂熱程度是何等的熱烈,比之於陽江更是有過猶不及。沙扒灣左側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白額嶺,地勢150米高左右,正是白額嶺佔有利於登高的優勢,90年代的沙扒灣鎮政府每到重陽節都會起到帶頭大哥的作用組織全鎮各級機關、中小學校、企業單位悉數出動舉辦一年一度的重陽盛會。
由於舉行的風箏比賽有獎金等物質的獎勵,因此很多中小學生都很熱衷自己親手製作一隻風箏參加比賽,正是熱衷於此,當時製作的風箏可謂是百花齊放,種類繁多,時隔多年相信很多人都忘了很多當時很有特色的風箏的名稱了(即使當年是個狂熱的風箏迷),那時候做風箏所需的材料竹子供不應求,要想買一根很好的竹子要跑到很遠的農村去找竹子。由於風箏比賽有規定外觀造型的颱風要求,很多人都在風箏的棉紙上面畫了很多別出心裁的美麗圖案。因此製作風箏不僅是要求對削竹子有一定的嫺熟技巧,更是考驗一個風箏製作師的審美感觀要求。技術高超的人制作出來的風箏放上天后是不需要帶尾巴的,因為有的人制作的風箏有時會頭重尾輕,不帶上尾巴風箏就會打筋斗。當然也有人做的會出現頭輕尾重的風箏出來,但是很少見,因為頭輕尾重的風箏無論風多大是放不上天的。
記得當時的比賽規定是風箏分:硬翅、軟翅兩大類。按年率級別又分小學組、初中組、成人組。
常見的硬翅類風箏有:雙桃、靈芝等。
常見的軟翅類風箏有:沙燕、喇叭褲、老鷹等、龍莉、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還有怪胎類的風箏有:百足蜈蚣、天女散花、豬八戒、魚蝦蟹等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在90年代的沙扒,在重陽節前的一兩個星期前是每位學生最為興奮的時候。大家三三兩兩都各自組織自己的一小團體商量好AA制合夥買好重陽野炊的美食材料飲料等、各自都會把家裏的凳椅桌等搬到白額嶺上去,有些人為了佔個好位置,一般會提前幾天開着自家的小車將家當搬到嶺上甚至會與白額嶺上面的孤墳陪伴幾天。重陽節那天的白額嶺上面真是車水馬龍,人聲吵雜,甚是熱鬧,幼至剛出生的嬰兒長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這一天都彙集都這個白額嶺上,鎮上反而是空空蕩蕩的成了空城計。那一天相信每一個野炊的人旁邊多少會陪伴着一座孤墳,但是大家甚至小孩都不會害怕,因為相信先人也會因為這一天人氣高漲而高興。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樣的記憶永遠的停留在每個沙扒人的心目中,沙扒鎮的老齡化日益嚴重加上如今的鎮政府和中小學校對於如今的問責制度的恐懼以及沙扒漁業經濟日益低下,因此如此盛會沒一行政單位願承擔組織責任和贊助。

陽江風箏傳承現狀

十多年前陽江市已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風箏之鄉”,但由於手工製作風箏工藝複雜,要求嚴格,如今年輕人少有耐心去學習,而一些用料簡單、成本低廉的現代設備生產的風箏盛行,更使陽江風箏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受到嚴重衝擊,亟待加以扶持和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