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人一口井井址

鎖定
鐵人一口井井址,又稱薩55井井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解放二街8號,隸屬於大慶油田採油二廠。 [2] 
鐵人一口井於1960年4月14日開鑽,4月19日勝利完鑽,僅用了5天零4小時,打下井深約1200米的井。 [2]  井址以“薩55井”井點為測點,海拔高程149.86米,保存較好。井址為整體混凝土長方形平房式建築,房牆粉刷成白色,房檐和房地線粉刷成黑色,房門為藍色長方形鐵皮門,朝向正東。房頂有鐵板製作的浪花和紅旗形組合成的“王進喜同志帶領1205隊打的第一口油井”彩色標誌,佔地面積9.3平方米。井場周圍,“值班房”“地窩子”“水井”“清蠟間”“泥漿池”“土油池”、打這口油井所使用過的“貝烏40型鑽機”“卸車台”等設施都原樣保留着。 [3]  鐵人一口井井址是鐵人精神的物證,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發祥地。鐵人一口井井址作為石油工業遺產,承載着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創業精神和大愛情懷,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大慶石油人為油拼搏、為油奉獻。 [2]  鐵人一口井井址因此具有較大的社會文化價值。 [4] 
2013年5月,鐵人一口井井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鐵人一口井井址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解放二街8號
所處時代
1960年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693-5-08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鐵人一口井井址歷史沿革

1959年9月26日,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高台子鎮永躍村旁的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這標誌着大慶油田的誕生,由此掀開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新紀元。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黨中央調集全國力量,組織開展石油大會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石油工作者、科技人員和轉業官兵齊聚大慶,其中就有來自玉門的王進喜。 [2]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出發,3月25日抵達大慶薩爾圖火車站。在吃住困難、交通不便、天寒地凍、吊裝設備缺乏、水源不足等惡劣條件下,王進喜帶頭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邁誓言,人拉肩扛安鑽機、端水打井保開鑽,克服重重困難。薩-55井於4月14日開鑽,4月19日勝利完鑽,僅用了5天零4小時,打下井深約1200米的井。 [2] 
2017年,鐵人一口井停止生產,累計生產原油15.2萬噸。 [2] 

鐵人一口井井址建築格局

鐵人一口井井址
鐵人一口井井址(7張)
鐵人一口井井址,又稱薩55井井址,是鐵人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時稱1262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時打下的第一口油井。 [2]  舊址以“薩55井”井點為測點,海拔高程149.86米。鐵人一口井井址現保存較好。井址為整體混凝土長方形平房式建築,房牆粉刷成白色,房檐和房地線粉刷成黑色,房門為藍色長方形鐵皮門,朝向正東。房頂有鐵板製作的浪花和紅旗形組合成的“王進喜同志帶領1205隊打的第一口油井”彩色標誌,佔地面積9.3平方米。井場周圍,“值班房”“地窩子”“水井”“清蠟間”“泥漿池”“土油池”、打這口油井所使用過的“貝烏40型鑽機”“卸車台”等設施都原樣保留着。 [3]  地窩子原本在離遺址約3千米以外的地方,但為了遺產整體環境闡釋的需要,在遺產附近實體復原了一個。 [4] 
鐵人一口井井址南側丁香樹下,安放着原石油工業部部長宋振明同志的骨灰。宋振明在大慶石油會戰初期任王進喜所在的第三探區指揮。在發現和培養鐵人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鐵人一口井井址東側鐵人王進喜半身銅像前的雲杉樹下,安放着原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季鐵中同志的骨灰。季鐵中生前曾擔任瀋陽軍區工程兵部隊政委、大慶會戰工委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大慶石油會戰工作委員會副書記,他為宣傳鐵人事蹟做了大量工作。 [3] 
鐵人一口井井址東北側丁香樹下,安放着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魏鋼焰同志的骨灰。魏鋼焰是在1964年來大慶體驗生活,成為鐵人的好朋友,著有“憶鐵人”等多篇文章。 [3] 

鐵人一口井井址文物遺存

貝烏40型鑽機
鑽機
鑽機(2張)
當年,王進喜和1205鑽井隊到達井位所在地——薩爾圖油田的馬家窯後,第10天鑽機運到,但當時由於吊車、拖拉機較少,鑽機在火車上卸不下來,王進喜就發動全隊職工用繩子拉、撬槓撬、木板墊,奮戰4晝夜,把60多噸重的鑽井設備卸下火車拉到井位,並將40多米高的井架豎立在井場上。貝烏40型鑽機是人拉肩扛精神的發源地,是當時團結、積極的社會精神的物質見證,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 [4] 
水井
水井 水井
鑽井需要用水,當時王進喜帶領的工人們所刨冰土,挖出的幾眼水井,水量仍不滿足。隨後他帶領工人們到約1千米外的冰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和水桶提,依靠原始的人力和工具,大家齊心協力,整整1天半的時間,端了近200噸水,保證了正常鑽井。水井的井址尚存。 [4] 
地窩子
地窩子復原模型
地窩子復原模型(2張)
鐵人王進喜和鑽井隊伍們為了早日開鑽和鑽出石油,想到了就近原則休憩的方法。於是他帶領員工們挖了地窩子,充當臨時住宿休憩的地方。地窩子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石油生產工人的集體回憶,它不僅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也是見證薩55井克服一切險阻,順利開採歷史的實物資料,藴含的偉大精神內涵和社會歷史價值值得去傳承和理解。 [4] 

鐵人一口井井址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王進喜和工友端水打井照片
王進喜和工友端水打井照片(2張)
王進喜,民國十二年(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0年春,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的中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指揮部先後兩次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年僅47歲。建國40週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羣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永遠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3] 

鐵人一口井井址價值意義

鐵人一口井井址是鐵人精神的物證,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發祥地。鐵人一口井井址作為石油工業遺產,承載着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創業精神和大愛情懷,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大慶石油人為油拼搏、為油奉獻。 [2]  鐵人一口井井址因此具有較大的社會文化價值。 [4] 

鐵人一口井井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鐵人一口井井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鐵人一口井井址所獲榮譽

2018年,鐵人一口井井址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 [2] 
2021年,鐵人一口井井址被評定為首批“中國石油工業文化遺產”。 [2] 

鐵人一口井井址旅遊信息

鐵人一口井井址地理位置

鐵人一口井井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解放二街8號。 [2] 

鐵人一口井井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鐵人一口井井址,路程約22.5千米,用時約2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