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釋奠禮

鎖定
釋奠禮,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屬於“三禮”中的“君師”之禮。 周禮有釋奠釋菜釋幣等名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儀節;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禮儀。釋奠釋菜禮,最初只是入學的一項儀式,先聖先師到底是哪些人,也沒有具體的確指。至清代仍於每年四仲月舉行。釋奠是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的一種。曲阜孔廟舉行釋奠禮,除有皇帝親臨或御遣欽差外,例由衍聖公主祭孔子、四配,屬官分祭十二哲、先賢、先儒、啓聖祠、崇聖祠、寢殿、家廟等。
中文名
釋奠禮
性    質
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
規    格
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
形    式
歌、舞、詞、曲

釋奠禮由來

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荀子《禮論》把“禮”最核心的內容歸結為“天地”“先祖”“君師”三項,他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釋奠屬於“三禮”中的“君師”之禮。早在商周之時,我國就已有官學的設置,周代禮制分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設於都城,稱作辟雍和泮宮;鄉學設於地方,稱為庠、序。周代的官學中,就有釋奠先聖先師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周禮中的祀典,有釋奠、釋菜和釋幣等名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儀節;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禮儀。釋奠釋菜禮,最初只是入學的一項儀式,先聖先師到底是哪些人,也沒有具體的確指。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過闕里以太牢禮祀孔子,當時還只是將孔子當作一個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來紀念。漢武帝以後,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説一躍而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師也就由儒者擔任了。到東漢時,孔子被稱為“先師”, 後來,又被尊為先聖,成了帝王們尊崇膜拜的對象。古代人們認為,不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師,也是天之所命。邵雍《觀物篇》道,聖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以一身觀萬身,以一物觀萬物,以一世觀萬世”。又謂其 “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因此,先師也享受如同神靈一樣的祭祀。曲阜孔廟漢代時由孔子嫡長孫四時祭祀,而官方祭祀則一年只有兩次,“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東漢《乙瑛碑》)。晉泰始三年(267年)命魯國四時備三牲奉祀,至清代仍於每年四仲月舉行。

釋奠禮發展

祭祀先聖先師的大型禮儀。釋奠禮最早見於《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出征返國,或天子視學,都須行釋奠禮。
中國曆來重視禮儀對民眾的教化與訓導作用。釋奠禮對國家意識形態與民眾的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釋奠禮的具體行禮過程,《禮記》中並無明確的詳細記載。
早至漢代,儒家學派在移風易俗方面的功用已被社會廣泛重視。漢高祖出行經過魯國,特意用太牢祭祀孔子。西漢武帝始立太學。東漢明帝又立辟雍,並於辟雍親行大射禮、養老禮。《後漢書》記載:“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雖然亦為一時之大觀,但釋奠禮卻闕而不備。
魏晉之際,皇太子學通一經之後,即於辟雍行釋奠禮,以太牢祀孔子,顏淵配享。劉宋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採用晉的舊制,並撰寫釋奠儀注。禮畢,皇帝親臨,宴會羣臣。釋奠禮一直延續到陳朝。梁陳之間,禮畢后皇帝會舉行宴會,太子與羣臣吟詩作賦。《隋書經籍志》上有“齊釋奠會詩一十卷”。
據《十六國春秋輯補》,前秦建元七年,“堅行禮於辟雍,祀先師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脩釋奠焉。”束脩是學生入學時所行之禮,與釋奠毫不相干,苻堅將二者混為一談。可見前秦文化雖盛,到底是戰亂中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漢地禮制還不十分熟悉。此後,北魏亦多次行釋奠禮,主要延請大儒為皇帝講經。這是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文化、提升政治素養的表現,並不重視禮儀本身。北周武帝下詔:“諸胄子入學,但束脩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恆式。”顯見是學習南朝的制度。然而,北周釋奠禮雜祀蒼頡,不倫不類。北齊通例,給皇帝講經後、或皇太子學通一經後,須釋奠於孔廟。此外,新立學校與春秋二仲,都須行釋奠禮。這種規定,融合了當時南北方的風俗與經書的記載,全面而精當。《隋書》記載,“隋制,國子寺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先師。州郡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
唐代的釋奠禮在北齊與隋的基礎上有所損益,在具體的細節上則糅合了南朝的制度。《唐六典》國子監條:“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孔宣父,以先師顏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賢從祀焉。祭以太牢,樂用登歌,軒縣,六佾之舞。”這些規定,與漢地原有的禮制並不牴牾,甚至更詳盡精密。與前代相比,唐代釋奠禮的特點之一是:不僅講論儒家經典,而且兼及佛道兩家,三家辯論經義。唐以前的講經還是限於儒家經典。唐代釋奠禮的另一特點是:不僅奏陳雅樂,而且有京兆府供食、教坊雜樂倡優助興。這種用教坊雜樂的風俗,一直延續到宋朝。宋徽宗大觀年間下詔:“今學校所用,不過春秋釋奠。如賜宴辟雍,乃用鄭衞之音,雜以俳優之戲,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樂。” [1] 

釋奠禮歷史沿革

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間改做壽堂,陳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車、書等,並按歲時祭祀。開祭祀孔子之先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專主孔子祀事。東漢明帝時,詔命祀先師孔子和先聖周公。據《闕里志》載:“靈帝建寧二年,祀孔子,依社稷。”也就是説,孔子享受和社稷神同詳的規格。
魏晉南北朝期間,有時又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奉祀。拜孔揖顏之禮更多是在國家太學舉行,往往是國子監祭酒負責典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釋奠孔子用樂奏登歌,此為釋奠孔子用樂之始。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公元539年)兗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於廟廷。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二年(619年)於國子學中立孔子廟和周公廟,親往釋奠。至此以後這項祭祀活動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親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並昭尊孔子為宣父,在曲阜作孔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釋奠,並作初獻,以國子祭酒為亞獻,以兗州刺史攝司業為終獻。以二十二位儒家學者配享。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廟,在先聖廟樹立孔子、顏回等十哲雕塑坐像,並在牆壁繪上七十位孔門弟子和二十二位賢人的畫像。在東西二京,用太牢犧牲,一起舉行祭祀,音樂規格為宮懸,舞為六佾。這一切已是僅次於天子的規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寵較為興盛的時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親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公元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御製御書一百五十卷藏於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
從元到清,孔廟神靈的設置,都基本沿襲宋朝確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禮,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廟,順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師孔子。順治定都北京後,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廟內有大成殿,專門用來每年舉行祀孔大典。文廟中還有啓聖祠,燎爐、瘞坎、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等設施。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上升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跪九拜大禮,儼然與天、地、社稷和太廟的規格平起平坐。

釋奠禮孔廟沿革

歷史年號
公元紀年
孔子封號
孔廟釋奠
周敬王四十二年
前478年
-
魯哀公立廟,歲時奉祀,為孔廟之始
漢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
漢高祖至闕里孔廟,以太牢祀孔子
漢元始一年
公元元年
褒成宣尼公
-
漢永平十五年
72年
-
漢明帝至闕里孔廟,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漢元和二年
85年
-
漢章帝至闕里孔廟,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
漢延光三年
124年
-
漢安帝東巡幸闕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漢建寧元年
168年
-
魯相史晨舉行盛大祭孔活動,參與祭祀者達九百零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諧”
漢建寧二年
169年
-
祀孔子,依社稷
晉泰始三年
267年
-
詔太學及魯郡四時備三牲祀孔子
晉泰始七年
271年
-
皇太子以太牢祀孔子,以顏回配享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
445年
-
皇太子劉劭釋奠孔子,舞用六佾,樂奏登歌
南朝齊永明三年
485年
-
釋奠用六佾舞、軒懸之樂
北魏太和十六年
492年
文聖尼父
令祀孔子及周公皆由牧守執事
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
-
孝文帝元宏幸闕里,親祀孔子
北魏永熙三年
534年
-
孝武帝親祀孔子
東魏興和元年
539年
-
兗州刺史李珽塑孔子及十弟子像,立碑於廟庭
北齊天保元年
550年
-
遣使致祭孔子,行三獻之禮
北周大象二年
580年
鄒國公
-
隋開皇元年
581年
先師尼父
-
唐武德二年
619年
先師
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
唐貞觀二年
628年
先聖
以顏子配祀孔子
唐貞觀四年
630年
-
詔州、縣學皆立孔子廟
唐貞觀十一年
637年
宣父
詔兗州修闕里孔子廟
唐貞觀二十一年
647年
-
詔以左丘明、榖梁赤、戴聖、毛萇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廟
唐顯慶三年
658年
-
詔先聖廟用雍和之舞
唐乾封元年
666年
太師
唐高宗至闕里孔廟,親祀孔子
唐總章元年
668年
-
皇太子釋奠於學,贈顏子為太子少師,曾子為太子少保,均配享孔子廟
武周天授元年
690年
隆道公
-
唐開元八年
720年
-
定十哲配祀孔子廟,以顏子為十哲之首
唐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
文宣王
分別贈十哲及曾子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祭祀時“樂用宮懸,舞用六佾”
唐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
-
詔春秋二仲丁祭孔時為大祀,舞用八佾
後周廣順二年
952年
-
後周太祖郭威蒞曲阜祀孔子廟
宋建隆三年
962年
-
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
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玄聖文宣王
宋真宗賜孔子廟經史及器用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
加孔子冕服,桓圭一,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追封孔子弟子顏回等十人公爵,曾參等六十二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十九人伯爵
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至聖文宣王
-
宋景祐二年
1035年
-
詔釋奠孔子廟用凝安九成之樂
宋元豐七年
1084年
-
增孟子配享,設位於兗國公之次
宋崇寧三年
1104年
-
詔易七十二子以周之冕服,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
宋崇寧四年
1105年
-
增文宣王廟像冕十二旒,袞服九章,又頒祭服制度於州縣,令皆以法服行禮。
宋大觀三年
1109年
-
釋奠樂成。迎神、送神奏凝安,奠幣奏明安,酌獻、亞獻、終獻奏成安。樂章各有詞曲。
宋大觀四年
1110年
-
文宣王廟像改執鎮圭,廟門增立二十四戟,並如王者之制。
宋政和六年
1116年
-
賜孔子廟正聲大樂器、禮器各一副,頒釋奠樂章於闕里
元至大元年
1308年
大成至聖文宣王
-
元皇慶二年
1313年
-
詔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十人從祀孔子廟
元延祐三年
1316年
-
詔春秋釋奠孔子,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元至順元年
1330年
-
以董仲舒從祀孔廟,位列七十子後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
明太祖詔以太牢祭孔子,並遣官到闕里致祭,賜祭田兩千大頃,置林廟灑掃户一百一十五户
明洪武四年
1371年
-
更定孔子廟祭器樂舞。改籩豆八為十;祭器由木易以瓷;牲用熟,各設高案,樂舞生設一百一十人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
-
命郡縣通祀孔子。每歲春秋二仲丁行釋奠禮
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
-
祭酒周洪謨請增孔廟禮樂。定籩豆十二,舞用八佾
明弘治九年
1496年
-
增祭孔樂舞生二十六人,與天子樂舞七十二人相等
明嘉靖九年
1530年
至聖先師
更定孔廟祀典
清順治二年
1645年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
清順治十四年
1657年
至聖先師
-
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
清聖祖至闕里孔廟祀孔子,行三跪九叩頭禮,賜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於殿中
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升先賢朱熹於大成殿十哲之次
清雍正七年
1729年
-
頒內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鎮圭、曲柄寶蓋及二十四戟
清雍正八年
1730年
-
孔廟大成殿塑像落成,詔設聖廟執事官四十員
清乾隆十三年
1748年
-
清高宗至闕里祀孔子,後多次至闕里釋奠孔子
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
諭頒周範銅器於孔廟
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
奉旨將孔廟祭祀規格升為大祀

釋奠禮祭孔樂舞

祭孔樂舞是孔廟祭祀大典的專用樂舞,以樂、歌、舞配合於禮,是孔廟釋奠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樂舞僅限於如“國祭”、“丁祭”(春夏秋冬四季仲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等重大祭孔大典時使用。古代祭孔樂舞所用音樂的曲譜、宮調和舞蹈的舞譜圖示均有皇帝審定欽頒,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然而,自古禮不相沿、樂不相襲,大凡改朝換代,必有制禮作樂。因此,歷代制定的祭孔樂舞均有所不同。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釋奠孔子用樂奏登歌為釋奠用樂之始,隋文帝仁壽元年起,祭孔樂舞規定為孔子釋奠專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帝命太常寺祖孝孫、協律郎竇璡等人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意製作“大唐雅樂”十二章,又稱“十二和”。包括了全部御用樂舞,祭孔樂舞屬於十二和的組成部分。貞觀年間,協律郎張文收奉詔與起居郎呂才再行考證律呂,規定祭孔釋奠用“登歌”、奠幣樂奏《肅和》、入豆和徹豆(豆是古代的祭祀禮器)樂奏《雍和》,舞蹈則有文舞和武舞。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增“十二和”為“十五和”。見於《全唐詩》中釋奠文宣王樂章有七章,分別是《誠和》、《承和》、《肅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五代後漢時,廢除唐開元年間新增的三章,改“十二和”為“十二成”,釋奠時改《宣和》為《師雅》。後周時改“十二成”為“十二順”,釋奠時去《師雅》而樂奏《禮順》。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命太常寺、翰林院學士竇儼等人制作祭祀樂舞,改“十二順”為“十二安”。祭祀文宣王用《永安》之樂。皇帝親祀時,樂用“宮懸”(樂置四面,中間設舞為“宮懸”—編者注)。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詔宰臣呂夷簡等人修訂祭孔樂舞,以《凝安》取代《永安》。祭孔時,升殿與降階樂奏《同安》;奠幣樂奏《明安》;酌獻樂奏《成安》;飲福樂奏《餒安》;送神樂奏《凝安》。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專門設置了“大成樂府”,主持制定祭孔樂舞。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頒降曲阜孔廟釋奠樂章,其中增加了升階和奠幣兩個樂章。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定金樂為“太和之樂”,每個樂章以“寧”字命名,
如釋奠迎神樂奏《來寧》、盥洗樂奏《靜寧》、奠幣與初獻樂奏《和寧》等。
元樂共有十九篇詩歌,七章曲譜,演奏三十四成,變換六、七個宮調。樂章以“明”字命名,如迎神樂奏《文明》、盥洗樂奏《昭明》、升殿與降階樂奏《景明》、奠幣樂奏《德明》、酌獻樂奏《誠明》、亞、終獻樂奏《靈明》、送神樂奏《慶明》。“樂懸”仍保持“登歌”的形式。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樂律官更制樂譜,樂章復以“和”定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向曲阜及全國頒發“大成樂”專祀孔子。明憲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增祭孔樂舞為“八佾”,加“籩”“豆”(祭祀禮器)為十二,以皇帝用樂和祭祀天神禮儀的規格祭祀孔子。明世宗時又復“樂用軒懸,舞用六佾”。明樂將元樂十九篇綜合為六章六奏,並繼承了唐以來樂、歌、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使祭孔樂舞趨向於完善和精煉。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再作“中和韶樂”,取“天下太平”之意,樂章均以“平”字命名,頒至國學為釋奠孔子之用。迎神樂奏《昭平》、初獻樂奏《寧平》、亞獻樂奏《安平》、終獻樂奏《景平》、徹饌樂奏《鹹平》樂章。送神和望痤時,更換歌詞,再復奏《鹹平》之曲。全樂為五曲七奏。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頒給全國各郡縣及闕里孔廟“四時旋宮”之樂,對康熙時的樂名有所改動,全曲更為六章八奏。一直到民國年間,基本沿襲了這一樂舞程序。
1957年,吳曉邦等先生挖掘整理了古代祭孔樂舞並拍攝了祭孔電影資料,1986年,為紀念孔子誕辰暨配合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動,曲阜市政府成立專門班子,依據《聖門禮志》、《聖門樂志》、《闕里志》、《闕里文獻考》及電影資料等進一步研究、發掘和整理祭孔樂舞,以曲阜劇團為主,王明星先生任總編導兼祭孔舞蹈教練,張玉明、劉德順先生負責禮儀程序,孔祥印、胡繼成先生整編樂曲,將樂、舞、歌、禮融為一體,作為藝術的再現,成功編排了仿古祭孔樂舞表演劇目。自1986年以來,每年孔子文化節期間在孔廟大成殿演出數十場,每年觀眾包括外賓在內達十餘萬人,並有多家電台、電視台、報社、雜誌社錄音、錄像、採訪撰文報道。仿古祭孔樂舞表演的效果之好,影響之大是空前的。可謂震動全國,波及世界。

釋奠禮歷代祭舞歌辭

釋奠禮唐禮樂章

【郊廟歌辭·釋奠文宣王樂章·誠和】(迎、送神用)
聖道日用,神幾不測。金石以陳,絃歌載陟。
爰釋其菜,匪馨於稷。來顧來享,是宗是極。
【郊廟歌辭·釋奠文宣王樂章·承和】(皇太子行用)
萬國以貞光上嗣,三善茂德表重輪。
視膳寢門尊要道,高闢崇賢引正人。
【郊廟歌辭·釋奠文宣王樂章·肅和】 (奠幣用)
粵惟上聖,有縱自天。傍周萬物,俯應千年。
舊章允著,嘉贄孔虔。王化茲首,儒風是宣。
【郊廟歌辭·釋奠文宣王樂章·雍和】(迎俎用)
堂獻瑤篚,庭敷璆縣。禮備其容,樂和其變。
肅肅親享,雍雍執奠。明德惟馨,蘋蘩可薦。
【郊廟歌辭·釋奠文宣王樂章·舒和】 (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隼集龜開昭聖烈,龍蹲鳳跱肅神儀。
尊儒敬業宏圖闡,緯武經文盛德施。
唐玄宗開元中,增加為十五和,釋奠用《宣和》,改迎送神為:
【郊廟歌辭·享孔子廟樂章·迎神】
通吳表聖,問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賢人。
億齡規法,萬載嗣禋。潔誠以祭,奏樂迎神。
【郊廟歌辭·享孔子廟樂章·送神】
醴溢犧象,羞陳俎豆。魯壁類聞,泗川如覯。
裏校覃福,胄筵承祐。雅樂清音,送神具奏。

釋奠禮宋禮樂章

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詔“祭文宣王廟釋奠登歌”六首:
一、迎神,凝安之曲:
大哉至聖,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
常祀有秩,備物有容。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二、初獻升降,同安之曲:
右文興化,憲古師今。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豐犧在俎,雅奏來庭。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奠幣,明安之曲:
一王垂法,千古作程。有儀可仰,無德而名。
齊以滌志,幣以達誠。禮容合度,黍稷非馨。
四、酌獻,成安之曲:
自天生聖,垂範百王。恪恭明祀,陟降上庠。
酌彼醇旨,薦此令芳。三獻成禮,率由舊章。
五、飲福,綏安之曲: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悦。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肅肅庠序,祀事惟明。大哉宣父,將聖多能!
歆馨肸 ,迥馭凌兢,祭容斯畢,百福是膺。
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徽宗“大晟樂府”更樂章為“《凝安九成之樂》五章六奏”〉,樂章及歌詞如下:
一、迎神,凝安之曲: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於昭斯文,被於萬年。
峨峨膠庠,神其來止。思款無窮,敢忘於始。
二、升降,同安之曲:
生民以來,道莫與京。温良恭儉,惟神惟明。
我潔尊罍,陳茲芹藻。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三、奠幣,明安之曲:
於論鼓鍾,於茲西雍。粢盛肥碩,有顯其容。
其容洋洋,鹹瞻像設。幣以達誠,歆我明潔。
四、酌獻,成安之曲:
道德淵源,斯文之宗。功名糠秕,素王之風。
碩兮斯牲,芬兮斯酒。綏我無疆,與天為久。
五、配位酌獻,成安之曲:
儼然冠纓,崇然廟庭。百王承祀,涓辰惟丁。
於牲於醑,其從予享。與聖為徒,其德不爽。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肅荘紳緌,吉蠲牲犧。於皇明祀,薦登惟時。
神之來兮,肸 之隨。神之去兮,休嘉之貽。
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微宗“大晟府”復再撰“釋奠樂章”計十四首〉
一、迎神,凝安之曲:
(一)黃鐘為宮
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鈍並隆。神其來格,於昭盛容。
(二)大呂為角
生而知之,有教無私。成均之祀,威儀孔時。
維茲初丁,潔我盛粢。永適其道,萬世之師。
(三)太簇為徵
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應物而然。
時維上丁,備物薦誠。維新禮典,樂諧中聲。
(四)應鐘為羽
聖王生知,闡乃儒規。詩書文教,萬世昭垂。
良日惟丁,靈承不爽。揭此精虔,神其來饗。
二、初獻盥洗,同安之曲(姑洗宮):
右文興化,憲古師經。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豐犧在俎,雅奏在庭。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升殿,同安之曲(南呂宮):
誕興斯文,經天緯地。功加於民,實千萬世。
笙鏞和鳴,粢盛豐備。肅肅降登。歆茲秩祀。
四、奠幣,明安之曲: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聖。
粢幣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五、奉俎,豐安之曲(姑洗宮):
道同乎天,人倫之至。有饗無窮,其興萬世。
既潔斯牲,粢明醑旨。不懈以忱,神之來暨。
六、文宣王位酌獻,成安之曲(南呂宮):
大哉聖王,實天生德!作樂以祟,時祀無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七、兗國公位酌獻,成安之曲:
庶幾屢空,淵源深矣。亞聖宣獻,百世宜祀。
吉蠲斯辰,昭陳尊簋。旨酒欣欣,神其來止。
八、鄒國公位酌獻,成安之曲:
道之由興,於皇宣聖。惟公之傳,人知趨正。
與饗在堂,情文實稱。萬年承休,假哉天命。
九、 亞、終獻用文安之曲(姑洗宮):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於嘻成禮。
十、 徹豆,娛安之曲(南呂宮):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饗以薦,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悦。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十一、送神,凝安之曲(黃鐘宮):
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
歆茲惟馨, 馭旋復。明禋斯畢,鹹膺百福。

釋奠禮明代釋奠樂章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春,頒大成樂於天下,郡縣祀孔典禮自此皆用樂。
一、迎神,咸和之曲:
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二、奠帛,寧和之曲: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惟王后改曰惟師)
三、初獻,安和之曲:
大哉聖王,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四、亞、終獻,景和之曲: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於戲成禮。
五、徹饌,咸和之曲: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悦,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六、送神,咸和之曲:
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
歆格惟馨,神馭旋復,明禋斯畢,鹹膺百福。

釋奠禮清代釋奠樂章

清順治十三年,第一次頒定國學釋奠樂章,採用全新樂章詩詞,樂章名將明朝所用樂章中的“和”字改為“平”。新訂六樂章為迎神用“鹹平”、初獻用“寧平”、亞獻用“安平”、終獻用“景平”、徹饌用、送神用“鹹平”,仍沿明制採“六章六奏”方式,舞用六佾、三獻均用文德之舞:
一、迎神,奏“鹹平之曲”
大哉至聖,峻德宏功,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則有常,昭茲辟雍,有虔簠簋,有嚴鼓鍾。
二、初獻,奏“寧平之曲”
覺我生民,陶鑄前聖,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惟靜,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三、亞獻,奏“安平之曲”
至哉聖師,天授明德,木鐸萬世,式是羣辟,
清酒惟醑,言觀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終獻,奏“景平之曲”
猗歟素王,示予物軌,瞻之在前,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既終,弗遐有喜。
五、徹饌,奏“鹹平之曲”
璧水淵淵,崇牙業業,既歆宣聖,亦儀十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假有成,羹牆靡愒。
六、送神,奏“鹹平之曲”
煌煌學宮,四方來宗,甄陶胄子,暨予微躬,
思皇多士,膚奏厥功,佐予永清,三王是隆。
乾隆年間,釋奠樂章第二次修訂。乾隆六年及八年分別新頒中央“國學”及地方“直省”用樂章,更改後樂章名一樣,但樂詩詞及佾舞譜則不同。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新頒定的“國學樂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原鹹平之章)”
大哉至聖,德盛道隆,生民未有,百王是崇,
典則昭垂,式茲辟雍,載虔簠簋,載嚴鼓鍾。
二、初獻,奏“宣平之章(原寧平之章)”
覺我生民,陶鑄賢聖,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嘉靜,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三、亞獻,奏“秩平之章(原安平之章)”
至哉聖師,克明明德,木鐸萬年,惟民之則,
清酒既醑,言觀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終獻,奏“敍平之章(原景平之章)”
猗歟素王,示予物軌,瞻之在前,師表萬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獻雖終,弗遐有喜。
五、徹饌,奏“懿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璧水淵淵,芹芳藻潔,既歆至聖,亦儀前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來宗,甄陶樂育,多士景從,
如士斯埴,如金在鎔,佐予敷治,俗美時雍。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新頒定“闕里文廟及府州縣學用祀孔樂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徵麟紱,韻荅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獻,奏“宣平之章”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三、亞獻,奏“秩平之章”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 鏞,誠孚罍甗 ,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四、終獻,奏“敍平之章”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彝倫攸敍,至今木鐸。
五、徹饌,奏“懿平之章”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 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瀆,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
鳧繹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清代釋奠程序
(在祭祀諸項工作齊備的前提下,鼓師於大成門之東先擊大鼓360響,撞大鐘一百八十響,以示儆戒。)
一、鳴贊唱:入廟行禮!(各致祀者,按其身份,輩份候命)
二、鳴贊唱:啓户!(一時諸門俱開)
三、鳴贊唱:行掃除!(執事生持拂塵行掃除)
四、鳴贊唱:安神位!(按規定禮儀請神、安神位)
五、鳴贊唱:樂舞生就位!(按規定的就位式就位)
六、鳴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執事生各就其位司其事)
七、鳴贊唱:供事官就位!(典儀、協律、司饌、執繖、監察、巡視官等就位)
八、鳴贊唱:陪祭官就位!(族長、領十代孫就其位)
九、鳴贊唱:分獻官就位!(引贊引分獻官拜位)
十、鳴贊唱:正獻官就位!(引贊引正獻官拜位)
十 一、鳴贊唱:瘞毛血!(各執事生瘞毛血)
十 二、鳴贊唱:迎神!
十 三、伶官唱:迎神!
十 四、麾生舉麾唱:樂奏《昭平之章》!(按章法起樂)
十 五、工祝唱:求神!(正獻官以下俱跪)
十 六、工祝唱:燔燎!(作介)
十 七、工祝唱:灌鬯!(作介)
十 八、工祝唱:往迎!(幼孫於神庫請神介)
十 九、工祝唱:神降!(正獻官以下俱跪道左)
二 十、工祝唱:分班!
二十一、鳴贊唱:恭神!(正獻官以下俱拜位介)
二十二、鳴贊唱:三跪九叩頭!(各官依禮儀作介)
二十三、鳴贊唱:奠帛!行初獻禮!
二十四、伶官傳唱:奠帛!行初獻禮!
二十五、麾生舉麾唱:樂奏《宣平之章》!(按章起樂)
二十六、節生舉節唱:起《宣平之舞》!(隨樂節奏起舞)
二十七、引贊唱:升壇!(由北階降東階轉)
二十八、引贊唱:詣盥洗所!(至——)
二十九、引贊唱:浴手!(按章而作)
三 十、引贊唱:進巾!(按章而作)
三十一、引贊唱:詣水罇所!(按章而作)
三十二、引贊唱:進巾!(按章而作)
三十三、引贊唱: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祝者捧祝,司爵者捧爵,各詣神位前(按章而作)
三十四、引贊唱:詣酒罇所!(至、轉上立)
三十五、引贊唱:司罇者舉冪勺酒!(按章而作)
三十六、引贊唱:詣始祖至聖先師神位前!(至)
三十七、引贊唱:上香!(按章而作,一叩頭,立)
三十八、引贊唱:獻帛!(按章而作,一叩頭,立)
三十九、引贊唱:進爵!(按章而作,一叩頭,立)
四 十、引贊唱:獻爵!(按章而作,一叩頭,立)
四十一、鳴贊唱:眾官皆跪!(正、分、陪各官皆跪至各位)
四十二、鳴贊唱:叩頭!(俱叩頭)
四十三、鳴贊唱:平身!(眾官立)
四十四、引贊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至)
四十五、引贊唱:跪!(獻帛)
四十六、引贊唱:獻爵!(獻介)
四十七、引贊唱:詣宗聖曾子神位前!(至儀同顏子)
四十八、鳴贊唱:行分獻禮!(各引贊引其官行分獻禮,東哲、西哲、崇聖、啓聖、後寢、東廡、西廡,俱升壇)
四十九、引贊唱: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儀同顏子)
五 十、引贊唱: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儀同顏子)
五十一、引贊唱:詣讀祝位!(引正獻官跪於祝位!)
五十二、鳴贊唱:眾官皆跪!(舞正好至“春秋上丁”止,眾跪!)
五十三、引贊唱:讀祝!(太祝生宣讀祝文)
五十四、引贊唱:一跪三叩頭!(作介——)
五十五、鳴贊唱:一跪三叩頭!(杏壇前各官俱一跪三叩頭——)
五十六、引贊唱:復位!(復位於杏壇前)
五十七、麾生偃麾,櫟敔,樂止,舞生面北立
五十八、鳴贊唱:行亞獻禮!
五十九、伶官傳唱:舉亞獻樂奏《秩平》之章!
六 十、麾生舉麾:擊柷樂起,有舞,(節儀同前)
六十一、引贊唱:升壇!(儀如初獻)
六十二、鳴贊唱:行終獻禮!
六十三、伶官傳唱:舉終獻樂奏《敍平》之章!
六十四、麾生舉麾,擊柷
六十五、節生舉節唱:起《敍平》之舞(舞介)
六十六、引贊唱:升壇!(儀如亞獻)
六十七、鳴贊唱:行徹饌禮!
六十八、伶官傳唱:徹饌!
六十九、麾生舉麾唱:樂奏《懿平》之章!(如前章起樂)
七 十、鳴贊唱:飲福受胙!
七十一、引贊唱:升壇!(引正獻官——至殿內——)
七十二、引贊唱:詣福胙位!(——案前——)
七十三、鳴贊唱:眾官皆跪!(按儀而行——)
七十四、引贊唱:飲福酒!(太史生取案上獻爵之酒——正飲之)
七十五、引贊唱:受胙肉!(予割太牢之)
七十六、引贊唱:叩頭!(眾官俱一叩頭——)
七十七、引贊唱:平身!(眾官俱立——)
七十八、引贊唱:復位!(由西階復位——)
七十九、鳴贊唱:謝神!跪叩頭!再叩頭!三叩頭!平身!
(--按禮儀而行之——)
八 十、鳴贊唱:瘞饌!(司饌官進殿,一叩頭,取饌瘞——)
八十一、引贊唱:復位!(杏壇前拜位——樂聲止)
八十二、鳴贊唱:辭神!三跪九叩頭(--而行——)
八十三、鳴贊唱:送神!
八十四、伶官傳唱:送神!
八十五、麾生舉麾唱:樂奏《德平》之章!(起樂——)
八十六、工祝唱:神降!(太祝、太史至神輿致詞)
八十七、工祝唱:兮班!(前導 行——)
八十八、工祝唱:神去!
八十九、引贊唱:復位!(——樂止)
九 十、鳴贊唱:望燎!(冬秋日望瘞)
九十一、伶官傳唱:望燎!
九十二、麾生舉麾唱:樂奏《德平》之章!(樂起——)
九十三、鳴贊唱:焚祝帛!(各至而行——)
九十四、引贊唱:詣燎位!(各分獻官同儀而行—— )
九十五、引贊唱:望燎!(正位焚畢——)
九十六、引贊唱:後寢香一柱!帛一端(焚畢——)
九十七、引贊唱:復位!(引代獻官復位——)
九十八、東哲、西哲一罈、東廡三壇、西廡三壇、各香一柱、帛一端,焚畢,引分獻官各復位——
九十九、鳴贊唱:闔户!
一 百、鳴贊唱:禮畢!(——拜辭而去)

釋奠禮民國初年重訂

民國三年八月袁世凱大總統準頒《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祀孔典禮〉一卷,由“政事堂禮制館”(館長為徐世昌)遵照通行。該卷訂以夏曆春秋兩丁為祀孔日,仍從大祀,禮節服制祭品與祭天一致,並規定京師文廟由大總統主祭,各地方文廟由該長官主祭,孔子生日則聽各習慣,自由致祭。並分別對“京師文廟”、“各地方文廟”修訂樂章名一樣,但歌詞不一樣。
京師文廟用樂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至聖,德盛道隆,生民未有,千 是崇,
典則昭垂,式茲辟雍,載虔簠簋,載嚴鼓鍾。
二、奠帛初獻,奏“雝和之章”——【舞干鏚之舞】
覺我生民,陶鑄賢聖,巍巍泰山,仰止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嘉靜,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三、亞獻,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至哉聖師,克明明德,木鐸萬年,惟民之則,
清酒既醑,言觀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終獻,奏“淵和之章”——【舞同亞獻】
猗歟聖師,納民物軌,瞻之在前,師表萬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獻雖終,弗遐有喜。
五、徹饌,奏“昌和之章”
璧水淵淵,芹芳藻潔,既歆至聖,亦儀前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來宗,甄陶樂育,多士景從,
如士斯植,如金在鎔,懷仁抱智,俗美時雍。

釋奠禮曲阜樂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徵麟紱,韻荅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獻,奏“雝和之章”舞干鏚之舞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三、亞獻,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 鏞,誠孚罍甗 ,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四、終獻,奏“淵和之章”舞如亞獻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彝倫攸敍,至今木鐸。
五、徹饌,奏“昌和之章”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 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瀆,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鳧繹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以化蒸民,以育膠庠。

釋奠禮新編程序

總編導兼舞蹈教練:王明星
禮 儀 程 序: 張玉明 劉德順
作 曲: 孔祥印 胡繼成
〔諸祭品事宜齊備——
〔司大鼓者在大成門擊大鼓360響;鼓字是:鼕鼕 鼕鼕 鼕鼕┅┅
〔在鼓聲中解説:擊大鼓360響,表示360天,亦稱“歲鼓”。
〔鼓聲畢,司鍾者在大成門撞大鏞鍾180響
〔在鐘聲中,解説:撞鏞鍾180響,表示“春秋上丁”之大祭。擊鼓撞鐘均表示儆戒!
一、(待鐘聲畢)鳴贊唱:啓户!(頓時諸門俱開——)
二、 鳴贊唱:行掃除!安神位!(執事生持拂掃除;安置神位介——)
三、 司建鼓者在大成門西側擊第一通鼓。鼓字是:
初起:扎扎冬,扎扎冬,扎扎鼕鼕〔用左手擊古,用右手擊冬,左手欲輕,右手欲重
第一通:古冬,古冬,古冬,┅┅〔畢
四、鳴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樂舞生就位!
五、司建鼓考擊第二通鼓,鼓字是:古鼕鼕,古鼕鼕,古鼕鼕┅┅〔畢
六、伶官:指揮四把大號,長鳴三聲,司路鼓者擊路鼓“冬”字為板;司特大號鑼者,敲“侖”字為眼,鼓聲重,鑼聲輕,節制着八支大嗩吶吹奏就位式曲譜。麾領樂生,節領舞生,分兩隊魚貫而進。
〔解説:伶官前導,大號開道,龍旗引路,麾領樂生,節領舞生,樂舞生就位。
〔隊伍引至杏壇前,伶官指揮司號者長鳴三聲
〔隊伍引至登正階前伶官指揮司號者長鳴三聲
〔伶官指揮大號、路鼓、特號大鑼、八支嗩吶登正階而上,麾,節各領其伍經東、西俑邊而登上露台——〔隊伍行至露台,伶官指揮大號長鳴三聲
七、鳴贊唱:主祭官就位!
八、司建鼓者擊第三通鼓。鼓字是:古冬古鼕鼕,古冬古鼕鼕,古冬古鼕鼕┅┅〔解説擊第三通鼓,迎主祭官就位(畢)
〔伶官指揮大號長鳴三聲,路鼓,大鑼節嗩吶奏迎主祭官之曲——,曲二,迎主祭官就位曲
九、〔注:二紗燈、二提爐、二扇、曲柄黃、蓋傘、引贊、工柷、太柷、太史等護主祭官入大成門至杏壇就位。
十、鳴贊唱:瘞毛血!
十一、一執事生走至香爐前,行禮,雙手高舉毛血盤過頂,由中階降,轉東俑邊去瘞所—
十二、鳴贊唱:迎神!舉迎神樂奏《昭平》之章!
十三、麾生舉升龍之麾,傳唱:樂奏《昭平》之章!
〔解説:升麾,令樂生準備起奏
十四、司楹鼓者,擊楹三響,冬!冬!冬!〔節奏重而穩。
〔舞生隨楹鼓節奏,轉體面南而立
〔解説:楹鼓乃全樂之綱,擊楹鼓三響,命全樂起奏。
十五、司柷者搗柷三響〔雙手舉止過頂,先搗底,次左,次右
〔解説:搗柷,統領全樂起奏,以開眾音。
十六、〔音出歌起,演奏《昭平》之章
十七、〔在“昭平”之章音樂中,正獻官於杏壇前行“參神”“拜位”禮〕引贊唱:神降!〔正獻官以下俱恭於道左
十八、鳴贊唱:恭神!〔正獻官以下俱拜位
十九、鳴贊唱:三跪九頭!〔正獻官以下俱三跪九叩禮
二十、鳴贊唱:奠帛!行初獻禮
二十一、麾生舉升龍麾唱,舉初獻樂奏《宣平》之章!〔由內向上升。
二十二、節生舉升節,唱,起《宣平》之舞!〔由內向上升。
二十三、〔奏樂次序同於《昭平》;舞譜另冊。
〔注:此章需反覆演奏兩遍半,有新加進舞蹈,以便於正獻官行祭祀禮,否則,節奏加快
了,時間不夠用。
二十四、〔在初獻《宣平》之章音樂聲中,鳴、引贊、正獻官依儀行禮,
引贊唱:升壇!〔紗燈、提爐各二人,陪祭官二人,太柷、太史、工柷各一人,引正獻官升杏壇,由北階降東轉——
二十五、引贊唱:詣盥洗所!〔正獻官至盥洗所
二十六、引贊唱:浴手!〔禮生勺金罍之水,正獻官以手乘水,浴手,訖。
二十七、引贊唱:進巾!〔禮生跪,展中於笥,正獻官拭手訖。
二十八、引贊唱:詣水罇所!〔執爵生舉爵正位三爵四配各一爵,依次進正獻官,相禮生以疏杓勺金罍之水,正獻官以爵承水,相禮生跪捧盥盆,受棄之水,以次洗爵。
二十九、引贊唱:進巾!〔相禮生跪展巾於笥上,正獻官以次拭爵訖。
三十、引贊唱: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祝者捧柷,司爵者捧爵,各詣神位前,〔引正獻官自東俑道升東階至至殿左門外。
三十一、引贊唱:詣酒罇所!〔立,執爵生舉爵前行,各至酒罇所,朝上立
三十二、引贊唱:司罇者舉冪勺酒!〔正位,司罇生以龍勺著罇之酒,齊於三爵四配,......
三十三、引贊唱:詣始祖至聖先師神位前!〔引正獻官至至聖先師神位香幾前,
三十四、引贊唱:上香!〔司香生跪舉香盒,正獻官取香焚於鼎,不讚自跪,一叩頭,立
三十五、引贊唱:獻帛!〔司帛生跪捧帛篚,正獻官取帛奠於香幾,不讚自跪,一叩頭,
立。
三十六、引贊唱:進爵!〔執爵生跪進爵
三十七、引贊唱:獻爵!〔正獻官起,接爵,向神恭獻,奠於祭案正中墊上;不讚又一叩頭,立。
三十八、鳴贊唱:眾官皆跪!〔杏壇前各官皆跪之
三十九、鳴贊唱:叩頭!〔眾官俱,一叩頭
四十、 鳴贊唱:平身!〔眾官俱起立。注:獻四配刪——
四十一、引贊唱:詣讀祝位!〔引正獻官跪於案前
四十二、鳴贊唱:眾官皆跪!〔杏壇前眾官皆跪之
四十三、引贊唱:讀祝!〔太祝生面北跪,太史生取祝版付之,太祝生宣讀祝文——訖,叩頭!〔樂舞至“春秋上丁”;止為時已晚祝後再續之
四十四、引贊唱:一跪三叩頭!〔正獻官三叩頭,訖
四十五、鳴贊唱:一跪三叩頭!〔杏壇前各官俱,一跪三叩頭,訖
四十六、引贊唱:復位!〔引正獻官經西階降,杏壇前復位拜之
四十七、〔櫟敔後,稍時,出箏獨奏曲;偃麾向外落。舞生列隊。
四十八、〔在箏曲聲中,鳴贊唱禮,出字勃然而起,尾音悠然而長,不可暴戾,春容悦耳——;楹鼓聲出,箏曲止。
四十九、鳴贊唱:行亞獻禮!
五十 、麾生舉升龍唱:舉亞獻樂奏《秩平》之章!
五十一、節生舉節唱:舉亞獻起《秩平》之舞!〔舞生就其舞位。
〔在樂舞聲中,按節奏行禮〕
五十二、引贊唱:升壇!〔引正獻官升壇,由北階降東轉——
五十三、引贊唱:詣盥洗所!〔引——至
五十四、引贊唱:浴手!〔儀同初獻
五十五、引贊唱:進巾!〔儀同初獻
五十六、引贊唱:洗爵!〔儀同初獻
五十七、引贊唱:進巾!〔儀同初獻
五十八、引贊唱:司香者捧香,司爵者捧爵,各詣神位前!〔引正獻官自東階升階
五十九、引贊唱:詣酒罇所!
六十 、引贊唱:司罇者舉冪勺酒!〔正位,齊於三爵,勺酒介
六十一、引贊唱:詣至聖先師神位前!〔引正獻官至香幾前
六十二、引贊唱:上香!〔同初獻
六十三、引贊唱:獻爵!〔同初獻
六十四、鳴贊唱:眾官皆跪!〔杏壇前眾官皆跪
六十五、鳴贊唱:叩頭!〔正獻官以下俱叩頭
六十六、鳴贊唱:平身!〔眾官皆一叩頭,立
六十七、〔掃敔樂止,箏獨奏,曲同初獻間曲,偃麾,節同上
六十八、鳴贊唱:行終獻禮
六十九、麾生升麾唱:舉終獻樂奏《敍平》之章!
七十、節生升節唱:起《敍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七十一、司楹鼓者司楹鼓:鼕鼕冬┅┅柷,鼕鼕冬┅┅ 鍾,噹噹
七十二、箏獨奏間曲同上個間曲
七十三、鳴贊唱:行徹饌禮
七十四、麾生升麾唱:徹饌,樂奏《懿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七十五、各壇陳設生將登、鉶、簠、簋、籩、豆、俎、罇等俱加蓋幕,稍移動之——
七十六、司楹鼓:鼕鼕冬 柷:鼕鼕冬 鍾:噹噹
七十七、〔在“懿平”樂聲中〕鳴贊唱:飲福受胙!
七十八、引贊唱:詣福胙位!〔引正獻官至香几旁福胙案前〕
七十九、引贊唱:跪!〔正獻官跪之
八十、鳴贊唱:眾官皆跪!〔杏壇前眾官皆跪之
八十一、引贊唱:飲福酒!〔太史生取神前獻爵之酒合於一爵,付太祝生進與正獻官飲,訖
八十二、引贊唱:受胙肉!〔宰人預割太牢之
八十三、引贊唱:叩頭!〔正獻官以下俱叩頭!
八十四、引贊唱:平身!〔眾官俱一叩頭,立
八十五、鳴贊唱:謝神!〔眾官皆立於跪位
八十六、鳴贊唱:跪,叩頭〔以儀而禮〕!再叩頭!三叩頭!平身!〔正獻官以下俱一跪三叩頭,立〕
八十七、鳴贊唱:瘞饌!〔司饌生至案前一叩頭起取所供饌盤,高捧降正階東轉俑道而去瘞所——復位。
八十八、鳴贊唱:辭神!三跪九叩頭!〔以儀而禮,偃麾
八十九、〔櫟敔樂止,偃節舞生列隊;箏獨奏間曲同前
九十、鳴贊唱:送神!
九十一、麾生升麾唱:樂奏《德平》之章!
九十二、節生升節唱:起《德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九十三、引贊唱:神降!〔引正獻官降西階至杏壇忝於邊左
九十四、引贊唱:神去!〔正獻官以下俱跪送之
九十五、鳴贊唱:焚祝帛!〔讀祝者恭捧祝版,司香者捧香帛,由中階而降,轉西俑邊去燎所
九十六、鳴贊唱:望燎!〔正獻官以下俱面燎所方向——
九十七、鳴贊唱:闔户!〔諸門俱閉,收儆
九十八、鳴贊唱:禮畢!〔頓時,司大鐘者撞大鐘24響,象徵二十四小時,撞至第五響時,大路鼓特號大鑼,楹鼓,建鼓起響,次樂部吹奏三聲大號,嗩吶隨起奏,退場曲一迎正獻官退場,引至正階上,迴轉向觀眾拱手辭謝!

釋奠禮曲阜禮制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國家級、國際性“中國旅遊節慶精選”之一。始創於1989年9月,其前身是1984年開始舉辦的孔子誕辰故里遊。孔子文化節由國家旅遊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濟寧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於每年孔子誕辰(公曆9月28日)期間,即公曆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孔子故鄉山東省曲阜市舉行。
孔子文化節是一項融紀念先哲、文化交流、旅遊觀光、學術研討、經科貿旅合作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國際旅遊節慶活動。於每年9月26日開幕。9月28日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孔子誕辰紀念集會,進行每年一度的大型祭孔活動。整個活動期間,還將舉辦觀賞性和參與性相結合的專項旅遊、遊覽名勝古蹟、中外文化交流、文藝演出、中外儒學專家學者學術研討、大型中外經貿科技洽談、資金融通、人才交流等多項活動。
孔子誕辰孔廟祭祀分公祭和家祭。2004年開始,孔子誕辰大型祭孔公祭儀式由曲阜市人民政府市長主祭。參加人員為曲阜各界代表、海內外賓朋、孔子後裔等。家祭由孔子後裔祭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