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逸少

鎖定
逸少的拼音yì shào,指王羲之,字逸少為司徒王導之侄。祖父王正,曾做過尚書郎。後泛指美少年。
中文名
逸少
拼    音
yìshào
注    音
ㄧˋ ㄕㄠˇ
解    釋
王羲之,字逸少
泛    指
美少年
典    源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逸少詳細釋義

逸少典源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其議。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1] 

逸少典源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父親王曠,做過淮南太守。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之初,王曠有擁戴之功。王羲之年幼時説話有點口吃,人們並不覺得他有什麼超出常人之處。十三歲時,曾去拜訪周豈頁,周豈頁仔細打量他,深感他非同尋常。當時,酒席上烤牛心這道菜最為珍貴,客人們還未品嚐,周豈頁先割下一塊遞給王羲之,從此開始顯名於世。成年後,能言善辯,以耿直剛正著稱,尤其擅長隸書,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人們評價其筆勢,認為飄逸若浮雲,矯健若驚龍。 [2] 

逸少釋義

王羲之,字逸少。因其顯名於世。後遂以“逸少”後泛指美少年。

逸少運用示例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覽當今之逸少,想後來之英童。”
唐 劉長卿《寄會稽公徐侍郎》:“皺枚入梁苑,逸少在山陰。”
劉長卿無錫東郭送友人遊越》:“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唐 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不知王逸少,何處會羣賢。”
唐 孫逖《登越州城》:“贈言王逸少,已見曲池平。”
李白《草書歌行》:“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唐 鄭畋《酬隱圭舍人寄紅燭》:“今來並得三般事,靈運詩篇逸少書。 ” [3] 

逸少相關人物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303~361),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琅玡臨沂人,王曠子,王導侄。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少書學衞夫人,後於其父處見前代名家書跡,遂博採眾長。草書師張芝,下師鍾繇,其書為後世帖學兩大派系的師祖。智永、虞世南、陸柬之、蔡襄、趙孟頫一路開後世其平和秀逸,其欹險峭勁,又開王獻之、歐陽詢、米芾等一路,其書歷來評價甚高。梁武帝蕭衍説:“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有“書之聖”、“草之聖”之譽,唐太宗李世民對其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據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唐太宗宮裏收藏真草3600百紙。唐太宗還寫了《王羲之傳論》,雲:“詳察古今,研精絹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代表作甚多,主要有《蘭亭序》、《樂毅論》、《黃庭經》等,與其子王獻之並稱“二王”。《喪亂帖》也是其行書代表作。 [1]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