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跳鼠

(跳鼠科動物)

鎖定
跳鼠別稱跳囊鼠,屬齧齒目鼠科 [4] 跳鼠體中、小型,頭大、眼大、吻短而闊、須長。毛色淺淡,多為沙土黃或沙灰色,無光澤;與棲息地的景色接近,後肢特長,為前肢長的3~4倍,後肢外側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適於跳躍,一步可達2~3米或更遠 [5] 
跳鼠原產地為非洲西南部,廣佈於亞、非、歐三大洲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有10屬27-28種。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有7屬21-22種,生活在北美洲及亞歐大陸的北部也遍佈中國荒漠及荒漠草原地區。跳鼠類都有冬眠習性,會找一個洞藏身、築巢,然後冬眠,以尾部積累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其主要吃植物,夏季也捕食昆蟲;每年4月開始發情配,一般年產崽的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 [4] 
2007年12月13日 ,一種瀕危的草原齧齒類動物的身影出現於攝像機的鏡頭裏,讓研究它的科學家們驚喜萬分。由於居住環境遭到破壞,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跳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 [5] 
別    名
跳囊鼠
中文學名
跳鼠
拉丁學名
Dipod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齧齒目
亞    目
鼠形亞目
跳鼠科
分佈區域
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北部

跳鼠外形特徵

跳鼠體中、小型,頭大、眼大、吻短而闊、須長;毛色淺淡,多為沙土黃或沙灰色,無光澤,與棲息地的景色接近;後肢特長,為前長的3~4倍,後肢外側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適於跳躍,一步可達2~3m或更遠。有些種類如三趾跳鼠櫛趾跳鼠等的後足掌外緣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長毛,即可在跳躍時保持後足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尾甚長,在跳躍時用以保持身體平衡,並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躍中突然轉彎,改變前進方向,以躲避天敵的捕捉;多數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兩色毛組成的毛穗,跳躍時左右晃動,以迷惑天敵,使之無法判斷其準確落點。 [1] 

跳鼠生活習性

跳鼠 跳鼠
跳鼠類都有冬眠習性,它們會找一個洞茂身、築巢,然後冬眠。以尾部積累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主要食植物的種子和莖葉,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瓜類,有時也捕食昆蟲。 [2] 
另外它沒有汗腺。在冬季寒冷,黑暗而又漫長的地方,它們找一個安全、温暖的棲身之地入睡眠狀態。這是克服這種嚴酷的自然條件,求生存的一種辦法。
跳鼠一年冬眠6~9個月,但每兩星期會醒來一次,可能是要小便。冬眠時,跳鼠的體温下降到稍高於冰點。

跳鼠分佈範圍

原產地非洲西南部。有10屬27~28種,廣佈於亞、非、歐三大洲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有7屬21~22種。

跳鼠生長繁殖

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產仔2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產3窩,於9月結束繁殖,每胎產1~6仔,多數為2~4仔。

跳鼠物種分類

跳鼠心顱跳鼠亞科

跳鼠 跳鼠
心顱跳鼠亞科為跳鼠科特徵最原始的一類動物。體型皆小,體長均不到7釐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細長,覆以稀疏長毛,或在其近基部1/3處具膨大的脂肪積聚部位,尾端均無尾穗;後足3趾(三趾心顱跳鼠屬),或具5趾(五趾心顱跳鼠屬);聽泡異常膨大,其長度達頭骨長之半。現有2屬5種,均為珍稀種類。

跳鼠長耳跳鼠

形態較為特殊,而構成單種的亞科。體長8~10.5cm,尾長15~19cm,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cm,佔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佈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特有種。見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外阿爾泰戈壁

跳鼠五趾跳鼠

跳鼠 跳鼠
五趾跳鼠,頭圓、吻鈍、耳大似兔耳,長度與顱的全長近似。後肢特長,約為前肢的3~4倍,用以跳躍,前肢的爪堅強,用於攝食和挖洞。尾長超過體長的1.5倍,末端具有由黑白長毛組成的扁平毛束,在跳躍時有平衡作用。後足具有5趾,故稱五趾跳鼠。 [3] 
分佈於我國西北、華北以及俄羅斯、亞洲中部、蒙古、朝鮮等地的荒漠地帶。它的大小和家鼠差不多,體長13~15cm,體重95~140g。身體背部體毛為棕黃色,腹面為白色。它的後腿特別長,腳底下有硬毛墊,適於在沙地上跳躍。前腳有5指,後腳只有3趾,中間3趾發達。
五趾跳鼠的身體比較小,全身大部分都是沙黃色,這樣的體色與沙漠環境極相似,能很好地隱蔽自己,起着保護作用。五趾跳鼠的耳朵比較寬大,個別種類跳鼠的耳朵甚至有身體一半長,與兔子的耳朵一樣,也能豎立起來,聽覺非常靈敏。其喜歡棲息在靠近丘間低地周圍的沙梁斜坡上,常常在寸草不生的明沙中建窩築巢,故又有“沙跳”之稱。
五趾跳鼠的四肢生得極不均稱,後肢要比前肢長很多,走路時只有後腳着地。它有一條比身體還要長的尾巴,尾槌扁平又有長毛。尾巴富有彈性,跳躍時上下甩動,能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強健的後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躍的最有利武器,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跳鼠就成了沙漠裏的跳遠健將了。
入秋以後,由於日照縮短,氣温降低,食物變少以及五趾跳鼠自身生理變化等內因的影響,它們開始進入冬眠。通常是從9月末開始蟄眠,一直到翌年4月初才出蟄。五趾跳鼠蟄眠還有一定順序,先是老年雄鼠,其次是老年雌鼠,最後才是幼鼠,可見它們冬眠還與性別及年齡有一定的關係。出蟄後開始交配繁殖,雌獸每年產2~3胎,每胎產3~5仔。

跳鼠三趾跳鼠

外形似五趾跳鼠,體長大於110mm,頭圓吻鈍、眼大、耳殼發達,耳前方有一排白色硬毛,成柵狀但貼頭前折不達眼前緣。尾長,其長約為體長的1/3,前肢短小,具五趾,二、四趾爪發達,爪細長而鋭利。後肢約為前肢的三倍,具三趾,各趾下被有梳狀硬毛。門齒前面橙黃色,中央有縱溝。背毛及後肢外方深沙黃色、微沾黑色,毛基部灰色,中段深沙黃色,毛尖黑色;少數毛深沙黃色的一段為黑色所代替;體側淺沙黃色,毛基白色;腹面、前肢、後肢內側均為白色;白毛區繞過臀部向後一直延伸到尾基部;耳殼外方棕黃色,內面為稀疏白毛;耳後有一白斑,頰部至眼上方色淺,毛基白色;鼻上方小部分被以短而硬的純沙黃色毛覆蓋;尾上下兩色,背方為純沙黃色,腹方白色,尾末端有黑褐色和白色毛相間而成的毛束,但其黑褐色環在腹方為白毛隔斷。頭骨寬而短;額骨在肋骨後緣部分最窄;顴弓雖細,但向上分支很寬;眶下孔大,呈卵圓形;鼻骨與額骨相接處有凹陷,但較羽尾跳鼠的凹陷淺;頂間骨大,聽泡中等,兩聽泡前端距離寬,乳突部不膨大。門齒孔後緣一般不超過前臼齒。齶孔兩對,較小。

跳鼠保護級別與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
2007年12月13日 ,一種瀕危的草原齧齒類動物的身影出現在攝像機的鏡頭裏,讓研究它的科學家們驚喜萬分。這種小動物的模樣實在是招人喜歡,難怪人們親暱地稱它為“荒漠米老鼠”,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草原跳鼠,因為它行走時像袋鼠一樣用後腿跳着走。跳鼠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而白天則會待在地下的洞穴裏,由於居住環境遭到破壞,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已經被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動物名單。行動組負責人説,雖然對跳鼠這種瀕危小動物的保護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她相信看過這段影像後,人們肯定願加入到保護跳鼠的行列中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