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棟

(宋徽宗第二十七子)

鎖定
趙棟(1118年 - ?),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十七子。
生於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月。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正月,賜名為趙棟,並授封雄武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的官職,封為温國公。
經歷靖康之變(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與父親宋徽宗、皇兄宋欽宗·趙桓等人一起被俘北上,四起北行,押往金國
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與宋徽宗等人一起被遷徙到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
最後於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與宋徽宗等人一起被遷徙到金國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
趙棟的去世時間、以及親生母親是誰,史料都沒有記載。
中文名
趙棟
別    名
温國公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118年10月
主要成就
北宋皇子、封為温國公
所處時代
北宋末期、金朝
出生地
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父    親
趙佶
女    兒
趙氏

趙棟人物生平

趙棟封温國公

趙棟記載《皇宋十朝綱要》影印版 趙棟記載《皇宋十朝綱要》影印版
趙棟,生於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月。
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正月,父親宋徽宗給他賜名為趙棟,並授封他雄武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的官職,又封為温國公

趙棟靖康之變

北宋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 天會五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1127年正月十三日,由於宋朝無法在十日內湊齊金朝索要的金銀數目,於是金朝要求宋朝拿人來抵債。之後命令宋朝開封府官員,依照皇室譜牒,詳細列出所有皇室成員每個人的姓名、年齡、封號以及官職等,全部登記造冊,即《開封府狀》一書。並且命令他們儘快出城投降。
二月初七日,宋徽宗帶領后妃、帝姬、皇子、宮女等皇室成員出城,前往由金朝國相完顏宗翰,與二皇子完顏宗望(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二子)駐紮的青城劉家寺兩大營寨。
之後,趙棟與父親宋徽宗等五十六人,被安排在青城營寨中的齋宮居住。

趙棟北上入金

三月二十七日,金朝撤兵,開始北返。被俘的北宋人員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在內的皇室男女等3000餘人,宗族男女等4000餘人,達官顯貴男女等5000餘人,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3000餘人,還有3000多外國人,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這些人被分為七隊,分批押往金朝都城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
趙棟與父親宋徽宗等一千九百四十餘人,跟隨由金朝兗國王·完顏宗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六子)押送的第四隊人員北上,三月二十九日從完顏宗翰的青城營寨齋宮起程,五月十三日到達燕山(今北京市),居住在延壽寺。《燕人廑》記載,宋徽宗等人都是先被安排在燕山居住,之後再前往上京。
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趙棟與父親宋徽宗等人到達上京。
二十四日,金朝第二位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命令他們在金朝的祖廟行牽羊禮,以此表示投降歸順。
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太宗又命令趙棟與宋徽宗等人遷往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居住。
最後於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趙棟與宋徽宗等人又被遷徙到金國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居住。

趙棟五國生女

趙棟在到達五國城後,於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五月,生下一個女兒。此時的趙棟是二十二歲。
趙棟在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時是九歲,還沒有到結婚的年齡,應該是到達五國城後才娶妻生女。

趙棟結局推測

趙棟的去世時間,史料沒有記載。
但是根據《宋俘記 [1]  與《三朝北盟會編 [2]  的記載,可以推測出他在世的大致時間段。
《宋俘記》是專門記錄所有北上人員的姓名、年齡與結局的史料,如果有人是在這之前去世的,都會記錄下來,一直記錄到公元1142年為止。《宋俘記》裏沒有説趙棟在這之前去世,因此可以確定,趙棟至少活到了1142年。
《三朝北盟會編》記錄的歷史事件時間更長一些,一直記錄到公元1161年。在本書第九九卷《靖康皇族陷虜記》中,記載當時還活着的皇子中,就有趙棟的名字,那麼很有可能,直到1161年趙棟依然在世,或者活的時間更長。

趙棟實際排行

宋史》、《宋大詔令集》等書記載,趙棟是宋徽宗的第二十七個兒子。
開封府狀》與《宋俘記》中則記載是第二十二子。
因為《開封府狀》與《宋俘記》不記載已經去世皇子的排行,根據《宋史》的記載,在1127年靖康之變之前,有七位皇子已經去世,而且這七個人的排行都在趙棟之前,但是《開封府狀》與《宋俘記》又把已經去世的第十子邠王·趙材、和第十三子儀王·趙樸也算在了排行之內,那麼加上這兩個人,所以記載他是第二十二子。
如果再加上之前去世的那五個人,趙棟其實是宋徽宗的第二十七個兒子。所以《宋史》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

趙棟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宗室三 [3] 
徽宗三十一子:長欽宗,次兗王檉,次鄆王楷,次荊王楫,次肅王樞,次景王杞,次濟王栩,次益王棫,次高宗,次邠王材,次祁王模,次莘王植,次儀王樸,次徐王棣,次沂王㮙,次鄆王栱,次和王栻,次信王榛,次漢王椿,次安康郡王楃,次廣平郡王楗,次陳國公機,次相國公梴,次瀛國公樾,次建安郡王楧,次嘉國公椅,次温國公棟,次英國公橞,次儀國公桐,次昌國公柄,次潤國公樅。
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三·親王八·進拜八 [4] 
皇第二十七子棟特授檢校少保雄武軍節度使温國公食邑食實封制重和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門下。聖人之因者本。特隆天性之恩。君子之篤於親。用謹民仁之教。眷予愛嗣。禮命初封。誕揚贊冊之文。孚告治朝之聽。皇第二十七子棟。發祥帝武。擢秀天枝。金聲條理而成純。玉質孚尹而不琢。列後星之屬。秉乾象以憑暉。佩斯芾之華。儼身章之稱德。吉履先見。幼儀夙成。自然眾美之從。屬茲三月之末。涓日剪鬌。始祗見於君親。立阼命名。爰欽承於宰史。肆申馭貴之義。亦宏立愛之規。序爵上公。建邦樂土。高牙作鎮。授節制於元戎。左棘班朝。聯寵榮於亞保。轅田有衍。圭賦疇加。於戲。百福子孫之宜。實天申右。萬年祚嗣之錫。惟時太平。其益務于敏脩。以永綏於壽嘏。可。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皇子
温國公棟:政和八年十月生。重和二年正月賜名。授雄武軍節度使、檢校少保,封温國公。
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九·靖康二年二月七日引《要盟錄》 [5] 
有上皇出城名單,未出降則:温國公棟
南征錄匯 [6] 
二帥仍至青城,遣后妃五人、諸王二十八人、皇孫十六人、駙馬七人,赴齋宮。
開封府狀 [7] 
温國公棟:九歲。
宋俘記 [1] 
二十二子趙棟:即温國公。自齋宮四起北行。,天眷三年生女於五國。
四起:昏德公,燕、越、鄆、肅、景、濟、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廣平二郡王,瀛、嘉、、英、儀、昌、潤、韓八國公,諸皇孫,駙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餘人,萬户額魯觀(名宗雋)、左司蕭慶、孛堇葛思美押解。
天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自齋宮及青城國相寨移至劉家寺皇子寨。二十九日起程,五月十三日抵燕山,居延壽寺。十月,遷中京,居相國院。六年八月,遷上京,居元帥甲第。十二月,遷韓州。八年七月,遷五國城。
呻吟語 [8] 
紹興十年,即金天眷三年、完顏亶六年五月,温國公生女。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記》 [2] 
見在親王:温國公
見在諸王男女:温國公下(一女)。

趙棟親屬成員

趙棟父親

趙佶(宋徽宗)

趙棟女兒

趙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