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曄

(《獻帝春秋》的作者)

鎖定
袁曄(生卒年不詳),一作袁暐,字思光,廣陵人,太傅掾袁綏曾孫、袁迪之孫,撰有《獻帝春秋》。 [1] 
全    名
袁曄
別    名
袁暐
思光
主要作品
獻帝春秋
籍    貫
廣陵郡

袁曄人物生平

袁曄,曾祖父袁綏,為太傅掾,在張超討伐董卓時領廣陵事;祖父廣陵人袁迪,在漢末時與張紘等人一同渡江。袁曄著有《獻帝春秋》,其中提到了這兩件事情。 [1] 

袁曄人物評價

裴松之:①“不知資、暐之徒竟為何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矣。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②“袁暐、樂資等諸所記載,穢雜虛謬,若此之類,殆不可勝言也。” [13-14] 

袁曄文學作品

袁曄撰有《獻帝春秋》(一作《漢獻帝春秋》),共十卷。 [3-4]  [5-6] 

袁曄親屬成員

袁曄曾祖父

袁綏,太傅掾,在張超討董卓時領廣陵事。 [1] 

袁曄祖父

袁迪,與張紘等一同過江。 [1] 

袁曄相關爭議

袁曄姓名爭議

《三國志陸瑁傳》裴松之注中作“袁曄” [1]  ,《隋書》、《新唐書》、《太平御覽》中也均作“袁曄”。 [4]  [6]  [7] 
然而裴松之在《三國志武帝紀》注中卻作“袁暐” [8]  ,《荀彧傳》注、《袁紹傳》注、《馬超傳》注中亦作“袁暐”,不知是何緣故。 [9]  [10]  [11] 

袁曄作品爭議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多次引用《獻帝春秋》,但也經常批判袁曄書中的記載虛假荒謬。
曹操審配一事,袁曄《獻帝春秋》與樂資山陽公載記》並稱:【曹操軍入城後,審配敗逃井中,後曹軍於井中擒獲審配。】裴松之認為“(審)配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豈當數窮之日,方逃身於井,此之難信,誠為易了。不知(樂)資、(袁)暐之徒竟為何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矣。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10] 
荀彧去世之事,《獻帝春秋》稱:【董承死後,伏皇后與父親伏完寫信言天子對此不滿,伏完將密信先後給樊普、荀彧看,樊普暗中將此事告知曹操,而荀彧隱瞞不言。後來荀彧又害怕事情泄露,因此出使鄴城,勸曹操將女兒嫁給天子,對曹操説:“伏後沒有兒子,性格又兇邪,她昔日給其父寫信,言辭醜惡,可因此廢掉她。”曹操反問荀彧:“你昔日何不告知此事?”荀彧驚道:“昔日已經跟您説了。”曹操説:“這種大事我豈能忘掉?”荀彧又驚道:“我確實沒説過,當時您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我怕説了會讓您產生後顧之憂。”曹操又問:“那官渡之戰後為何不説?”荀彧無言以對,只得謝罪,曹操也因此記恨荀彧。】裴松之認為“獻帝春秋雲彧欲發伏後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誣太祖雲‘昔已嘗言’。言既無徵,回託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間,辭情頓屈,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凡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暐虛罔之類,此最為甚也。” [9] 
馬超投奔劉備之事,樂資《山陽公載記》稱馬超歸順劉備初時,直呼劉備表字,後來為關羽張飛所驚而止。裴松之認為樂資所載言不經理,又言“袁暐、樂資等諸所記載,穢雜虛謬,若此之類,殆不可勝言也。” [11] 
孫權徙秣陵之事,《獻帝春秋》稱:【劉備至京口面見孫權,孫權跟劉備提到自己打算徙秣陵,自稱:“我欲圖攻打徐州,應當徙到與其接近的地方。”】裴松之認為“秣陵之與蕪湖,道里所校無幾,於北侵利便,亦有何異?而云欲闚徐州,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諸書皆雲劉備勸都秣陵,而此獨雲權自欲都之,又為虛錯。” [12] 

袁曄史料記載

袁曄的事蹟略見於《三國志陸瑁傳》裴松之注
《三國志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裴松之注》 [2] 
參考資料
  • 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陸瑁字子璋,丞相遜弟也。少好學篤義。陳國陳融、陳留濮陽逸、沛郡蔣纂、廣陵袁迪等,皆單貧有志,就瑁遊處,【迪孫曄,字思光,作獻帝春秋,雲迪與張紘等俱過江,迪父綏為太傅掾,張超之討董卓,以綏領廣陵事。】
  • 2.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5]
  • 3.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隋書(唐)魏徵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5]
  • 4.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獻帝春秋》十卷(袁曄撰。)
  • 5.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5]
  • 6.    《新唐書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袁曄《漢獻帝春秋》十卷
  • 7.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七 兵部六十八》:袁曄漢獻帝春秋曰:揚州刺史劉馥上言:"荊州牧劉表與會稽太守孫權謀襲京城。"遂塹許,作鹿角砦。 《太平御覽 卷六百八十七 服章部四》:袁曄漢獻帝春秋曰:孫堅屯梁東,為董卓所攻。眾少而不敵,與其驍騎潰圍得出,常着赤罽幘。卓騎追堅,堅脱罽幘,令親近將祖茂着之,堅從間道得去。
  • 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袁暐獻帝春秋曰: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 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獻帝春秋曰:董承之誅,伏後與父完書,言司空殺董承,帝方為報怨。完得書以示彧,彧惡之,久隱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陰為之備。彧後恐事覺,欲自發之,因求使至鄴,勸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後,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見錄,位為宰相,豈復賴女寵乎!"彧曰:"伏後無子,性又兇邪,往常與父書,言辭醜惡,可因此廢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陽驚曰:"昔已嘗為公言也。"太祖曰:"此豈小事而吾忘之!"彧又驚曰:"誠未語公邪!昔公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恐增內顧之念,故不言爾。"太祖曰:"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彧無對,謝闕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壽春,壽春亡者告孫權,言太祖使彧殺伏後,彧不從,故自殺。權以露布於蜀,劉備聞之,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臣松之案獻帝春秋雲彧欲發伏後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誣太祖雲"昔已嘗言"。言既無徵,回託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間,辭情頓屈,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凡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暐虛罔之類,此最為甚也。】
  • 1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樂資山陽公載記及袁暐獻帝春秋並雲太祖兵入城,審配戰於門中,既敗,逃於井中,於井獲之。臣松之以為配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豈當數窮之日,方逃身於井,此之難信,誠為易了。不知資、暐之徒竟為何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矣。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 1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山陽公載記曰: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備曰:"人窮來歸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殺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復呼備字。明日嘆曰:"我今乃知其所以敗。為呼人主字,幾為關羽、張飛所殺。"自後乃尊事備。臣松之按以為超以窮歸備,受其爵位,何容傲慢而呼備字?且備之入蜀,留關羽鎮荊州,羽未嘗在益土也。故羽聞馬超歸降,以書問諸葛亮"超人才可誰比類",不得如書所云。羽焉得與張飛立直乎?凡人行事,皆謂其可也,知其不可,則不行之矣。超若果呼備字,亦謂於理宜爾也。就令羽請殺超,超不應聞,但見二子立直,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雲幾為關、張所殺乎?言不經理,深可忿疾也。袁暐、樂資等諸所記載,穢雜虛謬,若此之類,殆不可勝言也。】
  • 1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江表傳曰: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獻帝春秋雲:劉備至京,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里,即有警急,赴救為難,將軍無意屯京乎?"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裏,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備曰:"蕪湖近濡須,亦佳也。"權曰:"吾欲圖徐州,宜近下也。"臣松之以為秣陵之與蕪湖,道里所校無幾,於北侵利便,亦有何異?而云欲闚徐州,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諸書皆雲劉備勸都秣陵,而此獨雲權自欲都之,又為虛錯。】
  • 13.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5]
  • 14.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