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舜帝陵廟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舜帝陵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南鳴條崗。 [2] 
舜帝陵廟佔地27000平方米,由外城、陵園和皇城組成。陵冢南北長12米,東西寬13米,高3米。冢上槐柏蒼翠,鬱鬱葱葱,尤其東南角一棵古柏,五指虯蟠、傲指蒼穹,人稱五子柏,已歷千載。陵前嵌有上下兩碑,上碑為明代所刻“有虞帝舜陵”,下碑為元代所刻“帝舜陵”。皇城又名離樂城,傳説是大禹為舜帝晚年營建的牧宮,城牆高大雄偉,一正兩副城門,門額上分別書有“來南薰”、“解愠”、“阜財”,均出自舜所賦《南風歌》。城內以廊房、戲樓、捲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東西配以鍾、鼓二樓。正殿為元代建築,殿內有舜帝塑像,神態莊嚴。整個陵廟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呈現一派帝王陵寢的威嚴肅穆之勢。 [8] 
2006年5月25日,舜帝陵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舜帝陵廟 [1]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南鳴條崗 [1-2] 
所處時代
元至清 [1] 
佔地面積
27000 m² [2]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批覆文號
國發〔2006〕19號 [1] 
類    別
古建築 [1] 
編    號
6-400-3-103 [1] 

舜帝陵廟發展歷史

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後毀於元末戰火中。
明正德元年(1506年),鄉人重建。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大地震中又遭毀壞。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鄉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 [3]  [6] 

舜帝陵廟建築格局

舜帝陵廟座北朝南,佔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帝陵廟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餘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塊。陵冢上槐相交翠,鬱鬱葱葱。陵冢兩側有關公祠和敤首祠。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捲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鼓二樓,構造佈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築正殿,建造於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着袞服,神態莊嚴,栩栩如生。正殿之後,原建寢宮三楹,內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於戰火,於2001年重建。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雲寺,為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於解放初拆毀。 [6] 

舜帝陵廟主要建築

舜帝陵廟舜帝陵

“鳴條”牌坊、神道、重華橋、娥皇橋、女英橋
舜帝陵廟經過歷代的增建,到今日已覆蓋一片廣大的疆域,中軸線極其遼遠,長約1千米有餘,兩旁點綴以湖泊樹林。節點上置一座石牌坊,為2009年重修,大字板上刻“鳴條”、“有虞帝舜陵”。
神道及石像生
  • 石像生
古代帝王、王公大臣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是是權儀衞的象徵,起於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大臣沿用不衰。舜帝陵石像生大部分為各地蒐集而來,雕刻手法各異,石獸、石馬、石人兩兩相對,神態肅穆,帝王威儀畢現。
  • 舜歌南風雕像
《禮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南風之蕭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舜歌南風雕像”由中央美術研究所設計,高5.18米,寬6.45米,厚3.6米,採用花崗岩雕刻。
舜歌南風雕像
  • 山門
山門,又名儀門、重華門,是一座二層仿清式重檐歇山頂、內部結構為樓閣式的古建門樓。上掛“有虞帝舜陵”匾額為明代進士邢其任所書,兩側附有東西對應的盤龍磚雕廊壁。前後花板雕刻着花草纏枝、三星高照、富貴平安的晉南民間流行的系列吉祥圖案。登樓可北望孤山、南攬鹺海景觀,是舜帝陵中軸線上的一座主要建築。
  • 獻殿
獻殿並非舜帝陵內原有建築,原是北相結義廟的過殿。因修路時,該過殿位於規劃的道路當中,而舜帝陵正在整修,故將北相結義廟的過殿整體搬遷到舜帝陵內。
獻殿
  • 享廳
享廳為清代建築。廳前牌匾“陟方之所”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安邑知縣車敏來所提,意為舜帝昇天的地方。
陟方之所 陟方之所
  • 陵冢
舜帝陵大約建於禹時,陵前上方有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七月)邢其任所書的“有虞帝舜陵”石碑,下方“舜帝陵”為元代所科。陵冢外砌方形磚牆,高3.3米,周長50米。冢上古柏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樹狀奇特,五個主枝形似虯龍,民間稱其為“五子登科柏”。
  • 關公祠
關羽祠,清代懸山頂式建築。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東漢末年名將,後世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關羽少時常到此拜謁舜帝,後人為紀念此舉,在其當年拴馬之處修建“關羽祠”。
關公祠
  • 敤首祠
敤首,又名敤(kě)手,虞舜同父異母之妹。相傳,舜父瞽叟,其後母每欲害舜,其妹敤首通風報信,使之解之。敤首還是有史可考的中國畫祖。《世本·作篇》、《漢書·古今人表》、《中文大字典·敤首》等均把敤首列為繪畫先祖。2001年,86歲高齡的原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潘絮茲老先生在得知山西運城修復舜帝陵廟後,便來信建議在舜帝陵旁修建敤首祠,使畫家尋根問祖也有去處。但是舜帝陵西,原建有娘娘殿,現雖蕩然無存,但遺址尚在。為實現潘絮茲老先生夙願,經有關專家論證後,在原娘娘殿遺址上修建了敤首祠。現敤首祠正殿,為清代早期建築。
敤首祠

舜帝陵廟舜帝廟

  • 城牆
城牆高6.9米,正面有三個磚券門洞,居中城門門額為“來南薰”,左側小城門門額為“解愠”,右側小城門門額為“阜財”。
  • 戲台
捲棚戲台位於照壁的北側中軸線上,戲台之北的石刻“虞舜棋台”。
戲樓
  • 獻殿
獻殿重修於明代。梁記板上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創建題記及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安邑知縣秦恆炳重修題記,該殿是民間祭祀舜帝敬獻祭品之地。
獻殿
  • 正殿
正殿位於獻殿北側中軸線上,正殿神龕中供奉的是舜帝坐像,兩側執笏的是舜帝的四位名臣,皋陶后稷的立像。
正殿
  • 養頤宮
養頤宮,又稱寢宮,寢宮為仿清式單檐歇山頂建築,兩側建有耳房,屋頂有筒瓦包勾,常五脊六獸,東西兩側附建耳房,殿內是舜帝和娥皇女英二妃塑像,為2001年重建。
養頤宮
  • 鐘鼓樓
獻殿前按照古代左鍾右鼓的規制,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東西兩側建有廊房,左右對稱,佈局嚴謹。

舜帝陵廟人文歷史

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位列“三皇五帝”之一,是軒轅皇帝的第九代世孫,據《孟子》記載,舜帝生於諸馮(今山西省永濟市)、都於蒲板(今山西省永濟市)、卒於鳴條(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十公里的鳴條崗西端)。舜帝年青時以孝齊家,他孝感動天的故事被奉為二十四孝之首。在位期間舜帝體恤民情,以德治國,先後完善法制,修正儀禮,治理洪水,發展生產,形成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五穀豐登、人民康樂的和諧時代。古人就以“堯天舜日”來歌頌他與堯的豐功偉績。司馬遷曾經在《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所以舜帝被稱為“德聖”、“孝祖”。 [4] 

舜帝陵廟價值意義

德孝是中國傳統倫理、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虞舜文化最重要的內容。在舜帝陵廟被,“德聖”“孝祖”四個大字矗立正門兩側。虞舜文化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源頭之一和根脈所在,其形成的德孝和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影響深遠。 [7] 
舜帝在青少年時期,以多才多藝和孝順著稱。舜帝文化核心在孝,出發點在家,終點在天下(國)。孝是德的一種表現,是以感情為出發,以禮為準繩的道德行為。舜帝文化的特徵是務實,舜帝的諸多事蹟如孝順父母、治理洪水、舜耕歷山、教化三苗、整治四凶、舉賢任能、禪讓帝位等均體現了其務實、實用的一面。舜帝文化是一種道德文化,然其偏重於實用理性,且服務於國家,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體現。 [8] 

舜帝陵廟保護措施

1985年10月,舜帝陵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舜帝陵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舜帝陵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舜帝陵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南鳴條崗。
開放時間
08∶30——18∶00
  • 景區門票
(旺季)48元/人,(淡嫉)40元/人
  • 交通指南
公交:乘坐太原、西安方向的列車到運城站下車,在市區內乘坐 33、16、8 路公交車即可直達。距運城市區15公里,從運城火車站到舜帝陵廟需要15分鐘,運城長途汽車站到舜帝陵廟10分鐘,下運城高速口需要8分鐘,從運城機場走高速到舜帝陵廟需要15分鐘。
自駕:從運城市沿233省道向北行駛約15公里可到達舜帝陵廟。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