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舒姓

鎖定
舒姓,為黃帝直系後代,據《左傳》所載,周朝皋陶的後代被封於舒國,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舒姓最早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國所滅,子孫以“舒”為氏。
中文名
舒姓
主要郡望
京兆鈞、平陽郡等
屬    性
中國姓氏
出    自
偃姓
讀    音
shū(ㄕㄨ)
得姓始祖
皋陶
名    人
舒元輿、舒慶春、舒紅兵

舒姓歷史發展

舒姓姓氏簡介

“舒”字 “舒”字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後代於舒(今安徽舒城縣及周邊),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不久又亡於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舒姓另有兩支,一是出自任姓,相傳為黃帝的後代;另一個是出自清代,為滿族舒穆魯氏所改。舒姓望居鉅鹿郡(今河北平鄉)。
舒姓最早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據説舒姓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在周代,周武王攻滅商朝後,大封諸侯國,他封古帝皋陶的後代於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這個諸侯國,爵位為子爵。春秋時,舒國被楚國攻滅,舒國的公族後代子孫就以國名“舒”為姓。由於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於偃姓。舒姓後來在河北鉅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鉅鹿望。少數民族滿族也有後來改姓“舒”的。我國二十世紀最著名作家舒慶春(老舍)先生就是滿族。
舒姓在我國不是一個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陸與台灣都未進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裏排名第123位。
舒
舒[舒,讀音作shū(ㄕㄨ)]

舒姓姓氏來源

《新編百家姓》 《新編百家姓》
舒(shū)姓源出有:
  •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羣舒國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在今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史稱“羣舒”。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姬發在滅殷商後,在分封皋陶後裔時所建的封國,皆為子爵小諸侯國。皋陶是傳説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主要活動在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虞舜執政時期,皋陶曾擔任負責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稱。大禹繼舜為帝后,皋陶亦繼續受到重用。羣舒諸國起先在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國所攻取,後又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與徐國之間爆發的大規模“婁林之戰”中,乘機脱離徐國控制而分別復國。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莊王羋旅(熊侶)首滅蓼舒國;周簡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莊王再滅舒庸國;周靈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吳兩國交戰之際,舒鳩國又被楚康王羋昭(熊居)所滅;其餘的羣舒諸國在其後也陸續被滅於楚國。
滅國後,羣舒諸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氏,稱舒氏,世代相傳,史稱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為得姓始祖。
  • 源流二
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莒國壽舒,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壽舒,地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店子集鎮黃草坡一帶,是春秋時期莒國之地,為戰略要衝,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例如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壽舒,莒地。”也就是記載了周簡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齊國與莒國之間著名的“蒲侯之戰”:齊靈公姜環與莒子相約於明日在壽舒再戰。
莒國滅亡並被宿敵齊國吞併後,居於壽舒及其周邊一帶的國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壽舒氏、蒲侯等,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舒氏、壽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傳。
  •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舒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錫伯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徐氏、蘇氏。
⑵、蒙古族舒穆祿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r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秋舒哩氏,滿語為Ciosuri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縣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秋氏等。
⑵.滿族書瑪哩氏,亦稱石馬拉氏,滿語為Sumari 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石氏等。
⑶.滿族舒佳氏,滿語為S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遼寧新民法哈牛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⑷.滿族舒祿氏,源出遼國時期回鶻民族的述律部,滿語為Sulu Hala,漢義“白馬”,世居長白山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蘇氏、徐氏等。
⑸.滿族舒爾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梭罕部,以姓為氏,滿語為Sur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⑹.滿族舒發察氏,滿語為Sufaca Hala,世居綏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察氏等。
⑺.滿族舒墨哩氏,滿語為Sumu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⑻.滿族舒穆哩氏,亦稱蘇某力氏,滿語為Sumuri Hala,世居海蘭木(今黑龍江瑗琿黑河鎮對岸海蘭泡)、薩爾碧圖(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交界處諾敏河中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莫氏、舒氏等。
⑼.滿族舒克都哩氏,滿語為Sukduri Hala,世居綏芬(今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舒氏。
⑽.滿族舒嚕氏,亦稱舒穆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石抹部,滿語為Suru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⑾.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西北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唐氏、譚氏等。
⑿.滿族舒善覺羅氏,滿語為Susangiolo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⒀.滿族舒舒覺羅氏滿語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舒氏。
  •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
  • 源流六
源於任姓,據《左傳》
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為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不敢與諸任齒---不敢與任姓諸國爭論!
諸任-----在史籍《左傳》中疏雲:“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舒姓遷徙分佈

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國滅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復國後的舒國再次被楚國滅亡。此後之舒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均以安徽廬江為其繁衍的中心,後逐漸昌盛為舒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廬江。並有舒姓子孫逐漸播遷於當時楚國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帶。
始皇統一六國,不久又為高祖劉邦所滅,秦漢均為統一的國家,時長安(今陝西西安)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孫遷居該地,並逐漸興旺昌盛起來,因該地長期屬京兆郡,故後世舒姓子孫有以京兆為其郡望堂號的。以後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後來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東漢時,舒姓才有人散見於史冊,其中的東漢義士舒邵兄弟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三國時,陳留人舒燮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避居江南之舒姓漸多,並與原居於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開始成為南方大姓之一。此際,北方舒姓的鉅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漸多。
唐代的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更促進了北方舒姓的南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日盛,從這些歷史名人的籍貫來分析,可以知曉舒姓已播遷繁衍於今浙江之東陽、慈溪、餘姚、奉化、寧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時,今福建、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動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地。之後到清中葉,舒姓分佈之地更廣,並有渡海赴台,遠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約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二。

舒姓得姓始祖

皋陶畫像 皋陶畫像
皋陶 :傳説中的少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活動據點在奄(今山東曲阜)。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禹繼舜位後,繼續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並將皋陶的後代封於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舒子平時,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最後又被楚國滅亡。失國後的舒國子孫為了不忘故國,遂以國名為氏,稱舒姓。他們尊皋陶為其得姓始祖。

舒姓各支始祖

舒元輿、舒繼宗、舒惟貞:舒元輿為一世祖(唐),第十二世孫繼宗,任赤需太守,其子惟貞遷居永南白雁村。是為永川舒氏始祖。
舒綽、舒琅、舒世嗣:舒綽,隋時自北方遷至東陽之斯孝鄉,第十九世孫琅,自東陽號遷永康之永實;三十三世孫世嗣,明中葉由永康遷東陽之雙巖,是為雙巖之始遷祖。
舒茂先、舒時軸:宋時由信州遷南昌,始遷祖時軸,茂先十九世孫,明萬曆間自南昌遷湘潭。是為湘張潭壹舒氏始祖。
舒恆、舒怒四:唐貞元間自婺州遷歙之舒恆為一世祖。第十五世怒四,宋紹興中自歙西遷績溪華陽。是為華陽舒氏始祖。
舒德興:唐僖宗時因戰亂遷居黟東屏山長寧裏。是為貴州舒氏始祖。

舒姓傳統文化

舒姓郡望堂號

  • 郡望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
鄧城: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
  •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虞江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紫陽堂:以望立堂。
京北堂:以望立堂。
鉅鹿堂:以望立堂,亦稱鉅鹿堂。
閬風堂:宋朝時,舒嶽祥任承直郎。宋朝滅亡後,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讀書於閬風台,著有《閬風集》二百餘卷傳世。

舒姓字輩排行

重慶彭水舒氏字輩:忠孔必應達仕如龍紹祖輝登佑廷俊朝順首自清 民勝永成正尊孟高為能文學萬代興開科顯光榮長紅方大定春美廣秀景賢安天國慶克啓平全仁
遼寧部分地區舒氏字輩: 丙(秉)正培基大尊敬(經)世業龍青春(心存)立德厚道峻壽恩鴻(宏)
陝西安康舒氏字輩:“盛世光祖德基業兆永昌少幼成家主方又吉四梁”。
江蘇灌南舒氏字輩:“國庭德生強林善兆姚徵恩浦瑞風洪門”。
江西上饒鄱陽饒埠舒家村舒氏字輩:弘興祖德兆榮昌,茂勝錦運吉信強。
江西于都舒氏字輩:“志大思蘭乾所以宏自守欽翼應明君詩禮家傳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撫州、贛州舒氏字輩:“志大思蘭乾所以宏自守欽翼應明君詩禮能傳世文章定耀邦”。
安徽黟縣舒氏字輩:“立朝尊堯君法天廣其仁秉志常公道夢純鄉學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與選克家存忠心”。
安徽肥西舒氏字輩:“益有良善玉持志為嶽仁富貴雙全兆”。
四川仁壽舒氏字輩:“永朝由善德靖現載忠成全美道繼績作良仁盛世奇才會忻逢景榮昌賽洪昭達度孝友煥洪彰”。
四川雅安舒氏字輩:“明學文成登開大齊於永興國太昌光宗思顯朝金澤萬代”。
四川大竹舒氏字輩:“大應萬仕尚宗繼景奇芳忠啓仁良國高洪永太昌”。
四川涼山舒氏字輩:“玉世乾元啓顯祖向德貞陽光熙朝澤萬物永長存”。
湖南芷江舒氏字輩:“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綱常”。
湖南致和後裔字輩:“夏致光宗保惟孟繼鳳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單世應”。
湖南邵東舒氏字輩:“孝忠宜顯達正大是光明”。
湖南漵浦舒氏字輩:“國三成仕宗文時智有登(通)”。
湖北廣水舒氏字輩:“忠秀錢仁遠發祥慶澤長文明逢盛世繼業爽平陽”。
湖北廣水餘店鎮關寨村舒氏字輩:“宗德家傳先正大,國恩世繼永綿長。”
湖北來鳳舒氏字輩:“培鈞清採煜坊錫澤相耀坤鑑澄東輝裏銘淞林照”。
湖北應城舒氏字輩:“官中金元伯業廣大繼承賢德福壽繁昌長髮其祥”。
湖北麻城舒氏字輩:致光宗保惟萬世,鼎文祀國功如空。登汝長洪盛仕厚,富貴榮華永遠通。昌隆紀澤開新宇,漢晉熙元振亞東。衞泰安平經惠理,德智仁杰偉玉中。
湖北武昌城舒氏字輩:“德 金 學 治 邦 位 本 賢 達”
河南鹿邑舒氏字輩:“明成同金連愛意淇羣圓雷瓊靖照聖國遠胡章英“。
重慶奉節舒氏字輩:“光明正大,世代永昌,宏運少啓,德業已張。後續字派:孝友傳家,繼守一方,和緒吉太,天錫其強,培成根本,元裕忠良,文筆先進,少學顯揚,新發茂勝,祖澤益常。”
重慶忠縣舒氏字輩:“學仕天洪前元啓顯雲少德先韶光會萬代西藏永長延“。
貴州湄潭舒氏字輩:“文登丹明仕,國戰才德賢;永開洪亮木,長起太平年;萬代輝光映,千秋福祿年;孤行星朗月,燦爛照青天。”
舒氏譜別
正大光明 承興士行
文武忠國 佳道永昌
泰運啓開 祥瑞基登
佐祖安邦 志在朝政
睦帝親善 仁德禮信

舒姓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源出春秋。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舒姓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澤;恩信家聲。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舒泰,官武岡州同知,撫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經教授;忠孝狀元。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奉化人舒璘,字元質,一字元賓,與張拭陸九淵、朱熹等理學家都有交往。乾道年間進士,任徽州教授,當時被稱為第一教官。後歷官平陽知縣、宜州通判,死後諡文靖,有《舒文請集》。下聯典指明代進賢人舒芬,字國裳,十二歲時能作賦,正德年間狀元,官修撰。當時,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慫恿下,數次微行出宮,縱情遊樂,他都上書諫阻;武宗要南巡時,他又與翰林院同僚聯名上疏,被罰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貶為福建市舶副提舉。世宗時復官,又因“大禮”案而下獄受廷杖,不久因母親去世回鄉,哀痛致死。世稱“忠孝狀元”。他學貫諸經,兼通天文、律歷,尤其精於《周禮》,學者稱他為梓溪先生,著有《易問箋》、《周禮定本》等。
德興廉吏;元質教官。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興人。成代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營繕郎中,後擢河南參議,再遷四川布政使。曾創立“遞減法”,大大減輕百姓負擔。又抗疏切諫朝廷對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愛戴,是當時有名的“廉吏”。下聯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質,奉化人。乾道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官終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諡文靖,有《舒文靖集》。
工牡丹賦;成釣台詩。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舒元輿,嘗作《牡丹賦》,時稱其工。下聯典指唐·舒杲為國子監,有題釣台詩。
策籌文武;學受紫陽。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舒卞豪雋有文武才,建炎間御金人有功,參岳飛軍幕,多所贊畫。下聯典批宋·舒璘,從張拭陸九淵、朱熹(紫陽),呂祖謙遊,著有《舒文靖集》。
  • 五言通用聯
牡丹音容在;棠棣義氣深。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舒繡文(女)(1915-1969),安徽人。歷任第三屆全國婦聯執委、中國劇協常務理事、中國影協常務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員,參加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配音工作,參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的拍攝。下聯典指東漢名士舒邵,陳留人。與兄長伯膺俱為東漢末年名士。他曾為伯膺復仇殺人,事發後,兄弟兄爭死,被譽為義士。
捲簾引瑤玉;滅燭臨霜墀。
——舒元輿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御史中丞、詩人舒元輿《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詩句聯。元輿,東陽人。元和進士。嘗為牡丹賦,時稱其工。後文宗觀牡丹,憑欄誦賦,為之泣下。
  • 七言通用聯
明安抗英稱果毅;伯雄平準號文襄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正白旗漢軍副都統舒明安,滿洲正白旗人。咸豐間,英軍犯天津,隨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勦,有功。後諡果毅。下聯典指清代武英殿大學士舒赫德,字伯雄,滿州正白旗人。平定準回二部,劂功甚偉,卒諡文襄。
報國文章尊李杜;攘夷大義著春秋。
——舒慶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小説家、戲劇家、傑出語言大師老舍(舒慶春)(1899-1960)自題聯。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拚八湊文。
——舒慶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小説家、戲劇家、傑出語言大師老舍(舒慶春)自題聯。
  • 九言通用聯
吟杏苑春風,名榮先代;作牡丹佳賦,才冠唐朝。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狀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進士第一,授編修。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舒元輿的事典。

舒姓家譜文獻

安徽涇縣京北舒氏統宗譜不分卷,(明)舒應鸞等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舒氏家譜文獻 舒氏家譜文獻
安徽旌德東北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等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舒氏續修族譜不詳,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漢莊舒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舒氏零譜不詳,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潭台舒氏族譜十四卷,(清)舒懋輔、舒介瑞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上湘舒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鶴山鵪城舒氏族譜不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雲南省圖書館
四川屏山舒氏宗譜三卷,(清)舒道觀輯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竹坳舒氏支譜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漵浦縣檔案館
舒氏頃公通譜十三卷,(清)舒均文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漵浦縣檔案館。
(浙江臨安)廖昌舒氏宗譜,(清)舒世仁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旌陽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舒昌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家譜文獻 家譜文獻
永康永川舒氏宗譜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貴州大定府舒九宗支系
貴州大定府舒九宗1580年左右出生於重慶江津柏林,其父舒天祿生三子長子舒九宗、次子舒九應、三子舒九甲,於1600左右與其弟舒九應由江津柏林遷出,舒九宗居大定府(現大方縣),舒九應徒威寧四鋪,其後裔六千來人,主要分佈在大方、畢節、黔西、金沙、織金、貴陽、遵義、雲南、山東、遼寧等地,字輩:九、永、良、應(登)、玉、世、廷、忠、顯、正、文、明、國、泰、開、昌、運,現已發展到昌字輩。
永康永川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宗譜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寬敞譜,著者待考,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五~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張潭壹舒氏三修族譜,(清)舒介騏等纂修,清朝年間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金華京兆舒氏過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莊橋舒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舒厚行修,民國十七(公元1928年)試墨堂鉛字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蘭溪午塘平陽五湖舒洪宗譜十八卷,(民國)邵升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和平鄉。
浙江蘭溪平陽五湖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存一冊)。
舒氏家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增補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舒氏太房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京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品稍差,特大、特厚。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石渚舒氏譜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平陽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舒氏族譜,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壽房己譜不分卷,(民國)舒時勇等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舒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水南村舒氏宗譜,著者待考。

舒姓姓氏名望

舒姓古代名人

舒元輿,唐代御史中丞、詩人,婺州東陽(浙江金華) [1]  人。元和中,登進士第,調鄠尉。裴度表掌興元書記,拜監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改著作郎,分司東都。李訓與元輿善,訓用事,再遷左司郎中。御史大夫李固言表知雜事,固言輔政,權知御史中丞。不三月,即真,兼刑部侍郎,專附鄭注。月中,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甘露之變,為仇士良所害。詩六首,編為一卷。
舒瞵,宋代時稱“第一教授”,奉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學者。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官終宜州通判。諡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邦佐,南宋官吏、學者,隆興府靖安(今屬江西)人,淳熙八年(一一八二年)進士,歷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錄事參軍。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雙峯猥稿》。
舒邵,字仲應(一作仲膺),陳留人,與兄長舒伯膺俱為東漢末年名士。他曾為伯膺復仇殺人,事發後,兄弟兄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後出任袁術的沛相。時天旱歲大荒,士民凍餒,江、淮閒相食殆盡。袁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舒邵卻將其悉散以給饑民。袁術聞之大怒,陳兵將斬之。舒邵説:“知當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袁術深受感動,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後晉升邵為阜陵長。
舒清雕像 舒清雕像
舒清,江西德興人,成化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營繕郎中,後擢河南參議,再遷四川布政使。曾創立遞減法,大大減輕百姓負擔。又抗疏切諫朝廷對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愛戴,是當時有名的廉吏。

舒姓近代及當代名人

舒慶春
舒慶春(3張)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 挈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説《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説《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説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舒行(1913-2001),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軍,江西省吉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參謀長。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五十軍參謀長。1950年任志願軍第五十軍參謀長。1955年起任吉林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長春衞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舒安卿,生於清光緒15年(1889)12月12日,民國32年(1943)病故,終年54歲,歷任營長、支隊長、督帶、團長、旅長等職,民國26(1937)年和28年(1939),兩次率部抗擊日本侵略軍。
舒曉琴,女,1956年9月出生,1977年4月入黨,1977年7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副總警監。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機關黨組成員,國家信訪局局長、黨組書記。
舒聖佑,1936年12月出生,1956年6月參加工作,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江西省省長。
舒清友,男,湖南漵浦橋江人。中共黨員。空軍少將軍銜。空軍指揮學院作戰指揮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中將軍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副政委兼西部戰區空軍政委。
舒慶堯,男,1965年6月出生於浙江省新昌縣澄潭鎮東丁村,理學博士學位,研究員,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舒紅兵,男,漢族,1967年1月出生重慶,無黨派人士,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醫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舒遠招,男,1964年3月出生,瑤族,博士。湖南大學嶽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舒繡文,現代戲劇、電影女表演藝術家。參加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戰後參加拍攝了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她演出的影片還有《民族生存》等20多部。
舒錦霞,國家一級演員,浙江越劇團著名旦角,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師承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曾獲82年浙江省首屆優秀小百花獎;94年首屆中國小百花越劇節金獎;2001年中國第十八屆戲劇梅花獎等。
舒暢,女,1987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舒婷,1952年生於福建龍海,中國女詩人,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
舒家華,重慶人,國家高級烹飪師,國家級酒店評審員,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副主席,重慶南岸區商業聯合會廚師分會會長。
參考資料
  • 1.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小品筆記類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