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舌鰨

鎖定
舌鰨(舌鰨科)(Cynoglossidae; tongue soles)硬骨魚綱舌鰨科魚類的統稱。比目魚的一類。體側扁,不對稱,兩眼均位於頭的左側,體長可達80cm。口下位,吻部下彎如鈎。前鰓蓋骨邊緣不遊離。背鰭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無胸鰭。棲息底層。種類繁多。中國沿海均產。為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罐 [1]  。俗名:目魚、鰨米、舌頭、牛舌、鰨目、龍力、海禿、細鱗、塔西魚、狗舌、鰨沙、牛目、鰨板、鞋底魚、牙杈魚、左口。
中國常見種類有短吻舌鰨(Cynoglossus abbreviatus)、焦氏舌鰨(C. joyneri)、寬體舌鰨(C. robustus)、半滑舌鰨(C. semilaevis)、斑頭舌鰨(C. puncticeps)、三線舌鰨(C. trigrammus)。
中文名
舌鰨
外文名
soles
別    名
目魚
鰨米
舌頭
牛舌等
拉丁學名
Sole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鰈形目
舌鰨科

舌鰨 物種簡介

舌鰨 舌鰨
舌鰨
鰨目魚是鰈形目標一科,約有3屬103種,中國已知約32種,舌鰨體側扁,呈長舌狀,不對稱,眼常位頭左側,尾舌骨縱窄板狀,有偽間髓棘,奇鰭一切相連,無胸鰭,腹鰭1個且連臀鰭,生殖突常連臀鰭左側,腎脈棘短橫板狀,體長可達80cm。口下位,吻部下彎如鈎。前鰓蓋骨邊緣不遊離。背鰭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無胸鰭。卵有小油球50~100個。主要為熱帶底層海魚。 鰨目魚主要產自黃渤海區,我國的東海以及朝鮮,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散佈,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魚類。因此類魚種自身繁殖才幹非常弱,所以對比稀少貴重。
水產動物營養專家 水產動物營養專家

舌鰨形態特徵

長,甚側扁,不對稱,呈舌狀。成魚兩眼均位於頭的左側。吻突出,吻端圓鈍。吻部下彎如鈎。口小、下位。下頜常為吻部的鈎狀突所包圍。無眼側上下頜牙細小,絨毛狀,形成一牙帶。眼小,上眼不接近頭背緣。前鰓蓋的邊緣不遊離。背鰭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無胸鰭腹鰭只見於有眼側。鱗細小,多為櫛鱗。僅半滑舌鰨寬體舌鰨中少數種的有眼側為櫛鱗,無眼側為圓鱗。其餘各種的兩側都為櫛鱗。有眼側常具2~3條側線,無眼側具1~2 條側線,或無側線。體長可達80cm。背鰭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無胸鰭。 [1] 

舌鰨生物特性

舌鰨棲息於淺海底層泥沙底質海區,攝食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等。體長通常不超過 300毫米,體重50~200克。繁殖期為3~10月,因種類而異,自南而北依次延遲。在海灣河口附近產卵。性成熟年齡大多為2齡。卵球形,浮性,各個分離,表面光滑,具多油球。卵黃較粗,但不呈顆粒狀。
前期仔魚階段兩眼對稱,在發育過程中發生變態。自後期仔魚階段開始,右側眼逐步轉移到左側,最後完成眼的位移。半滑舌鰨的卵徑為1.00~1.24毫米,卵膜薄,油球小而多,一般為24~45個,多者達60餘個。焦氏舌鰨的卵徑較小,為0.76~0.90毫米,具油球6~20個,最多可達30個。水温20℃時受精卵約經36小時孵化。

舌鰨生活習性

舌鰨側扁,呈舌狀,一般體長25~40釐米、體重500~1500克。頭部很短,眼小、兩眼均在頭的左側,口下位,吻部向下向後彎曲呈弓形,左右下對稱。鱗較大,有眼一側被櫛鱗,淡褐色,有2條側線;無眼側被圓鱗,呈白色,無側線。有眼側的後鼻孔位於兩眼間。背鰭、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無胸鰭;尾鰭尖形。焦氏舌鰨的卵徑較小,為0.9毫米,具油球20個,最多可達30個。
水温20℃時受精卵約經36小時孵化。絨毛狀,形成一牙帶。眼小,上眼不接近頭背緣。前鰓蓋的邊緣不遊離。背鰭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舌鰨體側扁,呈長舌狀,眼常位頭左側,尾舌骨縱窄板狀,有偽間髓棘,奇鰭一切相連,無胸鰭,腹鰭1個且連臀鰭,生殖突常連臀鰭左側,腎脈棘短橫板狀,頜常為吻部的鈎狀突所包圍。 [2] 

舌鰨人工養殖

舌鰨捕撈培育

用拖網捕撈半滑舌鰨,挑選3齡以上、魚體完整、色澤正常、健康活潑、體表光亮的個體作為親魚,親魚的培育密度為1~2尾/立方米,雌雄比1:3,雌魚體長大約550mm,雄魚體長大約280mm。培育用水為經過沉澱、過濾的天然海水,或用理化指標穩定、達標的深井水;水温保持在21~23℃,鹽度25~35,溶解氧充足。每日投飼4次,若投餵鮮雜魚,還要在飼料中添加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以促進性腺發育。

舌鰨受精卵的孵化

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獲得受精卵,將受精卵置於玻璃水族箱內孵化,採取微量循環水的方式,温度保持在21~23℃,溶解氧充足。受精卵孵化的適宜鹽度為25~35,最好保持在33。經30~39h可孵出仔魚。

舌鰨苗種培育

孵出的仔魚繼續留在玻璃水族箱內培養,以微量循環水的方式保持水質穩定,日換水量控制在總培養水體的1/4~1/2;孵化後第2d開始投餵輪蟲,每天投餵2次,投餵量為5~10ind/mL,水體中單胞藻的密度維持在100萬個細胞,此後逐漸提高輪蟲的投餵量,減少單胞藻的密度。第12d開始增加投餵小型橈足類,投餵量為2~5ind/mL。
仔魚經過大約20d的培育即變態為稚魚,此時應轉移至室內水泥池中培育,維持水温20~23℃,pH7.9~8.4;日換水量為總水體的1/2~2/3,日充氣4次,保持溶解氧充足;日投餌3次,投餵輪蟲、橈足類和滷蟲無節幼體,後期增加投餵適量的魚糜。大約至60日齡,稚魚進入幼魚階段;到300日齡左右,幼魚全長50mm以上,可進入養成階段。

舌鰨產地產季

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國各近海漁場均可捕獲,海洋島石島漁場為主要產地。但魚羣不密集,在捕撈作業時多系兼捕對象,漁期夏汛為5~7月份,秋汛為10~12月份。

舌鰨選購技巧

舌鰨魚,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可以摸一下週圍的魚鰭,還有魚鰓的下面,會不會有紅色液體,有的話,一般是塗過的,正常的話,液體是透明的。

舌鰨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舌鰨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83 千卡
蛋白質 17.7 g
脂肪 1.4 g
膽固醇 82 mg
飽和脂肪酸 0.4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1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4 g
139 mg
27 mg
168 mg
309 mg
57 mg
0.04 mg
1.5 mg
0.04 mg
0.05 mg
34.6 μg
維生素A 6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3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5 mg
煙酸(煙酰胺) 2.1 mg
維生素E 0.64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潘迎捷.水產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84-353
  • 2.    舌鰨  .百度文庫[引用日期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