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鼓樓衙署遺址

鎖定
老鼓樓衙署遺址,又稱老鼓樓南宋衙署遺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望龍門街道巴縣衙門片區,是南宋至清朝時期的古遺址。 [1]  宋元山城遺址組成部分。 [7] 
老鼓樓衙署遺址為南宋四川制置司及重慶府衙治所,並且是南宋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戰略樞紐和指揮中心。該遺址規模宏大,宋元、明代、清前期三個時期的衙署建築疊壓分佈,紀年明確,文物遺存豐富,地層關係清晰。其中,宋代夯土包磚式高台建築是最重要的發現,為清代晚期張雲軒所繪《重慶府治全圖》中標記的建築“老鼓樓”,老鼓樓衙署遺址由是得名。老鼓樓衙署遺址是宋代磚砌高台重要的實物資料,是當時營造技術水平的直觀、真實反映,對探討、豐富高台建築營建、修葺及廢棄過程提供了新的線索。老鼓樓衙署遺址的發現,不僅對研究重慶城市沿革變遷、宋代營造技術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也為山城防禦體系找到了發源地。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重慶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而且對研究重慶城市沿革變遷、川渝地區古代建築及宋蒙戰爭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  [3]  [5] 
2013年5月,老鼓樓衙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包括老鼓樓衙署遺址在內的宋元山城遺址已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爭取早日能夠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7] 
中文名
老鼓樓衙署遺址
地理位置
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望龍門街道巴縣衙門片區
所處時代
南宋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02-1-402

老鼓樓衙署遺址歷史沿革

老鼓樓衙署遺址是南宋四川制置使餘玠組織抗蒙時期的衙署遺址。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元軍大舉侵宋,攻破成都,宋軍只得退守川東川南。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決定搶築重慶城,使得元軍多次在重慶城遭遇敗仗。接任四川防務的餘玠吸取了彭大雅的經驗,接受了播州(現遵義)人冉氏兄弟的建議,採取依山制騎、以點控面的方略,在四川各地建起了幾十座規模或大或小的山城,包括青居城(在現南充)、大獲城(在現蒼溪)、釣魚城(在現合川)、雲頂城(寨)(在現金堂)、多功城(在現渝北)、龍崖城(在現南川)、天生城(在現萬州)、磐石城(寨)(在現雲陽)等,依山為壘,據險設防,形成了完整的山城防禦體系。 [3] 
2010年3月,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渝中區文物管理所配合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對文物進行調查,發現該遺址。 [3]  [5] 
2010年~2012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連續開展了考古工作,發掘總面積約12360平方米,發掘清理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各類遺蹟261處,其中高台建築F1是老鼓樓衙署遺址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5] 
老鼓樓衙署遺址挖掘現場
老鼓樓衙署遺址挖掘現場(2張)
2019年8月~12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老鼓樓衙署遺址南區高台建築基址開展了主動考古發掘,新清理面積約810平方米,揭露台基、房址、道路、排水溝、灰坑及石(磚)牆等各類遺蹟29處。 [1] 

老鼓樓衙署遺址遺址特點

《重慶府治全圖》中的老鼓樓
《重慶府治全圖》中的老鼓樓(2張)
老鼓樓衙署遺址地處金碧山下、長江左岸的台地之上,背山面江、坐北朝南。遺址興建於宋蒙戰爭的歷史背景之下,且曾為南宋川渝地區的軍政中心。該遺址規模宏大,宋元、明代、清前期三個時期的衙署建築疊壓分佈,紀年明確,文物遺存豐富,地層關係清晰。其中,宋代夯土包磚式高台建築是最重要的發現,為清代晚期張雲軒所繪《重慶府治全圖》中標記的建築“老鼓樓”,老鼓樓衙署遺址由是得名。 [1]  [4] 
F1高台建築
F1高台建築
F1高台建築(2張)
F1位於遺址發掘區南部,南鄰解放東路,西鄰巴縣衙門街,北鄰清代巴縣衙門,部分壓於解放東路下。F1頂部被近現代建築破壞,台上建築已毀壞不存,高台內部分夯土亦被取走,外部磚牆後期利用頻繁,修鑿取直痕跡明顯。
F1高台建築 F1高台建築
F1形制為大型夯土包磚高台建築,大部暴露於地表,基礎部分疊壓於第8層下,方向236°。揭露部分平面形狀近長方形,殘長24.3米、寬24.7米,殘存最高處約7.65米,包括台基和高台兩部分。台基高約3.05米,夯土包石構築,大部分包邊石牆可見8層,以楔形條石錯縫丁砌壘築,由下至上層層收分,內部以夯土填實。台基所用條石長0.9~1.62米、寬0.25~0.5米、厚0.27~0.42米。高台殘高約1.7~6.35米,夯土包磚構築,長方形青磚以一丁一順或一丁二順錯縫砌築,厚0.3~0.8米,牆體外壁由下而上層層收分,傾斜度約79°。磚牆內以黃褐色粘土夾雜小型鵝卵石層層夯填,殘存31層,夯層厚0.2~0.22米,夯窩直徑0.03~0.09米、深0.01~0.02米。夯土內夾雜大量陶瓦、白釉瓷、黑釉瓷、青釉瓷及缸胎器等遺物殘片。青磚呈長條形,長約36~38釐米、寬約19~19.5釐米、厚約9.5~10.5釐米,側面多模印陰文或陽文的“淳祐乙巳,東窯城磚”“淳祐乙巳,西窯城磚”銘文。
 門道(北→ 南) 門道(北→ 南)
高台建築東南部發現門塾,揭露部分平面近長方形,長14.06米、殘寬8.85米、殘高1.08米。周邊砌築擋土牆,牆體以青磚丁順交替,錯縫平砌構築,內牆筆直規整,外牆殘損,由下至上層層收分,被高台建築內部夯土覆蓋,殘寬1.16~2.4米、殘高0.3~1.08米。門塾東北部牆體內發現三個圓形柱洞D1、D2、D3,直徑0.3~0.58米、深0.2~1.08米。 [3]  [5] 
H43元代水池
老鼓樓衙署遺址H 4 3 全景(西北→ 東南)
老鼓樓衙署遺址H 4 3 全景(西北→ 東南)(2張)
H43東部為明代衙署區,方向約307°。由水池及附屬的排水溝、階梯踏道三部分組成。水池略呈長方形,長11.75米、寬9.7米、深1.2~2.55米。坑壁整體保存較好,下層多利用基岩,上層由鏨鑿較規整的砂石層層壘砌而成。壁面鑿痕規整,鏨紋多斜向,縫間用白灰黏接。坑底凸凹不平,可能與採石有關。排水溝有兩條,分別位於水池的西南部和南部。其平面均呈長條形,剖面筒形平底,為暗溝。保存較差,大部分被現代混凝土柱破壞。西南部排水溝,殘長2米、寬0.2米、深0.25米,坡度約1°。蓋板不存。出水口略呈方形,邊長約0.15米。南部排水溝,殘長3.8米、寬0.25米、深0.45米,坡度約1°。蓋板保存較好。出水口呈不規則狀,長約0.3米、寬0.12~0.17米。階梯踏道位於南部排水溝西側,平面呈長方形,外高內低。現存三級台階,保存較差,多擠壓變形。踏面寬約1.55米、進深約0.4米、階高約0.15米。 [6] 

老鼓樓衙署遺址文物遺存

銘文磚
銘文磚
銘文磚(2張)
老鼓樓衙署遺址築牆磚上發現有“淳祐乙巳(1245)東窯城磚”“淳祐乙巳西窯城磚”等陰、陽模印紀年銘文。 [3] 
瓷器
F1出土瓷器 F1出土瓷器
老鼓樓衙署遺址出土遺物瓷器包括青白釉、白釉、青釉和黑釉瓷器等,可見窯口有景德鎮窯、彭州窯、邛窯和塗山窯等。 [5] 

老鼓樓衙署遺址研究價值

老鼓樓衙署遺址的發現,不僅對研究重慶城市沿革變遷、宋代營造技術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也為山城防禦體系找到了發源地。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重慶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而且對研究重慶城市沿革變遷、川渝地區古代建築及宋蒙戰爭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5] 

老鼓樓衙署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老鼓樓衙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老鼓樓衙署遺址旅遊信息

老鼓樓衙署遺址地理位置

老鼓樓衙署遺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望龍門街道巴縣衙門片區。

老鼓樓衙署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老鼓樓衙署遺址,路程約3千米,用時約1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