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元山城遺址

鎖定
宋元山城遺址位於位於四川、重慶境內,是13世紀宋(蒙)元戰爭過程中修築的近百座山城形成的軍事城堡體系,多數分佈於岷江、沱江、涪江、渠江、嘉陵江等長江支流沿岸的高山之上。 [1-2] 
宋元山城遺址包括金堂雲頂城、合川釣魚城、合江神臂城遺址等。 [1]  而川渝宋元山城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是中國古代宋元時期區域性軍事防禦工事營建的典範。宋元山城遺址已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爭取早日能夠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4] 
中文名
宋元山城遺址
地理位置
四川、重慶境內
所處時代
宋、元

宋元山城遺址歷史背景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帶領蒙古騎兵,克西夏、滅金、敗宋、降西域,鐵蹄踏遍歐亞大陸。
在宋元戰爭中,蒙古鐵騎原計劃從四川沿長江順流而下席捲江浙,即“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然而,這一計劃卻在四川地區受阻長達近半個世紀。
史學界普遍認為,南宋在川陝地區岷江、沱江、嘉陵江、長江流域的險要之處,依山就勢修築山城,構建起“山城戰略防禦體系”,是拉鋸這場戰爭的關鍵。蒙軍也被迫採用這種作戰方式,修築了武勝城、毋章德城等10餘座山城,步步為營,打起了持久戰。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失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投海自盡,南宋至此滅亡。然而,四川興文凌霄城的800名守軍卻堅持繼續戰鬥。
凌霄城三面峭壁,上山的古道寬僅30釐米左右,一邊陡壁、一邊懸崖。“攻城只能一個個排隊上,所以凌霄城軍民才能以幾百人之力堅守。
涪陵龜陵城,同樣在南宋滅亡後堅持抵抗。龜陵城最後一任都護王仙,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抱定“與涪州衙署共存亡”的決心,在西門與蒙軍決戰,最後自刎而亡。
合江神臂城,因其整體地貌猶如一隻大而長的臂膀伸入長江而得名,扼長江水上咽喉,曾是瀘州治所。蒙軍攻入瀘州後,軍民依山築城固守34年,戰事慘烈,《元史》對神臂城之戰記載達67次之多。
萬州天生城地處萬州城區西北一公里處,南臨苧溪河與長江交匯處,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276年7月,南宋降將楊大淵之侄楊文安再圍萬州,守將上官夔在外城陷落、元軍攻入內城後,繼續堅守了53天,最終在巷戰中力盡而亡。
這些山城也使得四川地區成為南宋堅持抵抗時間最長、被蒙古人最晚征服的地區。由於四川抗蒙山城久攻不克,蒙軍不得不改變其最初“取蜀滅宋”的戰略,自鹹淳七年(1271年)起改向荊襄地區進軍,由漢水渡江以滅南宋。 [3] 

宋元山城遺址組成介紹

22座川渝宋元山城遺址中,府州軍監級的城址多達15座,包括了四川劍閣的苦竹寨遺址、廣安的大良城遺址、渠縣禮義城遺址、蒼溪大獲城遺址等。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重慶合川釣魚城遺址。這座山城因為宋蒙(元)戰爭時蒙古大汗蒙哥陣亡於此,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上帝折鞭處”之稱。 [4] 
22座山城中級別最高的是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老鼓樓衙署遺址。這處遺址為南宋四川制置司及重慶府衙治所,是南宋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戰略樞紐和指揮中心,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了宋代夯土包磚式高台建築,是南宋時期營造技術水平的直觀體現,對研究宋蒙(元)戰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4] 
比制置司級略低的則是路和安撫司級,以位於長江干流沿線的奉節白帝城遺址和瀘州神臂城遺址為代表。白帝城,“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242年,白帝城進行了擴建,在1278年降元后廢棄。瀘州神臂城,同樣因為處於長江干流的重要軍事位置,與釣魚城分別控扼長江與嘉陵江,拱衞重慶,屏障南宋半壁江山,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被宋蒙(元)雙方來回爭奪,前後五易其城。南宋軍民在此浴血抗戰34年,在宋蒙(元)戰爭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4] 

宋元山城遺址歷史沿革

2023年12月,川渝宋元山城體系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金堂舉辦,川渝宋元山城遺址保護利用聯盟正式成立。 [1] 

宋元山城遺址開發保護

根據1977年第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規定,初步確定川渝宋元山城體系的突出普遍價值符合世界文化遺產6條評價標準中的3條。 [3] 
截至2024年1月,川渝宋元山城體系保存較好的有20餘座,如金堂雲頂城、合川釣魚城、合江神臂城等。其中,金堂雲頂城位於成都東部,控扼東西川及沱江上游水陸交通要道,曾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懷安軍及利戎司戰時駐地,為“川中八柱”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