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糖(拼音:t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最早形體為《説文解字》小篆,字形從米為形,唐為聲。“糖”本義指用麥芽製成的飴糖,後為各種食糖及某些糖制食品的通稱。現代科學中,“糖”也指一類有機化合物,是人體內產生能量的主要物質。 [5] 
中文名
拼    音
táng
部    首
五    筆
OYVK(86);OOVK(98) [1] 
倉    頡
FDILR [1] 
鄭    碼
UFXJ [1] 
筆    順
點、撇、橫、豎、撇、點、點、橫、撇、橫折、橫、橫、豎、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3374) [3]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2] 
統一碼
7CD6
筆順編號
4312344135112251
四角碼
9096₅
筆畫數
16(部首6,部首外10)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糃、糛、餹、饄、餳、𥼽、𥽻(“餹”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注音字母
ㄊㄤˊ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糖”由“米”和“唐”組成,“米”表示字的意思跟糧食有關,“唐”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説文解字》未收“糖”字,宋代學者徐鉉在校訂《説文解字》時將“糖”收入其後的新附字當中,釋為:“飴也。”《廣韻》亦云:“糖,飴也。”可見,“糖”和“飴”在古代表示同一種物。《説文解字》:“飴,米糵(niè,生芽的米)煎也。”“飴”是用米芽、麥芽煎熬而成的糖漿,相當於通常所説的麥芽糖之類的食物。
“糖”最初所指與“飴”相同,正是因為中國古代製糖最開始是以米、麥等糧食為原材料,所以其字形中包含了“米”。
另有一字,也跟“糖”關係密切,寫作“餳”。《説文解字》:“餳,飴和饊(sǎn,糯米粉)者也。”飴加上糯米粉熬成的糖漿就是“餳”,讀作xíng。清代學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對此作了進一步解釋:“不和饊謂之飴,和饊謂之餳,故成國雲飴弱於餳也。”可知,餳和飴的主要區別在於熬製過程中是否加饊,加了饊的餳相較於不加饊的飴更硬一些,二者從本質上説都屬於麥芽糖。宋代李彭老《浪淘沙》:“潑火雨初晴。草色青青。傍檐垂柳賣春餳。”每逢春日豔陽天,小商販便開始吹簫賣糖,“賣餳天”的説法由此而來。此外,“餳”也能表示“蔗糖”,讀作táng。
還有一字——餹,也跟“糖”有關,讀音也是táng。根據文獻記載,“餹”最初跟“餳”意思相同,二者屬於方言的差異。後來,“餹”又可以指蔗糖。其字形中包含表示食物的“食”,跟“糖”字用“米”一樣,構形意圖明瞭。
“糖”由最初以米、麥等為原材料煎熬製糖,到後來用甘蔗、甜菜等榨汁製糖,現實中的糖發展出更豐富的種類,“糖”字的含義也由此得到擴展。在當代,“糖”不僅能指“白糖、紅糖、冰糖”之類從米、麥、甘蔗、甜菜等有機物中提煉出來的甜味物質,還可以指“奶糖、水果糖”等各類糖果,以及“單糖、雙糖、多糖”等碳水化合物。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食糖,從甘蔗、甜菜、米、麥等提取出來的有甜味的物質
sugar
《南齊書·周顯傳》:“蟹之將糖,躁擾彌甚。”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異物志》曰: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斬而食之,既甘;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我昨兒晚上囑咐你們的,節下給父親母親拌的月餅餡兒,可想着多擱點兒糖。”
白糖;冰糖
糖制的食品,其中多添加果汁、牛奶、香料等
candy;
sweets
《水滸傳》第五一回:“我去買糖來與你吃,切不要走動。”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再搭上那賣熟食的,賣糖兒豆兒、趕小買賣的,兩邊站得千佛頭一般。”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年節裏,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糖果;酥糖;奶糖
有機化合物的一類。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三種,是人體內產生熱能的主要物質,例如葡萄糖蔗糖乳糖澱粉等等。也叫“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米部】徒郎切(táng)
糖,飴也。從米,唐聲。 [6] 

廣韻

徒郎切,平唐定 ‖ 庚聲陽部(táng)
糖,飴也。
徒郎切,平唐定 ‖ 庚聲陽部(táng)
餹,餹䬾,黍膏。䬾,杜兮切。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上】【米部】糖;部外筆畫:10畫
《廣韻》《集韻》:並徒郎切,音唐。《説文》:飴也。揚子《方言》:餳謂之糖。
又沙糖。《易林》:南箕無舌飯多沙糖。
又糖霜。王灼《糖霜譜》:唐大曆閒,有僧號鄒和尚者,不知從來。跨白驢,登繖山,結茅以居。須鹽米薪菜之屬,即書付紙,繫錢,遣驢負至市,人知為鄒也,取平直掛物於鞍,縱驢歸。一日驢犯山下黃氏蔗田,黃請償於鄒。鄒曰:汝未知窨蔗為糖霜,利當十倍。試之,果信。鄒末年走通泉縣靈鷲山龕中,其徒追躡及之,但見一文殊石像。眾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驢者師子也。
《篇海》:亦作糛、餹。《六書音義》:糛、𥽻同。
【戌集下】【食部】 餹;部外筆畫:10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徒郎切,音唐。《玉篇》:餹䬾,餌也。《廣韻》:餹䬾,黍膏。《揚子·方言》:餳謂之餹。《本草》:飴即軟餹。凡粳粟火麻白米皆堪作,惟糯米作者入藥。
《集韻》或作糖、糛、餳。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糖字書寫筆畫 糖字書寫筆畫
【規範提示】“米”的末筆捺改點。“肀”的中橫兩端和豎筆兩端都出頭。
【寫法】“米”窄“唐”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米”,橫筆在橫中線。橫中線上側。“唐”,“廣”從上、左包圍“〔⿱肀口〕”;“廣”,點在豎中線右側,椒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尖伸向“米”下;“〔⿱肀口〕”,第二筆長橫在橫中線下側,豎與“廣”的點上下垂直;“口”略扁,首筆豎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糖、餹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徒郎切
dʰɑŋ
集韻
糖、餹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徒郎切
dɑŋ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ʼ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徒郎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徒郎切
d‘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8]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隋唐
糖、餹
擬音/王力系統

d
ɑŋ
隋唐
糖、餹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ŋ
隋唐
糖、餹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ɑn
隋唐
糖、餹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âng
隋唐
糖、餹
擬音/陳新雄系統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8-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a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a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a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ɑ̃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a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dɒ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d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ɔŋ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ʰ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ʰɔ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ʰɔ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ʰɔŋ
24
陽平
文讀
tʰŋ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ʰɯ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ʰou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ʰɔ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4]
  • 2.    平水韻 七陽 糖  .搜韻[引用日期2023-07-10]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10]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74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66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124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73;1418
  • 8.    糖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10]
  • 9.    餹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10]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8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39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9
  • 13.    富麗. 説“糖”[J]. 月讀, 2020, (12):73-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