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羽沉舟

鎖定
積羽沉舟(拼音jī yǔ chén zhōu),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一》 [1] 
“積羽沉舟”原意是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在句中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積羽沉舟
拼    音
jī yǔ chén zhōu
近義詞
蟻穴潰堤 [1] 
注    音
ㄐ一 ㄩˇ ㄔㄣˊ ㄓㄡ [1] 
出    處
《戰國策·魏策一》
結    構
連動式 [1] 
用    法
在句中作謂語、定語

積羽沉舟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一》:“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説一諸侯之王,出而乘其車;約一國而成反,而取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言從之便,以説人主。人主覽其辭,牽其説,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2]  。”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積羽沉舟”。

積羽沉舟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就辭去相位,想去魏國説服魏王退出縱約,與秦國結好。但魏王知道秦國野心很大,而且不講信義,因此沒有聽從。
於是張儀暗中要秦國征討魏國,魏國戰敗後,隔了一年又被齊國侵犯,再次失敗。秦國於是乘機再次攻魏,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使各諸侯大為震驚。
張儀利用魏國屢戰屢敗、合縱諸侯國的關係出現裂痕的有利形勢,配合秦國的軍事進攻,遊説魏哀王。他分析了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用“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
魏哀王腹背受敵,只得同意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3] 

積羽沉舟成語寓意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我們不可輕視細節和細微的東西,也就告誡我們,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細節着手,堅持下去,無數件小事和細節方能成就後來的大事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應當重視小事 [4] 

積羽沉舟成語用法

積羽沉舟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謂語、定語;比喻細微的東西可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生嚴重後果 [1]  [4] 

積羽沉舟運用示例

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沉舟,羣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 [4]  。”
北宋·蔡襄四賢一不肖詩·右高若訥》:“嘉謀讜論範京兆,激奸糾繆揚王庭。積羽沈舟毀銷骨,正人無徒奸者朋。主知膠固未遐棄,兩轓五馬猶專城 [5]  。”
南宋·袁燮挽丞相忠定公》:“區分玉石殊薰蕕,賢人得志憸人憂。不堪狂雲巧妒月,何意積羽能沈舟。衡陽道上霜鬆勁,日色慘澹風颼颼 [6]  。”
明·範宗暉《古意四首·其三》:“積羽可沉舟,羣輕能折軸。巧言必譸張,利口多翻覆 [7]  。”
明·梁有譽《詠懷·其三》:“怨生豈必微,倚伏難瞬休。尺坂能摧輪,積羽自沉舟。衝波激宣房,起自涓涓流 [8]  。”
明·盧龍雲憫讒詩》:“人之訛言,莫克先睹。斷幹單縻,沉舟積羽。野鳥為鸞,眾言成虎 [9]  。”
明·餘繼登寄李汝培太僕·其四》:“君已將身隱,誰能為國謀。投珠悲按劍,積羽詫沉舟。莫嘆塞翁馬,恐驚海上鷗 [10]  。”
清·唐孫華《述古》:“讒口成鑠金,沉舟由積羽;蒼蠅正羣飛,白壁無完素。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