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亨

(歷史人物)

鎖定
石亨(?-1460年),陝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臨渭區官路鎮)人。明朝將領。 [21] 
石亨繼承其伯父職務,任寬河衞指揮僉事。1436年,石亨升為都指揮僉事。不久,任參將,輔助武進伯朱冕守大同。1441年,石亨上奏章,建議朝廷發給耕牛種子,讓軍隊開墾邊塞土地以增加軍糧。次年,又奏請朝廷,建議在大同西路邊境修築堡壘,囤積糧草,均得到英宗採納。此後,石亨在紅城、延安、金山等地,多次擊敗瓦刺軍,以功先後升遷都指揮使、都督僉事。為給朝廷廣泛蒐羅人才,石亨請求仿效漢唐制度,除保舉以外,還要設立軍謀宏遠、智識絕倫等科,對擬將任用的賢士先要述職自陳,再行試用,最後方可任職。 [22]  1449年,從於謙守京師(今北京),擊退瓦刺軍,封鎮朔大將軍。 [23]  1450年,石亨佩鎮朔大將軍印,巡哨大同,挫敗瓦刺襲擊,被授世襲誥券,加官太子太師,任總兵官。 [24] 
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與張輒、曹吉祥策劃迎立太上皇英宗。 [24]  石亨與張軏、曹吉祥、徐有貞等謀迎英宗朱祁鎮復位,遂廢代宗。旋執于謙下獄,殺之。石亨以復辟事首功,進忠國公。數興大獄,納重賄,進親故,得官者四千餘人,中外將帥半出其門,於是大權悉歸之,京師人皆側目。1460年,以叛逆罪死於獄。 [25]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460年
主要成就
數破瓦剌
最高官職
太子太師
本    名
石亨
籍    貫
陝西渭南
封    爵
忠國公

石亨人物生平

石亨建功救邊

主詞條:豐州之戰
石亨長相奇異,四方臉面,身軀高大,鬍鬚及膝,善騎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每戰輒摧破。宣德九年繼承其父官職,任寬河衞指揮僉事 [1-2] 
正統元年(1436年),石亨在黃牛坡擊敗瓦刺軍,奪回許多馬匹,首次征戰獲功,遷任都指揮僉事
正統二年二月八日,參將都指揮石亨條奏鎮守大同太監郭敬罪惡。郭敬、石亨亦相奏訐。
正統三年(1438)正月,300多名瓦刺軍騎兵在黃河邊飲馬,石亨率眾追擊到官山下,斬俘甚多。擢升為都指揮同知,又充任左參將,輔佐武進伯朱冕守大同。後石亨欲藉助亦集乃之戰及官山獲寇的軍威在官山口哨處設明蒙界碑,便於搜查間諜。但界碑一事被楊輔臣駁回,明英宗只得以哨備謹嚴何用界碑來調和文武。正統三年九月 九日,大同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奏:欲令大同邊衞指揮等官,應襲子孫二十 歲以上者,自備鞍馬、兵仗與見任官一例操練出哨,俾其熟閒武藝,習知邊境。他日襲代庶得其用,從之。
正統三年 十二月 二日,壬子鎮守大同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言:奉命率遊兵廵邏塞外,動經旬日,軍中往往有疾病者,乏人治療。朱祁鎮命山西布政司及都司各選醫一人隨軍往來,支給官錢措置藥餌。
正統四年二月 三日,命武進伯朱冕充總兵官,都指揮同知石亨充參將鎮守大同。賜勑曰:大同為西北要衝,瓦剌使臣往來悉經此地。然虜情譎詐,湏宿兵聚糧以備不虞。
正統六年 七月 二十五日,大同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言:西路操備人馬數多,費用浩大,民間轉輸不勝勞苦。又軍士家口及置買軍裝俱仰給月糧。一遇歲歉不無失所,見得行屯院淨水坪迤西土地廣沃,洪武、永樂間嘗在彼屯耕。乞將大同左右,玉林雲、川四衞軍士除巡邊守城外,通選三千名。每名月減糧三鬥止支五斗往彼屯耕。各立營堡隨帶軍器,且耕且守,仍選管隊官員提督種子牛具官為措置。秋成每軍暫納麄糧六石,後果有成效量加紬糧歲計其費,減一萬八千石,利增一萬八千石。庶使民免輸轉之勞,軍無飢窘之患。
正統六年 十一月 五日,石亨奉勑出境廵哨。
正統七年二月十九日,大同參將都指揮石亨奏:臣奉勑分守西路兼督屯種,然大同右衞屯堡皆臨極邊,耕種之時軍士散處莫為保障。看得忙牛嶺外有玉林故城,相去右衞五十里,與東勝單于城相接。其地有險可據,又水草便利。乞撥官軍築立烽墩、哨瞭仍於故城,擇取一隅修為營壘,以駐往來哨馬。既得以保障邊方,亦可以防護,屯種。從之。
正統七年 二月 二十二日,大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廵撫右僉都御史羅亨信、參將都指揮石亨奏:臣等奉命會議陳言事宜,今議如左:一管屯軍官數更,則廉幹者不能久職,貪婪閶茸者得以肆志偷安,宜慎選其人專一提督,不許更易,則屯田得實效矣;一迤西操備軍士眾多,供億艱難,今大同右衞有地廣闊,肥饒可以開種,欲於大同左右玉、林、雲川四衞存操守城步軍內量撥千百名屯種,減支月糧三鬥,收成軍如舊團操。一馬軍連年陪補馬匹、置辦軍裝,多致疲弊,欲令其中丁多有力之家,自備谷種牛具於空閒地,盡力耕種,子粒就收本隊,以備陪馬及修繕器械之費。
正統七年 八月 二十五日,聞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秉心公正,軍民悦服。宜令其總領提調收發支給,庶革其弊,軍民兩便。
正統七年 九月 八日,大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户部右侍郎沉固奏:比奉旨瓦剌朝貢使臣入關者毋得瑜三百人,餘悉留貓兒莊,以俟使臣同回。茲者瓦剌使臣朝貢在邇,切慮夷人不識王化,帶來從人必多,苟執法拒之,必生嫌隙,而起釁端。臣等集議其使臣三百名之外餘者亦令入關,宴待糗糧如例,第人不給車輛,馬不支芻料,如此則騎負者心致羸敗,控引者亦多瘠損,鬻之則價不登,存之則料不敷,原直有虧,貪心必戢,下年來使自能減少。況今春使回,調軍遠送,彼乃不知感恩奉法,敢於中途困辱我軍,乞自今使臣回還,止送至播兒莊,量給酒食糗糧,聽其自去,著為定例,庶免途中不虞之患。
正統七年 十二月 三日,陞大同參將都指揮同知石亨為都指揮使,實授署都指揮僉事吳浩為都指揮僉事,官軍十一人陞賞有差,以紅城兒擒獲達賊功。

石亨陳言強邊

正統九年 正月 二十七日,丁丑陞大同左參將都指揮使石亨為後軍都督僉事、內官韋力轉為都知監右監丞。先是達賊寇延安,石亨等率兵追至金山與賊交戰,敗之。生擒六人,斬首七級,獲馬二十五匹、弓矢鎧甲等物。
正統九年 五月 十一日,大同縂兵官武進伯朱冕等奏:大同地方廣遠,密邇敵境,近年胡虜驕矜,往來之間,多縱兇橫。雖雲通好,其實懷奸。所宜預加兵備,今本處軍馬止有二萬四千六百餘人,內分天城等六處守備,外左參將石亨等領四千人守備東西二路,餘居大同。 若居常無事則可。倘賊勢奔突分寇恐策應不給,況馬隊尤少,師旅之興步軍持重守營,而馳驟追勦克敵制勝,惟馬是賴。請以大同原調步軍二千四百人往山西行都司屯田者仍舊遣回 ,選其 半為馬隊,更于山西河南操備步軍內選一千五百人為馬隊,赴京領馬,分中東西三路操練,庶軍威大振,戰守無虞。從之。
正統十年 三月 十日,瓦剌使臣回還,出官山口,哨無聲息。勑定西侯蔣貴襄城伯李隆領軍回京。武進伯朱冕、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右參將都指揮使馬義、太監郭敬領軍入口操備。
正統十年 十月 十二日壬子大同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國家設法推舉武職,誠當矣。然通於兵法者止是記誦之學,熟於弓馬者不過匹夫之勇,臨敵制勝未必皆得其用,況人之智謀在心,未曾試用,莫得而知。所以漢唐以來皆設軍謀宏遠、知識絕倫等科,令其各陳所能,應詔如趙充國以良家子,應募郭子儀以武舉自進。設使當時拘於保舉,豈能得二人之用哉?今後乞許其自陳起取試驗,果有可取,令於各邊總兵官處謀議,果能措置得宜,實有功效,然後不次升擢之,則得實才為國爪牙矣上善其言,且命兵部凡有舉薦及自陳者具名奏聞定奪,非奉明文起取者不許擅離職役。
正統十年 十二月 二十七日,大同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比年瓦剌朝貢使臣動二千餘,往來接送及延住彌月,供牛羊三千餘隻,酒三千餘壇,米麥一百餘石,雞鵝花果諸物莫計其數,取給官糧不敷。每衞助銀辦其卓凳釜甕之類,皆軍民應用畢日所存無幾,宰過牛羊等皮亦系折糧之物,遞年銷費無存。臣近奉命提督,切思醜虜絡繹請求無厭,雖朝廷優禮遠人不此之計,然非處置有方,則亦不免勞費官私。 [3] 
正統十一年 八月 三十日,乙丑大同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大同右、玉林二衞城極臨沙漠,而舊城惟土築,石亨請率軍士以石甃之。
正統十一年 九月 四日,禁邊衞官舍取直輸草。時大同歲用馬草六十三萬餘束,俱徵于山西腹裏州縣,山路險遠,艱於輸運,有司往往倍歛銀直於近地易草以輸,而大同諸勢要官嗜其利厚。 挾民不得與易,私役軍卒。採野草舉貸於民。軍民兩疲,諸邊槩患。鎮守大同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等以為言都察院議請禁止。從之。
正統十二年 五月 七日,初大同參將都指揮使馬義、都指揮僉事田忠遣夜不收覘虜,境外猝遇虜被殺。義忠就逮論當斬,鎮守太監郭敬乞釋義忠,以圖後效。朱祁鎮不允。至是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言:也先數犯邊〔及〕 秋尤可慮,請赦義忠為己輔乃降義忠為為事官,隨亨殺賊立功。
正統十二年 七月 十四日,大同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達賊也先併吞諸部。其勢日盛,必來犯邊。宜令各邊將分別隊伍,孰可為正,孰可為奇。大小頭目孰可以守,孰可以戰。俾各分領操習,庶使兵知將意,將識士情。不致臨陣無統,倉卒誤事。兵部言宜用其計。朱祁鎮從之,敕各處總兵鎮守等官,盡將所有官軍操練,選拔驍勇以備出境。敢有偏,徇己私沮壞軍法,致纖毫疏失者,重罪不恕。或有長策同議奏來。
正統十二年 十二月 十六日,大同左參將石亨奏請修理大同城,以原調山西、河南官軍及各衞軍餘助工屯軍及時下屯耕種辦納子粒。
正統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明英宗諭石亨“朝廷簡命內外重臣共守邊境,今爾聞有聲息,領軍出廵。總兵鎮守官武進伯朱冕、太監郭敬既不肯奏又嗔怒爾,其曲昭然在彼,已遣勑切責之。爾今亦自宜與冕敬和睦,商確行事。蓋古之良將,不惟才智過人,而實德行可重。故能建立勳業,其以古良將為心,用圖遠大副朕至懷。
正統十四年 二月 二十日,掌櫃子山殺賊有功,官軍二千四百九十八人,左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內官韋刀轉等人銀十兩,彩叚二表裏。
正統十四年(1449年),石亨與都督僉事馬麟巡守塞外至箭豁山,打敗了兀良哈的軍隊,進升為都督同知。當時,智勇雙全的邊關守將除楊洪外,就數石亨。他雖為偏將,朝廷視其為大帥。

石亨景泰重臣

是年秋,也先大舉進攻大同,石亨和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監軍郭敬等大戰於陽和口,由於太監郭敬從中作梗,致“師無紀律,全軍覆敗”。宋、朱二人陣亡,他單騎一人跑回,降官募兵,立功贖罪。 [4] 
此時,郕王朱祁鈺監理國事,石亨經尚書于謙推薦,掌管五軍大營,晉升為右都督。不久,封為武清伯。也先兵威逼京師時,石亨與都督陶瑾、高禮、孫鏜等九位將軍奉命領軍把守九城門外。當時,德勝門首當其衝,石亨奉于謙之命,與乜軍激戰。他先埋伏兵卒,誘其深入,殺之甚多。乜軍攻不下,又猛攻西直門,圍住守將孫鏜,石享奉命解救、激戰五日後,也先敗逃,石亨因功而封侯。 [5-6] 
景泰元年春正月癸巳“總兵官武清侯石亨奏:‘五軍、三千、神機三營官軍二十餘萬,見於東西二教場操練,人馬數多,佈陣窄狹,難於教演,宜挑選遊兵一萬、哨馬一萬、敢勇一萬,異其號色,分遣東直、西直、阜城門外空地築場,別選善戰廉幹武臣管領操習,臣等往來比驗勤怠。'詔兵部同三營官議行之。
景泰元年(1450)二月,居庸關擒得間諜劉玉,乃是鎮守獨石內官韓政的家人。也先令劉玉來窺覘中國軍馬多少,石亨、楊洪有無。朱祁鈺即位,石亨奉詔佩鎮朔大將軍印,率京軍三萬人巡哨大同,擊敗瓦刺軍的進犯,朝廷賜他世襲誥券。其時,朝廷更換太子,石亨加封太子太師。 [7] 
于謙建立團營時,命石亨任提督,充總兵。景泰四年春正月甲戌“武清侯石亨奏,準推舉智謀之士以備邊,方羣臣皆舉所知,但所舉皆有職之人,其屈在行伍,隱居山林者皆未之及,乞敕該部開設招賢館,榜示中外,凡行伍山林中果有智謀出眾,或膂力過人、或識天時氣候、或善設機出奇、或精騎射、或飽韜略者,許所司保送入館,日給廩餼,俟邊方有警遣從總兵官制敵,有功歸日,量加官爵。”景泰三年夏四月庚辰,總兵官武清侯石亨奏:“古之為將者以寡敵眾、以弱制強,戰必勝、攻必取。方今 天下之大,豈無其人?臣素無才,略濫總兵戎,恐妨賢路,乞敕在廷文武大臣及六科各道從公推舉才智優長能守邊禦寇者,不次擢用。詔從之。”這些都是史籍中所見到的石亨對於如何選拔人才所提出的一些看法,歸納起來就是“不拘一格、任人唯賢”。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應該説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明君賢臣都大力推崇的。在當時腐朽的選官體制下,這種主張無疑是進步的。這些觀點一提出來,就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不管是英宗還是景帝都對此大力支持。 [8] 

石亨奪門之變

主詞條: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出巡郊外,住在齋宮,疾病發作,不能行祭祀儀,命石亨代祭。石亨守護在代宗病榻前,見其病重,便與張軌、曹吉祥等人商議,迎接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朱祁鎮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衞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鐘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朱祁鎮,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只聽見徐有貞説:“太上皇復位了,你們還不拜見”朱祁鎮復位後,認為石亨有首功,封其為忠國公,特加恩寵,言無不從。 [9] 

石亨驕橫跋扈

主詞條:曹石之變
從此以後,石亨權欲膨脹,他的弟、侄家人冒功進官者50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多達4000餘人。京師大臣,常被他藉故逐出朝廷。他還收受賄賂,提升孫弘為太僕丞;陳汝言、蕭璁等六人為郎中;劉本道為侍郎。一時間,石亨勢焰熏天,利令智昏,一些企圖升官的人都拜在他的門下,時有“朱三千,龍八百”的歌謠。他竟然挾私憤殺死堅持抗擊外侮的于謙範廣等重要輔臣,把曾給他提過意見的給事中成章、御史甘澤等九人貶黜官職。不僅如此,還大興冤獄,誣陷耿九疇、嶽正入獄,將楊宣、張鵬趕至邊關。將朝廷文職巡撫全部撤換成武將充任。他將一切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地干預朝政。每日進見皇帝,即使不召見,也藉故入宮。所言之事、稍有不從,便驟然變色。出宮之後,他大張聲勢,鼓吹自已的權柄。 [10] 
久而久之,朱祁鎮受不了,便問於閣臣李賢。李賢説:“朝內大事,惟陛下一人作主才是。”有一天,朱祁鎮對李賢説:“閣臣如有事,須燕見,石亨為武將,何以頻頻入見”遂即敕告左順門:“非宣召,不得放進武官。”此後,石亨進宮次數才減少。 [11] 
石亨曾奏告朱祁鎮,要朝廷給他祖墓立碑。工部要石亨請敕有司建立,翰林院撰寫碑文。朱祁鎮認為自成祖永樂年以來,朝廷沒有為功臣祖宗立碑的先例,讓其自立。
此前,朱祁鎮曾命有司為石亨修建府第,其富麗堂皇程度超越了規矩。連朱祁鎮在翔鳳樓上看見後,也驚問“此誰家府第”恭順侯吳瑾回答説:“此必王府。”英宗説:“非也”吳瑾接着説:“不是王府,誰敢僭逾若此”英宗只能會心地點頭。石亨的侄子石彪封定遠侯,其驕橫猶如石亨一般。他們叔侄兩家擁有數萬材官猛士,朝廷內外將帥半數是石家的門下,京城的人莫不側目相視。 [12] 

石亨治罪身死

天順三年(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謀反和凌辱親王罪株連,停止上朝參見,削官為民,並究治石亨朋黨,悉數罷黜。
天順四年(1460年)正月,錦衣衞指揮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懷叵測,與其侄孫石後招權納賕肆行無忌,並與術士鄒叔彝等製造妖言,蓄養無賴,伺機察看朝廷動靜,圖謀不軌。朝廷重臣恨石亨專政跋扈,皆言不可輕饒。朱祁鎮下詔令石亨下獄,以謀反罪處斬,並沒收其家資。二月,石亨病死獄中,石彪、石後皆處斬。 [13-14] 

石亨逸聞故事

石亨也先妹妹

瓦剌太師想將妹妹嫁給明英宗,波斯史料作也先女兒。“英宗返正時,詰問達官吳宮保(皇親吳瑾)曰:“也先何以失信。當時曾許以妹歸朕,今女安在”,“也先雲:‘已為石亨奪去,且盡殺其媵矣。’”上戒宮保勿言,亨坐大逆夷滅。淫夫漁色至此,真膽大於天。” [15] 

石亨舉薦謙子

徳勝之捷,石亨功不如謙,而得世侯,內愧。景帝時,為感激於謙的知遇之恩,石亨他向皇帝請求封賞謙子于冕,于謙斥為徇私,竟與于謙交惡。 [8]  [19] 

石亨歷史評價

于謙: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
朱祁鈺:于謙公廉勤慎,才識俱優;石亨存心寬厚,善撫士卒;楊洪軍旅整嚴,有謀有勇。三人朕親用之,故特授以重職。
陳循:石亨、楊洪及洪之子俊(楊俊),皆今之善戰者。……亨及洪父子又皆虜所畏憚而不敢攻大同宣府者也。
劉定之:今國家用將,有出於將門之中者,若石亨、楊洪是也。
章綸:臣惟北虜在乎謹備預防,非選將不足與成功,非練兵不足以威敵。如昌平侯楊洪、武清侯石亨、兵部尚書于謙,固已重任,而為虜所懼。
葉盛:①予所見時將,有名莫如楊洪、石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聞嶺北,未嘗專殺一人,而亨尤甚。②石亨、楊洪等,素擁重名。叨膺大寄,未聞有保民衞國之竒計。而乃有黨邪舉濁之私心,歸怨於人,斂恩於已。
項篤壽:己巳之變,內有于謙善謀、石亨善戰,外有楊洪、郭登善守。故以京師危急,而九服宴然,良由大同、宣府為之扞蔽也。額森(也先)善戰知兵,恐宣大尾其後,將有腹背交受敵之患,故長驅深入,不敢持久,狼顧而去,卒以無成。使洪、登淺謀,輕出失利,宣大不守,禍延京師,土崩之勢,孰能御之哉。
練綱:虜寇奸計,非特邀留聖駕索取金帛而已,其實效金人以汴宋待我也。今 天下之大,固非宋室可比,然求其如种師道,李綱輩為之,捍禦者亦不多見。人心倚賴,系國家安危者惟兵部尚書于謙、武清伯石亨而已。
李夢陽:憶昔蒙塵實慘怛,反覆勢如風雨至;紫荊關頭晝吹角,殺氣軍聲滿幽朔。胡兒飲馬彰義門,烽火夜照燕山雲;內有於尚書,外有石將軍。石家官軍若雷電,天清野曠來酣戰;朝廷既失紫荊關,吾民豈保清風店。牽爺負子無處逃,哭聲震天風怒號;兒女牀頭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將軍此時挺戈出,殺敵不異草與蒿;追北歸來血洗刀,白日不動蒼天高。萬里煙塵一劍掃,父子英雄古來少。
焦竑:亨既敗虜,威名益震。虜自是不敢復逾塞深入,輒請和。虜見邊人呼石亨爺爺。論功,亨第一。封武清伯,尋進封侯兼太子太師,總京營。彪陞都督僉事、大同左參將。諸子侄,澗、溟、濬、仁並陞千户、鎮撫。澗戰歿,彪為參將,虜畏之稱石王。
王樵:石亨父子亦驍勇絶倫,身經血戰,建有大功,然後乃生不逞之心。觀鸞之所為,狐鼠爾。豈能反者哉。
賀復徵:國家已已之變,邊徼蕩然。既而於謙社稷之功,石亨摧䧟之畧,亦非異代之人也。使以平世之法律之,則諸將者亦救過之不暇矣,而何成功之有乎哉。
薛三才:正統己巳之變,石亨楊洪皆以重闢繫獄,于謙出而用之卒得其力。
查繼佐:洪與石亨皆從獄出,成監國大功,然則於肅愍(于謙)之能使怯也。而昌平謙,辭官旗不受,與亨何如,故能以功名世其家。
張廷玉:楊洪、石亨輩,遭時多事,奮爪牙之力,侯封世券,照耀一門,酬庸亦過厚矣。洪知盛滿可懼,而亨邪狠粗傲,怙寵而驕,其赤族宜哉。朱謙勇略不及郭登,登乃無後,而謙子永,進爵上公,子孫世侯勿絕。孫鏜、範廣善戰略相等,而廣以冤死。所遇有幸有不幸,相去豈不遠哉 [16] 
谷應泰:①石亨、石彪驍勇善戰,有隴西李氏之風。使之卧虎北陲,自當匹馬不南矣。②向使石氏無奪門之功,亨、彪豈少通侯之賞,積勞汗馬,以功名終,石氏子孫雖至 今存可也。 [17] 
蔡東藩:石亨希邀功賞,結合徐有貞等,遽為復辟之計,行險僥倖,成亦無名。 [18] 

石亨親屬成員

石亨妻是武安侯鄭宏妹。石亨幼男浤等二人。伯父石巖,伯母周氏。家人石彪、石溟、石永興、王亮、石衝、石浚、石綱、范進、石增、石金、石溥、石洵、石寧,從孫石後。 [16] 

石亨史書記載

《明史·列傳第六十一》 [16] 

石亨影視形象

2003年電視劇《大明王朝1449》:申軍誼飾演石亨
2019年電視劇《大明風華》:付磊飾演石亨 [20] 
參考資料
  • 1.    《明實錄》:“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
  • 2.    《明史》:石亨,渭南人。生有異狀,方面偉軀,美髯及膝。其從子彪魁梧似之,須亦過腹。就飲酒肆,相者曰:“今平也,二人何乃有封侯相?”亨嗣世父職,為寬河衞指揮僉事。善騎射,能用大刀,每戰輒摧破。
  • 3.    《明實錄》
  • 4.    《明史》:十四年,與都督僉事馬麟巡徼塞外。至箭豁山,敗兀良哈眾,進都督同知。是時,邊將智勇者推楊洪,其次則亨。亨雖偏將,中朝倚之如大帥,故亨亦盡力。其秋,也先大舉寇大同,亨及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戰陽和口。瑛、冕戰沒,亨單騎奔還。降官,募兵自效。
  • 5.    《殊域周咨錄》:虜懼,將由紫荊、倒馬關北出,慮官軍後躡弗利。亨令諜者紿虜,謂亨未至,在陣者假亨名耳。虜信之,率眾來攻。亨領彪與精鋭數十騎奔擊大呼,直貫虜陣,刀斧齊下,殺虜數百人。虜知其為亨也,驚駭囂亂,自相蹂踐。官軍乘之,復斬首無算,積屍十數里。也先潛從數騎夜遁走,所掠羊馬貨物棄遺如丘陵,虜號而奔,蹶枕藉,得歸者才十之二三,脱脱不花聞之亦北遁。
  • 6.    《明史》:郕王監國,尚書于謙薦之。召掌五軍大營,進右都督。無何,封武清伯。也先逼京師,命偕都督陶瑾等九將,分兵營九門外。德勝門當敵衝,特以命亨。于謙以尚書督軍。寇薄彰義門,都督高禮等卻之。轉至德勝門外,亨用謙令,伏兵誘擊,死者甚眾。既而圍孫鏜西直門外,以亨救引卻。相持五日,寇斂眾遁。論功,亨為多,進侯。
  • 7.    《明史》:景泰元年二月命佩鎮朔大將軍印,帥京軍三萬人,巡哨大同。遇寇,敗之。其秋,予世襲誥券。易儲,加亨太子太師。于謙立團營,命亨提督,充總兵官如故。
  • 8.    石亨新探  .知網[引用日期2021-02-22]
  • 9.    《明史》:八年,帝將郊,宿齋宮,疾作不能行禮,召亨代。亨受命榻前,見帝病甚,遂與張軏、曹吉祥等謀迎立上皇。上皇既復辟,以亨首功,進爵忠國公。眷顧特異,言無不從。
  • 10.    《明史》:其弟侄家人冒功錦衣者五十餘人,部曲親故竄名“奪門”籍得官者四千餘人。兩京大臣,斥逐殆盡。納私人重賄,引用太僕丞孫弘,郎中陳汝言、蕭璁、張用瀚、郝璜、龍文、朱銓,員外郎劉本道為侍郎。時有語曰“朱三千,龍八百”。勢焰燻灼,嗜進者競走其門。既以私憾殺于謙、範廣等,又以給事中成章、御史甘澤等九人嘗攻其失,貶黜之。數興大獄,構陷耿九疇、嶽正,而戍楊瑄、張鵬,謫周斌、盛顒等。又惡文臣為巡撫,抑武臣不得肆,盡撤還。由是大權悉歸亨。
  • 11.    《明史》:亨無日不進見,數預政事。所請或不從,艴然見於辭色。即不召,必假事以入,出則張大其勢,市權利。久之,帝不能堪,嘗以語閣臣李賢。賢曰:“惟獨斷乃可。”帝然之。一日語賢曰:“閣臣有事,須燕見。彼武臣,何故頻見?”遂敕左順門,非宣召毋得納總兵官。亨自此稀燕見。
  • 12.    《明史》:亨嘗白帝立碑於其祖墓。工部希亨指,請敕有司建立,翰林院撰文。帝以永樂以來,無為功臣祖宗立碑故事,責部臣,而令亨自立。初,帝命所司為亨營第。既成,壯麗逾制。帝登翔鳳樓見之,問誰所居。恭順侯吳瑾謬對曰:“此必王府。”帝曰:“非也。”瑾曰:“非王府,誰敢僭逾若此?”帝頷之。亨既權侔人主,而從子彪亦封定遠侯,驕橫如亨。兩家蓄材官猛士數萬,中外將帥半出其門。都人側目。
  • 13.    明代大將石亨謀反案真相初探  .知網[引用日期2021-02-22]
  • 14.    《明史》:三年秋,彪謀鎮大同,令千户楊斌等奏保。帝覺其詐,收斌等拷問得實,震怒,下彪詔獄。亨懼,請罪。帝慰諭之。亨請盡削弟侄官,放歸田裏。帝亦不許。及鞫彪,得繡蟒龍衣及違式寢牀諸不法事,罪當死。遂籍彪家,命亨養病。亨嘗遣京衞指揮裴瑄出關市木,遣大同指揮盧昭追捕亡者。至是事覺,法司請罪亨,帝猶置不問。法司再鞫彪,言彪初為大同遊擊,以代王增祿為己功,王至跪謝。自是數款彪,出歌妓行酒。彪凌侮親王,罪亦當死。因劾亨招權納賕,肆行無忌,與術士鄒叔彝等私講天文,妄談休咎,宜置重典。帝命錮彪於獄,亨閒住,罷朝參。時方議革“奪門”功,窮治亨黨,由亨得官者悉黜,朝署一清。明年正月,錦衣指揮逯杲奏亨怨望,與其從孫後等造妖言,蓄養無賴,專伺朝廷動靜,不軌跡已著。廷臣皆言不可輕宥。乃下亨詔獄,坐謀叛律斬,沒其家貲。逾月,亨瘐死,彪、後並伏誅。
  • 15.    《萬曆野獲編》
  • 16.    《明史·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10]
  • 17.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18.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14]
  • 19.    《御選明臣奏議》
  • 20.    大明風華第1集:52分09秒~52分13秒,片尾曲演員表,付磊出演石亨  .優酷在線觀看[引用日期2022-11-24]
  • 2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492頁
  • 22.    權佩亮編著.三賢故里名吏錄[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96頁
  • 23.    夏徵農.辭海,中國古代史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第484頁
  • 24.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493頁
  • 25.    吳如蒿著;陳策才,張光彩,趙功德等副主編.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68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