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豐州之戰

(明英宗北伐)

鎖定
豐州之戰是明軍對豐州灘的一次追剿戰。此戰後明軍重新屯守洪武年間舊城及巡邏豐州灘百眼井 [1] 
名    稱
豐州之戰
地    點
豐州
參戰方
邊軍、瓦剌
主要指揮官
石(總)兵、梁智、高榮
前    任
亦集乃之戰
後    續
以克列蘇之戰
戰後形勢
邊軍重新屯守洪武年間舊城及巡邏豐州灘、百眼井

豐州之戰基本簡介

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明朝偉大的永樂皇帝所貫徹的政策,即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輕的發展中的衞拉特勢力,是在他死後才見效的。”但明宣宗放棄戰略機遇,脱歡以脱脱不花汗的名義統一安樂王、賢義王及和寧王所部,並聯姻忠順王,逐漸侵蝕明朝邊界,明英宗北伐,君臣志在重新振興。
正統三年九月二日,山西安東中屯衞百户周諒上言:“故東勝州廢城,西瀕黃河,東接大同,南抵偏頭關,北連太山榆陽等口,其中有赤兒山,東西坦平二百餘裏,其外連亙官山等山,實胡虜出沒往來必經之地。臣愚以為若屯軍此城,則大同右衞、淨水坪、偏頭關、水泉堡四處營堡皆在其內,可以不勞戍守。每遇冬月就命將統領四處守備官軍於此駐札備禦,待春乃回。既不重勞軍馬又不虛費糧儲,非惟籍以捍蔽太原、大同,而延安、綏德亦得以保障矣。”事下兵部請勑大同總兵等官陳懷等議以聞,從之。 [10] 

豐州之戰戰前形勢

洪武時期
洪武四年,明廷於豐州灘置一衞五所,並於洪武五年被抽調參加北伐,明軍戰敗後全部內徒。
洪武十一年,晉王朱棡就藩太原。
洪武二十三年,吳允誠來歸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安排居住在涼州的水草便利之地塔灘(巴彥淖爾平原即後套)。
洪武二十五年,明廷於豐州灘重置二衞四所,土默川平原即前套置有者者口守禦千户所(即者者口守禦處)。
洪武二十六年,撥鎮虜城子(和林格爾縣大紅城)與周(王)朱橚府;命慶王朱栴就藩寧夏(銀川平原即西套)。
洪武二十九年,晉王在塞外規劃營建東勝城時,朱元璋又下聖旨叮囑“選草場時,留着東勝,要着一個兄弟在那裏住。”建文朝內戰時期,明廷還曾派遣使者陳誠到過塔灘,執行“招攜胡虜”的安撫使命。 [3] 
永樂時期
靖難勝者朱棣登基後內徒北平行都司山後諸衞、豐州灘諸衞所。永樂元年 四月 二十一日鎮守大同淮陰侯吳高奏:所轄之地西北接東勝,黃河蓋胡虜出沒之路。宜自下水海北直抵把撒站,皆分戍廵邏。擇才幹都指揮使更番提督,有警即馳報,庶幾斟酌行事,不致失機。從之。
永樂三年 五月 十六日,韃靼頭目察罕達魯花遣人帰附貢馬。勑迤北廵哨武城侯王聦、同安侯火真曰:察罕達魯花使人來言鬼力赤見在卜魯屯之地。則前者山西報雲內及天城小尖山有火,此必鬼力赤遣人覘我邊也。爾等可遣精騎密偵其動靜,若來寇開平即設伏出奇擊之。
永樂三年七月,朱棣召回吳允誠隨其北伐。永樂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大同鎮守江陰侯吳高奏言:比奉勑令臣等計議畜馬事宜。謹按視所屬地方惟大同東豬兒莊西至雲內、東勝等處,外有赤山、榆楊、疊白等關隘可守東西阻險。其內延袤四百餘裏,水草便利可以孳牧。若給與軍民畜養,則屯種之地少有空隙。未免妨農,謹上地圖伏惟聖裁。上覽而是之。
永樂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勑寧夏縂兵官左都督何福曰:爾奏欲立東勝衞,此策甚善。須俟鎮虜、定邊、諸衞皆定,然後立之,則永遠無虞。
永樂四年八月十一日,丁酉上以甘肅、寧夏、山西皆近邊,可畜馬。勑守將西寧侯宋晟、左都督何福、江陰侯吳高等,相擇牧地計議以聞。復諭之曰:朕欲馬蕃息,思有二策,一欲略如朔漠牧飬之法,擇水草之地,其外有險阻,只用數人守之,而足縱馬其中,順適其性。至冬寒草枯則聚而飼之;一欲散與軍民牧飬,設監牧統領之。二策孰善宜精思條畫以聞,朕將擇之。
永樂五年 十一月 二十六日 ,丙子敕甘肅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近得降虜朵兒只言,北虜備擠馬、乾糧,期氷凍時南寇東勝,亦欲寇甘肅、哈密。爾湏堅壁清野以待,若來慎毋輕出兵擊之。慮有詐也,戒慎戒慎。
永樂六年十二月,甘肅總兵官何福上奏稱“官馬進北京者,請俟草茂之時,由寧夏、綏德前去……斡兒朵(河套)之地水草便利,宜令土軍百户領軍選馬孳牧,皆從之”。
永樂十一年十月三日,己酉山西緣邊煙墩成。先是,從江陰侯吳高請,於緣邊修築煙墩。至是東路自天城衞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衞煖會口。西路自忙牛嶺直抵東勝路,至黃河西對岸灰溝村。煙墩皆成高五丈有奇,四圍城高一丈五尺。外開濠塹吊橋,門道上置水櫃煖月盛水寒月積氷。墩置官軍三十一人守瞭,以繩梯上下。皆朱棣所規畫。
永樂十三年 三月 十一日己酉,大同鎮守左都督朱榮言:大同右衞及定邊衞城池當邊境衝要,其忙牛嶺、兔毛河、赤山、榆楊口、東勝諸處,城垣低薄,無濠塹,宜急修築。從之。
永樂十七年(1419),位於陰山以北的沙淨州採石青(青色顏料):“”庚寅,初山西行都司軍士,採石青於沙淨州舊塘,用工多而所得甚少。忽見青蛇隨所往,二百餘步。失之,發其下,得石青加倍。其色視舊塘產者益鮮明。至是都指揮李謙繪圖來進”。從明蒙戰爭分佈區域可以看出,永樂時期的北伐戰爭(紅點)緯度最高,北元蒙古寇邊頻率降到明朝歷代最低。永樂年間東勝衞的內遷並沒有表示明朝放棄對此地的巡邏及經營也沒有削弱明朝對河套的控制,蒙古諸部也不能擁有河套。 [2] 
宣德時期
由於“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致使脱歡窺竊單于城、沙淨州。明朝前期撤離陰山邊疆後,蒙古草原內亂的失敗者不再北上,而是選擇了南下這一軍事空虛地帶,最先進入這一地區的是宣德後期在與瓦刺戰爭失敗的韃靼阿魯台。對於阿魯台的南下,明宣宗出於 以夷制夷 的考慮,默認韃靼佔據陰山南疆的政治事實,從而促使明朝、蒙古之間政治邊界由此明確起來。在瓦刺、兀良哈壓力之下,韃靼殘部沿大青山、烏拉山、狼山,不斷西走至甘肅境外,從而徹底打通了陰山邊疆,將之轉變為蒙古各部來往通暢的 陰山走廊 。 [9] 
正統時期
正統二年明軍巡邏豐州白塔。正統二年十二月,明廷敕大同總兵官陳懷等曰:鎮守延綏都指揮同知王禎械所俘賊徒朵羅歹等人至京。言兀良哈朵顏、福餘等衞部落約四、五百騎,先屯東勝地方,恐大同軍馬截殺欲引還,及獲我軍詢知總兵官皆畏懦無為,乃敢長驅而西。”同月,朱祁鎮又斥責大同總兵官雲:“蓋此賊即前 日寇延綏一路者,屢為都指揮王禎所敗遁還。然此賊嘗越東勝而西去,爾等所駐甚邇,亦既知之,而不能奮勇撲滅,視(楊)洪等不有愧耶,繼自今其各勉圖盡職,否則責有所歸。”
正統三年 正月 六日 ,達賊三百餘人飲馬黃河,調都指揮僉事石亨、戴旺率兵追捕至豐山,得其蹤跡。明軍陳官山下,賊眾迎敵,石亨等奮勇進擊敗之,俘獲而還。後石亨欲藉助亦集乃之戰及官山獲寇的軍威在官山口哨處設明蒙界碑,便於搜查間諜。但界碑一事被楊輔臣駁回,明英宗只得以哨備謹嚴何用界碑來調和文武。
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鎮守延綏都指揮王禎也上言奏報累次發現延綏境外東勝緣山有煙火。
正統四年十月九日甲申,明英宗“勑沿邊諸將,近有自虜中來者言:瓦剌脱歡人馬,獵於近塞沙淨州。此賊譎詐叵測,其意不專在獵。爾沿邊諸將當豫為方畧,振作士氣以御之,毌視為泛常。”明庭逐決定整軍殄滅以肅邊境。 [2-3]  [9] 

豐州之戰戰役過程

《白塔題記第六零二條》:“正統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同右衞千户梁智、高榮等根(跟)隨總兵官大人石(總)兵,領兵五萬三千來豐州追捉(叛)(虜)。”此戰主將及具體過程不知。

豐州之戰戰後形勢

《白塔題記第六零二條》留下了一次五萬餘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痕跡,頗引人注目。查實錄戰後形勢相關得數條。《英宗睿皇帝實錄》:“正統七年二月十九日,大同參將都指揮石亨奏:臣奉勑分守西路兼督屯種,然大同右衞屯堡皆臨極邊,耕種之時軍士散處莫為保障。看得忙牛嶺外有玉林故城,相去右衞五十里,與東勝單于城相接。其地有險可據,又水草便利。乞撥官軍築立烽墩、哨瞭仍於故城,擇取一隅修為營壘,以駐往來哨馬。既得以保障邊方,亦可以防護,屯種。從之。”由此判斷此戰主將或為石亨但因其犯忌諱而削其事。
正統九年(1444)十月,明英宗又“命大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寧夏總兵官都督知黃真、鎮守延安、綏德都督僉事王禎、守備偏頭關都指揮馬貴巡視塞外。先是(黃)真奏,乞於天暖草青之時會大同、延綏偏頭關邊將,各率輕騎出境巡歷。起自東勝黃河,西抵百眼井,按視賊來徑路,豫知地利所在,遇警乘便,易於追剿。兵部下其事於(朱)冕等議。冕言:大同距寧夏頗遠,難於合兵,大同與偏頭關近,臣與馬貴各整軍馬出境,會於東勝。寧夏與延綏近,宜令黃真與王禎各整軍馬出境,會於百眼井。從之。”
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軍戰敗,內徒。 [4-8] 
參考資料
  • 1.    《中國考古集成》
  • 2.    明蒙之間戰爭的時空分佈研究  .知網[引用日期2021-02-02]
  • 3.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
  • 4.    從白塔題記看明初豐州地區的行政建置——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經塔明代題記探討之三  .知網[引用日期2021-02-02]
  • 5.    《山西通志· 朔平府》:“正統十四年徙治舊鎮朔衞城,與大同左衞同治,而衞城遂虛”。
  • 6.    《雲中郡志·方輿志·沿革》記載:“正統十四年棄東勝 。”
  • 7.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宣大山西三鎮圖説》:“正統以後,圉人不戒,邊隙滋張,北虜據東勝而三關困矣,西虜據河套而偏老危矣,澤、潞、太原、忻、代相繼而犯,而全省且騷動矣。”張萱:“黃河東北,舊有東勝城,與大同大邊、興和、開平相聯通為一邊,外狹內寬。復設偏頭、寧武、雁門三關十八隘口於內,以為重險。往年,東勝、開平能守,三關未為要害。正統以來,東勝、開平俱失,三關獨當其衝,特無住牧之虜,防守尚易。弘治十四年以後,虜住套中,地勢平漫,偏頭關逼近黃河,焦家坪、娘娘灘、羊圈子地方,皆套虜渡口,往來蹂踐,歲無虛日,保障為難。”
  • 8.    《皇明九邊考》:“正統以來,有司又失守東勝,大虜乃得逾河,而偏頭關迤西,遂有河套之虞。因循既久,有司又不肯以時巡套,內地形勢愈弱。”
  • 9.    “土木之變”前後蒙古打通“陰山走廊”與進入河套  .知網[引用日期2021-02-02]
  • 10.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