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歌行

(唐代白居易詩作)

鎖定
《短歌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此詩雖然從理性上排斥世間的富貴榮華,認為其不足依靠,但卻將富貴視為人生的重要籌碼,面對青春與富貴的不可兼得,發出“從古無奈何”的浩嘆。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深化主旨,並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頗為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短歌行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出    處
白氏長慶集
作品體裁
五言樂府
作品別名
短歌曲

短歌行作品原文

短歌行1
世人求富貴2,多為身嗜慾3
盛衰不自由4,得失常相逐5
聞君少年日6,苦學將幹祿7
負笈塵中游8,抱書雪前宿9
布衾不周體10,藜茹才充腹11
三十登宦途12,五十被朝服13
奴温已挾纊14,馬肥初食粟。
未敢議歡遊15,尚為名檢束16
耳目聾暗後,堂上調絲竹17
牙齒缺落時,盤中堆酒肉。
彼來此已去18,外餘中不足19
少壯與榮華,相避如寒燠20
青雲去地遠21,白日終天速22
從古無奈何,短歌聽一曲23 [1] 

短歌行註釋譯文

短歌行詞句註釋

1.短歌行:樂府古辭,屬平調曲,主旨多言人生短促,當及時行樂。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古今樂錄》曰:‘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平調有七曲:一曰《長歌行》,二曰《短歌行》,三曰《猛虎行》,四曰《君子行》,五曰《燕歌行》,六曰《從軍行》,七曰《鞠歌行》。’”一作“短歌曲”。
2.富貴:富裕而顯貴。猶言有財有勢。
3.身:一作“奉”,供給,引申為滿足。嗜慾:嗜好與慾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慾望。
4.盛衰:興盛與衰敗。
5.得失:得與失。猶成敗。
6.聞君:一作“問君”。
7.幹祿:求取官位和俸祿。語出《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
8.負笈(jí):揹着書箱。指遊學外地。《晉書·王裒傳》:“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負笈遊學。”笈,書箱。塵:塵世。
9.“抱書”句:居住條件簡陋,不蔽風雪,意指從師學習,非常艱苦。《文選·為蕭揚州薦士表李善注引《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宿,一作“讀”。
10.布衾(qīn):粗布被子。不周體:不能遮蓋全身。
11.藜茹(lí rú):野菜,指粗惡的食物。一作“藜茄”。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茹,蔬菜的總名。
12.三十:一作“四十”。宦途:做官的道路。
13.被(pī)朝服:穿上朝士之服,指在朝廷做官。被,同“披”。
14.奴:奴僕。已:一作“新”。挾纊(jiā kuàng):披着綿衣。也比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温暖。《左傳·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纊,絲綿。
15.歡遊:這裏有盡情享樂之意。
16.為:被。檢束:約束,檢點。謂顧慮名譽而謹言慎行。
17.絲竹:絃樂器與竹管樂器的總稱。亦泛指音樂。
18.彼:指榮華富貴。此:指青春健康。
19.“外餘”句:指身外的物質財富有餘,而自己享受的能力不足。外,外在物質生活條件。中,內在健康。
20.寒燠(yù):寒冷與炎熱。
21.青雲:喻指青春健康。
22.白日:指歲月時光。終天:一作“經天”。
23.聽:一作“空”。 [1]  [2-3]  [4-5]  [6] 

短歌行白話譯文

世上的人追求功名利祿,大多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
興盛和衰敗不可能由自己決定,成敗往往依次出現。
聽説您少年時刻苦學習,想要求取官位和俸祿。
揹着書箱在塵世中遠行遊學,以至雪前抱書痴讀。
粗布被子不能遮蓋全身,粗劣的飯食才剛夠充飢。
三十歲時才開始登上仕途,到了五十歲才披上朝服。
僕人已披上棉衣取暖,馬匹才剛吃上粟米以養肥。
不敢議論尋歡遊樂,還要受到名位的約束而謹言慎行。
待到耳目聾暗後,才在堂上調絲竹之音。
捱到牙齒缺落時,盤中才堆滿酒肉。
榮華富貴來了青春健康卻已去,財富有餘而享受能力不足。
少壯的美好與榮華的顯耀,兩者相避猶如寒熱到不了一起。
青春健康已遠去,歲月時光迅速而過。
這是自古以來無可奈何的事,還是請您多聽聽這一曲短歌吧。 [5] 

短歌行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白居易時年六十四歲,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白居易晚年主動要求分司洛陽的動機有二:一是擺脱官場束縛,還身心以自由;二是躲避政治中心的險惡風波,求得全身免禍。居洛期間,白居易官品已高,又大多擔任閒職,俸祿優厚而無繁雜事務纏身,過着舒適閒散的生活。他對自己的生活滿足,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也視為“治世”,似乎已一無所求。此詩即是這種心態的反映。 [1]  [7] 

短歌行作品鑑賞

短歌行文學賞析

這首詩可以大致分為四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指出世人求富貴的目的和得失。不僅概述了全詩的主題思想:世人追求富貴的目的是滿足嗜慾,但能否達到目的卻不能由自己決定,即使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同時開啓下文,以下三段就是表現求取富貴的得與失這一主旨的。
“聞君少年日”以下六句為第二段,描寫年輕時為求取富貴而負笈求學,傍雪而宿,衾不周體,食不果腹,可謂備嘗艱辛。
“三十登宦途”以下十句為第三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和揭示達到目的後的得與失。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在三十歲的時候終於走上仕途,五十歲穿上朝服,即做了位尊權重的高官。此時也擁有財富了,連奴僕也衣食飽暖了,甚至連所用的馬匹也開始食用精飼料了,可謂今非昔比。但事物難能十全十美,既有所得,必有所失。由於做了官,還要受到名位的約束,不敢盡情尋歡遊樂。等到目暗耳聾時,堂上卻有歌舞演奏;等到牙齒脱落時,盤中則堆滿酒肉。此時所失就是自由和健康,所得則是官位和財富。得失相較孰重孰輕,人們自然各有結論。但詩人的態度還是比較清楚的,求富貴的目的既然是滿足嗜慾,而此時的嗜慾卻大大減退,有酒肉而齒落味減,有歌舞而目暗耳聾。原來的目的達到了,又未達到,從根本上看,還是沒有達到。
最後八句為第四段,詩人對上述現象進行總結,提醒世人:少壯健康與榮華富貴往往如同冷熱一樣不能並存,彼去此來,外餘內虧。待到此時,即使想改變,也不可能了。因為青春一去不復返,餘下的歲月飛逝更快。對此,“從古無奈何”,只能聊聽此短歌。詩人雖未作出結論,其實結論是比較明確的,一言以蔽之:青春健康遠比榮華富貴重要,千萬不要為滿足嗜慾而犧牲無比寶貴的青春健康去求取榮華富貴。
全詩通過一位讀書人社會地位懸殊的變化和前後截然相反的經歷,告誡人們獲得幸福要靠健康,而享受的基本條件也是健康。中心思想説的是健康與幸福的關係。健康是“皮”,幸福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詩提出的一個深層問題是:當人的生理、心理發生的變化,與外界物理、事理的變化反差越來越大的時候,如何正確理解和坦然面對,是決定有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  [6] 

短歌行名家點評

清代查慎行《白香山詩評》:“耳目聾暗後”八句,晚遇尚爾,況乃不遇。讀此真令落魄老生無生活處。 [1] 

短歌行作者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8] 
參考資料
  • 1.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 白居易集箋校 4[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2041-2042.
  • 2.    陳貽焮主編;陶敏等冊主編. 增訂註釋全唐詩 第3冊[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574.
  • 3.    包泉萬著. 跟着古詩學養生[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56.
  • 4.    鄧紹基,周秀才,候光復主編. 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白居易[M]. 大連:大連出版社, 1997:333.
  • 5.    徐霖主編. 養生長壽詩歌訣[M]. 北京:華藝出版社, 1990:317.
  • 6.    薛公忱著. 貴生詩詞巡禮[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6:22-23.
  • 7.    張安祖著. 唐代文學散論[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4:89-92.
  • 8.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3[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