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山

(福建省福州市白雲山)

鎖定
白雲山,位於福州市琅岐島東部中間地帶,在金砂、雲龍、海嶼三鄉鎮的中心,海拔275米。白雲山主峯芙蓉峯,地勢峻拔,可俯覽“雙龜把口”、“五虎守門”等閩江口諸勝。山巔還有“八仙岩”、“彌勒腹”等自然景觀;從琅岐輪渡碼頭驅車,沿着林蔭的環島公路行駛,二十分鐘就到白雲山麓;再循着山間小道拾級而上,穿過鬆林,峯迴路轉,三十多分鐘即可登上白雲山。
白雲山,樹木參天、溪水潺潺,白雲寺藏在山腹間。白雲寺居全島四座佛寺(白雲、天竺、南山、天安)之首。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稱白雲般若庵。該庵明代達到鼎盛,清嘉慶道光兩度擴建,頗具規模,改庵為寺。寺三面峯巒環抱,白雲瑞靄,環境清幽,系旅遊觀光、避暑納涼勝地。
中文名
白雲山
外文名
White Cloud Mountain
地理位置
琅岐島東部中間地帶
主    峯
芙蓉峯

白雲山歷史沿革

白雲山
白雲山(5張)
元代詩人董渭,即世居白雲山下,學富行修,隱居不仕,及明興,仍兩徵不就,曾舍田庵中,並邀“閩中十才子”林鴻陳亮高棅等遊白雲庵吟詩作賦。明代狀元翁正春與海嶼翁氏聯宗,少時常住琅岐,曾寓白雲庵讀書。他在《白雲庵記》中盛讚白雲山“勝可步武夷,麗可當三山”。寺左有奎光閣、朱子祠,為琅山文士禊集之所,清嘉慶壬申(1812年)《公捐祀典》碑與道光《協建祠閣》碑至今尚存。寺東香積廚內有口“龍泉古井”,水質甘甜,可與鼓山喝水巖之泉媲美。在20世紀50~60年代“左”的思想盛行時期,寺毀僧逃,該寺一度荒廢。

白雲山寺宇古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的感召下,海外僑胞集資重建寺宇,造林鋪路,振興白雲,在寺後山巔建觀日台。台高8米,長20米,寬5米,由花崗石砌成,台上馬鞍形石欄杆,猶如古城垛。
台正面有匾,隸書“觀日台”,系書法家陳奮武所書;匾下兩扇木門如古城門,兩翼有石階可上,如曲徑迴廊,通“梯台”,轉“副台”,到達“主台”。凌晨登台,東望大海無垠,天高雲淡,可觀日出于海洋線上,奇景妙趣無窮。可算是福州地區最好的觀日出處,也是“琅岐十景”之最。
古來不少名人到白雲觀日出,明代宰相葉向高、狀元翁正春、工部侍郎董應舉,還有户部尚書黃周星等都曾到此。琅岐人、清廣東四會知縣董文駒《白雲觀日》詩曰:“白雲古寺白雲巔,東望渺茫水接天。
紅日扶桑翻浪出,雷轟赤水火輪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