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山

(山東省鄒平、章丘界山)

鎖定
白雲山,其山羣位於山東省鄒平市、章丘區之間,屬山東省長白山脈中段,整個山羣南北長約5.3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總面積50餘平方公里。同名主峯白雲山 又名玉皇頂,海拔729.6米,為長白山脈東部最高峯,俗稱“小泰山”,舊志謂“泰山之副嶽”。山頂舊有玉皇宮、碧霞元君祠、王母池等,皆已廢。西北段有著名的鶴伴山森林公園,已進行旅遊開發。
中文名
白雲山
所屬山系
長白山脈
地理位置
山東省鄒平市、章丘區之間
長    度
5.3 km
寬    度
10 km
主    峯
白雲山 又名玉皇頂,海拔729.6米
總面積
50餘平方公里

白雲山位置境域

白雲山位置及境域 白雲山位置及境域
白雲山山羣,位於鄒平市城南15公里與章丘區接界地帶,長白山脈東部羣山,西北與摩訶山山羣斷而復連,遠望會仙山。整個山羣南北長約5.3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總面積50餘平方公里。 [1] 
白雲山山地地形特點 白雲山山地地形特點

白雲山主要山峯

白雲山主峯 白雲山主峯
白雲山,又名玉皇頂,海拔729.6米,為長白山脈東部最髙峯。山石黑色,類泰山石。山勢峭峻,下臨大壑深澗,俗稱“小泰山”,舊志謂“泰山之副嶽”。山頂舊有玉皇宮、碧霞元君祠、王母池等,皆已廢。有望海石,晴日可觀海曙。山陰大峪為天井峪,壁有石洞,可容數十人,名曰朗明洞。泉水覆洞門注下,為天井泉,俗呼“水簾洞”。山西大峪為船道峪。絕頂峯下,峭壁千仞,尤為奇險,為愛身巖。
石門山 石門山
石門山,白雲山以西1.5公里,呈南北走向,海拔623米。山巔兩巨石相對,呈凹形,故名。南石疊垛雕鏤,玲瓏剔透;北石壁豎如削,浄獰可怖。石門以西為潯溝,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鋼八連”在此壯烈殉難,解放後改名抗日溝,石門山北為旱老坡頂。
跑馬嶺 跑馬嶺
跑馬嶺,白雲山西南2公里,石門山南,峯嶺連綿數里,最髙海拔663米。
南北峪頂,白雲山以西4公里,東與跑馬嶺相連,海拔660米。西有庵子峪。
黃西峪頂,白雲山以西5公里,南北峪西,海拔482米,西北為柳泉峪。
南山,白雲山以西6公里,黃西峪西北1.5公里,海拔414米。
大枯茶頂,白雲山西偏北6.5公里,南山以北I.5公里,海拔414米。
北山坡頂,大枯茶頂北1公里,海拔412米,北為西峪。
以上跑馬嶺、南北峪頂、黃西峪頂、南山、大枯茶頂、北山坡頂等六山為鄒平、章丘兩縣之界山。
鶴伴山 鶴伴山
鶴伴山,白雲山西北3.6公里,海拔526米。山之陰平曠空闊,又名豁坂。茂林葱鬱,濃廕庇天,為著名的鶴伴山林場,是縣內最大的用材林生產基地。山中澗泉流溢,景色宜人。
並頭峯,白雲山西北3.5公里,鶴伴山北並列四峯(即圍子頂、石老子頂、雙峪頂、黃板峪頂),自東至西海拔為419米、447米、506米、385米。東北為金龍山。
千峪頂,白雲山西北4公里,鶴伴山北1.5公里,海拔442米,北臨黛溪,東北為陳山。
八柱山,白雲山西偏北4.5公里,鶴伴山西南1.5公里,海拔407米,危巖陡澗,石徑崎嶇。山東北有台,曰八柱台,舊有八角玻璃井,俗傳為明朝劉閣老避暑汲水之井。茶泉碑尚存。
蕎麥頂,白雲山北1公里,海拔375米。
白雲山(東),白雲山主峯玉皇頂以東2.5公里,海拔454米。山峯高聳,白雲繚繞,又名長白山,實為白雲山之東延。西為峨峪,為白雲山中最大山峪,徑窮路轉,有大石突立,俗稱“閻王鼻”。
銀牛山,白雲山東北3公里,海拔263.3米,又名三台山。東北為珠山,又名鼠山。再東北為鎖山,又東北1公里為院山,又名面山,舊有院山寺,已廢。
凰山,白雲山東偏北5公里,海拔257.8米。北1公里,為少白山。東1公里為萬松山。
黑山,白雲山東偏南4公里,海拔252米,石皆黑色。東北為狼山,北為豬山,再北為杏山。
紅嶺,白雲山南1.5公里,海拔439米。南1公里為王家嶺,又南2公里為黑虎山。再西南1公里為蓋州山,海拔365米。又南0.5公里為卧牛山,海拔365米。以上五山,南北一線,為臨池鄉與章丘縣邊界。
青山,白雲山南偏東2.5公里,海拔392米。西南1.5公里為獨山,圓形孤立,海拔322米。正南2公里為簸箕山,海拔321米。其東有銅礦。東2公里為雪山,海拔274米,是麥飯石集中產地。
此外,白雲山西南還有茶葉山、秀老坡頂、母豬坡、卧牛山等,皆在章丘縣境,茲不錄。 [1] 
茶葉山,位於章丘普集鎮東北5公里處。南依小辛莊,北鄰長白山,西起蘇家莊,東至孟白莊。海拔612.1米。形勢險峻,素為戰略要地。
卧牛山,位於章丘相公莊鎮東北5公里處。海拔252米,面積約0.5平方公里。 [2] 

白雲山地質地貌

白雲山地質構造

構成鄒平地區的基底是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和下古生代地層,現已被深埋在地下幾千米。從中生代早期印支運動開始,特別是從侏羅世開始的燕山運動以來,構造岩漿活動強烈,形成了鄒平破火山口。鄒平破火山口原為一巨大的環狀構造,夾持於金山一姚家峪和文祖兩條近南北向斷裂之間。北端被齊河一廣饒斷裂切去一弧,成一馬蹄形,中部又被周村——肖鎮斷裂攔腰分割成兩塊。長白山區為南部隆起的一塊,北部一塊則隱伏於地下。整個火山口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鄒平城西王家莊一帶為噴發中心。由於破火山口受區域構造的控制,又受火山活動特殊應力場的制約,從而形成環狀和放射狀斷裂等構造特徵。 [3] 
鄒平境內山脈走勢 鄒平境內山脈走勢
環狀斷裂系統。圍繞破火山口中心發育了一系列環狀斷裂帶,多由正斷層構成,產狀直立或向中心陡傾(60°~85°),部分斷裂被輝長岩、二長巖充填,形成半環狀巖牆。環狀斷裂帶可分成三環:外環由歪歪頂子、大寨、沫湖頂(亦稱摩訶頂)、千峪頂、白雲山組成;中環由青龍山、四尖山、雪花山、伏虎山等組成;內環由鳳凰山、會仙山、老人峯、印台山、於茲山、黃山組成。環狀斷裂一般以多條平行小斷裂組成階梯式斷裂帶或密集裂隙帶,多向破火山口內傾。特點是:傾角較陡,多在75°~85°之間;正斷層或逆斷層,均顯示張裂性質;單條斷層落差不大,多在幾十米,但階梯狀斷層累計落差可達幾百米;斷裂走向時隱時現,不是貫通斷裂;沿斷裂帶多見有斷層角礫岩和寬數米至數十米之破碎帶,並有熱液蝕變、礦化及次火山岩充填。 [3] 
環形脈狀侵入雜巖及放射狀岩脈。環狀和放射狀斷裂,為火山活動末期的淺成侵入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破火山口內形成大量放射狀及環狀淺成巖牆和岩脈。環形巖牆主要有大臨池—十九郎莊—青陽店輝長岩體,四尖山——伏虎山二長巖體。放射狀岩脈多成羣出現,大約近200條,其中尤以西部長白山和東部白雲山一帶最為發育,形成寬達數千米的岩脈羣。岩脈生成時代較晚,具有多次侵入特點。環狀斷裂與放射狀斷裂是在火山噴發作用下形成的,在岩漿上拱初期已具雛形,並有部分脈岩充填。在熔漿大量爆發,火山口大規模塌陷後,環狀斷裂及放射狀斷裂進一步發展,再一次被脈岩所充填。當火山活動基本停止以後,在後期構造運動影響之下,已形成的斷裂又重新活動,產生擠壓性或剪切性斷裂面,甚至使岩脈破碎或產生劈理。 [3] 

白雲山地貌特徵

白雲山,屬長白山脈,系泰沂山區北麓的低山丘陵區。山區長約31公里,寬10公里,地連一市(淄博市)、兩縣(章丘縣、鄒平市),低山丘陵為主。長白山區地勢高峻,海拔在200米以上,整個山脈為北西一南東走向,呈鏈狀,半環形展布,水系則呈放射狀散開。長白山脈共有大小山頭317個,除主峯摩訶頂外,500米以上山峯18座,多分佈在山脈中部與章丘縣交界處,又多為崮頂山,山頂平緩,山坡陡峭,溝谷深切。 [4] 

白雲山土壤植被

白雲山土壤

褐土主要分佈在低山丘陵和山前沖積平原地區。褐土剖面通體呈棕色或褐色,通常由表層、澱積粘化層和鈣積層三個基本層段組成,表層腐植質層較薄,粘化層由殘積粘化和澱積粘化構成,鈣積層含氧化鈣最多。土壤pH值在6.5左右。根據褐土的發育階段、碳酸鈣在剖面中淋溶、澱積特點和地下水影響,縣境內褐土土類又可分為4個亞類。
褐土性土亞類主要分佈在低山丘陵中上部,雜草叢生,間有疏林草地或岩石裸露地,農業難以利用。此亞類境內只有1個土屬,3個土種,即極薄層石渣土、薄層石渣土、中層石渣土,其中極薄層石渣土質量最差。
淋溶褐土亞類主要分佈在低矮山丘,近山階地和山麓平原上的臨池鄉東南、好生鄉西南和西董鄉東部地區。剖面土體深厚,層理清晰,表層為中壤,質地適宜,耕性良好。pH值在6-7之間,適宜一般作物生長,為較理想之土壤。此亞類只有一個土屬。據土體結構可分為4個土種,即粘心坡黃土、坡黃土、礫石腰透黃土和粘腰坡黃土。 [5] 
褐土亞類,羣眾俗稱黃土,主要分佈在山丘中下部的水平梯田、近山階地以及山前沖積平原上,包括鄒平、西董、好生、臨池、禮參、長山、苑城、青陽等鄉鎮的大部分土地。褐土亞類表層質地適中,耕性良好,通透性適種性較好,自然肥力較高。據成土母質類型可分為3個土屬。即坡積洪積褐土、洪積沖積褐土、黃土狀母質褐土。坡積洪積褐土土屬又分為2個土種。粗黃土和中層粗黃土。洪積沖積褐土分為7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有代表性的3個土種為透黃土,粘心透黃土和礫石腰透黃土。黃土狀母質褐土只有本身一個土種。
潮褐土亞類,主要分佈於鄒平鎮、好生、臨池、禮參、長山、苑城、青陽、韓店鄉東南、焦橋鄉西直和北段以東的山前緩平地下端。潮褐土亞類土壤耕作歷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較高。耕性良好,適宜種植各種作物。縣境只有洪積沖積潮褐土一個土屬,分為8個土種,主要有輕潮黃土、潮黃土、老黃土、粘心潮黃土等。 [5] 

白雲山植被

低山丘陵地區,植被主要為苔蘚、地衣、裸子植物、藻類植物、真菌植物、被子植物等,自然植被覆蓋率低。丘陵上部草本植物主要為白草、黃白草、拐草、狗尾巴草等,木本植物很少,只有零星黑松、刺槐等喬木,酸棗、荊條等灌木,無人工植被。丘陵中部,多為疏林草地。木本植物有刺槐、黑松等喬木和酸棗、荊條等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為白草、黃白草、扒根草、野菊花等,人工植被有柿、杏、軟棗等樹種。丘陵下部,土層較厚,雜草叢生,林木繁茂。針葉、闊葉林相間,主要有刺槐、黑松、側柏、本地楊、香椿、榆樹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黃白草、香草、熱草、狗尾巴草等。嶺坡梯田,人工植被主要有柿、杏、蘋果、梨,桃、山楂等樹。糧食作物主要有地瓜、穀子等耐旱作物。
山前傾斜平地,自然植被良好,木本植物為闊葉喬木,主要有楊、柳、榆、槐、桃、梨、柿、杏、蘋果、石榴、花椒等各種樹木。草本植物有熱草、馬唐草、墩草、灰菜等。人工植被以小麥、大麥、玉米、豆類、高粱、蔬菜等為主。 [6] 

白雲山氣候條件

白雲山山區,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但更迭不均,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大陸性和季風性明顯。大陸度指數為64.7,季風指數為39,年平均氣温適中。但冬寒夏熱,年振幅很大;晝暖夜涼,日變差較大。降水量較少,且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和不均勻性,易發生旱澇災害,旱災居多。年內風向變換明顯,冬季多西北風,春季多西南風。 [7] 

白雲山自然資源

白雲山林業

白雲山境內森林保持較好的是西北端的鶴伴山。1920年,長山縣振興動植公司在鶴伴山峪建林場,總面積12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期間,除鶴伴山有振興動植公司植樹造林外,農民植樹很少,原有林木慘遭戰爭破壞。 [8] 
鶴伴山林場 鶴伴山林場
建國初,重建鶴伴山林場,經營面積3300畝。鶴伴山林場,位於西董鄉鶴伴山中,南部隔山與章丘縣窩陀莊山林相連。林場南北2.23公里,東西6.35公里,總面積7202畝。1920年,由長山縣振興動植公司興辦,兼營畜牧,在荒山坡嶺,植刺槐3萬株,核桃千餘株,羊棗、花椒若干株,營林面積5400餘畝。由於經營不善,後漸凋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又連遭破壞,無人經營。1954~1956年,由國家投資,附近農村出勞力,將林場附近荒山全部綠化。1963年,林場面積擴大為8285畝。“文化大革命”中,林場遭到破壞,林木被亂砍亂伐,林地被侵佔。1985年,林場面積減為7202畝,經營面積4332畝,佔林場面積的60%。植林面積2818畝,其中刺槐林2244畝,側柏林373畝,麻櫟173畝,松樹64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576立米。 [9] 

白雲山水系

白雲山,是杏花河-孝婦河和漯河水系的分水嶺,但北麓杏花河、孝婦河水系支流較多,主要有:
瀦龍河,原系白雲山北麓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彎多狹窄。古時注入籠水,故名注籠河,諧稱瀦龍河。源自鄒平市楊家峪,向東北流經西庵、喬家、岱家、大河崖、禮參,轉西北行,至顏家橋轉東北行,經舊口至朱家套注入杏花河。河寬7米,深2米,全長33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1964年冬,瀦龍河改道,由岱家村南經二槐東北行,經黑土坡、大小果園、樂禮村至長山鎮茶棚南入孝婦河。新瀦龍河底寬6米,深3米,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自改道後,岱家以下原河段遂廢。
泔溝河,又名魚子溝,源於白雲山南麓,東流由臨池鄉南北寺,至大臨池東北和古城西兩經淄博市周村區,至沈家莊再入鄒平市境,於長山城西南入孝婦河。泔溝河寬20米,深4米,全長26.5公里,縣境內長9.5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該河系排洪河道,全年多處乾涸狀態,雨季方見流洪,途經周村區的河東、丁家、周村和縣內古城4座水庫。 [10] 

白雲山藥材

白雲山地,盛產中藥材,歷史上就是重要的藥材集散地。1959年,山東省野生植物普查隊在南部長白山進行野生植物普查,又發現藥用植物55種。同年,縣內組織藥材勘探隊,先後發現金銀花、郁李仁等60餘種野生藥材。1960年,又普查到野生藥材70餘種。1966年6月,惠民地區藥品檢驗所會同縣藥材公司到山區普查野生植物,發現稀有藥材穿山龍、紫參、草烏、五加皮、元胡等品種。
1985年5月,鄒平市內組織藥源普查小組,進行全縣藥源普查,發現藥材資源共10類147科372種,總藴藏量約174萬公斤。南部長白山區產藥材273種,藴藏量123萬公斤。中部山前階地,多產耐熱喜陽植物類藥材25種,藴藏量達6萬公斤。年藴藏量在萬公斤以上的有21種:地榆、五加皮、野菊花、仙鶴草、葛根、翻白草、山豆根、漏蘆、薤白、益母草、薄荷、蒼耳子、茵陳、苦蔘、旋復花、車前子、槐米、艾葉、萱草根、扁蓄、茅根,藴藏量達35萬公斤。新藥資源29種:續斷、烏頭、京大戟、鬼箭羽、山大活、野元參、石刀柏、卷柏、靈芝、蛇菰、豨薟草、石耳、繁縷、葉底珠、鴨趾草、千里光、煙管草、金盞銀盤、地錢、斑中草、糙蘇、山野豌豆、墓頭回、糖芥、二月蘭、二月舌唇蘭、過山厥、烏蘇裏、風毛菊、紅白二醜。 [11] 

白雲山礦產

簸箕山,其東有銅礦。雪山,是鄒平市麥飯石集中產地。南部章丘區境內的茶葉山是章丘區著名的花崗岩產地。 [1] 

白雲山紀念地

楊家峪抗日溝,位於西董鄉楊家峪村西南1.5公里處,四面環山,形勢險峻。1943年9月14日,長山縣大隊二連(俗稱鋼八連)被日軍包圍於此,激戰競日,大部壯烈殉國。建國後,鄒、長人民將烈士們殉難的山谷命名為“抗日溝”,並修一橋,名為“抗日橋”,以紀念浩氣長存的革命英靈。 [12] 
鶴伴山鋼八連殉難地 鶴伴山鋼八連殉難地

白雲山果品特產

柿子,柿子是鄒平市內一大特產,主要生產於南部西董、臨池、青陽和鄒平鎮4個鄉鎮。白雲山所在的西董鄉最多,年均產139.3萬斤,佔全縣總產量的40.2%。青陽次之,年產60餘萬斤。全縣年總產達350萬斤。縣內柿子有車頭柿、方柿、平柿、擎柿、託柿、小柿、水柿、花柿、油星柿等10多個品種。車頭柿最多。車頭柿皮薄無核,味甘肉細,是旋制柿餅的主要品種;方柿、平柿漿多味甜;託柿果實最大;小柿小巧玲瓏,熟透後甜如蜂蜜,且樹齡長,可達200年之久;油星柿無大小年之分,年年果實累累,適應力極強;擎柿成熟最晚,立冬後採摘,故又名“冬柿”。柿子加工成“柿餅”,質韌霜厚,是人們喜愛的佳品。柿餅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葡萄糖,有清熱、止咳之效,是治療咽喉腫疼、口舌生瘡的良藥。大部分運銷黃河南北各縣市及華北、東北各地,柿餅每年有一部分出口運銷國外。 [13] 
山楂,山楂又叫紅果或山裏紅,縣南部山區盛產。主要品種有大金星、小金星、敞口、萊蕪黑紅、青口、大貨等10種。果實呈方園形或扁園形,大紅色,果皮密佈細點,少光澤,較粗糙。山楂營養豐富,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味酸甜,易貯藏,質地綿軟可口,可加工成山楂片或山楂脯。 [13] 
軟棗,軟棗又稱黑棗,盛產於南部山區,是著名的本地特產果品。軟棗樹高冠闊,果呈園形,大小如葡萄,未熟呈黃色,味澀甚,成熟後須在陽光下晾曬成黑色方能食用。味甘甜,經霜打後食之更佳。年產量在十幾萬斤以上。
香椿芽,香椿芽盛產於西董、青陽、鄒平鎮一帶山區,年產量在150萬斤以上,為縣內一大經濟優勢。香椿芽分紅芽和青芽兩種:紅芽稭粗肉嫩,芽葉油光紅亮;青芽碧中帶黃,鮮嫩異常。清明時節的椿芽俗稱“黃練芽”,鮮嫩可口,清香獨具。椿芽按採集的早晚分等級,清明節前後為最佳,穀雨以後次之,再晚枝葉纖維粗硬,品質下降。南部山區家家户户,房前屋後都種香椿樹,80年代以來為發展多種經濟,一些村莊開始用塑料大棚培植香椿芽,一年四季隨時都能採集,春節前後每斤高達50-60元。 [13] 

白雲山植桑養蠶

鄒平市境內植桑養蠶歷史悠久,南部山區尤盛。據1922年《山東各縣勸業所報告書》載:“鄒平城南一帶,為舊時宜蠶區域,桑樹極多,故鄉村農户,幾無一家不養蠶者,但養蠶之法,純沿舊習,蠶種均系土種。桑樹黃魯、黑魯最多,湖桑甚少”。長山城“東南一帶素為蠶桑發達之區,養蠶者固屬日漸增多。近年以來,繭價驟增,即城北一帶農民,亦漸知栽桑養蠶利益甚大,植桑者亦日漸增多”。齊東“縣境自經水患以後,蠶業久已荒廢,近年以來,迭經勸導,種桑養蠶者所在多有,除舊有桑株外,去年勸種20000株,今春由省購10000株,分配四鄉栽植,桑樹逐漸增多,蠶業逐漸發展”。 [14] 
“七七”事變後,日軍入侵,戰火迭起,特別是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時,騷擾尤烈,破壞慘重,養蠶業陷入凋零境地。建國後,國家大力發展桑蠶生產。1955年,縣內引進湖桑及華九、華十、雲漢、雲文等桑蠶種,在西董建立催青室,共催共育,在台頭建立收繭站。1957年蠶繭產量達到11.7萬斤。後受“大躍進”影響,桑蠶生產遭到很大破壞。1961年,全縣僅生產蠶繭6800斤。1964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蠶業生產有所恢復。是年春天,西董鄉中王村育苗16畝。1965年經嫁接改換成良種12萬株,在中王、馬莊、朱塘等村莊建立專用桑園200畝,同時大力發展地邊桑。 [14] 

白雲山旅遊開發

白雲山旅遊開發主要依託北段的鶴伴山林場及周邊山地、溝谷、泉水進行。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景點分佈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景點分佈
1992年9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在鶴伴山林場設立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總規劃建園面積533公頃,其中林業用地356公頃。園區內有大小18個山頭可用於攀登,棲息着64種鳥類和多種中小動物;野生植物達數百種。這裏海拔不太高而又有獨特的山地小氣候效應,春季氣温回升快,比平原能領先一步品嚐到多種野味,如著名的“四芽”——野菊花芽、薄荷芽、花椒芽、香椿芽等。夏季,滿山綠樹成蔭,山澗小溪潺潺,山上氣温比山下氣温低5~7℃。鶴伴山,傳説因一仙鶴常年相伴一老翁而得名,主峯東南一山峯上兩塊巨石,極似一仙鶴伴一打太極拳的老翁。園內有碧雲寺、九曲洞、英烈峽、動植物觀賞、水上活動五大景區及瀑布、仙人橋、御甲石屋、五龍泉等54個景點。山區內土特產豐富,有水杏、柿子、柿餅、板栗、梨、蘋果、純天然荊花蜜、槐花蜜等。 [15] 
2001年12月,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由旅遊管理委員會負責開發。 [16] 
2004年,鶴伴山長生院投資2000萬元,規劃四個功能結構區:入口廣場區、道法朝拜區、旅遊服務區、自然風光區。規劃面積2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2009年完成鶴伴山二期長生院建設。 [17] 
2006年6月,鄒平市與北京陽光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白雲山風景區開發協議。該景區以白雲山為中心,佔地24平方公里,總投資3-5億元,分四期建設。建設整體思路道教宮觀古建築羣、老子學院、會展中心、商業街四部分。一期工程擬投資3600萬元,2008年1月底完成;二期工程擬投資1.2億元,工期24個月;三期工程6000萬元,工期12個月;四期工程1.5億元,工期12個月。 [18] 
2007年6月,白雲山道觀建設工程啓動。 [19]  2008年12月,編制了南部山區旅遊產品規劃和鶴伴山、醴泉寺、範公祠、雕窩峪等四個景區的控制性規劃。 [20]  2009年5月,鶴伴山風景區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為AAA級景區。 [21]  2008年,舉辦了首屆鶴伴山文化旅遊周。 [22]  2009年5月15日至18日,鄒平市宣傳部、文聯、廣電局、文體局組團赴深圳參加了第五屆文博會,就焦橋袁氏文化和"泰山副嶽"白雲山旅遊開發項目進行了打包推介。 [23] 

白雲山社會文化

白雲山戰事

鶴伴山戰鬥。1943年9月14日,日軍糾集膠濟沿線日偽軍1000餘人,於夜間將駐鶴伴山內的長山縣大隊二中隊團團包圍。天明,敵人已佔據四周山頭,把二中隊壓在山溝裏,利用輕重火器猛烈射擊。二中隊戰士在連長張方勝的率領下奮勇血戰,但因地形不利,敵眾我寡,傷亡慘重。戰鬥到中午,除副中隊長李長富率少數人突出重圍外,中隊長張方勝及大部戰士壯烈犧牲。
智取無影山。1945年6月30日,長山獨立營在營長張永忠帶領下,決定拔除日軍插在長白山根據地門口的無影山據點。此日拂曉,長山獨立營挑選馬立水等6名膽大心細的戰士,裝扮成送柴的老百姓,在“偽鄉長”(實為地下工作者)支美亭帶領下,進入無影山據點,裏應外合,突然襲擊,奪取了日軍盤據達6年之久的無影山據點。消滅日軍12人,活捉2人,俘偽軍20餘人,繳獲輕機槍1挺,小炮1門。戰鬥結束後,據點被徹底焚燬。 [24] 

白雲山傳説

九節青龍山(屬北部會仙山)。白雲山花果遍地,林木扶疏,禽鳥啁鳴,獸不相爭,年年風調雨順,百姓安享太平。不料有一蜘蛛修行八百年,成精作怪,織起七七四十九道燈網,禽獸觸之。即被網獲,人不敢近。一時羣山枯寂,草木凋零。有一天,南海大士坐蓮花盆與眾生説法,忽見西北方有黑氣氤氲,知是蜘蛛精作怪,便取發中碧玉簪向空一擲,化為一條青龍,直奔白雲山。青龍飛到白雲山,口吐七七四十九道焰火,燒掉七七四十九道妖網。一個吐,一個燒,相持十餘日,突然白雲裏吐出一團烏雲,一剎那雷電交加,天昏地暗,兩團烏雲同時降落地面,變成了兩座小山:一座化為青龍山,一座化為蜘蛛山,不知經歷了多少年,青龍山受日月精華,每過一年就從地裏長出一節。過了8個年頭,就長出了8個山頭。蜿蜒起伏,昂首奮鬌,活像一條真龍,伸向東北方。俗稱“九節青龍山”。
白雲仙女。古時,白雲山頂有一座白玉樓,樓內住一白雲仙女,身着白紗,俊俏非凡。每日清晨,仙女在樓前蓮花池描眉梳洗,久之,池水變成黛青色,香氣襲人。天旱時,仙女駕白雲,布灑甘霖。陰雨連綿時,仙女將烏雲收進袖內,故山區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山下住着一家姓槐的惡霸,人稱“槐大頭”,久慕白衣仙女容貌。一日凌晨,槐大頭率五個兒子及家丁上山搶白雲仙女,爬上山崖一看,仙女正若無其事地在蓮花池旁梳汝。槐大頭及爪牙一擁而上,仙女順手端起蓮花池,朝槐大頭潑來,槐大頭一夥即刻被衝下山來,旋進谷底淹死。仙女化作一縷白雲,繞在山頭。蓮花池水衝出峽谷,向北流成一條河,河水青碧如黛,宛如仙女秀眉,從此這條河起名叫“黛溪河”,這座山就名為“白雲山”。 [25] 
參考資料
  • 1.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山脈   第二節 白雲山
  • 2.    章丘市志1986~2005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山地
  • 3.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   第三節 構造
  • 4.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低山丘陵
  • 5.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七章 土壤   第一節 褐土
  • 6.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八章 植被
  • 7.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六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 8.    鄒平縣誌 卷十一 林業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二節 植樹
  • 9.    鄒平縣誌 卷十一 林業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三節 場圃
  • 10.    鄒平縣誌 卷二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河流湖泊   第四節 孝婦河
  • 11.    鄒平縣誌 卷二十四 衞生醫藥  第三章 醫藥   第二節 中藥
  • 12.    鄒平縣誌 卷二十二 文化  第八章 文物   第二節 革命文物
  • 13.    鄒平縣誌 卷十一 林業  第三章 果樹   第三節 果品特產介紹
  • 14.    鄒平縣誌 卷十一 林業   第四節 植桑養蠶
  • 15.    濱州地區志(1979-2000) 第二十四卷 文化  第七類 旅遊   第二輯 重點旅遊景點景區
  • 16.    鄒平年鑑(2004-2009) 農 業  林業局   【機構設置】
  • 17.    鄒平年鑑(2004-2009) 政權 政協  旅 遊 局   【景區建設】
  • 18.    鄒平年鑑(2004-2009) 政權 政協  旅 遊 局   【旅遊發展規劃編制】
  • 19.    鄒平年鑑(2004-2009) 鎮·街道辦事處概況  西董鎮   【大事記】
  • 20.    鄒平年鑑(2004-2009) 政權 政協  旅 遊 局   【旅遊發展規劃編制】
  • 21.    鄒平年鑑(2004-2009) 政權 政協  旅 遊 局   【大事記】
  • 22.    鄒平年鑑(2004-2009) 文化 體育 書店 科技  文化體育和旅遊事業發展局   【文化活動】
  • 23.    鄒平年鑑(2004-2009) 黨派 羣團  宣 傳 部   【大事記】
  • 24.    鄒平縣誌 卷九 軍事  第六章 重大兵事   第四節 人民革命戰爭
  • 25.    鄒平縣誌 卷二十二 文化  第九章 歌謠 傳説   第二節 民間傳説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