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園交響曲

(安德烈·紀德創作中篇小説)

鎖定
《田園交響曲》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的中篇小説,與《背德者》、《窄門》組成紀德的“道德三部曲”,發表於1919年。
《田園交響曲》講述一名鄉村牧師收養一個成為孤兒的盲女,不僅對她關心備至,還極力啓發她的心智,使她脱離矇昧狀態,領略她看不見的美妙外界。牧師從慈悲之心出發,一步步墮入情網,給妻子兒女造成極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對現實。盲女錯把感激之情當成愛情,可是她治好了雙眼才看清,她愛的是兒子雅克而不是父親,她也看清這種愛無異於犯罪,給一家人帶來不幸。於是,她只有一死,假借採花之機失足落水。 [1]  小説刻畫了兩個鮮活不朽的形象,牧師和盲女。他們的交集、他們的靈魂間精神法則與肉體法則的矛盾衝突,構成了這兩個人物豐富的人性內涵。 [2] 
作品名稱
田園交響曲
外文名
La symphonie pastorale
作    者
【法】安德烈·紀德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田園交響曲內容簡介

一位鄉村牧師去給本教區一户破敗人家的老太太辦喪事時,發現這家人僅存老太太的侄女——一個十五歲盲女。由於老太太生前又聾又啞,女孩也不會聽説,而且是完全混沌,心智未開。出於同情之心,牧師決定將這個無依無靠的盲女帶回自己家中照顧撫養。
牧師的妻子阿梅莉開始時十分驚訝並排斥這個不速之客,因為家中已經有了雅克、薩拉、夏洛特等五個孩子,而住房和收入都有限。後來她慢慢地也就接受了這個可憐的女孩,並將女孩清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服。因為女孩的真名實姓沒有任何人知道,甚至她自己也完全不清楚,牧師就接受了女兒夏洛特的建議,給這個盲女取名叫吉特呂德。
牧師為了開發吉特呂德的心智,設計了一套教育方案,卻發現徒勞無功。吉特呂德終日遲鈍木訥,毫無表情。並且對任何人都採取防衞的態度:有人走近就流露敵意,有人和她説話她就像動物一樣嗷嗷叫。吃飯時吃相貪婪得簡直像牲口一樣。這一切都令牧師十分難堪並無可奈何,漸漸對女孩的教育喪失了信心。
牧師的朋友馬爾丹來牧師家裏見到吉特呂德,認為不該喪失希望,應該從最初教起,從吃飯的感覺配上聲音、單詞,反反覆覆地説,並讓她運復。牧師接受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實施他介紹的方法,懷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精心教導吉特呂德。這種啓蒙教育極其花費時間,還招來了阿梅莉的責備,她認為牧師不應該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這個盲女的身上,而對自己親生的孩子不聞不問。
功夫不負有心人,牧師的努力總算有了回報,吉特呂德臉上初綻笑容,給了他極大的安慰和無比的喜悦。這種教育起步困難,但只要初見成效,進步就特別迅速了。漸漸的,吉特呂德的進展讓牧師越來越有信心。牧師開始將吉特呂德帶到户外,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吉特呂德開始主動向牧師發問,主動學習這個世界。為了教導吉特呂德,牧師還學習了盲文。在兒子雅克的幫助下,吉特呂德有了更大的進步,已經能設法表達思想了。為了教授吉特呂德顏色的概念,牧師帶她去聽了音樂會。藉助每種樂器在交響曲中的不同音色,讓她聯想自然的顏色。那次音樂會上演《田園交響曲》,這首曲子讓吉特呂德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心醉神迷。
在教導吉特呂德的過程中,牧師一直不敢和她談起邪惡、罪孽和死亡等等世界的陰暗面,給她讀聖經時,只講其中美好的故事,所有涉及罪惡的故事,牧師都回避過去。吉特呂德問牧師自己的相貌是否美麗,牧師一再避而不答,不想讓她意識到自己的美貌,在吉特呂德的再三堅持下,才勉強承認。
見吉特呂德對音樂感興趣,牧師就帶她到自己的小教堂中,那裏有一架小風琴。為了避免流言飛語,牧師一般將她單獨留在小教堂,傍晚再去接她回家。牧師的兒子雅克放暑假回到家中,瞞着父親去小教堂教吉特呂德彈琴,並打算為了她放棄和朋友約好的旅行。這件事情被牧師發現後,引起牧師的憤怒,他找到雅克談話,指責雅克不該卑鄙無恥地擾亂吉特呂德的純潔心靈,雅克辯解説自己像父親一樣尊重吉特呂德,並坦承自己愛上了吉特呂德,打算娶她為妻。這件事情讓牧師十分慌亂並且不滿,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這樁婚事。牧師找到兒子,希望他先不要和吉特呂德表白愛情,因為吉特呂德心智剛得到開發,單純輕信,不像雅克那樣感情早熟,過早接受他的愛可能有失慎重。他要求兒子按原定計劃後天離家去旅行。雅克臉色煞白答應了父親。
雅克即將離開,牧師和妻子阿梅莉單獨在家。他和妻子聊起了雅克對吉特呂德的愛情。阿梅莉表示早已察覺,並説自己起初就不贊成收留吉特呂德。牧師表示既然夫妻倆都不同意這件婚事,為了讓雅克旅行回來見不到吉特呂德。可以將她託付給路易絲·德·拉·M小姐,德·拉·M小姐還可以給她上音樂課。牧師徵求妻子的意見,可是妻子不發一言,她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的丈夫對盲女吉特呂德的感情變得有些微妙了。第二天,天睛氣朗,牧師帶着吉特呂德出遊。兩人盡情地感受並抒發大自然的美好。後來他們説到雅克,牧師問吉特呂德雅克是否向她表白過愛情,吉特呂德表示雖然雅克沒説,但自已能感覺出來,而且她感覺雅克的愛沒有牧師的強烈。她向牧師表白説自己愛的是牧師,她不能嫁給雅克。牧師終於不情願地意識到,自己對吉特呂德的感情,已經從最初對一個盲女的愛憐轉變為熾熱的愛情了。他心情沉重,無法面對現實。
吉特呂德搬到德·拉·M小姐家居住了。雅克旅行回到家中,卻沒有和父親一起參加復活節隆重的禮拜。牧師發現雅克的性情越來越冷淡,宗教信仰也有所改變,變得因循守舊,教條主義。而且他對吉特呂德開始稱呼“您”了。牧師認為,每個人都應當追求快樂。《福音書》裏説:“你們若是盲人,就沒有罪了。”他想,吉特呂德身上煥發的幸福,就是因為她不知何為罪過。
牧師日漸疏遠自己的妻子兒女,認為他們身上只有世俗的興趣,他幾乎每天都去德·拉·M小姐家喝茶,看望吉特呂德。一天,牧師同吉特呂德一起出去散步,吉特呂德感覺到自己和牧師之間的愛已經深深傷害到他的家人,並感覺到牧師給她的全部幸福是建立在無知上,她為此深感自己的罪惡卻又無法自拔。牧師也非常震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牧師的罔友馬爾丹把眼科專家魯大夫介紹給牧師,魯大夫確定只要給吉特呂德動手術,她就有望恢復視力。然而,吉特呂德能恢復視力這個消息反而讓牧師莫名惶恐。手術十分成功,吉特呂德恢復了視力,回到家中。
幾天以後,吉特呂德在河邊散步時,為了採花掉進河裏。生命垂危。她向牧師承認這並不是意外,而是她想要自殺。視力的恢復讓她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麗,也看到了自己給牧師家人帶來的痛苦和自己的罪孽。她在手術後的住院期間,雅克去看望過她,她看到雅克後才明白自己真正深愛的其實不是牧師,而是雅克。可雅克在那次被吉特呂德拒絕之後,皈依宗教,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不可能結婚了。她也認識到了當時牧師拆散他倆的虛偽和私慾,自己同樣改信宗教。吉特呂德最終治療無效死亡。 [3] 

田園交響曲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紀德登上法國文壇之際,正是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説大行其道的歷史時期,精神分析學對人類心理和人性複雜性的關注,吸引了當時眾多小説家的目光。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衝突和行為變化就清晰的展現了超我、本我、自我這三重人格在主人公身上的激烈鬥爭。 [4] 
個人背景
紀德的母親出生在諾曼底省,父親出生在朗格多省;母親嚴格信奉新教道德,父親有幽默感、充滿活力;母親嚴厲、苛刻,父親親切、寬容。紀德從小時候開始就生活在父親與母親無止境的爭吵與衝突中。母親用清教徒和資產階級的道德觀以及清規戒律來教導紀德。紀德主要在母親的教育和照料中長大。因此紀德很早就對自己的不良習性深感內疚和恐懼,《田園交響曲》中牧師內心的掙扎就是這種心理的投射。 [5]  這部小説紀德構思,醖釀了25年之久。

田園交響曲人物介紹

牧師
在遭遇盲女之時,牧師認為這是上帝交付於他的使命,責無旁貸地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要教會盲女熱愛、崇拜上帝,把她帶出失明的黑暗。神職——事實上就是充當上帝和普通的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傳達的是來自“上帝的愛”的福音。在牧師看來,這是他的本職工作,為了上帝的榮耀。 [6] 
吉特呂德
盲女在得知自己真正愛的是雅克,以及給牧師的家人帶來的痛苦之後,選擇了自殺,從一個依從愛慾的柏拉圖式信徒,變成了一個殉罪犧牲的基督。臨死前一天,她念念不忘聖保羅的話:“我以前沒有律法是活着的,但是誡命來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 [6] 

田園交響曲作品鑑賞

田園交響曲作品主題

《田園交響曲》中也同樣存在這樣兩個“我”,一個是在故事情節展開過程中“行動的我”,另一個即是那時時“回頭看自己”的“觀察與判斷的我”。小説中更值得關注的正是在內心中自我糾結自我剖析自我崇高的“我”。而作品的人性解剖的心理深度正由這個“觀察與判斷的我”帶來的。在某種意義上説,《田園交響曲》是一部心理小説,或者説是一部探究複雜人性的小説。這就是紀德選擇了一個第一人稱“我”做小説主人公的原因之一。“他(紀德)之所以愛用第一人稱寫作,因為構成他小説材料的都是一些所謂“內在的景緻”(Paysages intérieurs),一些在他內心中相互掙扎,相互衝突的思想,所以如用客觀的手法,他無從把握他所創造的人物的錯綜性每一人物也就是他自己無數部分的化身,但小説中的人物雖以第一人稱出現,而小説的作者對這無數的“我”卻只採取一種旁觀的態度,這也就是所以使紀德説這些都是他帶有諷刺性,批評性的作品,而這也正是所以使紀德小説表面的坦直與單純恰恰形成它們內部的曲折。”紀德登上文壇之際,正是弗洛伊德所發明的關於人類的深藴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説大行其道的歷史時期,對人類心理與人性的複雜性的關注,誘惑了當時眾多的小説家,也催生了隨後興起的意識流小説流派。紀德筆下經常出現的兩個“我”,即與紀德對人性構成因素的複雜理解有關。紀德“以為每個人的生活當是由兩種相反的力所構成。這兩種力的相互排斥、掙扎,才形成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在藝術中我們有想象與現實的對立,在意識中有思想與行動的分歧,在社會中即形成個人與集團的抗衡,在戀愛中即形成情與欲的衝突。因此他的作品所表現的常是一大片戰場,在那裏上帝與惡魔作着永遠不斷的角逐”。
這所謂的兩種力,在《田園交響曲》中主要表現為道德與私心以及理智與愛慾的衝突。紀德之所以把這部小説也視為批評性的作品,並不是對牧師最後佔了上風的自我與愛慾進行譴責,在某種意義上説,紀德視道德與自我的對峙以及理智與愛慾的衝突為人性中兩種力必然抗衡的結果。紀德的批評真正針對的是牧師自我欺瞞所表現出的虛偽人格。當牧師聲稱“我決不願意去注意吉特呂德不可否認的美”的時候,當牧師骨子裏出於對大兒子雅克的嫉妒卻冠冕堂皇地斷言“雅克很會説理,這麼年輕的人的思想中已經有那麼多僵硬的教條,叫我見了痛心,否則,我必然會欣賞他的論證的高超和邏輯的一致”的時候,當讀者終於意識到牧師妻子其實很善解人意忍辱負重不肯傷害丈夫和盲女,而牧師卻總想讓讀者感覺到她的不近人情的時候,牧師的虛偽人格躍然紙上。而小説最高明的地方在於紀德含而不露地通過牧師自己的日記生動地傳達出了讀者可以辨識的這種虛偽性。 [7] 
牧師把自己一切行動的法則建立在基督的“言”上,以基督的“博愛”陳述類型為武器對抗保羅“禁慾”的陳述類型。他利用《福音書》中的詞句,自我寬慰,自我辯白,進行攻擊和自衞,也常常因《福音書》中的詞句感到恐懼。正如兒了雅克指責他在《福音書》中找“迎合我的內容”,做有利於己的闡釋。牧師以篩選的基督聖訓教育吉特呂德,掩藏了真實,醜陋和罪惡,導致她被幻象,美好,愛所矇蔽。她的“幸福”建立在“無知”的地基上,正如沙上壘塔,必有崩塌的一天。為説服家人收留吉特呂德,牧師鄭重其事地稱“我領回了這頭迷途羔羊”。當阿梅莉指責他,“你給她做的事,給自己的孩子還從沒做呢。”牧師用的又是《聖經》的比喻,“人要歡慶回來的孩子,卻不是常和你一起的孩子”。他把自己同兒子雅克的衝突解釋成是對福音書的不同解讀,進而回避了他們事實上的情敵關係根由。他聲稱“我讀遍福音書,徒然尋找命令、威嚇,禁戒……這一切都只是來自保羅”,指責雅克這一類人“感覺不出基督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獨一無二的神意”,“放棄了自由,也不容許其他人有自由,希望用強制手段去得到別人準備用愛來給他們的東西。”他用保羅的著作攻擊雅克,説是“我只能用他的武器來攻擊他”。並稱“我憑着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唯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以此論證他同吉特呂德愛的純潔,而倘若別人覺得他們的愛是不潔的,反倒成了思想卑下不潔的人。以基督的另一聖訓,“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來寬慰白己同吉特呂德的不倫之戀。在小説的最後一頁,牧師為擺脱內心的不安,求助的還是基督的“言”——阿梅莉唸的“主禱文”,但似乎他並沒有得到拯救,因為他的心“比沙漠還要荒”。紀德可能是要暗示,自由解讀教義是危險的,對宗教“唯言論”提出了批評。 [8] 

田園交響曲藝術特色

心理描寫
小説最大的特徵是心理描寫,既是一部心理小説,又是一部探究複雜人性的小説。作品採用第一人稱“我”的手法,描寫了兩個“我”,一個是在故事情節展開過程中“行動的我”,另一個是那時時“回頭看自己”的“觀察與判斷的我”。紀德含而不露地通過牧師自己的日記生動地展示了其內心相互掙扎、相互衝突的思想鬥爭過程,揭穿了其“道德的假面”,牧師的虛偽人格躍然紙上。 [9] 
名稱寓意
小説以“田園交響曲”為名寓意深刻,這個“田園”是一個沒有痛苦、沒有罪惡的理想世界。盲女熱特律德擁有“天使的笑容”,純真而美麗,雖然目不能視,卻“看”到了一個明眼人無法看到的天堂般的世界,這個世界或許正吻合着“田園交響曲”的本意。 [9] 
空間結構
小説空間結構的構建能夠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能使人感覺到作者所想表現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構建空間結構時更注重描寫一些典型的因素,雖然小説中的空間與現實的空間還是有距離的,但是注重空間構建還是有一種“現實的效果”。《田園交響曲》描寫了幾個對於情節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場所,構成了整部作品的支架,經過作者精心的安排和藝術的加工,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種多維的,多方位的結構。作者構建的一副“田園交響曲”是由以下幾個主要場所構成的:先是山村的茅屋,再是牧師家,接着是汝拉山脈的山口以及M小姐家,最後是河邊,這幾個空間場所的變化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作者每個場所的構建都體現出他的匠心獨運,並不是隨隨便便的介紹。
《田園交響曲》首先確定了故事發生和發展的地域範圍—拉布雷維吶村,為情節的發展確定了特定的“舞台”,它為人物活動、故事展開提供了一個起碼必備的場所,基本的前提條件。在這個舞台上先進行描述的是山村茅屋,在描寫它的時候,突出了它的“荒僻,肅殺”,這一方面襯托出孤女熱特呂德的可憐的境地,另一方面為牧師義不容辭地收留孤女埋下了伏筆,有了收養的事實,空間才會轉移到牧師的家,在牧師家裏,作者描寫了牧師與妻子阿梅莉對收養熱特呂德不同的態度。牧師認為是“帶回迷途的羔羊”,但阿梅莉認為“福音書的教導不會包含任何無理和超理的內容”,牧師對阿梅莉做的唯一喜歡的事,就是不干她不喜歡的事情,而阿梅莉歷來聽任牧師幹些不切實際又違反常情常理的事情,他們的愛情只是一種消極被動的表示。牧師想跟阿梅莉好好談一談,卻感到“兩個相愛並在一起生活的人竟會如此陌生,彼此間隔了一道牆,如不當心,隔牆還要增厚”。這暗示着兩者之間已經缺乏溝通和情感的交流,這也為以後牧師愛上盲女作了鋪墊。牧師帶熱特呂德去聽音樂會,他們一起散步,他們之間的談話令彼此心曠神怡,對汝拉山口的描寫用了不少篇幅,作者將那裏美麗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也深深感受到牧師與盲女雙雙墜入愛河後陶醉的心情。雅克對熱特呂德的愛戀讓牧師感到嫉妒和極大的威肋,雖然他自己還不承認自己對熱特呂德的愛情。於是,熱特呂德被安排在M小姐家,最後,熱特呂德雙眼復明,無法接受眼前殘酷的現實而投河自盡。作品中每個空間的轉移都是承上啓下的,作者用空間來安排情節的發展,而不是用傳統的完全時間敍述的方法,可見作者對空間構建的重視。這幾個空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環環相扣。 [10] 

田園交響曲作品評價

法國文學研究專家盛澄華《試論紀德》:“這場戲的精彩處正是牧師自身那種崇高的虛偽。”“愛慾又極能藉道德的庇護而騙過了自己的良心。人們往往能設法尋覓種種正大高尚的名義去掩飾自己的卑怯行為,因此紀德以為愈是虔誠的人,愈怕回頭看自己。因此固有的道德的假面,才成為他唯一的屏障,唯一的藏身之所。這也就是所以使牧師信以為他對盲女的愛戀只是一種純潔無瑕的慈愛。” [7] 

田園交響曲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1869—1951),法國20世紀作家, 194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小説《人間食糧》《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樂》《偽幣制造者》,遊記《剛果之行》《乍得歸來》《訪蘇聯歸來》,自傳《如果種子不死》等。 [11] 
安德烈·紀德也是法國乃至整個現代西方文學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內容廣博和藝術意味深長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以鋭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與處境”而榮獲194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廣泛關注宗教、愛情、家庭、性、政治等各類問題,熱烈歌吟解放與自由,以赤誠之心去擔當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時代的見證人,更是時代的創造者,法國文壇的後起之秀如薩特、加繆等,都曾將紀德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同時,紀德也稱得上20世紀最具爭議、最令人費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縱情”、他的“顛覆”,曾一度使他“聲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內心中同樣真摯的是一種對於“神聖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對同性戀的辯護、在道德倫理上的特別主張至今仍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12] 
參考資料
  • 1.    紀德:窄門中,奏響“田園交響曲”  .中新網.2010/05-12[引用日期2017-05-30]
  • 2.    汪兆騫.文學即人學 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羣星閃耀時:現代出版社,2018.11:第332頁
  • 3.    錢培鑫主編;丁雲霞,王吉英,任倬羣,劉嘉,劉芳菲,孫光召,畢晴,楊振,陳晴,李明夏,周瑩,胡玥,徐文卿,黃曉吉,謝津津編,法國文學名著便覽[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06,第326-329頁
  • 4.    李建琪.靈魂的拷問——精神分析批評視野下的《田園交響曲》主人公形象解讀[J].文學界(理論版) .2012年08期
  • 5.    李瑩.為紀德帶來殊榮的故事體小説——略論《背德者》、《窄門》和《田園交響曲》[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5 (11) :37-39
  • 6.    趙芹著,紀德傳=Andie Gide[M],時代文藝出版社,2013.01,第103-106頁
  • 7.    讀紀德《田園交響曲》:關於自我欺瞞的人性故事  .和訊新聞.2011-07-13[引用日期2017-05-28]
  • 8.    宋敏生.析《田園交響曲》的失樂園原型[J].法國研究.2007年04期
  • 9.    南懷蘇編著,改變人一輩子的經典小説大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12,第268頁
  • 10.    秦燕.《田園交響曲》敍述的空間形式[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 11.    安德烈·紀德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7-05-30]
  • 12.    田園交響曲(豆瓣)  .豆瓣網.2012-04-11[引用日期2024-0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