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麗亞·安娜

(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第二任妻子)

鎖定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女大公(Maria Anna;1610年1月13日-1665年9月25日),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第二任妻子。
中文名
瑪麗亞·安娜
外文名
Maria Anna
出生日期
1610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
1665年9月25日

瑪麗亞·安娜人物生平

奧地利女大公
瑪麗亞·安娜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皇帝斐迪南二世和第一任妻子巴伐利亞的瑪麗亞·安娜的女兒。瑪麗亞·安娜特別喜歡打獵,她接受了耶穌會士嚴格的天主教教育 [1]  ,被認為是一位大美人,被譽為具有謹慎、生活有序、節制等品質。除了母語外,她還能説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
25歲時,瑪麗亞·安娜於1635年7月15日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嫁給了她年長得多的舅舅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當時他已經62歲了。婚禮由奧爾穆茨主教弗朗茨·澤拉夫·馮·迪特里希施泰因主持。在1635年7月17日簽署的婚約談判中,斐迪南皇帝作出了瑪麗亞·安娜不應按慣例放棄繼承權的讓步,規定瑪麗亞·安娜在斐迪南二世的男性後裔死亡的情況下享有共同繼承權。作為25萬古爾登嫁妝的回報,瑪麗亞·安娜被許諾得到瓦瑟堡的城鎮和城堡,以及克勞堡和新馬克特的地區法院和市場。瑪麗亞·安娜將接受蘭茨胡特附近的特勞斯尼茨城堡作為她寡居後的所在地。
與瑪麗亞·安娜的婚事,不僅與希望生出一個繼承人有關,也是馬克西米利安的一種政治表現,是對前不久對帝國發動戰爭的法國王室的一種轉向。不過,這個聯盟後來在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關係中只起了從屬作用。
巴伐利亞選帝侯夫人
雖然年齡相差懸殊,但這段婚姻非常幸福,馬克西米利安對妻子愛護有加。在瑪麗亞·安娜第一次懷孕期間,夫妻倆前往安德奇斯朝聖,祈求順利生產。長子費迪南德·馬里亞的名字是以他的教父、瑪麗亞·安娜的父親斐迪南二世命名的。生產讓瑪麗亞·安娜的身體變得虛弱,以至於她失去了説話的能力。據説在聖方濟各·德·保拉的遺物的幫助下,加速了醫治,所以馬克西米利安在紐倫堡沃爾德為這位聖人捐贈了一座修道院 [1]  ,夫妻倆相得益彰。
夫妻雙方在性格、生活方式、政務觀上都非常互補。馬克西米利安非常虔誠,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政治問題上採取了現實的立場。瑪麗亞·安娜是一個能幹的、有教養的、精力充沛的女人,在經濟事務上節儉而有經驗,但表現出比丈夫更世故的心態 [2] 她協助丈夫處理政務,對選帝侯的政治表現出興趣。她還親自出席大臣會議 [3]  與她的哥哥斐迪南三世皇帝進行了廣泛的家族往來,同時也進行了代表巴伐利亞觀點的政治往來。
1644年法軍攻克菲利普斯堡後,瑪麗亞·安娜代表丈夫敦促她的弟弟利奧波德·威廉(自1639年起擔任帝國軍隊總司令)進行和平談判。馬克西米利安在去世前不久,曾於1650年為妻子寫了受託人信息,為她即將到來的監護權提供指導 [4] 
攝政
1641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立下遺囑時,瑪麗亞·安娜在遺囑中要求在國家事務上有共同簽字權,以便最終攝政於其子。在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婦女被排除在行政官職之外。她在丈夫不知情的情況下委託專家發表意見,最終在馬克西米利安的遺囑中獲得了相應的法令。因此,1651年馬克西米利安去世後,巴伐利亞的阿爾布雷希特公爵成為其長子攝政,而瑪麗亞·安娜則負責司法和其他事務。除了阿爾布雷希特外,宮廷內閣的主席梅德爾也是行政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一直工作到1654年選帝侯成年為止 [5] 
在1653年德國國王選舉之際,瑪麗亞·安娜為她的侄子費迪南德站台。在1658年的帝國選舉中,代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利益的紅衣主教馬紮然支持費迪南德·馬里亞參選;瑪麗亞·安娜則把票投給了她的侄子利奧波德一世,而利奧波德實際上是繼承了父親斐迪南三世的位置。此外,選帝侯的母親也存在相當大的對立,她性格嚴謹,傾向於傳統價值觀,而她的兒媳婦薩伏依的恩裏切塔·阿德萊德則面向意大利新文化,喜歡音樂和舞蹈,1652年嫁給了費迪南德·馬里亞,是慕尼黑宮廷中親法派的領袖 [2] 
1664年,瑪麗亞·安娜在兒子攝政結束後仍擔任其顧問,鼓勵他將國家置於聖約瑟夫的庇護之下 [6] 她在慕尼黑青睞意大利歌劇,擔任包括尼古拉斯·普格在內的幾位優秀藝術家的贊助人 [2] 
丈夫去世後,瑪麗亞·安娜住在維特文斯托克 [7] 直到去世前,她一直是政府最高機構樞密院的成員,但是她在那裏沒有投票權 [8] 她被安葬在慕尼黑的聖米夏埃爾教堂 [9]  ;她的心臟安放在阿爾特廷的小教堂裏。

瑪麗亞·安娜家庭成員

瑪麗亞·安娜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於1635年7月15日在維也納結婚,兩人有兩個孩子:
  • 費迪南德·馬里亞(Ferdinand Maria;1636年10月31日-1679年5月26日),巴伐利亞選帝侯,與薩伏依的恩裏切塔·阿德萊德結婚,有後代
  • 馬克西米利安·菲利普·希羅尼穆斯(Maximilian Philipp Hieronymus;1638年9月30日-1705年3月20日)
參考資料
  • 1.    ↑ a b Friedrich Anton Wilhelm Schreiber: Maximilian I. der Katholische, Kurfürst von Bayern und 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 Fleischmann, 1868, S. 707
  • 2.    ↑ a b c Karl Möckl: Maria Anna. In: Brigitte Hamann (Hrsg.): Die Habsburger, S. 296
  • 3.    ↑ Schreiber: Maximilian I. 1868, S. 902
  • 4.    ↑ Linda Maria Koldau: Frauen-Musik-Kultur, Böhlau Verlag Köln Weimar, 2005, S. 228
  • 5.    ↑ C. Arnold: Grundriß der bayerischen Geschichte, Jaquet, 1853, S. 99
  • 6.    ↑ Petr Maťa, Thomas Winkelbauer: Die Habsburgermonarchie 1620 bis 1740, Franz Steiner Verlag, 2006, S. 263
  • 7.    ↑ Roswitha von Bary: Henriette Adelaide. Kurfürstin von Bayern. Unveränderter Nachdruck der Original-Ausgabe München 1980. Pustet, Regensburg 2004, ISBN 3-7917-1873-8, S. 236.
  • 8.    ↑ Bary: Henriette Adelaide. Regensburg 2004, S. 268.
  • 9.    ↑ Archivierte Kopie (Memento des Originals vom 21. Januar 2017 im Internet Archive) i Info: Der Archivlink wurde automatisch eingesetzt und noch nicht geprüft. Bitte prüfe Original- und Archivlink gemäß Anleitung und entferne dann diesen Hinwe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