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麗亞·安娜

(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之妻)

鎖定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1634年12月24日-1696年5月16日),又稱瑪麗安娜,是時任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三世和西班牙的瑪麗亞·安娜公主的第二個孩子。她是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卡洛斯二世的母親。
中文名
瑪麗亞·安娜
外文名
Mariana of Austria
別    名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瑪麗安娜
出生日期
1634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
1696年5月16日
出生地
奧地利維也納新城

瑪麗亞·安娜人物生平

瑪麗亞·安娜早年經歷

瑪麗亞·安娜於1634年12月24日在維也納新城出生,是時任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三世和西班牙的瑪麗亞·安娜公主的第二個孩子。1637年,她的父親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去世後繼任為新皇帝斐迪南三世。她的父母育有六名子女,其中三個孩子活至成年。瑪麗亞·安娜的哥哥匈牙利國王斐迪南四世於1654年去世,年僅21歲;她的弟弟則於1658年成為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哈布斯堡家族更喜歡族內通婚,以保留他們的土地和財產。1646年,瑪麗亞·安娜被許配給她的西班牙堂親,西班牙王位繼承人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巴爾塔薩·卡洛斯。但親王於三個月後離世,瑪麗亞·安娜失去了未婚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也沒有了男性繼承人。此時,費利佩四世的原配伊麗莎白·德·波旁已在幾年前去世,於是,1649年10月7日,44歲的費利佩在馬德里附近的納瓦爾卡內羅迎娶了14歲的外甥女瑪麗亞·安娜。從此,人們便用她的西班牙語名將她稱為“瑪麗安娜(Mariana)”。 [1] 
瑪麗亞·安娜的婚姻並不幸福。她被排除在政府之外,轉而專注於宗教。她也是個異常虔誠的教徒。她的五個孩子中只有兩個活至成年,她的長女瑪格麗特·特蕾莎和母親一樣在1666年嫁給了她的舅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瑪麗亞·安娜的次女瑪麗亞·安布羅西亞只存活了十五天,緊接着,她又生了兩個兒子費利佩·普羅斯佩羅(1657-1661)和費爾南多·托馬斯(1658-1659)。就在費爾南多·托馬斯去世後不久,瑪麗亞·安娜於1661年11月6日生下了她的最後一個孩子卡洛斯。與姐姐不同,卡洛斯身患多種遺傳病以及智障和癲癇。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他的疾病是由“妖術”引起的,因此他被稱為“中魔者(El Hechizado)”。 [1] 

瑪麗亞·安娜攝政生涯

禱告中的瑪麗亞·安娜
禱告中的瑪麗亞·安娜(5張)
由於卡洛斯在費利佩四世於1665年9月17日去世時年僅3歲,因此,瑪麗亞·安娜在攝政委員會的建議下被任命為攝政王,直到卡洛斯達到法定成年年齡14歲。很難對瑪麗亞·安娜的執政能力進行評估,即使是現代的觀點也常常反映出當代人對女性和瑪麗亞·安娜作為一個“外國人”執政的看法,而且,不僅僅是西班牙,幾乎整個歐洲都在17世紀下半葉陷入了持續不斷的危機。近代研究表明,瑪麗亞·安娜試圖實施重大改革,但卻在國內政治紛爭的影響下被迫妥協。以瑪麗亞·安娜為首的“奧地利”派和卡洛斯的同父異母的非婚生哥哥胡安·何塞率領的“法國”派相互爭鬥。由於西班牙分成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每個國家的政治觀與文化截然不同,因此,實施改革和徵税變得困難重重。政府財政陷入永久性危機,西班牙在1557年至1666年間宣佈破產9次。 [1] 
瑪麗亞·安娜遵循費利佩的私人顧問建立的治理體系,這些顧問中頭一個便是費利佩的告解神甫,來自奧地利的耶穌會會士胡安·埃韋拉多·尼塔德。由於費利佩在遺囑中規定外國人不能加入攝政委員會,因此,尼塔德首先必須入籍,這立刻引起了人們的不滿。雖然新政府面臨着曠日持久的葡萄牙王政復古戰爭和與法國的遺產戰爭,但西班牙已於1662年和1666年宣佈破產,這使得削減軍事支出迫在眉睫。1668年,戰敗的西班牙與法國簽訂了《第一亞琛和約》,同年,西班牙又與葡萄牙籤訂了《里斯本條約》,失去了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做出的妥協是對現實的接受,從很多方面來説,《第一亞琛和約》也可以被視為外交上的勝利,因為法國將所獲利益多數歸還,但許多貴族認為這是一種恥辱。胡安·何塞阿拉貢加泰羅尼亞煽動叛亂,迫使瑪麗亞·安娜在1669年2月解僱尼塔德,並用費爾南多·德·巴倫蘇埃拉取代他。當卡洛斯於1675年成年時,胡安·何塞利用這個機會解僱了巴倫蘇埃拉,但他在1677年因卡洛斯身體不佳又官復原職。 [1] 

瑪麗亞·安娜家庭成員

瑪麗亞·安娜與費利佩四世育有五名子女 [1] 
參考資料
  • 1.    Sylvia Z.Mitchell.Mariana of Austria and Imperial Spain: Court, Dyna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University of Miami Scholarly Repositor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