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

鎖定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為蒙古南下期間統治漢地的最高政府機構,治燕京(今北京),統轄金、夏故地,户口、賦税、刑法諸事皆屬之。亦稱燕京行台、中都行台。
中文名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
別    名
燕京行台
別    名
中都行台
長官正稱
札魯忽赤
統    轄
金、夏故地

目錄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簡介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的長官正稱為札魯忽赤(蒙古職名實為“中都行天下諸路也可札魯忽赤”),亦稱中州斷事官,由蒙古大汗派親信大臣坐鎮,以代表中央領導和監督漢地行政。 [1] 
元朝疆域 元朝疆域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盡得中原州郡,全面控制金、夏故地已是迫在眉睫。但當時蒙古的統治中心遠在和林,僅僅依靠中書省所領的十路課税所來監督課税和地方行政已不適應形勢,有必要在漢地設立一個權力更為集中的機構,代表中央實行對地方各級政府的監督,燕京等處行尚書省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建立發展起來的。燕京等處行尚書省設置以後,即實行“畫境之制”,對地方行政區進行調整。

燕京等處行尚書省地區

原來的漢地世侯各憑實力佔據地盤,大者如東平行台嚴實,“所統有全魏,有十分齊之三,魯之九,小者則一府、一州之地或有二侯;各世侯轄境往往犬牙交錯,行政區劃極其紛亂。經過調整,割出一些大諸侯如嚴實、張柔、史天澤等的部分轄地,同時也將一些鄰近州縣拔屬他們,又歸併了一些畸零州縣,基本上恢復了舊有的路、府建置。劃境的結果,增置了許多路、府,至窩闊台末年,燕京行尚書省所統有二十餘路。1236年,各路、府、州、縣遍置達魯花赤,位在地方長官之上。各地世侯的權力並沒有削除(這要到忽必烈罷世侯、行遷轉後才實現),但已受到限制,他們的行省、都元帥、節度使等五花八門的職名先後罷去,改為路、府總管及州、縣“軍民長官”、“次官”的統一官稱。
通過上述措施,蒙古統治者向着實現對中原漢地的直接統治跨進了一大步。 [2] 
參考資料
  • 1.    《元史·百官志》
  • 2.    《元史·世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