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濡須之戰

(三國時魏吳戰爭)

鎖定
濡須之戰是發生於東漢末年三國後期,吳國魏國之間前後共計四次的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濡須附近而得名。
曹操親征濡須,逐漸佔據上風。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退走,並遣使求降。
在曹操去世後,曹魏又對濡鬚髮起兩次進攻,曹仁慘敗於朱桓司馬昭慘敗於諸葛恪
名    稱
濡須之戰
發生時間
213年、217年、223年、252年
地    點
濡須
參戰方
曹魏軍隊,東吳軍隊
結    果
213年雙方戰平;217年東吳求降;223年、252年魏軍戰敗
主要指揮官
曹操、曹仁、司馬昭;孫權、呂蒙、蔣欽、朱桓、諸葛恪

濡須之戰背景

東關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重要性在於,如果東吳丟失濡須口,魏軍就可以進入長江,進而攻佔牛渚採石磯),逼近建業南京),所以,東關為天下兵家的必爭之地。
濡須最早進入東吳政治集團視野。東吳將領陳武仁厚好施,在廬江郡(濡須是在廬江郡的境內),無論是鄉里人,還是遠方客,大多依託於陳武。 [1]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決定將都城從京口鎮江)“徒至秣陵”,即南京,張紘對孫權説:“秣陵的山川一帶有帝王之氣,如果明公在此建都,一定能成大事,不過秣陵名字不吉利,不如取名建業。”孫權於是下令興建石頭城,這就是南京又叫石頭城的來歷。 [2]  這次遷都標誌着孫權勢力範圍的政治中心向西移動,開始向長江中游發展。
孫權深知,在赤壁之戰中遭到慘敗的曹操一定會再來伐吳。當時,含山無為已經屬於孫氏控制。曹操要渡江伐吳,必定要從巢湖,經濡須水口,進入長江。孫權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濡須水口不保,長江岸防就會門户大開,魏軍就可以隨時直逼都城建業。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一面遷都秣陵,一面派兵在東關修築防禦。孫權在濡須山上築城立關,在七寶山上建西關,兩關對峙,中有石樑,鑿石通水,為險關津道。孫權又在呂蒙建議下,修築形似堰月形的濡須塢。到了後世,12世紀的南宋王朝在此基礎之上,對濡須塢進行擴建,並稱之為偃月城

濡須之戰戰爭序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經歷了赤壁之戰的大敗。此後,經過幾年的休整,一代梟雄的鬥志不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一面向關中、隴右地區擴張勢力並威服各類胡人,一面開始在淮河以南同孫吳勢力展開爭奪。
曹操深知鞏固江淮地區這條戰略防線的重要性,如果合肥、廬江、巢湖一線失守,那麼其勢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這樣魏吳雙方都把目光聚焦到東關濡須口,長達40年的魏吳濡須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民間連環畫《濡須之戰》 民間連環畫《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第一次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戰役背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曹操平定關中後,解除了後顧之憂,便決定對孫權用兵。
劉備為了策應孫權,派遣關羽攻打青泥。 [3] 

濡須之戰戰役前期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領着大軍南下而出濡須,號稱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
孫權以甘寧領兵三千為前部督,自率七萬主力進駐濡須。孫權方的將領周泰也率領軍隊前來抵擋曹軍。 [4]  [5] 
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鋭氣,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手下精鋭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斬得數十首級。此番造成魏軍極度恐慌,誤以為東吳大軍來襲而起身備戰,紛紛舉起火把、擂鼓吶喊。等到曹兵反應過來時,甘寧已經撤退,回到了東吳軍營。 [6]  當夜,甘寧見到孫權,孫權笑着説:“這也夠把老頭子(指曹操)嚇一跳了吧,只是想試試你的膽子罷了”,於是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並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甘寧字興霸),足相敵也。” [7] 

濡須之戰戰役後期

曹操出擊濡須,派遣水軍作油船,夜渡洲上。孫權派遣水軍將領(將領無名氏)去權前往圍取曹操水軍(將領無名氏),俘獲曹操水軍三千餘人。曹操水軍的沉沒溺亡者亦有數千人之多。 [8]  此戰,孫權水軍大勝,於是曹操水軍堅守水寨不出。
一天,孫權藉着晨霧,乘輕舟去曹營前觀察,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營。孫權命軍士擂鼓奏樂,曹操見吳軍整肅威武,隨後下令弓弩齊發,不讓吳船靠近。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孫權令調轉船頭,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過來,這才安全返航。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歷史原型。 [9] 
後來,孫權數次前來,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堅守不出。孫權於是親自前來,乘輕船,從灞須口來到曹操的水軍營寨前。曹軍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準備攻擊他。曹公則説:"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曹操下令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曹操見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再次感嘆説:“生兒子應當如孫仲謀(一樣),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 [10] 
曹操在熟悉了濡須水口地理環境後,用重兵圍攻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鎮守江西大營的東吳都督公孫陽 [11]  而東吳軍隊善於水戰,雖然江西大營被曹軍攻破,但濡須塢依然掌握在吳軍手中。

濡須之戰戰役結束

春雨漸多,孫權給曹操寫信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着信對手下諸將説:“孫權不欺孤也”,便主動撤軍。 [12]  曹操於四月回到鄴城。 [11] 
第一次濡須之戰,在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最終,曹操北撤。 [13-14] 

濡須之戰第二次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戰役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皖城,魏將張遼從合肥率軍出發去救援皖城,到達硤石時,聽聞皖城已被攻破,於是,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 [15] 
同年七月,曹操征討孫權,並在同年十月回師。因為這一次曹操的進攻目標沒有被歷史的記載,皖城、濡須、瓜步、歷陽,都有可能是曹操此次的進攻方向。所以暫且不計入濡須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趁曹軍遠征漢中江淮空虛之時 [16]  ,進攻合肥,卻被魏將張遼擊破。
孫權即在濡須口築城據守,以扼控濡須水與長江交匯處。同時,以呂蒙為都督,令其率軍守濡須塢,憑藉以前所建的船塢,置強弩萬張以拒曹軍。 [17]  又以蔣欽為濡須督,與呂蒙共督諸將。 [18] 

濡須之戰戰役前期

(通稱居巢之戰)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操治兵完畢,興師伐吳,孫權率兵抵禦。曹軍進入居巢(由於皖城就在居巢的北側,所以,曹操有可能是在建安十九年七月的南征時奪回了皖城,也可能是在此次南征時奪回了皖城),開始攻打濡須口 [19] 
當時,江淮地區的天氣一直很惡劣,時常風雨交加。使得魏吳雙方都受到了影響。
張遼臧霸擔任前鋒,在行軍過程中遭遇了持續的大雨,在泥濘不堪的路途中,前鋒大軍先到江邊,而主力大軍尚未到達。此時,江水上漲,東吳的艦船也稍稍前進。由於霖雨、水漲容易導致水災,東吳水軍可以憑藉舟船而在隨時可能產生的水災中游刃有餘。因此,張遼、臧霸的將士們都感到不安。眼見“將陣,雨甚” [20]  、水漲而缺船,張遼認為應該防患於未然,意欲自作主張的撤軍。但是,臧霸堅持要執行曹操的屯駐命令而反對撤軍,因此向張遼勸諫道:“曹公讓我們屯駐,您卻要撤軍。曹公是那麼英明的人,怎麼可能會捨棄我們呢?”張遼接受了臧霸的建議(張遼已在209年假節 [21]  ,臧霸此時無假節 [22]  ),於是屯駐了下來。等他們屯駐到了第二天,收到了曹操的撤軍令,於是主動撤軍。 [22] 
張遼回到曹軍大營後,把事情的經過説給了曹操。曹操非常讚賞臧霸的勇敢,任命臧霸為揚威將軍,授予臧霸假節。 [22] 
天氣的惡劣也同樣影響了吳軍。東吳水軍大將董襲率五樓船屯駐於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大怒説:“我受孫將軍的重任,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誰再説要逃走便立斬!”於是無人敢再幹涉。當夜船沉,董襲淹死。孫權臨時換上喪服,參加他的葬禮,對他的家屬供應十分豐厚。 [23]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參與攻打東吳的各路曹軍,頂着連綿不斷的大雨,跋涉着泥濘不堪的道路,終於在居巢完成了集結。 [24] 

濡須之戰戰役後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在天氣轉好後,曹軍進屯江西郝谿,開始正式進攻。 [25]  在曹軍前鋒(將領無名氏)尚未屯駐好時,呂蒙便將其攻破,使之敗退。但曹操的大軍很快就趕到了,並對濡須口發起了猛攻。 [25] 
東吳軍隊在都督呂蒙、濡須督蔣欽的帶領下,奮力抵擋曹軍的進攻。魏將孫觀在猛攻濡須口時,被流矢射傷,但仍堅持奮戰。曹操事後慰勞他説:“將軍受到如此重創,卻表現得更為勇猛,你不是應該為了國家而更加珍惜愛惜自己的身體嗎?”於是轉封孫觀為振威將軍,但由於孫觀受傷太重而最終因傷去世。 [26] 
東吳猛將周泰繼213年濡須之戰後,又一次地率軍來到濡須口參戰。 [4]  中郎將徐盛、偏將軍朱然也都紛紛前來參戰。 [27-28]  當初,蔣欽的部下曾因犯罪而被徐盛處死。徐盛由此認為自己和蔣欽有私嫌。到了曹操攻濡須時,蔣欽早已被任命為濡須督,並和呂蒙持軍統領,節度諸將。徐盛時常懼怕蔣欽因過去的事情害自己,而蔣欽常稱讚他的優點。徐盛敬重信服他的品德,與眾人論蔣欽的美德。 [18] 

濡須之戰戰役結束

雖然呂蒙蔣欽周泰等人奮勇抵抗,但東吳軍隊漸漸力不能支。孫權最終於二月退走。 [25]  三月,孫權派遣都尉徐詳前往曹營請降(在《吳主傳》裏,寫孫權為“請降”;在《臧霸傳》裏,寫孫權為“乞降”)。 [29-31] 
曹操雖然在濡須地區打出了“權退走”的勝利戰果,但是鑑於東吳軍隊的頑強表現、朝中政敵的蠢蠢欲動,曹操最終選擇接受了孫權的請降,於是引軍返還,遂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駐居巢 [25] 
孫權得知曹操批准了自己的請降,大喜過望,並在戰後,任命呂蒙為左護軍、虎威將軍, [32]  任命蔣欽為右護軍典領辭訟 [33]  ,任命周泰為平虜將軍並接替蔣欽而擔任第二任濡須督。 [31] 
曹操也在戰後,任命温恢揚州刺史,任命蔣濟為揚州別駕 [34] 
第二次濡須之戰,在曹操的猛攻之下,防守濡須的孫權被迫率軍退走,並遣使請降。曹操取得了名正言順的勝利。但曹操後方不穩,朝堂之中的反對勢力蠢蠢欲動,再加上西線還有劉備進逼漢中,所以,還不具備大規模渡江條件的曹軍,見好就收,退出了濡須一線,還屯居巢。

濡須之戰第三次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戰役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世,世子曹丕襲魏王爵並任丞相,該年冬,曹丕正式廢漢稱帝,改年號為黃初,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東吳孫權非但沒有稱帝還主動派使者請求做魏國的藩屬國。魏黃初二年十一月,曹丕接受請求,冊封孫權為吳王,授予印璽綬帶冊封文書金虎符、左竹使符等物,任命孫權為大將軍使持節身份監督交州,兼任荊州牧,同時賞賜大量物品。然而孫權附魏是迫於魏國的強大,內心卻很不情願。魏國要派使臣去東吳與孫權結盟立誓,並要孫權兒子去魏國做人質。孫權百般推辭不受。曹丕大怒,決定派兵從濡須口伐吳,開始了後曹操時代濡須大戰。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秋九月,曹丕令三路大軍攻吳,東路以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浦口(和縣臨江地區),中路由曹仁領兵攻打濡須塢,西路由曹真張郃圍攻南郡(江陵)。孫權派呂範督徐盛、全琮迎戰,以水軍抵擋曹休進攻,以朱桓任濡須督抗擊曹仁,以諸葛瑾潘璋救援南郡。
於是,接替了周泰的第三任濡須督朱桓,以5千兵力,面對曹仁的數萬大軍,在濡須口展開激戰。

濡須之戰戰役過程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仁率步騎兵數萬人進入濡須。魏將蔣濟為了聲東擊西,率領五千人虛張聲勢,佯攻羨溪(濡須東30裏),朱桓中計,分兵趕赴羨溪救援,等部隊出發後,才發現曹仁大軍已進逼濡須。當時朱桓守軍只有五千人,諸將懼怕,朱桓説:“凡兩軍對陣,勝負在將領的能力,不在於士兵多寡,魏兵十分膽怯,又千里迢迢趕來,人困馬乏,我和諸位將軍據守高大城牆,瀕臨大江,倚靠山陵,以逸待勞,以主制客,就是曹丕親征尚不足憂,何況曹仁之輩呢!”於是將濡須塢做無人把守狀,並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誘魏軍攻城。曹仁果派其子曹泰急進攻打濡須塢,自己領兵一萬為曹泰後援,朱桓自守濡須塢以拒曹泰。於是朱桓偃旗息鼓,偽裝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放棄了對濡須之敵的警惕,貿然分兵,企圖搶佔濡須塢附近的要地中洲,蔣濟對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東吳賊寇佔據西岸,將戰船列於上游。如果我軍進攻位於下游的中洲,無異於自取敗亡,是危險的做法。”但是,曹仁沒有聽從蔣濟的良言。 [35]  於是,曹仁派遣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又分兵派遣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五千將士,乘坐油船另外襲擊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眾妻子兒女所在的地方。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朱桓派大將嚴圭阻截常雕等人的油船,自己親自率軍眾襲擊曹泰,火燒其營,殺傷甚多,隨後並乘勢反攻。大破常雕等人的魏軍,斬將軍常雕、副將諸葛虔,俘部將王雙,溺斃、斬首魏軍一千餘人,俘獲三千餘人。曹仁遭受慘敗。魏軍被迫撤兵。 [36-38] 

濡須之戰戰役結束

第三次的濡須之戰因為曹仁進行了錯誤的分兵,最終導致軍隊慘敗,朱桓以少勝多,大破曹仁。魏國一方記載:“仁不從,果敗。” [35] 
曹仁在一個月後,便慚愧去世。其兵馬由蔣濟代領。 [39] 

濡須之戰第四次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戰役背景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明帝崩,曹芳登基稱帝,由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但曹爽逐漸專擅曹魏朝政,“勢傾四海,聲震天下”。
高平陵之變後,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國權力已被司馬師架空。同年,孫權病逝,東吳太傅諸葛恪掌握了東吳的朝政。

濡須之戰戰役過程

(通稱東興之戰
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十一月,東吳太傅諸葛恪在東關地區徵集人力,於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須水上重新修復了東興堤,左右依山各築一城,留下數千士卒把守。由於水堤修入了魏國境內,魏國恥於受侮,大將軍司馬師藉此上表伐吳。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司馬師上表曹芳,起十五萬大軍三路伐吳:西路,派遣徵南大將軍王昶進攻南郡(江陵);中路,派遣鎮南將軍毌丘儉進攻鄂城(武昌);東路,由司馬昭擔任都督,統領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共七萬大軍攻打東興濡須。
胡遵到達濡須後,馬上投入戰鬥,命令部隊架設浮橋渡過湖面,列陣於東興堤上,分兵攻打濡須東西二城。但城堡建在陡峭處,易守難攻,魏兵幾次進攻都被擊退。
諸葛恪從建業率四萬援軍日夜兼程救援濡須口。其麾下留贊呂據丁奉唐諮等作為前鋒。當時,東吳軍隊攀山西進,因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丁奉親率三千人馬,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兩日趕到了濡須,並佔據徐塘。此時天降大雪,魏軍眾將正在營內飲酒,毫無戒備。丁奉命令將士脱去厚重的鎧甲,丟棄長槍大戟,只帶頭盔、短刀和盾牌,輕裝突襲魏軍前部營壘,魏軍一觸即潰,諸葛恪的後續大部隊也陸續趕到。吳兵登上東興堤,擂鼓吶喊,奮勇向前,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人多橋斷,落水和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前部將軍韓綜樂安太守桓嘉陣亡。魏軍燒燬營寨敗退,吳軍繳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糧軍器如山般的堆積,振旅而歸。 [40] 

濡須之戰戰役結束

魏軍戰敗後,司馬昭曾詢問眾人應由誰承擔責任,隨軍司馬王儀稱“責任在統帥(司馬昭)”,司馬昭大怒説:“司馬(王儀)欲委罪於我嗎?”於是下令斬殺了王儀。 [41]  司馬昭因為在他督領下的胡遵軍、諸葛誕軍遭到敗績,獲罪失去爵位。 [42]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濡須之戰,以東吳徹底完勝而告終。 [40] 

濡須之戰意義

曹魏三代帝王前後四次攻打濡須水口,前後延續40年之久。魏軍曾經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濡須戰役中打敗過了東吳,但缺乏渡江的條件,於是退出濡須,並將戰略重點移向了漢中。而在其他的幾次進攻中,魏軍始終未能突破東吳的濡須塢防線。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東的平安,免遭戰火洗劫。

濡須之戰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發生在濡須之戰,而非赤壁之戰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引注《吳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10] 
但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引注《魏略》,孫權所坐為大船,而曹操也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9]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吳書十·陳武傳》: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託之。
  • 2.    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05]
  • 3.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
  • 4.    《三國志·吳書十·周泰傳》:曹公出濡須,泰復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將軍。時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並不伏也,權特為案行至濡須塢,因會諸將,大為酣樂。權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泰輒記昔戰鬥處以對,畢,使復服,歡宴極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蓋。於是盛等乃伏。
  • 5.    《江表傳》:權把其臂,因流涕交連,字之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吳之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慼。幼平意快為之,勿以寒門自退也。”即敕以己常所用御幘青縑蓋賜之。坐罷,住駕,使泰以兵馬導從出,鳴鼓角作鼓吹。
  • 6.    《三國志·吳書十·甘寧傳》: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權特賜米酒眾餚,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熟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
  • 7.    《三國志·吳書十·甘寧傳》注引《江表傳》:“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權密敕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即賜絹千疋,刀百口。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停住月餘,北軍便退。
  • 8.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注引《吳歷》: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 9.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注引《魏略》: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着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10.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注引《吳歷》: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 11.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詔書並十四州,復為九州。夏四月,至鄴。
  • 12.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注引《吳歷》:權為箋與曹公,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13.    《三國志·吳書十·甘寧傳》注引《江表傳》:停住月餘,北軍便退。
  • 14.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 15.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南直八》:漢建安十九年,孫權攻皖,張遼自合肥馳救,至硤石,聞城已破,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
  • 16.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遼傳》: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 17.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後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於其上,以拒曹公。
  • 18.    《三國志·吳書十·蔣欽傳》:初,欽屯宣城,嘗討豫章賊。蕪湖令徐盛收欽屯吏,表斬之,權以欽在遠不許,盛由是自嫌於欽。曹公出濡須,欽與呂蒙持諸軍節度。盛常畏欽因事害己,而欽每稱其善。盛既服德,論者美焉。
  • 19.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二十一年冬,曹公次於居巢,遂攻濡須。
  • 20.    《太平御覽·卷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07]
  • 21.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遼傳》: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裏,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
  • 22.    《三國志·魏書十八·臧霸傳》: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遼至,以語太祖。太祖善之,拜揚威將軍,假節。
  • 23.    《三國志·吳書十·董襲傳》:曹公出濡須,襲從權赴之,使襲督五樓船住濡須口。夜卒暴風,五樓船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襲出。襲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於是莫敢幹。其夜船敗,襲死。權改服臨殯,供給甚厚。
  • 24.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
  • 25.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 26.    《三國志·魏書十八·孫觀傳》:從徵孫權於濡須口,假節。攻權,為流矢所中,傷左足,力戰不顧,太祖勞之曰:"將軍被創深重,而猛氣益奮,不當為國愛身乎?"轉振威將軍,創甚,遂卒。
  • 27.    《三國志·吳書十·徐盛傳》:曹公出濡須,從權御之。
  • 28.    《三國志·吳書十一·朱然傳》:曹公出濡須,然備大塢及三關屯,拜偏將軍。
  • 29.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
  • 30.    《三國志·魏書十八·臧霸傳》: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 31.    《資治通鑑·卷六十八》:三月,操引軍還,留伏波將軍夏侯惇都督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屯居巢。權令都尉徐詳詣操請降,操報使修好,誓重結婚。權留平虜將軍周泰督濡須;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以泰寒門,不服。權會諸將,大為酣樂,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泰輒記昔戰鬥處以對。畢,使復服;權把其臂流涕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坐罷,住駕,使泰以兵馬道從,鳴鼓角作鼓吹而出。於是盛等乃服。
  • 32.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曹公引退,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 33.    《三國志·吳書十·蔣欽傳》: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
  • 34.    《三國志·魏書十四·蔣濟傳》:大軍南征還,以温恢為揚州刺史,濟為別駕。
  • 35.    《三國志·魏書十四·蔣濟傳》:黃初三年,與大司馬曹仁徵吳,濟別襲羨溪。仁欲攻濡須洲中,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
  • 36.    《三國志·吳書十一·朱桓傳》:黃武元年,魏使大司馬曹仁步騎數萬向濡須,仁欲以兵襲取州上,偽先揚聲,欲東攻羨溪。桓分兵將赴羨溪,既發,卒得仁進軍拒濡須七十里問。桓遣使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餘。權嘉桓功,封嘉興侯,遷奮武將軍,領彭城相。
  • 37.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黃武二年)三月,曹仁遣將軍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雕等。是月,魏軍皆退。
  • 38.    《建康實錄》: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夜人中洲。權使將軍嚴圭、朱桓等率水軍擊破之,梟其將諸葛虎,並首虜三千人而還。
  • 39.    《三國志·魏書十四·蔣濟傳》:仁薨,復以濟為東中郎將,代領其兵。
  • 40.    《三國志·吳書十九·諸葛恪傳》:恪以建興元年十月會眾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軍而還。魏以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命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眾七萬,欲攻圍兩塢,圖壞堤遏。恪興軍四萬,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為前部。 時天寒雪,魏諸將會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緣遏,大笑之,不即嚴兵。兵得上,便鼓譟亂斫。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恆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故叛將韓綜為魏前軍督,亦斬之。 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器山積,振旅而歸。
  • 41.    《晉書·列傳第五十八》: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祖修,有名魏世。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 42.    《晉書·文帝紀》:尋進號都督,統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二軍敗績,坐失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