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涼州刺史

鎖定
涼州刺史,涼州刺史部的最高官員。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同時兼任雍州牧、涼州牧、戊己校尉、護羌校尉、雍涼都督、徵西將軍、鎮西將軍等職。
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第一大刺史,權利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
新朝王莽時期,為雍州刺史,治所姑臧(張掖縣);東漢獻帝時期,也為雍州刺史,治所姑臧。
中文名
涼州刺史
政府駐地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代表人物
竇融種暠夏侯淵曹真範晷
性    質
涼州刺史部的最高官員

目錄

  1. 1 歷史沿革
  2. 2 相關人物
  3. 西漢
  4. 新朝
  5. 東漢
  1. 曹魏
  2. 西晉
  3. 前涼
  4. 後涼
  5. 南涼
  6. 西涼
  1. 北涼
  2. 北魏
  3. 西魏
  4. 北周
  5. 大涼

涼州刺史歷史沿革

漢代置監察區,是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範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
《後漢書孝獻帝》記載:“(興平元年)夏六月丙子,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 《典略》曰:“建安初,猛仕郡為功曹,是時河西四郡以去涼州治遠,隔以河寇,上書求別置州。” 治所姑臧。
《三國志集解》記載:“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郡為雍州。後又改居延屬國為西海郡,又增置西郡,再加張掖屬國,共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郡、西海郡、西郡、張掖屬國。共六郡一屬國。此雍州初立屬郡,治所姑臧。

涼州刺史相關人物

涼州刺史西漢

貢禹,漢宣帝時。《漢書·貢禹傳》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鄭興。

涼州刺史新朝

涼州刺史東漢

郭伋,漢光武帝初。《後漢書·郭伋傳》
竇融,建武五年(29年)任。《後漢書·竇融傳》
,永平十八年(75年)時免。《後漢書·馬援傳》
皮揚,元初元年時。(《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
宗漢,延光元年春見在任。《後漢書·西羌傳》
劉秉,永和四年(139年)任,二年免。《後漢書·西羌傳》
種暠,漢質帝、漢桓帝初。《後漢書·種嵩傳》
橋玄,漢桓帝初。《蔡邕太尉橋玄碑》
祝良,漢桓帝初。《後漢書·陳龜傳》
成就,漢桓帝時。《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
郭閎,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見在任。(《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
仲台,延熹年間。《魏志·閻温傳》注引《魏略》
劉恭,延熹年間。《後漢書·羊陟傳》
孟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
熹平六年(177年)見在任。《後漢書·蔡邕傳》
洪,光和二年(179年)見在任。《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
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隸釋》卷10《元丕本碑》
梁鵠中平元年(184年)見在任。《後漢書·蓋勳傳》注引《續漢書》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後漢書·蓋勳傳》
梟,中平元年(184年)繼左昌後任。《後漢書·蓋勳傳》
雍,中平年間,繼宋梟後任。《後漢書·蓋勳傳》
耿鄙,中平四年為韓遂所殺。(《後漢書·靈帝紀》、《傅燮傳》、《董卓傳》)
張則,漢靈帝時。《華陽國志·漢中女士志》
種劭興平元年(194年)前。《後漢書·獻帝紀》注、《董卓傳》
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魏志·楊阜傳》、《三輔決錄》
韋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建安十七年為馬超所殺。《魏志·夏侯淵傳》、《荀彧傳》、《楊阜傳》、《蜀志·馬超傳》

涼州刺史曹魏

夏侯淵,涼州刺史,徵西將軍。
曹真,涼州刺史,都督雍涼諸軍事。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温恢,黃初四年(223年)任,死於道中。《魏志·温恢傳》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任。《魏志·温恢傳》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王渾,約正始年間。兒子王戎,“竹林七賢”之一,侄兒王衍。(《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李憙。加職揚威將軍、假節,兼護羌校尉。《晉書·卷四十一·列傳第十一》
郭綏,涼州刺史,侍中,兼護羌校尉。
張瑍,涼州刺史,中郎將,使持節,平西將軍,兼護羌校尉。

涼州刺史西晉

胡廣,兒子胡喜。《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蘇愉,泰始年間,曾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兵敗身死。
楊欣,咸寧四年(278)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彭祈,太康元年(280),都督涼州諸軍事,入主姑臧城。
文鴦,曠世猛將,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兼涼州刺史。
範晷,字彥長,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西晉時期名臣、名士,順陽範氏始祖,曾任涼州刺史、雍州刺史、左將軍 [1] 
胡喜,建武將軍、假節。《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賈龕,未到任,賈詡後裔。

涼州刺史前涼

張軌,永寧元年(301)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張寔,建興五年(317),在位7年,終年50歲,葬於涼州寧陵。《晉書》
張茂,太興三年(320),其兄張寔被殺,張茂繼位。《晉書》
張駿,建興十二年(325),繼位。葬於姑臧大陵。《晉書》
張重華,永和二年(346),繼位,在位八年。《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張耀靈,建興十一年(353),十一月,張耀靈繼位。《資治通鑑·卷九十九》
張祚,和平元年(354),稱王。《資治通鑑·卷一百》
張玄靚,永和十一年(355),繼位,在位一年。《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張天錫,太和元年(366年),繼位。《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張大豫,天賜死後復國,被殺。《資治通鑑》

涼州刺史後涼

呂光,太元元年(376), 稱涼州刺史,399年,呂光病死,諡號懿武皇帝,葬於姑臧高陵。《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六、九》
呂紹,龍飛四年(399),繼位。《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一》
呂纂,龍飛五年(400)繼位。《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第二十二》
呂隆,龍飛五年(401),繼任。《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

涼州刺史南涼

禿髮傉檀,弘昌四年(406)禿髮傉檀進駐姑臧,冊封涼州刺史。《晉書·卷一百二十六》

涼州刺史西涼

李暠,隆安四年(400),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
李歆,嘉興元年(417),改元嘉興。
李恂,永初元年(420),改元永建。

涼州刺史北涼

沮渠牧犍,永和元年(433),四月拓跋燾派李順授任沮渠牧犍為涼州刺史。《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涼州刺史北魏

李順,沮渠牧犍妻子趙郡李氏家族成員。
尚,呂隆降姚興,興以王尚為涼州刺史。《晉書·列傳第六十五·藝術》
源延,正始五年(508)左右,繼任,源賀嫡長子。《魏故伯源侯墓誌銘》
尉聿,北魏尉古真同族的玄孫。
崔纂,延昌五年(516),繼任。
崔遊,崔纂從祖弟繼續繼任。
翼,唐熙後裔,時任涼州刺史。
李叔仁,大統二年(536)三月,繼任。《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涼州刺史西魏

宇文仲和,繼任。546年五月,獨孤信攻克涼州城,擒獲了宇文仲和。
史寧,大統十二年(546),繼任。《周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
史遵,等到史寧功勳顯著,朝廷追贈史遵為涼州刺史。《周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
韓裔,北齊涼州使持節、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

涼州刺史北周

於智, 繼任,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於謹第五子,後封齊國公。《周書 卷十五 列傳第七》
李雄,繼任,周武帝(577)左右,李直弟,為涼州總管長史。《隋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

涼州刺史大涼

李軌,涼州刺史。
參考資料
  • 1.    唐朝房玄齡等《晉書·列傳第六十·良吏·範晷》:範晷,字彥長,南陽順陽人也。少遊學清河,遂徙家僑居。郡命為五官掾,歷河內郡丞。太守裴楷雅知之,薦為侍御史。調補上谷太守,遭喪,不之官。後為司徒左長史,轉馮翊太守,甚有政能,善於綏撫,百姓愛悦之。徵拜少府,出為涼州刺史,轉雍州。於時西土荒毀,氏羌蹈藉,田桑失收,百姓困弊,晷傾心化導,勸以農桑,所部甚賴之。元康中,加左將軍,卒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