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國基督教

鎖定
法國基督教各派的統稱。法國總人口約5908萬(2000年),基督徒約4000.9萬,約佔總人口67.72%。其中新教有宗派99個,約93.5萬人,獨立宗派有45個,約22.2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2萬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4000萬人,東正教有宗派13個,約46.7萬人,新興宗派有21個,約36.9萬人。有12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3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11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新教教會有:改革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備福音聯盟、弟兄神召會(達比)、福音信義會、神召會、浸信會聯合會、獨立改革宗、福音派門諾會聯會、獨立福音派同盟、救世軍宣聖會等;正教會有亞美尼亞正教會、希臘正教會等;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摩門教等。 [1] 
中文名
法國基督教
外文名
Christianity in France

目錄

法國基督教天主教

公元2世紀,基督教由亞洲小亞細亞傳教士傳入高盧地區(今法國)。177年,里昂的基督教社團受到迫害。約250—313年,高盧主教區建立;314年,西部教會在阿萊斯(Arles)召開主教會議,14位高盧主教與會;5世紀,高盧-羅馬教會組織進一步建立。信仰阿里烏派西哥特人曾佔領南部高盧,但未阻止天主教的發展。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統一法國各部落,皈依基督教,為其後教會和世俗統治者的關係建立基礎。751年,丕平三世掌握王權,在其子查理曼及其繼承人執政期間,世俗王權涉足教會生活的各個方面。800年,加冕查理曼大帝,法蘭克皇權和教宗制的關係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教會和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一直延續到987年卡洛林王朝末代皇帝執政。墨洛温王朝時期,歷代國王、貴族贈給教會大量土地。12世紀,羅馬教宗賦予神職人員的權力越來越大。天主教會大辦教育事業,每個教區和修道院辦有學校,通常由神父擔任教師。天主教會擁有法庭,處理各種宗教訴訟案件。中世紀末期,在向教士徵税問題上,法國國王和教宗發生衝突。1305年,在法王腓力二世的壓力下,一名法國主教擔任教宗即克萊門特五世。他把教廷遷至阿維尼翁,並得到法王的保護,此後七任教宗皆法國人,在阿維尼翁歷時70年之久。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確定天主教為國教。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法國曆史上曾出現過5個共和國和2個帝國,天主教的國教地位逐步降低。霧月政變後,拿破崙在政治上支持教會。1801年7月25日,法國政府與羅馬教廷的全權代表簽署《政教協定》;次年4月8日,國家以正式的法律形式重新恢復天主教會的地位。1904年,法國與羅馬教廷斷絕外交關係。1905年12月9日,法國政府正式宣佈政教分離。1920年,法國與梵蒂岡恢復外交關係,併成立堅持教權主義的人民民主黨。二戰後,天主教會有極大發展,教徒人數不斷增加,在國內開辦各種神學院校,其中著名的有巴黎神學院和斯特拉斯堡神學院等,教會組織出版的主要刊物有:《國際天主教消息》月刊,創刊於1955年;《天主教文獻》,創刊於1919年2月,是資料性的半月刊,專門刊登羅馬教宗、紅衣主教在各種會議、各個國家和地區講演和報告的原文;《天主教生活》,創刊於1945年;《歷史與宗教哲學雜誌》;《宗教科學雜誌》季刊,創刊於1921年;《宗教史雜誌》季刊,創刊於1880年;《陽光與生活》,創刊於1950年,專門刊登神學方面的文章;《十字架報》,創刊於1883年。巴黎有4家教會電台,其中聖母院電台由巴黎大教府主辦並提供經費,每天24小時播音。法國天主教會在國外也很活躍。有6000多名修士(其中1300多人為教員)和8500多名修女(其中2000多人為教員)在國外工作,其中一半以上在非洲各國工作。全國分成17個教省,95個教區,9個大主教區(巴黎大區、中部、普羅旺斯、北部、西南部、中東部、西部、南部、東部),3.8萬多個堂區,有教堂3.4萬多座。全國主教團為教會最高權力機構,下設紅衣主教大會、常任理事會、秘書處和各種傳教委員會等。有紅衣主教8人、主教108人、神父4.2萬多人,佔居民總數的1/1300,修女7.4萬多人,常務司鐸60多人。天主教會在教育領域影響很大,教會小學約佔小學總數的84%,教會中學約佔中學總數的60%。近年來,教徒宗教熱情日益淡化。據統計,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僅佔教徒的15%左右。

法國基督教新教

新教是法國第二大宗教。法國改革宗信徒胡格諾派源於勒菲弗爾(Jacques Lefevre;Jacobus Faber)周圍形成的人文主義派別,誕生於15世紀;從16世紀40年代始,接受日內瓦的指導。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為爭取羅馬教會的支持,對羅馬教會以外各教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一律鎮壓。一新教教會於1555年在巴黎組成,很快在其他城市出現。在1559年巴黎宗教會議上,按照長老會辦法首次建立全國性教政;至1560年,有30萬教徒。1559年全國宗教會議通過“高盧信綱”,後經微小更動,又在1571年的洛瑟爾宗教會議(Synod of La Rochelle)上獲得批准。1562—1598年,法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會進行長達30年的內戰。至1598年,在新教、舊教雙方妥協的基礎上,法王亨利四世頒佈《南特赦令》,給予胡格諾派宗教和政治權利。1685年廢止《南特敕令》導致超過40萬胡格諾派教徒遷至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1787年的“寬容法令”恢復大多數新教教徒的公民權利。在法國大革命中,新教教徒獲得法律上的平等。法國新教主要派別有長老宗和信義宗。長老宗分佈在巴黎和一些邊遠地區如比利牛斯山區、羅納河岸、馬賽和諾曼底。信義宗主要集中在阿薩斯和洛林。其他新教各派人數較少,救世軍於1865年成立,現有教堂42座。全國性新教組織是法國新教聯合會,下設一理事會,包括奧斯堡教會、阿爾薩斯教會、洛林路德教會、法國福音信義會、法國新教教會、獨立福音新教教會、法國人民福音傳教團、法國福音教會、使徒教會、法國茲加內福音傳教團。新教共有牧師1300多人。在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的當代宗教史研究機構中,設有新教專門研究機構。新教主辦刊物有:《法國新教歷史協會通報》,創刊於1852年,由法國新教歷史協會出版;《神學研究與宗教》季刊,創刊於1962年;《路德宗觀點》季刊,創刊於1957年,由法國路德宗福音教會出版。20世紀90年代,政府對小羣派別活動特別關注,並於2000年立法限制小羣團體的活動。 [1] 
參考資料
  • 1.    丁光訓、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