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沙(拼音:shā,shà)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會意字。其古字形像水及散碎沙粒。本義為細小的石粒,也指顆粒細小的東西。 [2]  拼音為shà時,作動詞,意為經過搖動把某東西里的雜物集中,以便清除。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shā,shà
部    首
五    筆
IITT
倉    頡
EFH
鄭    碼
VKM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860) [1] 
平水韻
平聲六麻 [4] 
注    音
ㄕㄚ,ㄕㄚˋ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𣲡,𣲓
總筆畫
7
造字法
會意字
統一碼
基本區 U+6C99
四角碼
39120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沙”字在金文中可見,金文的“沙”左邊部件為“水”,右邊部件為“少”。“少”即在“小”字下加一點指事而成,古漢語中“少”“小”可以通用。“沙”字由少、水會意而成,表示的是水邊的小的顆粒石子。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從水、從少。隸書形體結構與小篆相同,左邊的“水”寫作“氵”,但含義不變。戰國文字形體漸趨統一,易象形為會意。本義為沙。後用為沙地、沙漠及泛指細碎鬆散之物,皆引申義。又用為河流名、地名等。沙或從“”,於義無別。 [2]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ā
名詞
水旁地;灘

《易·需》:“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指水邊可耕之地

宋·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詩:“時有沙户祈春蠶。”

指沙洲

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丁字實初,家於崇,為一沙之首户。”

細小的石粒
sand
《墨子·備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水、火、湯以濟之。”
沙粒
指形狀像沙的東西


豆沙
沙漠;流沙
desert
宋·陸游《小出塞曲》:“度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

指用含有較粗沙粒的陶土製的(器皿)

唐·陸羽《茶經·器》:“熱盂以貯熱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沙鍋
特指蠶屎
silkwormexcrement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蠶》:“蠶之屎曰沙,皮曰蜕,甕曰繭。”
蠶沙
木名


雌性牲畜


古時以小數點以下第八位,即萬萬分之一的數位叫“沙”



地名,指長沙

《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投沙理既迫,如邛願亦愆。”
長沙縣
“紗”的本字

《周禮·天官·內司服》:“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同“砂”

《文選·左思〈蜀都賦〉》:“丹沙赩熾出其阪,蜜房鬱毓被其阜。”
砂輪
通蹝,指拖鞋
slipper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謂燕王章》:“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之棄齊,説(脱)沙也。”

一種打擊樂器,行軍時又作為盥洗用具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吳一》:“及亦時時抵王內室,常遇王起盥漱,右手擎沙鑼,可百餘兩,實水其中以洗項。“



形容詞
泛指顆粒鬆散若沙狀


粗糙
rough
清·方以智《物理小識·草木類上》:“糙葉樹……葉沙,磨器細於木賊。獵梅葉亦沙,可用。”
粗野;粗俗
rudeness
宋·江休復《江鄰幾雜誌》:“某沙於心,不沙於面;君侯沙於面而不沙於心。”

聲音如細沙

禮記·內則》:“鳥皫色而沙鳴。”
沙啞
助詞
相當於“啊”,也寫作“唦”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摺:“不因你個小名兒沙他怎肯誤入桃源!”

動詞
淘汰;挑揀
eliminate
《晉書·孫綽傳》:“沙之汰之,瓦石在後。”
shà
方言。搖動,使東西里的雜物集中以便清除
shake


suō
形容詞
,謂盤旋飛舞。

《詩·魯頌·閟宮》:“犧尊將將。”

動詞
,謂以手搓揉。

《儀禮·大射》:“兩壺獻酒”

(參考資料漢語大字典 [9]  漢語大詞典 [10]  新華字典 [12]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水𢿱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
譚長説:沙或從尐。所加切。尐,子結切。 [6] 

説文解字注

水𢿱石也。
詩正義作水中散石。非是。水經注引與今本同。凡古人所引古書有是有非。不容偏信。大雅傳雲。沙、水旁也。許雲。水散石。與毛不異。石散碎謂之沙。引伸之、凡生澁皆為沙。如內則鳥沙鳴是。
從水從少。
水少沙見。
釋其會意之恉。所加切。十七部。古音娑。從石作砂者、俗字也。古丹沙只用此。
楚東有沙水。
此別一義也。水經注渠水篇曰。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即沙水也。音蔡。許愼正作沙音。言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譚長説。沙或從尐。
少尐二字皆見小部。尐者、少也。 [7] 

康熙字典

《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𠀤音紗。《説文》:水散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為新溝。又東北注梁為沙水。
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於涔水。
又潁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潁為沙。注:謂大水溢出,別為小水之名。
又疏土也。《易·需卦》:需於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鳧鷖在沙。
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為名,即《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峯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
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於流沙。
又丘名。《爾雅·釋丘》:邐迤曰沙丘。疏:謂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
又長沙,郡名,屬楚。《廣輿記》:今湖廣長沙府有長沙縣。
又長沙,星名。在軫旁,主壽命。見《史記·天官書》。
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𥠇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又沙汰,詳汰字注。
又謝察微《算經》:十塵為沙,十沙為纖。
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記》: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
又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獵沙。虎豆一名虎沙。馬豆一名馬沙。
又吹沙,魚名。《爾雅·釋魚》:鯊鮀。郭璞注:今吹沙也。陸璣注: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又小而甘美之稱。韓彥直《橘錄》:沙橘,取其細而甘美。或曰種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又沙門,謂勤行也。《佛説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又姓。宋勇將有沙世堅。
又借為紗縠字。《周禮·天官》:內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縳也。以白縳為裏,使之章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於此。
又《集韻》蘇和切。《正韻》桑何切。𠀤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齊侯、衞侯盟於沙。注:今陽平元城縣東南有沙亭。
又與犧通。《詩·魯頌》:犧尊將將。鄭注:素何反。毛傳:有沙飾也。
又酒名。《儀禮·大射儀》兩壷獻酒注:獻讀為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所稼切。音嗄。聲嘶也。《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注: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韻。今刪去。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楷體) 書寫演示(楷體)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字頭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所加切/所嫁切
ʃa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所嫁切/所加切
ʃa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山宜切
ʃiɛ
平聲
(歌)
開口呼
次清
桑何切
suɑ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蘇禾切
suɑ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師加切
ʃa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所嫁切
ʃa
韻略

平聲




師加切

增韻

平聲




桑何切


平聲




師加切


去聲




所嫁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家麻


全清

ʂa
中州正韻

平聲
家麻




師查切


去聲
家麻




所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桑何切
so

平聲


全清
師查切
ʃa

去聲


全清
所嫁切
ʃa
參考資料: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遼寧人民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986頁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4-15]
  • 4.    平水韻 六麻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4-14]
  • 5.    鄭春蘭著.魅力漢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第226頁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1553頁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2:第2207頁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559頁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4月:第1674頁
  • 10.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7404頁
  • 11.    沙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4-16]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9:4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