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灣留耕堂

鎖定
沙灣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建築面積3334.45平方米,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 [1] 
沙灣留耕堂主要建築有山門(頭門)、儀門(牌坊)、拜庭(中庭)、後寢、廡廊、東襯祠和西襯祠。沙灣留耕堂山門門面寬20多米,檐柱為一列六角形大石柱,內柱為一列兩人合抱粗的圓形木柱。12根大柱支起五條檐梁,上有精美木雕;正門有對聯“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後人耕”儀門牌坊緊對着正門,牌坊呈“山”字形,左右三路,前後五進,由八條石柱支撐;儀門不遠處有釣魚台,高1米多,長6米,寬16米多,有石階可登;過釣魚台,就是拜庭,拜庭用28條木柱撐起,山牆用牡蠣殼砌成,面積400多平方米,屋頂由兩座硬山頂合成,側看似M形,每根大柱約有兩人合抱般粗的 [2]  。沙灣留耕堂是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嶺南建築文化的精髓,是沙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 [3] 
2019年10月,沙灣留耕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4] 
中文名
沙灣留耕堂
地理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始建時間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
佔地面積
3334.45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8-0408-3-211

沙灣留耕堂歷史革沿

沙灣留耕堂 沙灣留耕堂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何德明(名人監)向當地政府買大量田地,並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興建沙灣留耕堂 [1]  ;因族人不斷增多,明正統五年(1440年),何氏擴大祠堂,將沙灣留耕堂拆毀重建 [3]  ;清初“海禁移民”時期,沙灣留耕堂被摧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沙灣留耕堂再次重建,停建10年後,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成。
沙灣留耕堂幾毀幾建,現時的面貌由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 [1] 

沙灣留耕堂建築格局

沙灣留耕堂結構

留耕堂 留耕堂
沙灣留耕堂為五開五進的建築,依照中國古典殿堂式結構,座北朝南,沿中軸線對稱分佈。沙灣留耕堂建築面積3334.45平方米,前後跨度達82米,堂內的112條柱子全部採用木石。最大的象賢堂有28條巨柱,要兩人合抱才能圍住。 沙灣留耕堂正門屋檐的斗拱之下,33個駝峯一字排開,33個小小的駝峯雕刻着繁複的人物故事、蟲魚鳥獸圖案,每一個都各有姿態 [3] 
第一進:山門
山門 山門
沙灣留耕堂山門前是大天街(廣場),大天街正對一池塘,在臨近池塘兩邊是駐馬石和8個安裝旗杆的石座,這種旗杆是古時考取功名後用以豎旗褒揚的。大天街東西兩邊各有堵紅磚牆,牆上附有彩色灰塑,內容有“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呈瑞”等。
大天街正北面是沙灣留耕堂正門,門上為紅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橫匾,門兩邊的一副對聯——“前人修後人續享之綿綿,大宗同小宗異欽於世世。”。正門的兩扇大門由質地堅硬的木料製成,門上用中國重彩壁畫的傳統手法各繪一員金盔金甲的武將門神。在門的兩邊各是有一個石鼓,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圖案,正面刻的是獅形瑞獸;側面刻有“老龍教子”、“三陽啓泰”等吉祥圖案。大門東西兩側各由三條石柱和木柱及金字託梁所組成包台。前是禮台,接禮所用;後是“八音台”,迎賓唱名所用。另外還有“出孝、“入弟”兩間鼓樓,它們一起構成留耕堂的門面,已初步展現出這座古建築的恢弘氣象。正門門頂的橫樑是在古建築學上被稱為“駝峯”的33個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內容或奇花異卉、飛禽走獸,或歷史故事人物。整座前門,梁、枋、拱共同構成了一組精美的嶺南建築藝術珍品 [1] 
第二進:儀門
三鳳流芳牌坊 三鳳流芳牌坊
儀門,屬於沙灣留耕堂的二進。門額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書“詩書世澤”的石刻,表明沙灣何氏是書香門第。碑坊由八條石柱分出三個門口,頂上紅白石精刻花鳥瑞獸圖案,其中有玫瑰、牡丹、菊花、獵鷹等。上檐承以木構如意斗拱,層層飄出,四面檐牙高樓,碑坊的主脊是一條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來的頭西足東的七彩回龍。
過碑坊,到紅磚鋪就的丹墀大天井),碑坊額上有“三鳳流芳”四個大字。這是為了表彰沙灣何氏祖先在北宋後期考取進士的三兄弟,這三人在當時被尊稱“何家三鳳” [1] 
第三進:月台象賢堂
象賢堂 象賢堂
象賢堂又叫享殿,堂前有高出1米的石構月台,俗稱釣魚台。在天井的北面,原是族人戲的舞台。其基石山由一列15塊人理石構成,石上刻有“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珠”、“犀牛望月”、“蒼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月等圖案,是元、明年間的古石雕。進入殿堂,進深達17米多,正中一前一後懸“大宗伯”、“象賢堂”;兩塊紅漆金字木匾。
象賢堂由4條石柱和21條兩人合抱的木柱支撐。梁、枋、駝峯斗拱均有三紋鳥獸、花果蟲魚等複雜木雕 [1] 
第四進:東西廡廊
第四進是後寢和東西廡廊,廊中八個被雕成仰覆蓮花瓣的紅砂石柱基礎是明代的遺物。後座有五間房子,其東、西、中三間是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後座正中下檐掛着白底黑字的“留耕堂”橫匾,中間的兩根柱子上一副木刻對聯:“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現後寢東西兩邊是番禺歷史人物像展,西邊有廣東音樂典雅派的“何氏三傑”——何柳堂何少霞、何與年三人的銅像;東邊有番禺清代詩人屈大均,嶺南畫派三傑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等塑像。在寢殿的東西間,有番禺的民間藝術——沙灣飄色的雕塑 [1] 

沙灣留耕堂特點

沙灣留耕堂 沙灣留耕堂
沙灣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書聯豐富。沙灣留耕堂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從東南亞國家採購而來。在雕刻方面,沙灣留耕堂保留了精緻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了嶺南庭園的建築藝術 [5] 

沙灣留耕堂文物遺存

沙灣留耕堂明朝石雕

月台石雕壁畫 月台石雕壁畫
象賢堂前的月台立面上,15幅石雕鑲嵌依次排開,合成了一組特色鮮明的礪石浮雕羣,這組石雕羣是明朝的遺蹟 [3] 

沙灣留耕堂“大宗伯”橫匾

沙灣始祖何德明遷來後,他的兒子何起龍中了進士。100多年後,何起龍的曾孫何子海延續了祖輩的輝煌,他極具文采,為官清廉,深得明初名士宋濂等人的賞識。
為表彰何氏曾祖孫倆的功績,廣東行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為何起龍立了一塊金石綠底的“大宗伯”楷書橫匾,置於沙灣留耕堂的象賢堂內,意思即何起龍官至太常寺卿,是當時的“大宗伯” [3] 

沙灣留耕堂歷史文化

有關對聯
蔭德原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 [2] 
前人修後人續享之綿綿,大宗同小宗異欽於世世 [1] 

沙灣留耕堂旅遊信息

沙灣留耕堂地址

沙灣留耕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的翠竹居與承芳裏兩坊之間 [3] 

沙灣留耕堂門票

RMB5元/人 [1] 

沙灣留耕堂交通

乘車:市橋鎮內各大汽車站乘“市橋-沙灣”班車或6路公共汽車“沙灣戲院”站。
自駕:從廣州到市橋後,經市橋三橋或市橋大街都可以到達沙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