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遇春

(清朝中期名將)

鎖定
楊遇春(1761年1月30日 [47]  -1837年4月3日 [1-2]  ),字時齋。四川崇州人。 [3]  清朝中期名將。 [73] 
楊遇春六歲入家塾,十七歲時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楊遇春中武舉人,次年揀選入伍。乾隆末年,他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古州苗民起義,並參與廓爾喀之役,深受其賞識。自嘉慶二年(1797年)起,率軍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屢戰有功,史稱“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 [4]  。嘉慶十一年(1806年),用計平定寧陝新兵暴動。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天理教起義及陝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陝甘總督之職率軍討平張格爾叛亂,收復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擔任陝甘總督。張格爾伏誅後,因功繪像紫光閣。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兩年後逝世,終年七十八歲 [1]  。獲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諡號“忠武”。 [45]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在嘉慶、道光兩朝,名列將帥第一。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作戰數百次,戰法多變,臨戰常衝鋒陷陣,未曾負傷,與楊芳並稱“二楊”。回人服其威名,稱為“哈薩諳班 [35]  。嘉慶帝稱其為“福將” [4]  。清人因其福壽之高,甚至將其比作郭子儀 [49]  。著有《武備制勝編》傳世 [48] 
概述圖來源 [5] 
別    名
楊忠武 [49] 
楊鬍子
楊時齋
哈薩諳班 [6] 
時齋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一説為隴南氐人的後代) [51] 
出生地
四川崇州
出生日期
1761年1月30日 [47] 
逝世日期
1837年
主要成就
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
平定張格爾叛亂
主要作品
《武備制勝編》
本    名
楊遇春
官    職
陝甘總督
爵    位
一等昭勇侯
追    贈
太子太傅兵部尚書
諡    號
忠武

楊遇春人物生平

楊遇春武舉勇將

楊遇春於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61年1月30日)出生於崇慶州西外白碾村(今四川省崇州市城西郊白碾村) [47]  。後世一些學者考證楊遇春的遠祖是來自隴南的氐人 [51] 
楊遇春六歲時進入祖父楊佔魁的私塾,開始讀書,因勤奮好學,受到楊佔魁“童年有成人之度”的肯定 [51]  。到十七歲時,他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舉人,任四川材官 [7]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選用楊遇春擔任督標。他後來跟隨名將富察·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深受福康安的賞識和提拔,接連升任青雲把總千總 [8]  [9] 
隨徵廊爾喀,進抵陽布附近,取自《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 隨徵廊爾喀,進抵陽布附近,取自《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王國(今尼泊爾)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區,攻進日喀則,破壞扎什倫布寺。次年(1792年),朝廷派福康安為統兵大臣,進行反擊。楊遇春因隨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營守備。 [8]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義(參見詞條石柳鄧反清起義)爆發,楊遇春隨福康安率軍鎮壓,力戰解除叛軍對嗅腦的圍困,並進援松桃,獨自領兵取道“山險寨密”的樟桂溪,以敢死之士四十人作為先鋒,自小道攻入叛軍大營,招降叛軍數千人,直抵松桃城下,再度解圍,獲賞戴花翎,進階都司。在解除永綏之圍後,楊遇春被賜號“勁勇巴圖魯”。在叛軍首領吳半生被擒獲後,楊遇春被擢升為遊擊將軍。都統瓜爾佳·額勒登保攻茶山時,遭叛軍包圍;楊遇春率壯士衝擊叛軍,攻佔對山,“縱橫決蕩,當者輒靡”,其勇武令福康安驚歎,即刻被升為參將。在收復乾州之後,楊遇春升任廣東羅定營副將 [10-12] 

楊遇春謀勇兼優

主詞條:白蓮教起義
苗亂平定後,川楚白蓮教起事又困擾清廷。嘉慶二年(1797年),楊遇春隨升任經略大臣的額勒登保趕赴湖北,鎮壓白蓮教覃加耀、林之華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攻破芭葉山,在長陽宣恩、建始、恩施等地接連擊敗起義軍。林之華戰死後,覃加耀轉巴東入長陽,佔據株慄寨,繼續抵抗。楊遇春派三百人乘夜由寨後小徑攻入,與寨前大隊官軍夾擊,使起義軍戰死、跳巖者達數千人。覃加耀率千餘人再次破圍至歸州終報寨。終報寨“峭巖陡絕”,楊遇春連夜派兵攀巖而上,最終擒斬覃加耀、張正潮等。 [66] 
嘉慶三年(1798年),楊遇春跟隨額勒登保赴陝西,在藍田擊敗李全起義軍,又在紫溪嶺打敗了高均德起義軍。五月,楊遇春等回到湖北,參與了對從陝西轉至穀城的張漢潮部的圍擊,一路追擊張漢潮至陝西,在平利孟石嶺再度擊敗張漢潮。九月,在廣元的吳家河再次擊破高均德、李全。不久後,楊遇春的父親去世,朝廷賜金,以辦理其父喪,並命他戴孝隨徵。楊遇春繼續在觀音坪、大鵬寨、青觀山消滅了巴州起義軍羅其清部,因功升任甘肅西寧總兵 [67] 
嘉慶四年(1799年),楊遇春再隨額勒登保擊殺了蕭佔國、張長庚、冷天祿等部起義軍,並使起義軍首領王光祖被俘,立功最多,威震川、陝一帶。隨後,他負責追擊張子聰部,自夏至秋,接連於梁山、雲陽、太平、開縣、通江將其打敗。張子聰窘迫不已,多次與樊人傑、龔建、冉天元部聯合,最後準備與王登廷部聯合。楊遇春攻克王登廷據守的馬鞍寨,在追擊過程中於土丫子擒獲其部下靳有年,於廣元雲霧山斬殺阮正漋。入冬後,王登廷由陝西退入四川,與冉天元會合。額勒登保於是率楊遇春與穆克登布蒼溪貓兒埡合擊起義軍。穆克登布違背約定,率先進攻,被起義軍挫敗,多虧楊遇春憑藉廢壘全力拒敵,並將燃燒的草炬投擲到山下,徹夜奮戰,才避免大敗。隨後,被楊遇春等擊潰的王登廷隻身逃往蒲江,最後被地方武裝擒獲。 [68] 
嘉慶五年(1800年),楊遇春升任甘州提督,偕同穆克登布在兩當打敗張天倫部,又跟從額勒登保在商雒一帶追擊楊開甲,扼守龍駒寨,殲滅張漢潮餘部劉允恭、劉開玉。因戰功累累,朝廷賜封他雲騎尉世職。此時,額勒登保考慮到楊遇春常年與穆克登布意見不一,自蒼溪之戰後,二人的矛盾更深,於是保舉楊遇春“謀勇兼優,可當一面”,讓他獨立領兵“與經略、參贊分路剿賊”。朝廷命楊遇春以提督身份單獨率領偏師作戰,沿渭河西上,鎮壓汧隴一帶的起義軍。五月,正當楊遇春與伍金柱部在漢陰手板巖及銅錢窖激戰時,楊開甲從小道突然來襲,使楊遇春腹背受敵。自午時酉時,官軍深陷包圍中。伍金柱手下悍將龐洪勝身穿白袍、手執大旗,徑直朝楊遇春殺來。就在二人近在咫尺時,龐洪勝被後隊護槍擊中墜馬,當場陣亡。這一意外使起義軍士氣大喪,紛紛潰退,正逢額勒登保率軍來援,楊遇春與其合兵一處,追擊起義軍至洋縣的茅坪,殺死了楊開甲,還在大石坂擒獲另一起義首領陳杰。八月,楊遇春在成縣峽溝鳳縣潘家溝分別斬殺伍金柱、宋麻子。 [69] 
嘉慶六年(1801年),楊遇春在石泉的石塔寺擊敗冉學勝部,並在追擊冉學勝的過程中偵知高天德、馬學禮、王廷詔等部起義軍已經被官軍主力驅趕至五郎壩,於是乘夜發起伏擊,擊散各部起義軍,隨後,他再自斜峪關追擊各路起義軍,阻斷其逃入甘肅的道理。他在鋼鋪廠再次作戰獲勝,於一晝夜內馳行四百里,終於在川、陝交界的鞍子溝擒獲了王廷詔,高天德、馬學禮則逃往禪家巖。楊遇春判斷他們打算從寧羌外逃,於是迅速自斜谷趕往二郎壩,在龍洞溪設伏,將高天德、馬學禮部一網打盡。戰後,楊遇春收編了投降起義軍中的八百精鋭,隨後被晉封為騎都尉世職。 [70] 
此時,經略檄令楊遇春共同進攻冉學勝,而楊遇春通過間諜得知了起義軍的實際情況,在進至紫陽天池山時,利用之前招降的八百壯士大破伏兵。隨後,他在孫家坡大破張天倫、冉學勝,追擊入川,最後在通江的報曉埡生擒冉天泗、王士虎。至此,起義軍中“有名號者剿除幾盡”,其餘部眾都躲避在深山老林中。楊遇春“搜剿”這些起義軍稍有遲緩,被嘉慶帝下詔嚴厲責備。 [70] 
嘉慶七年(1802年)秋,楊遇春擊滅白蓮教“巴州白號”義軍苟文明部,調任固原提督。嘉慶帝因白蓮教起義基本被平息,楊遇春在鎮壓起義過程中戰功突出,“殲首逆獨多”,於是晉升其為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13] 
嘉慶八年(1803年),楊遇春的母親去世,嘉慶帝聽聞後,賜金助喪,並給楊遇春四十日的喪假。這時,苟文明的餘部一千餘人在苟文潤的召集下興起於漢江之間。各路官軍疲弱難振,進展不順,待到楊遇春回到前線後,士氣大振,在紅山寺、平溪河等地多次獲勝,最終將其平定。此後“賊氛漸清”,局勢逐漸安定。 [71] 

楊遇春平息譁變

主詞條:寧陝新兵暴動
嘉慶十一年(1806年)初,楊遇春凱旋迴朝,嘉慶帝下詔允許他回鄉繼續為母守孝百日,待到假滿後入朝覲見。六月,陝西寧陝鎮駐兵因攝固原提督楊芳停發鹽米銀而大為不滿,於是殺死副將、遊擊,發動譁變。變兵攻城劫獄,發展到一萬餘人。楊遇春此時正行至西安,聽聞譁變後即刻與陝西巡撫方維甸馳赴軍前。嘉慶帝派出領侍衞內大臣伍彌特·德楞泰往陝西處理此事,並命楊遇春扼守方柴關。變兵戰鬥力較高,官軍與其交戰,多次失利。這時,變兵首領之一的蒲大芳看見楊遇春,下馬遙跪,向他控訴營官侵吞兵餉的情況。楊遇春安撫蒲大芳之後,抓住了這個分化變兵的機會,與楊芳力排眾議,決定進行招撫。他一面按兵緩攻,一面令楊芳單騎進入變兵大營勸説他們。數日後,蒲大芳將倡議兵變的陳達順、陳先倫擒住,帶往楊遇春處投降。楊遇春於是率蒲大芳等在江口擊破了其餘變兵,斬其首領朱先貴。至此,寧陝鎮駐兵譁變被平息。事後,德楞泰上疏請求允許投降的變兵回到行伍中,但遭到了嘉慶帝“縱叛廢法”的嚴旨申斥,楊遇春也被降為寧陝鎮總兵,蒲大芳等二百餘人最後被流放至新疆戍邊。 [72] 

楊遇春深受倚信

嘉慶十三年(1808年),楊遇春入朝覲見,兼乾清門侍衞,仍被授為固原提督。 [14]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起義爆發,其中李文成部佔據了滑縣。嘉慶帝聞訊後,派陝甘總督章佳·那彥成鎮壓起義軍,以楊遇春擔任參贊大臣,協助那彥成。面對起義軍集中精鋭於道口鎮的情況,楊遇春未發起強攻,而是先率八十名親兵沿運河西進偵察,在途中擊破了人數遠勝己方的起義軍,還趁勝攻過河,反覆衝擊起義軍,以損失兩人的代價,使他們喪失士氣。之後,楊遇春果斷命人砍斷浮橋,焚燒渡船,發動總攻,成功攻克了道口。在桃源、輝縣一路獲勝後,最終與各部包圍了滑縣城。他挖掘地道佈置地雷,將城牆炸出缺口,然後手持皂旗,率先搶上,指揮官軍攻入城中。李文成見大勢已去,遂自焚而死。十二月,天理教起義平息。 [15]  [74] 
此次攻城,滑城立時難以突破,而外圍之起義軍又來勢洶湧騷擾不已,所以掃清外圍內困諸起義軍,既消滅來犯之敵,又能給內應的起義軍以震懾,是此次滑城之捷的關鍵。後來,“上(嘉慶帝)屢與大臣言及(嘉慶)十八年滑縣功,楊遇春居多”。嘉慶帝論功,進封楊遇春二等男爵,賞穿黃馬褂 [15]  [74] 
嘉慶十九年(1814年)正月,楊遇春率軍鎮壓陝西南山廂工萬五起義,兩個月後將其平息。論功進封一等男爵。鎮壓廂工起義之後,楊遇春回京覆命。嘉慶帝拉着他的手説:“朕與卿同歲,年力尚強,將來如有軍務,卿須為朕獨當一面。”見他一臉長髯,還多次予以稱讚。 [16] 

楊遇春保衞西疆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道光帝即位。九月,加楊遇春為太子少保,賜雙眼花翎 [40]  [17] 
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楊遇春署任陝甘總督 [18]  [39]  。有清一代,以閫帥而升任封疆大吏者,嶽鍾琪之後,楊遇春為第一人 [54]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白山派首領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下,勾結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阿富汗等外國勢力,煽動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英吉沙爾(今新疆英吉沙)、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和闐(今新疆和田)南疆四城叛亂。七月,道光帝下旨任命楊遇春為欽差大臣,進剿張格爾等。旋即命他與山東巡撫瓜爾佳·武隆阿共同參贊軍務 [41]  ,協助揚威將軍薩爾圖克·長齡,率領陝西、甘肅、吉林、黑龍江、四川五省清軍會攻叛軍,並調烏里雅蘇台以及伊犁牛、駝數幹、戰馬兩萬軍用。十月,陝西清軍先至阿克蘇。提督楊芳攻佔阿克蘇西南約二百五十里之戰略要地柯爾坪(今新疆柯坪),既掩護主力在阿克蘇集中,打開西進的通路。十一月,楊遇春與長齡、武隆阿馳往征討。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軍主力由阿克蘇西進。二月十四日,至巴爾楚(今新疆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軍迂迴後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軍三千人夜襲清營,被擊敗。次日,抵達渾阿巴特(今新疆伽師東),叛軍兩萬據山崗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進攻。叛軍多次由山崗上向下反擊,均被擊退,終於不支潰退,輜重牲畜盡為清軍所獲。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爾(今伽師西),叛軍數萬據河渠堤壩防守,利用葦湖決水淤地製造水障,以阻止清軍騎兵衝擊;陣地後方並部署有預備隊。楊遇春等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強攻,而以騎兵由兩翼迂迴,實施側擊。適叛軍所帶火藥爆炸,清軍乘機猛攻,將其陣分切為數段,使其首尾不相顧。叛軍初尚力戰,後見頭目色提巴爾第被射死,遂大亂。 [65]  [19] 
清軍追逾渾河三四十里。張格爾勢蹙,移師阿瓦巴特莊,依崗背河列陣,形如雁翅。二月二十七日,清軍至阿瓦巴特。當夜,楊遇春等派吉林勁騎一千,分兩路由左右間道秘密迂迴至叛軍陣後埋伏。次日拂曉,部署步兵由正面,騎兵由兩翼進攻。叛軍佯退,企圖誘清軍登崗,俟登至半坡時實施合擊。清軍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護逐次接敵,至半坡時,跟隨於火器手後、身着虎皮綵衣的滕牌兵躍出衝鋒,叛軍戰馬受驚混亂,據崗力戰。埋伏於陣後的騎兵,由背後發起突襲,叛軍大敗,被殲過半。 [65] 
清軍乘勝追擊,於二月二十八日進抵渾河(今恰克瑪克河)北岸。張格爾叛軍十萬沿北岸築壘防守,綿亙二十餘里。清軍整夜以小分隊進行襲擾,疲憊叛軍。次夜大風,飛沙障目。長齡以敵眾我寡,懼叛軍乘機反擊,欲退軍十里,俟風停再攻。楊遇春提出:“這是上天在襄贊我軍,賊人不知我方兵力多少,又擔心我軍馬上渡河,機不可失!且我們作為客軍應以速戰為利,難以持久。”認為天氣昏暗,叛軍難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軍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機不可失,於是派一千黑龍江索倫騎兵在下游渡河牽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佔據上風。天拂曉時,全軍皆渡,集中炮火轟擊叛軍營壘。叛軍遭突襲大亂潰逃,清軍乘勝追擊至喀什噶爾城下。張格爾率少數殘部由木吉(今新疆布倫庫勒湖西北)經烏孜別裏山口逃布魯特達爾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境內)地區,清軍取得渾河之戰的勝利。 [19] 
此次戰役,清兵聲東擊西,擊敵於不備。楊遇春隨時借諸天時地利,化不利為有利,運籌帷幄,當機立斷,可見其對兵法理解之透、運用之妙。 [74] 
三月初一日,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城,生擒安集延軍首領推立汗及薩木汗以下叛軍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楊遇春收復英吉沙爾;三月十六日,收復葉爾羌。五月,楊芳在昆拉(今和田西)擊敗叛軍五千人,擒斬其首領玉努斯,收復和闐。至此,被張格爾叛軍佔據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為清軍收復。楊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張格爾逃走後,道光帝命楊遇春先行入關。 [19] 
描繪楊遇春等人平叛的《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
圖冊參考資料 [56-60]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楊芳一路窮追,於鐵蓋山擒獲張格爾。捷報傳至北京後,適逢楊遇春入朝覲見,道光帝論功行賞,正式授楊遇春為陝甘總督,並命人繪其畫像存於紫光閣 [20] 

楊遇春功名兩全

楊遇春在紫光閣的繪像及道光帝御筆書贊
楊遇春在紫光閣的繪像及道光帝御筆書贊(2張)
道光十年(1830年),張格爾的兄長玉素普糾結布魯特、安集延數千人馬,進入邊防卡倫侵擾。楊遇春再次作為欽差大臣,帶領本標將士駐紮肅州調度,最終平定喀什噶爾等處的叛亂,再次維護清朝的統一。 [78] 
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遇春以年老辭官返鄉。楊遇春辭歸前,道光帝命其緩程來京覲見,進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並贈以御製紫光閣畫像一軸。 [21]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總督鄂山前往北京覲見道光帝。道光帝特書“福、壽”二字,並拿出內府十兩人蔘,命鄂山帶回四川賞賜楊遇春。 [22] 
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47] 

楊遇春高壽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 [2]  [31]  ,楊遇春於成都南門外的“望禾亭”別墅逝世,終年七十八歲 [1]  。道光帝聞訃訊,追贈他為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鄉賢祠諡號“忠武”,故後世又稱楊遇春為“楊忠武侯”。 [23]  在御製的祭文中,道光帝以“憶蒼髯之矍鑠,音容猶在目前;報黃髮以馨香,眷念彌增身後”一句表達了自己的哀思之情。 [49]  朝野聞知其訃訊,都深感惋惜,甚至有趕赴成都祭奠者。據當時從西北來的人説,陝甘百姓“慟公尤甚……相率私祭,並營佛事薦公”。可見其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78]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楊遇春葬於崇慶州西山上, [24]  後移葬崇慶州娘娘崗祖塋。

楊遇春主要影響

楊遇春軍事活動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楊遇春一生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每次都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有時冠翎皆碎,有時袍袴皆穿,未曾受毫髮之傷,世人稱之為“福將” [4]  ;他自稱“神授黑旗”,其部每戰必張黑旗,時稱“楊家黑旗軍” [52]  。他用兵擅長以寡擊眾、出奇制勝,剿撫兼用、圍點打援,同時重視軍隊建設,馭兵有法,還能自創陣法,鍛造動旅,故而能在歷次戰役中,對內討平叛亂,對外則維護統一,為鞏固清廷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有清一代的名將。 [74]  [78]  其軍事活動主要如下:
  • 早年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
  • 嘉慶二年(1797年)。開始參與鎮壓川楚白蓬教起義,為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嘉慶五年(1800年),以提督率軍獨立作戰,先後俘獲或殺死起義軍領袖覃加耀、羅其清冷天祿、阮正隆、王廷詔等人。
  • 嘉慶十一年(1806年)六月,陝西寧陝鎮駐兵因減發銀兩而譁變。變兵攻城劫獄,殺死官員。發展到一萬餘人,楊遇春剿撫兼用、以攻心之術瓦解變兵,成功平定兵變。
  • 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率兵鎮壓滑縣的天理教起義,通過圍點打援的戰術將來援之賊剿滅,後又以實火藥轟城,收復滑縣;又鎮壓陝西南山廂工起義。
  • 道光六年(1826年),入疆平定張格爾叛亂 [45]  [74] 

楊遇春治理地方

楊遇春在陝甘總督任上十年,請求免去陝甘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多次試圖改良馬政 [77]  ,加強防務,合併機構以節浮費,其舉措雖未完全得到貫徹,但仍為開發西北邊疆作出了貢獻。 [78] 

楊遇春拔擢將才

楊遇春有知人之明,褒獎、提拔人才“如不及”。他自行伍中拔擢楊芳,舉薦齊慎 [35]  ,賞識向榮於寒微中 [42]  ,前二人均為道光朝的重要將領,後一人則為平定太平天國初期清軍的主要將領。其部下也多有主鎮一方者,如吳廷剛(廣東陸路提督)、祝廷彪(浙江提督)、遊棟雲(寧夏鎮總兵)等。 [38] 

楊遇春歷史評價

福康安:“此將材也。” [32] 
瓜爾佳·額勒登保等:“諸將中惟遇春謀勇兼優,可當一面。” [4] 
描繪楊遇春戰績的《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 描繪楊遇春戰績的《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
愛新覺羅·昭槤:“國家昇平日久,提、鎮皆由武科積勞以致開閫,初未嫺於武略者居多。故川、楚之變,將帥多不知兵,以致敗衄。其身經百戰而功績尤著者,以楊時齋軍門為最。……公修髯偉貌,善撫馭士卒,其部下皆邪匪所反正者,腰懸長刀,形狀兇險,而公頤指氣使,愛戴之如父母。故十載之間,所至克敵,聲價赫然。……(拔擢部下)有郭令公之於李西平(李晟)、渾太尉(渾瑊)之風。……今鎮陝中幾十餘載,而勇健猶如故云。” [32] 
  • 少年從徵,進不知退。拍馬橫矛,善穿賊隊。參贊戎機,克城賊潰。畀以封疆,無慚簡在。 [49] 
  • 三朝疆場宣勤久,兩世封圻積慶多。 [49] 
  • 元勳入睹允歸榮,功立才全際太平。宣力三朝邀寵錫,抒忠百戰播威名。官兼文武真難遘,志篤廉明永不更。晉爵酬庸延後世,林泉頤養語長生。 [49] 
  • 楊遇春公忠體國。實心膂股肱之臣。朕所深信。 [63] 
  • 陝甘總督楊遇春,中外宣勞,功勳懋著。 [64] 
  • 自乾隆年間,以武舉效力戎行。每遇軍務,無不在事馳驅。身經百戰,歷事三朝,懋著勳績……於邊疆事務,控制得宜。老成威望,中外皆知。恪共忠藎,實為國家股肱心膂之臣。 [25] 
  • 朕望爾父親多活幾年,如國家有事,他雖不能親戰陳,我問問他,也得主意。他(闕)勿時並無大病,這就算無疾而終。爾父親忠勇,朕深信不疑,爾總要體貼爾父親實心報國,他在地下,也喜歡的。 [26] 
  • 且伊故父楊遇春,宣力有年,戰功超著,兼勤疆寄。 [62] 
趙光:“夫練兵必先練將,材藝邁眾,忠勇無前,如昔時楊遇春輩,渺不可得,緩急何恃?” [37] 
江少海:“遍向偏裨收將種,居然弦誦類儒林。” [54] 
李惺:“公生而沈毅,言笑不苟。髯長尺餘,臨陣時則結為一辮,英氣百倍。人多以髯呼公。軍次數十年,戰功不可勝記。有欲分功者,輒推與之。有忌之者,久之其人自愧服。士有一技之長,必儲以備國家之用。今湖南提督果勇候楊芳、貴州提督餘步雲諸人皆拔之卒伍中者。宣力三朝朝廷,鑑其忠悃,下至田夫野老,外至窮荒絕徼,亦莫不知其姓字而樂道其生平行事。今公雖沒,而公之勳名德望固有。與國鹹休,永世無窮者。” [27]  《忠武楊公神道碑》
何日愈:“自結髮從軍大小百戰,未嘗不在行間,公偉軀修髯,每戰輒結須揮刀,大呼陷陣,身先士卒,故所向有功,性嚴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馭下,則謙退温和,不以爵驕人,不以功自伐。故朝野無間言,撫循士率,以恩甘苦,與共酬功任能,一秉至公。故人樂為之死。真近世名將也。” [28]  《楊忠武公墓誌銘》
  • 孫子論用兵曰:“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嘗論二楊勞烈,當以招撫寧陝為稱首。 [76]  《嘉慶寧陝兵變記》
  • 嘉慶川、陝軍中,二楊齊名。 [76]  《楊芳南山靖賊事》
  • 本朝漢人中由提督遷總督者,趙公良棟父子及梁公鼐、嶽公鍾琪後,得公而五。 [75]  國朝先正事略
  • 公修髯隆準,目睛映日光,返照能射人。畢生無姬侍,而操守尤廉。任總督時,討軍實,肅官方,邊務皆控制得法。 [75]  《國朝先正事略》
鄭觀應:“國初海寇內犯,而姚啓聖施琅藍理李之芳之將才出;三藩同叛,而嶽樂穆佔趙良棟梁化鳳王進寶之將才出;準噶內闖,而超勇親王策凌之將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將才出;金種搗穴,而阿薩、海蘭察之將才出;川楚征剿,而額勒登保、德楞泰、楊遇春、楊芳之將才出;發,捻等逆縱橫擾亂,而向、張、江、塔、羅、李諸帥之將才出。” [29] 《儲將才論》
佚名:“乾隆嘉慶間,防畛猶嚴,如嶽襄勤公之服金川,二楊侯之平教匪,雖倚任專且久,而受上賞為元勳者,必以旗籍當之,斯制所由來舊矣。” [55] 鹹同將相瑣聞
趙爾巽等:“川、楚之役,竭宇內之兵力而後定之。材武驍猛,萃於行間,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取者,厥惟二楊及羅思舉為之冠。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思舉習於賊情、地勢、險阨,強梁非其莫克。至於忠誠忘私,身名俱泰,遇春際遇之隆,固為稀覯;而思舉以藪澤梟傑,終保令名,煥於旂常矣。” [4] 清史稿
葛虛存:
  • 成都楊忠武公遇春,嘉、道時名將也,以武舉從徵教匪起家,身經百戰,無不克捷……。 [6] 《清代名人軼事》
  • 齊慎為將帥才嘉、道名將,楊忠武而外,必推新野齊勇毅公慎。 [6] 《清代名人軼事》
  • 嘉、道間名將,首推二楊,功業威名,彪炳一世。 [43] 《清代名人軼事》
蔡東藩:“然渾河一役,長齡又欲折回,幸賴楊遇春之定計渡河,驅逐回酋,以次規復西四城,是長齡辦不過一慶祥之流亞,微楊忠武,吾知其亦無功也。厥後捐西守東之議,尤屬悖謬,西四城為東四城之屏蔽,無西四城,尚可有東四城乎?宣宗嚴詞詰責,迫令殲敵,而掩捕之功,復出楊芳,滿員無材,事事仗漢將為之,而清廷猶以右滿左漢為得計,亦安怪亂世之相尋不已耶。本回宗旨,實為二楊合傳,以滿員相較,尤見二楊功績。” [30] 清史演義
邢譽田:
  • 楊遇春是我國清代中期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維護清代封建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74] 
  • 其一生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清代中衰之際崛起的一名將星,也是清中前期少有的漢人總督,……相較前幾人的立功於清朝開創之時,而遇春能奮起於承平之世者,尤為不易。 [74] 

楊遇春軼事典故

楊遇春字號別名

楊遇春字時齋 [4]  ,人據其字稱之為“楊時齋”。他多須,故時人呼為“楊鬍子”。回人畏服其威名,稱之為“哈薩諳班”。“哈薩”即漢人所稱“美鬚髯”之意;“諳班”為滿語,意為“大臣”“大官”或“大人” [36]  [35] 

楊遇春二楊交往

楊芳初入行伍時,因受楊遇春力薦、徵苗主帥福康安賞識而得升遷。楊芳善謀,楊遇春善戰,二人自為布衣之交,相約為兄弟。其關係被形容為左右手,“不可須臾離者”,並稱“二楊”。 [34]  [38]  [33] 

楊遇春引進楊芋

嘉慶七年(1802年)正月,楊遇春為鎮壓陝西南山廂工起義,提兵駐磚坪、平利山中,因軍中乏食,率兵弁在山中種植馬鈴薯,今陝西嵐皋的“官園”即為其遺蹟。當地人曾稱馬鈴薯為“楊芋”,以紀念楊遇春引進之功。後“楊芋”訛為“洋芋”,成為山中主糧之一。 [44] 

楊遇春治家嚴正

楊遇春治家有方,家法嚴正。他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和管教,在當時也是朝野聞名的。史載,楊遇春“性嚴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馭下,則謙退温和,不以爵驕人,不以功自伐,故朝野無閒言” [4]  [46] 
楊遇春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因此,“子弟皆謹守其家風” [4]  。楊遇春有一個弟弟,兩個兒子。弟弟楊逢春一直隨其在軍中征戰,後累擢至總兵。長子楊國佐,亦繼承父業,效力于軍營。次子楊國楨,“少倜儻,豪飲不羈”,楊遇春對他的管教最嚴,在他身上下的功夫也最多,使他逐漸改掉了惡習,並努力讀書,後來得以鄉試中舉。 [46] 
嘉慶末年,楊國楨以户部郎中出任安徽潁州府知府。是時,其兄楊國佐也以守備引見。嘉慶帝考慮兄弟二人許久沒與父親見面,便“並子假省親”。當時,楊遇春正領兵駐甘肅固原。於是,兄弟二人跋涉數千裏,自京城趕到固原大營看望父親。楊遇春得知兒子新任潁州知府,卻不急於上任理政,反而到軍中來省親,十分不滿,遂下令不許入營。待楊國楨至營門,被守衞者攔住,不許入內。後楊國佐入營,跪請父親允許弟弟入營。楊遇春考慮了很久,才讓守衞放行。他在軍中議事庭上見了兒子,並當眾指責其有負皇恩。楊國楨連忙免冠謝罪。楊遇春嚴肅地對他説:“吾起武舉,上拔擢至此,恩遇無比,常恐老不知所報。始吾期汝云何,而忘之也?”遂下令施杖刑。在場的“文武官吏為叩頭乞免”,而楊遇春堅決不允,杖刑之後,眾人“皆大駭服噸。道光初年,楊國楨被授為雲南按察使,赴任之前,他向道光帝辭行。道光帝半開玩笑地對他説:“好為之。如有不稱,當語而父知之耳。”可見,連道光帝也知道楊遇春家法之嚴。 [46] 
正是在楊遇春的嚴格教育下,楊國楨進步很快。他竭力為國效力,歷任河南巡撫、閩浙總督,“歷官皆有聲” [4]  ,沒有辜負父親的殷切期望。 [46] 

楊遇春對答道光

一次,楊遇春入朝覲見,道光帝問道:“你在公事閒暇時,還看書否?”楊遇春回答:“臣不識字。”道光帝接着問:“那你飲酒嗎?”又答:“臣不善飲。”道光帝追問:“那你是如何自我消遣的?”楊遇春説:“聽打鼓、説書。”道光帝説:“聽説書固然是好的,至於公事要怎麼辦呢?”楊遇春認為:“錢穀之事交給藩司刑名之事交給臬司,兵政之事交給提鎮,臣只需要總成即可。”道光帝聽後大喜,説:“真總督也!” [50] 

楊遇春自知死期

楊遇春臨終時自知死期,適逢四川總督蘇廷玉前往拜訪。他出房相見,親手把遺表交給蘇廷玉,託蘇廷玉代他上奏。當時楊遇春還安然無恙,故而蘇廷玉一再推辭,最後不得已才把奏摺帶回家中。當天夜間,楊遇春就逝世了。葛虛存在《清代名人軼事》中感嘆:“豈非生有自來者耶?” [31] 

楊遇春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五世祖
楊明
明末時避居寧番衞
高祖父
楊星祚(一作裏祚)
曾祖父
楊宗顯
贈光祿大夫。
祖父
楊梅
贈光祿大夫。
父親
楊廷棟
贈光祿大夫。
母親
李氏
封太夫人。
弟弟
楊逢春
官至曹州鎮、兗州鎮總兵
配偶
田氏
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
長子
楊國佐
官至四川茂州營都司,加副將銜。
次子
楊國棟
襲封一等昭勇侯,官至閩浙總督
孫子
楊煦
為州中附生
楊熙
恩蔭任刑部主事
楊傑
以恩蔭任遊擊
楊妍
生平不詳。
楊烜
生平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4]  [27]  [28]  [49] 

楊遇春主要作品

楊遇春著有《武備制勝編》13卷,影印本現藏於四川省崇州市博物館。 [48]  另有《諭長子國佐家書》等文章。 [78] 

楊遇春後世紀念

楊遇春遺物

宮保府
宮保府(2張)
四川省博物館藏有畫家胡雪漁等繪製的《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描繪楊遇春一生事蹟;還收錄道光帝御筆題款、御碑四通、楊遇春在紫光閣的畫像、楊遇春告老回籍的諭批、諭祭文等。 [51] 

楊遇春府邸

宮保府,即崇州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崇州市,為楊遇春的將軍府,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現存的惟一清代高級官員府第。 [61] 

楊遇春塑像

崇州市還有“楊侯島”及島上的楊遇春塑像,以表示對其人的紀念。 [48] 

楊遇春擦耳巖

四川雙流縣西金馬河東岸的擦耳巖,其得名源於楊遇春。據説道光年間,楊遇春封侯後,有一次他從成都騎馬回鄉祭祖,當在這裏下馬過渡時,不小心在岸邊坡坎處撞落紗帽,還擦傷了耳朵。自此,百姓喚此地為“擦耳巖”。 [78] 

楊遇春人物爭議

自清代以來,一般認為楊遇春的族屬為漢族。湖北麻城楊氏宗族曾將楊遇春的祖先納入“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中。而楊遇春本人在個別場合,如對清帝的應答時,也曾以“漢”自稱,後世不少典籍沿襲其説 [45]  。但楊遇春後裔、學者楊正苞 [53]  根據有關史料,包括楊氏譜碟和祟慶楊氏家族歷代口傳,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楊氏祖先世居四川崇慶, 並非後來“湖廣填四川”的中南移民;二、楊遇春實系西北氐羌的後裔。 [52] 

楊遇春史料索引

《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 [27]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 [28] 
《楊忠武公記事錄》
《楊忠武公年譜》
《清代名人軼事·將略·楊鬍子歌》 [6]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七·列傳一百三十四》 [4] 
參考資料
  • 1.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道光十七年以疾薨於裏第,時年七十有八。
  • 2.    《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道光十七年二月丙子薨於成都”。按台灣中研院所設“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為公元紀年,為1837年4月3日。
  • 3.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楊遇春,字時齋,四川崇慶人。
  • 4.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七·列傳一百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12]
  • 5.    名人圖像(檢索“楊遇春”即可查得)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12-23]
  • 6.    《清代名人軼事·將略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5]
  • 7.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乾隆己亥恩科,以武勇舉於鄉,為蜀帥材官,膽力過人。
  • 8.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以武舉效用督標,為福康安所識拔。從徵甘肅石峯堡、台灣、廓爾喀,鹹有功,累擢守備。
  • 9.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甲辰,甘肅回民煽亂,公隨福文襄公往討,以功補青雲把總。丁未復隨文襄,徵林爽文於福建。遷千總。
  • 10.    《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乾隆六十年洊升廣東羅定營副將,賞戴花翎,加勁勇巴圖魯。
  • 11.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乙卯二月,貴州苗民逆命,文襄疏請公偕往。公至即解嗅腦之圍。嗣以三千人,由間道進,出其不意,賊皆狼顧。公請以朝廷威德,兵不血刃,降數千人。事聞進都司,賞勁勇巴圖魯號。
  • 12.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乾隆六十年,調赴苗疆,力戰解嗅腦圍,進援松桃,獨取道樟桂溪,山險寨密,率敢死四十人為前鋒,由間道縱馬入賊屯,呼曰:“大兵至矣!降者免死。”賊相顧錯愕;復呼曰:“降者跪!”於是跪者數千人,直抵城下,圍遂解,賜花翎。復解永綏圍,賜號勁勇巴圖魯。首逆吳半生就擒,擢遊擊。額勒登保攻茶山,為賊所圍;遇春率壯士衝擊,奪據對山,縱橫決蕩,當者輒靡。福康安望之驚歎,立擢參將。復乾州,擢廣東羅定協副將。
  • 13.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七年秋,殲苟文明,調固原提督。尋以大功戡定,詔遇春功尤著,殲首逆獨多,晉二等輕車都尉。
  • 14.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十三年,入覲,命兼乾清門侍衞,仍授固原提督。
  • 15.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十八年,天理教匪李文成踞滑縣,命陝甘總督那彥成討之,以遇春為參贊。賊萃精鋭道口鎮,遇春率親兵八十人,沿運河西進覘之,遇賊數千,即突擊,賊辟易,追渡河,擒斬二百;收隊少二人,復衝入賊陣,奪二屍還,賊為喪氣,遂斷浮橋,焚渡船,進攻,賊望見輒靡。尋克道口,復擊走桃源、輝縣援賊,合圍滑城,用地隧轟破之,文成自焚死。十二月,滑縣平,封二等男爵,賜黃馬褂。
  • 16.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陝西南山賊萬五倡亂,十九年正月,移師往討,斬萬五及其黨,凡兩越月蕆事,晉一等男。陛見,仁宗慰勞有加,命至膝前,執其手曰:“朕與卿同歲,年力尚強,將來如有軍務,卿須為朕獨當一面。”手賜珍物,見遇春長髯,稱美者再。時遇春弟逢春為曹州鎮總兵,命繞道視所練兵。
  • 17.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宣宗即位,加太子少保,賜雙眼花翎。
  • 18.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道光五年,署陝甘總督。
  • 19.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六年,回酋張格爾叛,詔遇春率陝、甘兵五千馳赴哈密。尋命大學士長齡為揚威將軍,遇春為參贊,會兵阿克蘇進剿。七年二月,連敗賊於洋阿爾巴特、沙布都爾、阿瓦巴特,擒斬數萬,追至渾河,距喀什噶爾十餘裏,賊悉眾抗拒,列陣二十餘裏。會大風霾,前隊迷道,未即至,將軍欲退屯十餘裏,須霽而進,遇春不可,曰:“天讚我也,賊不知我兵多少,又虞我即渡,時不可失!且客軍利速戰,難持久。”乃遣千騎繞趨下游牽賊勢,自率大兵乘晦霧驟渡上游,炮聲與風沙相併,乘勢衝入賊陣,賊大奔。三月朔,遂復喀什噶爾,甫旬日,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以次復,加太子太保。張格爾遠遁,詔遇春先入關。
  • 20.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八年正月,楊芳擒張格爾於鐵蓋山,遇春入覲,捷音適至,帝大悦,賜紫繮,實授陝甘總督,圖形紫光閣。
  • 21.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十五年,以老予告歸,召至京,陛辭,晉封一等昭勇侯,食全俸,御製詩書扇賜之。
  • 22.    《清宣宗實錄》:上年冬間,四川總督鄂山來京陛見,朕特親書福壽二字,頒發內府人薓十兩,令鄂山帶回賞給祗領。
  • 23.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十七年,卒於家,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賜金治喪,入祀賢良祠、鄉賢祠,諡忠武。
  • 24.    《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以十九年三月十六日葬於崇慶州西山之原。
  • 25.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六 道光十五年 五月 九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22]
  • 26.    《郎潛紀聞二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4-25]
  • 27.    清·李惺·《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
  • 28.    清·何日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誌銘》
  • 29.    鄭觀應 著.盛世危言: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01:237
  • 30.    清史演義: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31]
  • 31.    《清代名人軼事》:臨終自知死期,會四川總督同安蘇公廷玉往訪之,公出見,手交遺折,託其代奏,時固無恙也。蘇公不得已帶之歸,公即於夜間逝世,豈非生有自來者耶?
  • 32.    《嘯亭雜錄·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2]
  • 33.    《嘯亭雜錄》卷8:楊誠齋軍門芳,貴州人。少貧窶,讀書應試未就,乃充行伍,藉軍糧以贍其家。乾隆乙卯,楚苗竊發,毗連黔境,銅仁諸苗亦乘時蠢動。攻銅仁寨時,遊擊為孫總兵清元,欲棄寨避賊,公奮然曰:“芳聞咫地寸土,莫非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於賊?”孫壯其言,因與賊戰,乃至敗績。時福文襄王督師,命諸將移寨,聞兵敗,怒,欲置孫於法。孫叩首曰:“非裨將之過,皆楊芳一人意也。”王命縛公至,詰曰:“汝何人,乃敢抗吾法?”時兵衞森嚴,堂宇深邃,公大聲曰:“芳幼讀聖賢書,惟知忠孝字。今寨雖小,為天子所畀付,若輕棄,是違君命也,故芳欲一戰以揚士氣。其勝之與否,自有主之者,非芳之罪。如使芳執殳效命,早裹屍馬革矣。”言既終,愀然長嘯。王壯其言,命為親軍,日見委任,不數載官至專閫。公與楊時齋軍門為布衣交,遂至通譜。公善謀,時齋善戰,二公如左右手,不可須臾離者。
  • 34.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傳一百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5]
  • 35.    《清稗類鈔·武略類》:齊慎為將帥才嘉、道名將,楊忠武而外,必推新野齊勇毅公慎。回部之役,回人讋楊齊威名,稱忠武曰“哈薩諳班”,而稱齊曰“齩龍諳班”。“哈薩”,漢言美鬚髯,“齩龍”,漢言虎也。忠武請老,宣宗從容問異日如有軍務,武臣中誰可繼卿者。忠武奏:“齊慎,將帥材也。”道光辛丑,為參贊大臣。
  • 36.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219
  • 37.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一·列傳二百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5]
  • 38.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遇春尤知人,獎拔如不及。識楊芳於卒伍中,力薦之,卒為大將,勳名與之埒,天下稱“二楊”,自有傳。部曲多洊至專閫,著者曰吳廷剛、祝廷彪、遊棟雲。
  • 39.    《清史稿》卷17《宣宗本紀一》:(道光)五年……冬十月庚辰,以長齡署伊犁將軍,楊遇春署陝甘總督,鄂山回陝西巡撫。
  • 40.    《清史稿》卷17《宣宗本紀一》:(嘉慶)二十五年……九月……壬午,加提督楊遇春太子少保,賞雙眼花翎。
  • 41.    《清史稿》卷17《宣宗本紀一》:(道光)六年……秋七月癸巳,張格爾糾安集延、布魯特回眾入卡。喀什噶爾回眾響應之。命楊遇春為欽差大臣剿之,鄂山署陝甘總督。命武隆阿為欽差大臣赴台灣。己亥,以德英阿為伊犁參贊大臣,倫布多爾濟署烏里雅蘇台將軍,庚子,張格爾陷和闐城,領隊大臣奕湄、幫辦大臣桂斌等死之。甲辰,命長齡為揚威將軍,以武隆阿為欽差大臣,與楊遇春參贊軍務。
  • 42.    《清史稿》401《向榮傳》:向榮,字欣然,四川大寧人,寄籍甘肅固原。以行伍隸提標,為提督楊遇春所識拔。從徵滑縣、青海、回疆,常為選鋒。
  • 43.    名人軼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13]
  • 44.    李厚之,張會鑑,鄭繼猛 纂輯.安康歷代名人錄:三秦出版社,2010-11:212
  • 4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07:870
  • 46.    趙祿祥 主編.國史鏡鑑 第4卷:北京出版社,1993-09:880-882
  • 47.    四川省崇慶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纂.崇慶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840-841
  • 4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錦江區委員會文化和文史資料文員會 編著;趙萬松 主編;張松,李大江,趙萬松等 編委.一蓑煙雨任平生 成都市錦江區知名人物羣像譜(一):成都市錦江區委員會,2020-05:22
  • 49.    《椒生隨筆·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18]
  • 50.    《椒生隨筆》卷3:陝甘總督揚[楊]忠武(遇春)入覲宣廟。一日,上忽問曰:“汝公事之暇,尚看書乎?”對曰:“臣不識字。”上又曰:“然則飲酒乎?”對曰:“臣不善飲。”上曰:“汝將何以自遣?”對:“聽打鼓説書。”上曰:“聽説書固好,如公事何?”對曰:“錢穀責之藩司,刑名責之臬司,兵政責之提鎮,臣總其成而已。”上大悦曰:“真總督也!”
  • 51.    王平貞.楊遇春及《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J].四川文物,1987(03):18-19.
  • 52.    楊正苞.略談楊遇春的民族屬別[J].文史雜誌,1992(05):24.
  • 53.    鍾梅.略説楊正苞先生的雜學[J].文史雜誌,2010(04):20.
  • 54.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編.家規家風與廉潔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曹鵬程《“治家嚴整”的崇州楊遇春家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11:409
  • 55.    《鹹同將相瑣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20]
  • 56.    清人畫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 沙布都爾莊之戰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21]
  • 57.    清人畫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 阿瓦巴特莊之戰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21]
  • 58.    清人畫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 收復和闐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21]
  • 59.    清人畫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 收復喀什噶爾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21]
  • 60.    清人畫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 洋阿爾巴特之戰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21]
  • 61.    崇州市博物館(市文管所)  .崇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21]
  • 62.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四百五十六 道光二十八年 六月 二十二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22]
  • 63.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三 道光十三年 九月 二十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22]
  • 64.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八 道光十四年 正月 二十二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22]
  • 65.    高文德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1247
  • 66.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苗平而教匪起,嘉慶二年,從額勒登保赴湖北剿覃加耀、林之華,破芭葉山,連敗之長陽、宣恩、建始、恩施。加耀竄終報寨,峭巖陡絕,夜縋而登,擒加耀及其黨張正潮。
  • 67.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三年,從額勒登保赴陝,敗李全於藍田,又敗高均德於紫溪嶺。五月,還湖北。張漢潮竄穀城,兜擊,大敗之,又敗之竹山菩提河,追躡入陝,敗之於平利孟石嶺。九月,敗高均德、李全於廣元吳家河。丁父憂,賜金治喪,命墨絰隨徵。迭破羅其清於觀音坪、大鵬寨、青觀山,其清就擒,擢甘肅西寧鎮總兵。
  • 68.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四年,從額勒登保斬蕭佔國、張長庚,獲王光祖,斃冷天祿,功皆最,威震川、陝,婦孺皆知其名。追剿張子聰,自夏徂秋,迭敗之於梁山、雲陽、太平、開縣、通江間。子聰被追急,數與樊人傑、龔建、冉天元合,最後欲合王登廷。登廷踞馬鞍寨,進攻克之,躡追迭擊,擒其黨靳有年於土丫子,斬阮正漋於廣元雲霧山。至冬,登廷由陝入川,與冉天元合。額勒登保率遇春與穆克登佈會擊之於蒼溪貓兒埡。穆克登布違約,先期進,挫敗,遇春據廢壘力拒,燃草炬擲山下,戰徹夜,幸得全師,迭擊皆獲勝。登廷孑身至蒲江,為鄉團擒獻,斬之。
  • 69.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五年,擢甘州提督,偕穆克登布破張天倫於兩當,又從額勒登保追楊開甲於商、雒,扼龍駒寨,殲張漢潮餘黨劉允恭、劉開玉,予雲騎尉世職。遇春與穆克登布為經略左、右翼長,議每不合,自蒼溪戰後,益不相能。額勒登保等疏言:“諸將中惟遇春謀勇兼優,可當一面。請益所部兵,與經略、參贊分路剿賊。”遂以提督別領偏師,沿渭西上,剿汧、隴之賊。五月,擊伍金柱於漢陰手板巖及銅錢窖,戰方酣,楊開甲從間道突至,腹背受敵,自午至酉,圍愈急,有白袍賊手大旗,直犯遇春,相去咫尺,忽墜馬,則為後隊護槍所斃,乃金柱悍黨龐洪勝也。賊驚潰,額勒登保兵亦會,追賊至洋縣茅坪,斬開甲,又擒陳杰於大石坂。八月,斬金柱於成縣峽溝,斬宋麻子於鳳縣潘家溝。
  • 70.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六年,破冉學勝於石泉石塔寺。高天德、馬學禮、王廷詔為大軍所驅,竄五郎壩。遇春方追學勝,偵知之,乘夜掩擊,天德等分竄,乃由斜峪關躡擊,阻其入甘肅之路,復破賊於鋼鋪廠,一晝夜馳四百里,追及廷詔於川、陝界鞍子溝擒之,天德、學禮竄禪家巖。遇春料賊由寧羌奔逸,急由斜谷趨二郎壩,設伏龍洞溪,賊果至,俘斬殆盡,二賊就擒,晉騎都尉世職。是役,釋降眾健者八百人,編為一隊,皆原效死。會經略檄合剿冉學勝,獲諜,得賊虛實,謂降眾曰:“汝等立功贖罪,此其時矣!”至紫陽天池山,賊於伏莽中突起,八百人力戰,衝賊為數段,遂大捷。張天倫糾五路賊聚洵陽,學勝復與合,大破之於孫家坡。追賊入川,擒冉天泗、王士虎於通江報曉埡。士虎故劇盜,專劫寨峒避大軍。遇春夜往捕,適賊由他路襲營,遇春不回救,伏巢外候賊歸,擒斬無遺。賊中有名號者剿除幾盡,餘匪以老林為藪。遇春專任搜剿,以遲緩,嚴詔切責。
  • 71.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八年,丁母憂,賜金,給假四十日。苟文明餘黨苟文潤集千餘人,皆獷悍,蹂躪漢江左右,諸軍久役不振。遇春至,乃奮,連戰紅山寺、平溪河,殲之,賊氛漸清。
  • 72.    《清史稿》卷347《楊遇春傳》:十年,凱撤,詔許回籍補持母服百日,假滿入覲。會寧陝鎮兵變。鎮兵新設,入伍者多鄉勇、降賊,不易制。總兵楊芳赴固原攝提督,因停給鹽米銀,發包穀充糧,遂戕副將、遊擊,劫庫獄以叛。遇春行至西安,聞變,偕巡撫方維甸馳往。詔德楞泰赴陝治其事,命遇春扼方柴關,賊鋭甚,兵交數失利。賊首蒲大芳望見遇春,下馬遙跪,哭訴營官蝕餉狀,遇春曉以順逆,知可以義動,與楊芳謀,同主撫。諸帥尚猶豫,遇春按兵緩攻,令芳單騎入賊營諭之。越數日,大芳竟縛倡逆之陳達順、陳先倫詣遇春降。遂率大芳邀擊餘賊於江口,斬其渠朱先貴。德楞泰疏陳叛兵窮蹙乞命,請釋歸伍,詔斥縱叛廢法,降遇春寧陝鎮總兵,大芳等二百餘人皆戍新疆。
  • 73.    楊遇春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1-16]
  • 74.    邢譽田.芻議清代陝甘總督楊遇春的軍事才能[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03):84-88.
  • 75.    李元度 著.國朝先正事略 2:嶽麓書社,2008-11:732-734
  • 76.    魏源 撰.湖湘文庫(甲編) 魏源全集 3:嶽麓書社,2011-02:363
  • 77.    趙珍.道光朝陝甘總督楊遇春變革馬政的環境史考察[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02):88-97.
  • 78.    張伯齡.楊遇春簡論[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4):86-9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