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珤

鎖定
梁珤(?-1468年1月11日 [1]  ),字惟善。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汝陽縣(今河南省汝南縣)人。明朝初年將領、勳臣,左副總兵梁銘之子。 [2] 
梁珤於明英宗即位後襲封保定伯。正統十四年(1449年),充任左副總兵,平定福建鄧茂七起事。回師後因亂事再起,遭到貶謫,在武清侯石亨處戴罪立功。景泰元年(1450年),以平蠻將軍總兵官征討貴州、湖廣苗亂,歷經數月,大破叛軍,擒斬苗王韋同烈。景泰三年(1452年),班師回朝,以功進封保定侯。次年,再次進討湖廣苗人起事。景泰五年(1454年),獲賜世券天順元年(1457年),出鎮陝西,屢次擊退韃靼入侵。任職七年後,入朝為左軍都督府掌府事。
成化三年十二月(1468年1月),梁珤去世。追封蠡國公,諡號“襄靖”。
本    名
梁珤
別    名
梁瑤 [3] 
惟善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汝陽縣
逝世日期
1468年1月11日 [1] 
主要成就
南征北討,頗立戰功
官    職
左軍都督府掌府事
爵    位
保定伯→保定侯→蠡國公(追封)
諡    號
襄靖

梁珤人物生平

梁珤早期經歷

梁珤的父親梁銘,發跡於靖難之役,後封保定伯。在明宣宗時官至左副總兵,輔佐安遠侯柳升出征交趾,於宣德二年(1427年)病死於軍中。 [4] 
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梁珤獲准襲封父親的爵位,成為第二代保定伯。 [5]  三月,明英宗賜梁珤歲祿一千五百石。 [6]  九月,監察御史王來等彈劾梁珤讓自己的岳父、都指揮同知錢義每到操備時都“詐齎制書前導”,以虛張聲勢。英宗因梁珤是勳舊之後,姑且寬宥,只讓他自行改過。 [7] 
正統三年(1438年),梁珤奉命烙取南直隸百姓所養馬匹,徇私舞弊,不僅收受賄賂購置瘦小的馬,還在途中接連娶兩個小妾。七月至八月間,六科十三道言官數次劾奏梁珤之罪,英宗遂將梁珤逮捕,經由法司徹查,投入錦衣衞獄中,論罪寬宥,特加監禁。 [8-9]  次年十月,梁珤患病,英宗特派御醫前往診療。 [10] 
正統八年(1439年)至正統十二年(1447年)二月間,梁珤相繼受命督修京倉以及操練京營軍士。 [11-13] 

梁珤南征閩寇

正統十三年(1448年),農民鄧茂七在福建沙縣發動民變,都御史張楷等遷延許久,討伐進展緩慢。 [14]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月,英宗因眾軍師久無功,便派遣陳懋佩徵南將軍印,充任總兵官,梁珤及平江伯陳豫分任左、右副總兵,率領京營及江、浙軍隊前往討伐。 [15]  [16] 
在陳懋等主力即將抵達建寧府前,鄧茂七已在之前的戰鬥中死亡,其餘部退至尤溪、沙縣一帶,“燒燬縣治,邀截糧道”。梁珤南進至武步鋪(今福建南平東南武步村)及水口驛,屢破叛軍,擒斬二百餘人,肅清前往福州府的道路。抵達福州後,梁珤開榜宣諭各縣,使百姓復業,一面力行招撫,一面擒斬不服朝命的叛黨陳得廣等五十餘人。 [17]  三月,梁珤督率官軍及民壯分道進攻叛軍餘黨,斬首九百級,生擒七十餘人,使叛黨潰散。 [18]  [16]  [19] 

梁珤立功復爵

在梁珤等班師後,被招降的叛軍叛降無常,導致局勢不穩,六科十三道言官彈劾梁珤等人“欺罔”,使他被下獄論斬。明代宗減輕責罰,貶其充任為事官(品軼低但實任重),送赴武清侯石亨處戴罪立功。 [16]  [19]  [20] 
北京保衞戰中,梁珤隨從石亨立功,於是在之後得以恢復爵位。 [21] 

梁珤大破苗亂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梁珤掛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官,接替靖遠伯王驥征討貴州苗人叛亂。 [22]  十月,梁珤分兵四路出擊,大破叛軍,斬首七千餘級,攻破山寨四百八十餘座,生擒四百八十餘人,繳獲船隻七百五十餘艘,奪回被擄掠的男女一千七百餘人。代宗聞訊後,降敕獎諭。 [23-24] 
景泰二年(1451年),梁珤與右都御史王來進兵靖州,適逢叛軍擄掠長沙、寶慶、武岡等地,梁珤等分兵邀擊,斬首二千七百餘級,奪回被俘男女一千四百二十五人。之後,叛軍再次出掠各地,梁珤再督眾軍反擊,連戰皆勝。 [25-26] 
貴州叛軍首領韋同烈自稱苗王,有數萬部眾屯於興隆(今貴州黃平)的截洞,攻擊平越、清平諸衞。梁珤自沅州進軍,與西路都督方瑛所部會合,攻克興隆,迫使韋同烈撤往地勢險峻的香爐山。明軍分兵三路,準備強攻香爐山:
  • 方瑛自龍場進軍;
  • 都督陳友等自萬潮山進軍;
  • 都督毛福壽等自重安江進軍。
梁珤則與王來率軍跟隨其後。明軍各路進展順利,接連攻破黎樹、翁滿等三百餘寨,斬首三千四百八十級,又招撫袞水等二百餘寨,奪回被俘虜的一千七百餘人。會師於香爐山下,發火炮轟擊山崖,同時四面布營,作出強攻之勢。叛軍大懼,於是將韋同烈等五十八人綁送軍門,嚮明軍投降。 [27]  梁珤遂移師清平衞,傳檄四川,邀其出兵共同征剿都勻、草塘諸苗,叛軍望風而降。 [28-30]  至此,貴州、湖廣苗亂平定。
此年七月,普定、永寧、畢節等衞苗亂再起,梁珤、方瑛等受命平叛。 [31]  十月,有苗人數千在湖廣境內四處劫掠,梁珤與王來受命招撫。 [32]  [33] 
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梁珤班師回京。 [34]  十二月,代宗論功,進封梁珤為保定侯,增加食祿五百石 [35]  [33]  [36] 
景泰四年(1453年)二月,梁珤率軍出征,進討湖廣五開、清浪等地苗人起事。 [37]  [38]  次年二月,代宗賜梁珤誥券,追封其父祖三代及其妻子,允許他的子孫世襲保定伯。 [35]  [39] 
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梁珤參與督建壽陵。 [40] 

梁珤陝西拒敵

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復位的英宗封梁珤為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賜誥券,本人可免一死,允許其子孫世襲保定侯。 [41]  四月,英宗命梁珤出鎮陝西。 [42]  九月,梁珤請求修築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城池,獲允准。 [43]  十月,梁珤充任總兵官,赴陝西鎮守。 [44]  十一月,韃靼騎兵四千餘人南侵,梁珤徵調兵力屯守各處險要。 [45] 
天順二年(1458年),韃靼入侵涼州,梁珤率軍反擊,單騎直入敵陣,大軍隨之而進,擊退韃靼軍。 [46] 
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梁珤領兵在靖虜堡(今鎮宏堡)擊敗韃靼,斬首十三級,獲馬八匹。 [44]  [47]  六月,梁珤因陝西軍械不足、鐵料嚴重匱乏,遂請求將山西陽城縣的鐵料一次性運十萬斤至陝西,以解一時之困;之後讓山西布政司每年運鐵五萬斤,存於曲沃縣,方便陝西方面取用,以應不時之需。英宗允准。 [48] 

梁珤入朝及逝世

在陝西總兵官任上七年後,梁珤被召還,掌理左軍都督府事。 [44]  [49] 
成化三年十二月戊申日(1468年1月11日) [1]  ,梁珤去世。明憲宗聞訃訊,為之輟朝一日,派官員諭祭,並命有司為之營葬;追封他為蠡國公,賜諡號“襄靖”。 [50-51] 

梁珤主要成就

梁珤於明英宗正統末年至明憲宗成化初年兩次平定大亂,並出鎮陝西七年,頗有賢名:
  • 平閩盜:正統十四年(1449年),梁珤率京營及江、浙各軍南下討伐福建農民鄧茂七起事 [15]  。他自建寧直抵福州,一面招撫叛軍,令百姓復業,一面肅清沿途頑抗者,擒斬共千餘級 [17]  [18]  [16] 
  • 討苗亂景泰元年(1450年),梁珤奉命征討貴州、湖廣苗人叛亂,與右都御史王來等屢次擊破苗軍,至次年攻克香爐山,擒斬苗王韋同烈,累計破山寨近千座,斬首一萬餘級,奪回被劫掠的男女數千人。隨後招降都勻、草塘諸苗,平息叛亂 [24]  [30]  [33]  。景泰二年至景泰四年(1451年-1453年)間,又數次撫定零散的苗民起事 [31]  [32]  [37] 
  • 鎮西北天順元年(1457年),梁珤出鎮陝西 [42]  。在七年的任期內,他勤于軍政,曾修築陝西布政司城池 [43]  ,又請調山西陽城鐵料入陝西,以解軍需,自此定為慣例 [48]  。天順元年至天順五年間(1457年-1461年)間,他數次調兵防禦韃靼入侵,並於涼州及靖虜堡(今鎮宏堡)等地擊敗韃靼軍,穩定了明朝西北邊境的局勢 [45]  [46]  [44]  [47] 

梁珤人物評價

蘇霖:珤斗筲小器,叨掌兵戎。貪淫無恥,怯懦無為。既不能運謀以除賊,卻乃敢朋蔽以保(王)來。 [5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引
劉吉:珤天資平恕……。 [5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梁珤軼事典故

梁珤為人持平寬仁,雖屢掌兵柄,卻不曾濫殺一人。他的子弟隨從征伐苗亂,因功被授予官職,梁珤認為這是“虛費糧賞”,推辭不受。時人都稱讚他的知足之賢。 [54-56] 

梁珤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父親
明宣宗時官至左副總兵,封保定伯。病死於徵交阯的軍中。
母親
王氏
至明英宗天順初年仍健在。
——
妻子
錢氏
都指揮同知錢義之女。
子輩
兒子
梁傳
襲封父爵保定侯。
梁任
於梁傳死後襲封保定侯,官至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府事。
表格參考資料: [4]  [57-58] 

梁珤侯爵世系

梁珤的保定侯爵位,自其父梁銘受封保定伯以來,共歷七世八代,至明亡而絕。 [59] 
第一代:梁銘,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封保定伯,允許世襲伯爵。宣德二年(1427年)病死於徵交阯軍中。
第二代:梁珤,梁銘之子,宣德十年(1435年)襲爵。景泰三年(1452年)十二月進封保定侯。景泰五年(1454年)賜世襲伯爵之誥券天順元年(1457年)允許世襲侯爵 [41]  成化三年(1467年)十二月去世,追封蠡國公,諡號“襄靖”。
第三代:梁傳,梁珤之子,成化四年(1468年)襲爵。成化十七年(1481年)去世。
第四代:梁任,梁傳之弟,成化十八年(1482年)襲爵。正德七年(1512年)去世 [60] 
第五代:梁永福,梁任之子,正德八年(1513年)襲爵。嘉靖九年(1530年)去世。
第六代:梁繼藩(一作繼璠),梁永福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襲爵。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去世 [61] 
第七代:梁世勳,梁繼藩之侄,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襲爵 [62]  ,據傳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時殉難 [63] 
第八代:梁天秩,據傳是梁世勳的子侄輩,未知何時襲爵。
保定伯世系參考資料: [4]  [57] 

梁珤史料記載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 [53] 
明史·功臣世表三》 [57]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4] 
參考資料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稱“成化三年十二月……戊申……保定侯梁珤卒”。按台灣中研院所設“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為公元紀年,為1468年1月11日。
  • 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珤字惟善,河南汝陽縣人。保定伯銘之子。
  • 3.    在《明英宗實錄》的廣本、抱本中,梁珤常被誤稱為梁瑤。
  • 4.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9]
  • 5.    《明史·功臣世表三》:宣德十年二月辛未襲。
  • 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宣德十年三月……給武安侯鄭能、安遠侯柳溥、保定伯梁珤歲祿各一千五百石,清平伯吳英歲祿一千一百石,平江伯陳佐、新寧伯譚璟歲祿各一千石,俱米麥兼支。
  • 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九》:宣德十年九月……行在十三道監察御史王來等劾奏保定伯梁珤令其妻父都指揮同知錢義每遇操備,詐齎制書前導,以張聲勢。上以珤勳舊,姑宥不問,令改其非。
  • 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正統三年七月……給事中御史劾奏保定伯梁珤奉命烙南直隸民飬馬,徇私作弊,請治其罪。上命宥之,逮其隨行者送法司鞫問。
  • 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四十五》:正統三年八月……保定伯梁珤有罪,下錦衣衞獄。珤烙馬應天諸郡縣,納賄濫收瘠小者,且連取二妾以歸。御史侯爵案其罪,六科十三道劾之,遂逮珤至京法司,論以贖絞還爵,上特命監禁之。
  • 1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六十》:正統四年十月……保定伯梁珤有疾,上命醫往療之。
  • 1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一》:正統八年二月……命應城伯孫杰督修京倉。先是,保定伯梁珤理其事。至是,命珤督練軍士,故以傑代之。
  • 1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正統十年三月……勒保定伯梁珤、都指揮僉事馬亮、署都指揮僉事申忠曰:命爾等提督大營五軍官軍往草場牧放馬匹,務要依時餵養,無致瘦損。仍禁約官軍生事,擾人蹂踐苗稼,並遊蕩逃回等項。俟秋後還京操練,將實數開報兵部,毋隱瞞作弊,自取罪愆。
  • 1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二》:正統十二年四月……敕保定伯梁珤、左都督梁成、署都指揮僉事申忠提督各營官軍牧放騎操馬匹。
  • 14.    《明史·陳懋傳》:十三年,福建賊鄧茂七反。都御史張楷討之無功……
  • 15.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閩盜》:十四年春正月,上以閩師久無成功,命寧陽侯陳懋為徵南將軍,保定伯梁瑤、平江伯陳豫為左右副總兵,都督範雄、董興為左右參將,尚書金濂總督軍務,太監曹吉祥、王瑾監軍,御史張海、丁宣紀功,率京營及江西、浙江諸處大軍討之。
  • 16.    《明史·梁珤傳》:正統末,充副總兵,討福建盜鄧茂七,擊斬餘賊於九龍山。班師,而賊黨復作,謫充為事官。
  • 1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七》:正統十四年四月……左副總兵、保定伯梁珤奏:臣兵至延平時,賊首已誅,而福州道猶梗,遂率兵南行。賊五百徒據武(五)步鋪,官軍敗之,擒殺百餘人,餘潰逃清風洞,縱火盡焚之。又賊千餘、駕舟二百艘截水口驛,官軍水陸並進,斬偽都指揮及從賊四百餘級,生擒六十四人,盡獲其舟,道始通。兵至福州府,備榜遣官分諭各縣,復業者五千餘人,其賊首、偽尚書陳得廣等五十餘徒不服招撫,盡擒殺之。上曰:珤既開通路道,駐兵福州,兵部其移文令榜諭各縣雲:朝廷出師,重在剿除首賊。今鄧茂七已誅,其為賊脅從及受偽職者,俱宥罪復業。及避賊回還者,有司善撫卹之。有不服者,悉剿捕之無遺。又聞漳州及汀州一路未靖,珤等量度事勢,或撫或捕,悉聽處置,務在盜息人安。仍遣人密報寧陽侯陳懋,等恊同行事,庶兵有策應,厥功易成。
  • 1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六》:正統十四年三月……總兵官、寧陽侯陳懋等兵將至建寧,反寇鄧茂七餘黨復紏眾燒燬縣治,邀截糧道。左副總兵、保定伯梁珤率官軍及民壯分道剿捕,斬首九百級,生擒七十餘人,賊眾潰散。
  • 1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正統己巳,福建鄧茂七反,命充副總兵往徵之。既奏捷旋師,而餘黨復作,言官劾珤欺罔。下獄,論罪當斬,命降為事官。
  • 2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五》: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交章劾奏寧陽侯陳懋、保定伯梁珤、平江伯陳豫、都督董興、範雄奉命征剿閩寇,逡巡畏縮,久無成功。又供億浩繁,民心怨苦。尚書金濂參贊,軍務不聞正救,惟事順從。俱宜治其罪。帝曰:論懋等皆當,第今賊寇已平矣,姑宥之。……保定伯梁珤往福建討賊,未平而歸法司,論當斬,命降為事官,送武清侯石亨處自效。
  • 21.    《明史·梁珤傳》:從石亨立功,復爵。
  • 2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一》:景泰元年四月……丁亥,敕諭保定伯梁珤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統領官軍剿殺貴州苗賊。
  • 2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九》:景泰元年十二月……總兵官、保定伯梁珤等奏:十月二十九日,官軍分四路進攻苗賊,賊聚眾迎敵,官軍奮擊之,賊棄兵奔潰,生擒四百八十餘人,斬首七千餘級,破四百八十餘寨,獲船七百五十餘艘及被掠男婦一千七百有奇。帝降敕褒諭,仍命其乘勢殲厥餘黨,毋恃勝自驕,以隳全功。
  • 24.    《明史·梁珤傳》:景泰元年拜平蠻將軍,代王驥討貴州苗。其冬,分四道進攻,大敗之,斬首七千有奇,破寨五百。
  • 2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景泰二年正月……徵進貴州、湖廣總兵官、保定伯梁珤、總督軍務、右都御史王來奏:臣等兵至靖州,遇苗賊萬餘出劫長沙、寶慶、武岡等處,臣等分道截殺,追入黃公衝,生擒賊徒伍林等三百七十七人,斬首二千七百餘級,奪回被虜男婦一千四百二十五人及頭畜、輜重。越二日,各賊復來,臣等又督官軍對敵,殺散賊眾,官軍復回靖州……謹以捷聞。
  • 26.    《明史·王來傳》:(王來)與保定伯梁珤,都督毛勝、方瑛會兵進討。至靖州,賊掠長沙、寶慶、武岡。來等分道邀擊,俘斬三千餘人,賊遁去。已,復出掠,官軍連戰皆捷。
  • 2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景泰二年四月……總督貴州湖廣軍務、右都御史王來奏:貴州賊首韋同烈偽稱苗王,紏眾數萬,屯聚興隆之截洞,復攻平越、清平各衞。總兵官、保定伯梁珤自沅州發兵,由東路進督,西路都督方瑛會兵興隆。賊眾來迎,我軍擊敗之,同烈等退據香爐山。山在平越、清平之中,險要不可攻,於是分調瑛兵由龍場進,都督陳友等兵由萬潮山進,都督毛福壽等兵由重安江進,臣來及珤迤𨓦而進。諸將攻破黎樹、翁滿等三百餘寨,斬首三千四百八十級,擒五百餘徒,招撫袞水等二百餘寨,復所虜一千七百餘人。遂會兵香爐山下,列營四面,環繞攻擊,賊眾懼,縛同烈詣軍門,乞哀請降。臣等罷兵,械同烈等赴京師。
  • 2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景泰二年七月……徵進貴州、湖廣總兵官、保定伯梁珤等奏:官軍既克香爐山寨,遂移軍清平,分調諸將及行巡撫四川、僉都御史李匡並進都勻、草塘、王都保等寨。諸苗聞大軍至,具酒食迎於道左,詣軍門來降者數千人,悉令復業,伏候敕旨旋師。詔兵部議一二大臣鎮守撫民,餘召還京。
  • 2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景泰二年,韋同烈聚眾寇湖貴,命珤充總兵往徵之,湖貴平。
  • 30.    《明史·王來傳》:賊魁韋同烈據興隆,劫平越、清平諸衞,來與方瑛擊敗之。賊退保香爐山,山陡絕。勝、瑛與都督陳友三道進,來與珤大軍繼之。先後破三百餘寨,會師香爐山下。發炮轟崖石。聲動地。賊懼,縛同烈並賊將五十八人降。餘悉解散。遂移軍清平,且檄四川兵共剿都勻、草塘諸賊。賊望風具牛酒迎降。
  • 3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景泰二年七月……巡撫貴州、大理寺丞王恂等奏:普定、永寧、畢節等處苗賊復縱劫掠。兵部請令總兵官梁珤等仍調官軍馳往普定等處進剿,毋輕易回師,並敕右副總兵方瑛等與珤會兵夾攻。從之。
  • 3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九》:景泰二年十月……苗賊數千流劫湖廣武岡、靖州及通道等縣諸團寨,命總督軍務、右都御史王來、總兵官、保定伯梁珤等相機撫捕之。
  • 33.    《明史·梁珤傳》:明年自沅州進兵,與都督方瑛破賊於興澤,又大破之香爐山,俘偽王韋同烈等,擒斬數千人。分兵攻都勻、草塘諸苗,悉震恐降。師還,苗復叛,珤復與瑛討平之。論功,進侯,益祿五百石。
  • 3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二》:景泰三年十月……戊戌,命右都督方瑛鎮守貴州,都督同知陳友鎮守湖廣,召右都御史王來、保定伯梁珤還京。以來等奏地方已寧,乞班師也。
  • 35.    《明史·功臣世表三》:景泰三年十二月丁未進封侯。五年二月賜誥券,予世襲伯爵。
  • 3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四》:景泰三年十二月……丁未,命右都御史王來兼大理寺卿,升保定伯梁珤為保定侯,左都督毛福壽為南寧伯,右都督方瑛為左都督,都督同知陳友、都指揮使李友、都指揮同知李震、都指揮僉事安順、監察御史焦寬俱升一級,官軍一萬六千餘人升賞有差,以徵湖廣苗賊功也。
  • 37.    《明史·功臣世表三》:四年討平湖廣清浪叛苗。
  • 3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六》:景泰四年二月……敕保定侯梁珤:得湖廣巡撫等官奏,近日五開、清浪等處地方俱有苗賊生髮,燒燬屯營,殺害官軍,攻圍城池,此必往者爾等撲滅未盡之賊。因見班師,復嘯聚劫掠。敕至,爾珤仍充總兵官,王來仍總督軍務,星馳往彼,會同內官梁達、都督陳友、都御史李實並督湖廣三司等官,速調官軍人等,相機剿捕,仍令鎮守貴州、左都督方瑛等策應。務在剋期盡絕,不許彼此推諉,致令延蔓。如違,罪有所歸。
  • 3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八》:景泰五年二月……戊申,賜保定侯梁珤券誥,並封贈其三代及妻,子孫仍世襲伯爵。
  • 4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三》:景泰七年二月……命太監吉祥、保定侯梁珤、工部右侍郎趙榮督工營建壽陵。
  • 4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天順元年二月……乙巳,賜保定侯梁珤、懷寧伯孫鏜、海寧伯董興勳號、散官,珤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給誥券,子孫世襲侯爵……俱本身免一死。
  • 4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七》:天順元年四月……命保定侯梁珤鎮守陜西。
  • 4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二》:天順元年九月……命修陝西布政司城,從保定候梁珤奏請也。
  • 44.    《明史·梁珤傳》:天順元年出鎮陝西,破敵涼州,又破敵靖虜堡。召還,理左府事。
  • 4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四》:天順元年十一月……鎮守莊浪奉御進保、都指揮使魏榮奏:達賊四千餘騎入境,徑趣速罕禿營剽掠。兵部請敕鎮守陝西、保定侯梁珤往蘭縣,徵調秦州、鞏昌、臨洮等處兵分屯要害,以遏賊衝。從之。
  • 4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天順改元,充總兵,鎮守陝西。二年,虜寇涼州,珤單騎薄虜陣,大軍乘後擊虜,走之。
  • 4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七》:天順五年四月……(兵部)近得總兵官、保定侯梁珤奏:達賊犯靖虜地方,率官軍與賊戰,敗之,斬首十三級,馬八匹。
  • 4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九》:天順五年六月……丁酉,陝西總兵官、保定侯梁珤奏:胡寇犯邊,正急用兵器,而陝西州縣鐵料缺甚。雖嘗以税糧折納,然地無出產,官吏催徵,民不堪困。臣聞山西陽城縣鐵冶甚多,每年課鐵不下五六十萬斤,乞不為例,運十萬斤至陝西,給與各衞速造兵器。仍令山西布政司自後每年運五萬斤於曲沃縣,陝西布政司遣人關領,貯庫以備急用。從之。
  • 4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珤在陝凡七年,召還管左府事。
  • 50.    《明史·功臣世表三》:成化三年十二月卒。追封蠡國公,諡襄靖。
  • 5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至是卒,訃聞,輟朝一日,遣官諭祭,命有司營葬,贈蠡國公,諡襄靖。
  • 5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5-05]
  • 5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9]
  • 54.    《明史·梁珤傳》:珤天資平恕,數總兵柄,未嘗妄殺一人。子弟從徵,以功授官,輒辭不受,人以為賢。
  • 5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珤天資平恕,數總兵柄,未嘗妄戮一人。其子弟從徵,以功授官職,珤皆辭而不受。人頗以為知足雲。
  • 5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二》:景泰四年八月……保定侯梁珤奏辭其侄冠帶緫旗福及家人總旗琴童等四人職役,庶不虛費糧賞。從之。
  • 57.    《明史·功臣世表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9]
  • 5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七》:天順元年四月……保定侯梁珤奏母王氏年老……。
  • 59.    《明史·梁珤傳》:(梁珤)傳爵至(梁)世勳,崇禎初提督京營。京師陷,遇害。
  • 60.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九十三》:正德七年十月……癸丑,保定侯梁任卒。
  • 61.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二》:萬曆三十一年三月……辛巳,賜保定侯梁繼璠祭葬。
  • 62.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八十四》:萬曆三十一年五月……準梁世勳襲祖爵,時保定侯梁繼璠已故,無子,世勳,其侄男也,結勘無礙,準之。
  • 63.    《爝火錄》:(京師陷)定國公徐允禎、永康侯徐錫登、英國公張世澤、定遠侯鄧文明、武定侯郭培民、保定侯梁世勳、西寧侯宋裕德、懷寧侯孫維藩、武安侯鄭之俊、鎮遠侯顧肇跡、新寧伯譚弘業、豐城侯李開先、清平侯吳遵周、彰武伯楊崇猷、新建伯王先通、興安伯徐治安、應城伯孫廷勳、安鄉伯張光燦、寧遠伯李尊祖、陽武侯薛濂,俱遇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