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花山

(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鎖定
桃花山,位於甘肅省會寧縣城城東南約有1公里,山起三峯,主峯橫枕震東,海拔1944米,兩翼呈北南、西南走向。其勢若鯤鵬展翅,待衝雲霄;其色豔似桃花綻紅,煙霞流丹,故名桃花山。國道312線從山腳下通過。 [4]  [15] 
桃花山為會寧八景之一的“桃嶺流丹”。桃花山是佛、道、儒三教活動的聖地。屬省級森林公園,同時也是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文名
桃花山
森林公園級別
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2] 
地理位置
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桃花山社區東南部
面    積
約 36 公頃 [4] 
氣候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管理單位
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 [36] 
別    名
秀明山 [14] 
海    拔
1944 m [16] 
門票價格
免費 [27] 

桃花山位置境域

桃花山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桃花山社區東南部約1公里。 [4] 

桃花山地質地貌

山起三峯,主峯橫枕震東,海拔1944米,兩翼分別呈西南、南北走向;其勢若鯤鵬展翅,待衝雲霄; [4]  桃花山山脈是會寧境內的一條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 [14]  土壤為同地麻土、紅砂土和黃綿土。 [5] 

桃花山氣候特徵

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5.6—7.1攝氏度,無霜期126—145天,年隆雨量432毫米,且大多集中在6—8月三個月。 [5] 

桃花山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巡邊事,途經會寧,曾駐蹕東山行宮。時桃花山植被繁茂,正值初冬天氣,林木葱蘢蒼翠,山色流丹泛紫,漢武帝登上桃花山,留下了“漢武上馬石”,橫卧山中。後傳説此石通靈不甘受常人踩踏,氣憤之下滾入沙溝,但實為山洪沖走。 [2]  [12]  [17] 
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三年(1226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時率兵克龍德縣(今隆德)、拔德順州(今靜寧縣),駐兵縣城之野,時遇天氣酷燥,大汗難耐炎熱,即率兵上山避暑。並留下“大汗拴馬樹”,聳翠於戲樓側。後遂建元塔“羅羅王塔”可透梗概。 [2]  [1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湖廣總督林則徐因禁鴉片觸怒權奸,貶謫新疆,23日途經會寧,當他沿“中大路”出祖河谷地看到桃花山時,在馬上驚歎道“此處竟有如此之秀山,鍾靈毓秀,實難得也!”並在日記中記述“此處縣城頗為完整,自涇州以來,皆無其比”。在會寧逗留期間,林則徐登上桃花山遊覽,並給戲樓題字“鏡花水月”牌匾,給南街關帝廟題“物華天寶”匾額,他為關帝廟題的“氣往鑠古辭來切今;聲和被紙光影盈字”對聯,現珍藏於會寧縣博物館內。 [2]  [12] 
清同治十年(1871年)古二月,陝甘總督左宗棠屯軍西北,令士兵在陝西至新疆驛道兩旁植樹,會寧境內共植活7.3萬多株,當地柳樹也被稱為左公柳。 [12]  [17] 
民國十三年(1924)9月,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赴北京途經會寧時,夜宿縣城學堂(今中醫院址),次日早晨乘坐黃緞八抬大轎起程,縣長王密及士紳百姓百餘人相送至祖河驛道作別,九世班禪突見轎右桃花山,急令停轎,下地登高遠眺,並遙對羅羅王塔合十誦經,慨嘆此山佛光靈氣,獨秀旱塬。 [2] 
1936年紅軍會師期間,朱德總司令帶領警衞員登上桃花山查看地形,並登左右二峯,以偉大的戰略家眼光,稱讚二峯之形勢居高臨下,虎據城南,進可俯攻縣城,退可隱匿羣壑,右扼祖河咽喉,左控宴門川要隘,實為戰略要地。 [2] 

桃花山景區榮譽

80年代,桃花山被甘肅省林業廳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2]  [35] 
2020年,紅軍長征勝利景園被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評定為國家級4A級旅遊景區。 [25-26] 

桃花山主要景點

桃花山風光
桃花山風光(48張)
桃花山山徑崎嶇坎坷,怪石嶙峋。四季景緻,細草如茵,山花爛漫,榆杏泛紅,霜華染黛。古有“劍峯”、“月崖”、“石室”、“梵塔”、“松院”、“靈泉”、“魁樓”、“杏林”等景點,為“會寧八景”之一的“桃花豔嶺” [12]  [32]  。現有景點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保寧寺、桃花山石窟、遊樂場等景點。

桃花山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紅軍長征勝利景園(12張)
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位於桃花山北麓, 是瞻仰憑弔、旅遊觀光的勝地。分佈面積約7000平方米。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30] 
景園名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規劃設計,巧妙利用了桃花山的山形地貌及自然風景,採用模擬和微縮相結合的手法,形象、逼真、生動地再現了二萬五千裏征程的艱險悲壯,以景觀反映史實,由多個小景點組成:景園入口“三把劍”、毛澤東《長征》詩碑及浮雕、紅軍長征門、遵義舊址、懋功會師橋、瀘定鐵索橋、赤水河、草地宿營、甘孜會師會址、天險臘子口、俄界會議會址、哈達鋪紀念館、榜羅鎮會議會址、岷山棧道、六盤山紀念亭、延安寶塔等。 [5] 

桃花山保寧寺

保寧寺
保寧寺(7張)
保寧寺,佛教寺院,始建於宋、元年間,後多次被毀。1986年開始重建,1989年大殿落成後取名華禪寺,2000年更名為保寧寺。佔地2萬㎡,總建築面積3000㎡。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大佛寺、觀音殿、伽藍殿、子孫宮、天王殿、龍聖寺大殿等建築 [28]  ,玉皇殿位於保寧寺後山頂上,為硬山頂單檐建築。 [6]  2012年省宗教局正式批准保寧寺為佛教活動場所。 [22]  2018年被列為會寧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23] 
其中龍聖寺大殿,1989年6月由陸寬建造,兩殿合一,前後明脊,前堂後室,中間暗卷,三面房頂處理雨水,因造型獨特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 [34]  龍聖寺正殿內的供桌下有古井一口,名為湫,深20餘米,水質清洌甘甜,當地傳説能治眼疾。 [6] 

桃花山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8張)
桃花山石窟開鑿于山脈的最北端的紅色砂崖上,自宋金以來,開鑿石窟14座。 [4]  位於平均海拔在1832--1880米之間。桃花山石窟大體呈長方形,長100米,寬20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初建於西夏(一説始鑿於宋元時期),是會寧境內現存的石窟寺。據會寧縣誌記載:在位於今保寧寺前的空地上,曾建有羅羅王西夏磚塔,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會黨公路時被毀,塔內出西夏文石碑一通,亦毀。大部分毀於清同治兵燹,光緒中期曾修復,“文革”中山上所有建築均被拆除,造像搗毀。20世紀80年代起陸續修復。並在石窟洞口搭建木構建築,窟內塑建神像。在修復使用的同時,個別洞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1988年7月,桃花山廟宇石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  [11] 
現存洞窟的石窟共有魯班閣、藥王洞、文昌閣、無量洞(堯君洞)、軒轅洞、老帝洞、法王洞七座,窟前接磚木結構飛檐斗拱建築。 [3]  [11] 

桃花山桃花山遊樂園

該樂園 [31]  主要遊玩項目有水上樂園、迷你飛車、豪華旋轉木馬、旋轉飛椅、超級碰碰車等遊樂設施。 [33] 

桃花山開發建設

1986年開始重修廟宇、亭閣等5座。新修七樓四柱牌樓式山門。後又恢復了六月十九廟會。 [17] 
1996年,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園名的“紅軍長征勝利景園”在桃花山建成,微縮了長征路上14處景觀; [4] 
2006年8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紀念館升格為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為副縣級建制的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下屬辦公室、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會師文化研究所、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管理所4個副科級建制單位。 [36] 
2014年6月,會寧縣將以保寧寺為中心的桃花山廟宇景區整體納入長征景園統一管理,真正實現了集觀光體驗、宗教文化、民俗休閒、運動競技、生態保護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綜合景區。 [33] 
2015年,桃花山實施了上水綠化工程。 [33] 
2016年,引進了水上樂園、迷你飛車、豪華旋轉木馬、旋轉飛椅、超級碰碰車等遊樂設施,建成了桃花山遊樂園。 [33] 
2017年,由民間組織對桃花山上山道路遊步道遵義會址至藥王井路段加寬建設,並鋪設了防滑磚,提高了上山道路的安全性。 [33] 
2019年12月,會寧縣體育局運動中心對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的“登山健身步道”進行了項目改造升級,拆除原有道路,新建彩色透水混凝土步道1161米;新建混凝土道牙1120.52米;改造台階801.29平方米;道路兩邊仿樹皮生態護欄按照統一標準改造原有欄杆227.19米;新建長3.2米,寬1.4米的景觀橋一座;對瑞金塔廣場、瀘定鐵索橋兩側平台也按照遊步道標準進行了統一改造,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 [1] 

桃花山歷史文化

桃花山名字由來

其色似桃花綻紅,煙霞流丹,據《山海經》記載,桃花山“其色紅潤如桃,因以得名”。 [2]  [4] 
傳説很早以前,山南溝小如“日”字,北山溝大如“月”字,二溝合之如“明”,故取名為“秀明山”。 [14] 

桃花山烽火台遺址

桃花山烽火台遺址
桃花山烽火台遺址(3張)
桃花山烽火台遺址位於桃花山北峯頂。也被稱為“桃兒嘴”,烽火台所在山樑為南北向走勢,東西兩側為陡峭山崖。台呈圓台體,底周長58米,通高6米,佔地面積268平方米。台南北兩側有壕,底寬3米,面闊5米,殘深2米;烽火台以北可望見教場烽火台,東南可望見張城堡烽火台,為明代軍事防禦設施。 [19]  [21] 

桃花山歷史人文

桃花山人文歷史
桃花山人文歷史(3張)
桃花山之所以有名,非僧非仙,而在於名人勝蹟。傳説秦始皇漢武帝劉備成吉思汗曾路過或登上過桃花山。史料記載,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等曾到過桃花山。各廟宇還懸有書法家黎泉吳廷富、朱德昕、劉學譖的手筆,慄在庭楊思劉慶篤劉靜庵秦望瀾等會寧的文人墨客曾為桃花山作詩題詞,留下墨寶。 [10]  [17] 

桃花山桃花山廟會

桃花山廟會
桃花山廟會(17張)
桃花山廟會是會寧縣民間流傳已久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列入白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是民俗文化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廟會為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六開始,六月二十結束,共5天時間。持續幾天的廟會使整個會寧城熱鬧非凡,增加了許多和氣、瑞氣和盛世氣象。主要內容有桃花山保寧寺宗教文化活動,書畫交流活動,秦腔藝術表演活動,旅遊商品及民俗文化產品展銷活動、特色小吃展銷活動,娛樂體驗活動等。廟會間每天上山的遊客約三到四萬人次,或遊玩,或看戲、或燒香拜佛等。 [4]  [8]  [13] 

桃花山軼聞傳説

關於桃花山的軼聞傳説較多,主要有禾苗不同版本的傳説,以及觀音菩薩、晏志龍血染桃花山、黑池龍神救駕乾隆傳説等多個版本。 [14]  [24] 

桃花山禾苗傳説版本一

會州南部,有大山。山下有一禾姓人家,有一子,名曰禾苗,此子聰慧好學,勤於稼穡。漸漸成人,其父便操心兒子婚事,四處打聽,知山後有一小家碧玉,芳名桃花,堪與禾苗相配,遂三媒六證,結成秦晉。禾苗為人忠厚老實,後經仙人指點,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仙書一本、桃枝半棵植於院中,後終成當地名醫,遠近聞名。禾苗而立之年,會寧一帶旱魃橫行,赤地千里,百姓飢食草根。禾苗與桃花罄其所蓄,救濟災民。眼看家中錢糧已盡,自家也到斷炊之時,一日,見院中樹上然結出大桃,禾苗摘嘗,汁醇甜美, 桃花嘆道:“可惜只此一株,若能漫山長出此樹,便可救濟災民”。夫妻言罷,忽見丟棄的果核長出兩株小樹,其上結滿果實。二人大喜,隨叫饑民來吃果子, 並將果核撒至山上,第二天,但見滿山碧綠,果實累累,饑民歡欣鼓舞,爭相摘食。旱魃見百姓不再捱餓, 便伺機報復。一日早晨,突然一陣怪風,將桃花吹到山頂,睜眼看時,一個枯樹般的怪物,對桃花説:“你可向上天禱告,保全我命,莫佑蒼生,山上樹木即可枯死,如此你可無事,不然你將化為塵埃”。桃花義正詞嚴:“如果我一人性命可換回千萬蒼生,那 我也死得其所。”言畢,隨變成一堆桃紅色砂礫。禾苗見妻子已死,失聲痛哭,百姓們聽到哭聲都來探問,禾苗告知桃花捨身救民的事,大家即跪拜桃花救命之恩。從此山上的樹稱為桃樹,山名也稱桃花山了。 [20] 

桃花山禾苗傳説版本二

很早以前,桃花山不叫桃花山。山下有一禾姓人家,夫妻49歲得一子,甚為疼愛,取名禾苗。禾苗12歲,父親因病離世。母親也百病纏身,終日卧牀不起。禾苗每日上山拾柴艱難度日。四年過去了,母親的病不見好轉,日子過得更加艱難。深秋的一天,禾苗在山上拾柴,到天黑還未拾夠一擔柴,又餓又累。正在着急時,忽見一白髮老翁至,説道:“孩兒莫怕,我乃此處山神,每日見你上山拾柴,為你的勤勞和孝順所感動,特來助你!明日傍晚,此山南面有一洞門開,洞內有金銀,可盡取。切記,切勿貪多,切記洞門只開半柱香時辰”。言畢老翁不見了蹤跡。禾苗記之,至二日,禾苗上南山拾柴,日沉時分,忽一聲巨響,山腰間現出一圓洞,洞裏有金光。禾苗徑直入洞內,內如白晝,遍地閃閃發亮的石頭,和許多幹柴。獨沒有仙人所説的金銀財寶,禾苗不及細想,撿了幾塊好看的石頭和一擔柴禾,出了洞門,剛一出門,洞便沒有了,禾苗驚之。是日天明,禾苗起來一看,不禁驚喜萬分。他拿來的石頭竟變成了金條、金磚,柴禾變成了桃枝。於是禾苗將桃枝栽種到山坡上,每天澆水,至第二年,樹上開滿了鮮豔的桃花,散發出醉人的香味。沒幾年,山上長滿了桃樹,人們把這山叫桃花山。 [29] 

桃花山觀音菩薩傳説

在很久以前,觀世音菩薩以普救眾生,從普陀山來到桃花山。不多久,如來佛也來到桃花山,二仙相見非常高興,只是一男一女吃住不方便。如來佛叫太上老君暫挖一洞居住,觀音菩薩和桃花女住在一起,他自己修一點住下招收佛徒,故先有如來殿,後有藥師殿,再有會寧縣之説。太上老君在半山中挖了一洞,取名為老君洞,挖時因用力太大,直通到了張城堡。桃花女受觀音菩薩之命,在遍山種植桃樹,為王母娘娘在蟠桃會上貢獻仙桃,就取名為桃花山。 [18] 

桃花山黑池龍神救駕乾隆傳説

山有靈泉洞,據《袖珍中國地圖全國古蹟名勝志略》記載,洞中有甘露泉,左泉水苦,右泉水甜,相距僅數步,不涸不溢,可醫百病。民間謂北泉曰黑池,相傳乾隆皇帝曾西巡隴西,路途落水遇險,為一黑臉壯漢所救,問之,曰:桃花山黑池龍王。乾隆醒後差人尋訪,果於會寧得此山,遂賜“恩關澤溥”之匾額。 [3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