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寧八景

鎖定
會寧八景即甘肅省會寧縣境內八大景色。均出自1994版《會寧縣誌》。有舊八景和新八景之説,“舊八景”產生於明代。“新八景”產生年代無考。 [1] 
舊八景即:萬壽晨鐘、雪山積玉、硝岸堆銀、連城夕照、屈吳晴嵐、黑池靈湫、桃花豔嶺、九泉春水等八景。
新八景即:會師名園、桃嶺流丹、香林翠峯、東山疊翠、古驛平疇、米峽鎖波、明心故居、侯川秀野等八景。 [1] 
中文名
會寧八景
定    義
會寧縣的八大景觀
地理位置
甘肅省會寧縣境內

會寧八景會寧舊八景

早在明代,會寧即有“八景”之説法。即萬壽晨鐘、雪山積玉、硝岸堆銀、連城夕照、屈吳晴嵐、黑池靈湫、桃花豔嶺、九泉春水等八景。
明、清兩代贊詠“八景”的詩作不少。據舊《會寧縣誌》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會寧教諭張才(浙江人)作《會寧八景》七律一首;
明代成化年間,會寧舉人張拱端作《會寧八景》七律八首。詩曰:萬壽鐘鳴午夜曉,連城堞照夕陽天。屈吳掛日嵐光霽,桃嶺舒花翠色豔。雲暗雪飛山積玉,月明硝映岸堆鉛。黑池龍噴靈湫雨,春水時添九竅泉。
清代道光年間,會寧知縣徐敬作《會寧八景次前志張拱端韻》七律八首,僅將張拱端所作七律抄錄於各景之後。 [1] 

會寧八景萬壽晨鐘

靖康鐵鐘
靖康鐵鐘(2張)
萬壽晨鐘的鐘的前身是靖康鐵鐘 [2]  ,該鐘是秦州甘泉堡(今會寧縣翟所鄉西寧古城)行香寺古鐘,鑄造於北宋末年的靖康元年(1126年),在會寧古西寧城放置了385年。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被三邊總制張泰運往固原,懸掛於固原鐘鼓樓,現存於固原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至今在固原放置了501年。鍾高2.36米,口徑1.7米,重約7噸。鐘體分3排8行24塊,全鍾鑄有銘文436字及各種圖案,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後明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陝西涇陽人陳侃、陳世金2人鑄造,周長5米,直徑1.7米,高2.5米,重約5噸。其聲清脆洪亮,數里可聞。懸掛鐵鐘於縣城萬壽寺鐘樓,1958年大鍊鋼鐵時砸毀。 [3] 
詩曰:寺依青山夜閣虛,曉鐘聲動疾還徐。松邊夢鶴驚飛處,潭底潛龍起蟄初。半壁殘輝林月墜,一天微影海霞舒。老僧初定尤危坐,厭聽輪蹄過竹居。 [1] 

會寧八景雪山積玉

雪山積玉
雪山積玉(1張)
指冬季山區雪景,銀光閃耀,如堆銀積玉。據清道光十一年所纂之《會寧縣誌》記載:雪山,縣北三百六十里。來自西域,經靖遠至縣界而集,起伏蜿蜒,西距黃河,層巒橫峙,盛暑積雪不消。蓋天限北狄,為一方遠鎮。
詩曰:六月飛雪朔風寒,咫尺雲山作玉團。雍伯漫勞當日種,卞和空抱此生嘆。無憑雕琢供清玩,有待消融濟旱乾。塵慮不生詩骨爽,令人終日倚樓看。 [1] 

會寧八景硝岸堆銀

硝岸堆銀
硝岸堆銀(5張)
甘溝驛鎮硝溝坪,藴藏芒硝,裸露地表,遠望白色閃灼,猶若堆銀。
詩曰:萬物都歸大化鈞,山根飛屑白如銀。藥籠收去堪醫世,國賦徵來豈厲民。積雪不消餘谷口,長鏟爭荷滿河濱。憑誰受得純陽術,只煉成真廣濟貧。 [1] 

會寧八景連城夕照

連城夕照
連城夕照(2張)
西寧城遺址,東中西三城相連,故稱“三連城”。每當夕陽餘輝映照之際,形成斜照峽一抹紅。
詩曰:百雉連城一望賒,曦輪轉影又西斜。空虛斷靄歸行客,古木寒煙集亂鴉。天際光陰須愛惜,人間興廢莫諮嗟。琴堂吏散多閒趣,坐對遙岑看落花。 [1] 

會寧八景屈吳晴嵐

屈吳晴嵐
屈吳晴嵐(6張)
縣城北180公里以外有屈吳山,歷史上曾靖遠會寧兩縣所轄。山上植被繁茂,樹多草盛。天氣晴朗時,嵐煙瑞靄,山色秀麗。
詩曰:突兀峯巒勢向東,每看嵐氣鬱葱葱。春前未雨和煙白,秋後將晴旁日紅。隔斷囂塵清入簟,移來圖畫映簾櫳。有時繚繞隨風起,化作祥雲滿碧空。 [1] 

會寧八景黑池靈湫

黑池靈湫
黑池靈湫(4張)
據道光十一年知縣畢光堯纂修《會寧縣誌》卷之二《輿地志·山川》載:金龍峪,縣北一百八十里,有黑池靈湫。
詩曰:石竇飛來半畝寬,黑雲深處有龍蟠。添流不藉三春雨,潤物能蘇九夏幹。游泳魚蝦憐浪靜,迴翔鷗鷺怯波寒。居民墾禱靈湫雨,頓覺甘霖沛澤漫。 [1] 

會寧八景桃花豔嶺

桃花豔嶺
桃花豔嶺(4張)
縣城旁之桃花山,山嶺拔地而起,海拔1944米。山起三峯,中峯突起,兩翼環抱,山體赤若桃花綻紅,故稱桃花山。
詩曰:桃花高嶺隔林坰,不逐羣山送遠青。豔骨何年經劫火,炎光終夜逼文星。重重赭樹迷樵徑,邈邈紅泉繞客亭。自是平生多逸緻,結茅來對錦雲屏。 [1] 

會寧八景九泉春水

九泉春水
九泉春水(1張)
鐵木山之九眼泉,溢泛醴泉,水質甘冽,春水涓涓,四季長流。
詩曰:一色寒泉九竅幽,春來合派似川流。迎風細細生鯨甲,映日溶溶漾鴨頭。時泛落花歸別澗,更隨甘雨入平疇。呼童汲取澄清處,閒煮芸芽破客愁。 [1] 

會寧八景會寧新八景

會寧新八景,即:會師名園、桃嶺流丹、香林翠峯、東山疊翠、古驛平疇、米峽鎖波、明心故居、侯川秀野等八景。 [1] 

會寧八景會師名園

會師名園
會師名園(6張)
會師園位於縣城西門內,歷史上稱文廟廣場,50年代改稱四幹會,成為全縣大型集會場所。1986年,紀念三大主力紅軍會師50週年時,以原有會師遺址為基礎,新建會師紀念塔。正式命名為會師園。全園佔地18975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
新建的會師紀念塔,三塔環抱,巍峨矗立,既體現了經過艱苦卓越長征的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又表達了全縣人民對紅軍的緬懷軔紀念。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使其更為二陸觀。
園西南角之會師樓,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989年重修。下為磚砌拱型城門,原稱“西津門”。上為兩層飛檐木樓,高7米。兩側各保留47米城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紀念紅軍在此會師,分別改稱會師門和會師樓。會師樓與紀念塔遙相呼應,成為會師園的主體建築。
紀念塔後的紅軍會師聯歡會舊址,原系建於明代弘治年間的文廟大成殿。1936年10月10日紅一、四方面軍曾在此舉行會師聯歡會。1986年在原地墊高照原貌修葺一新,飛檐翹角,紅柱綠瓦。殿內陳列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革命文物和領導人手跡,再現紅軍會師前後的壯麗情景。
北側和西側新建歷史文物陳列館、“老年之家”。組成佈局合理、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築羣體。園內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進館能接受傳統教育,登塔可眺望縣城全貌,成為人們旅遊、瞻仰的重要名勝。 [1] 

會寧八景桃嶺流丹

桃嶺流丹
桃嶺流丹(4張)
桃花山聳立縣城東側,《山海經》載:“……其色紅潤如桃,因以得名”。山上原建有“羅羅王塔”和60多處廟宇,為宋元古剎,至“文革”中全部毀圮。桃花山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綠化區,大力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現已樹木葱蘢,綠草如茵。1986年開始重修廟宇、亭閣等5座。新修七樓四柱牌樓式山門,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桃花山”匾額鑲嵌其上,山門高敞華麗,題字端莊道勁。近年來恢復六月十九廟會,會期4天,萬人雲集,熱鬧異常。主峯海拔1944米處,建有氣象站和廣播電視轉播台。廣播電視轉播台為仿古建築,起槍翹角,碧瓦紅牆,古樸典雅。大門上方懸掛由省廣播電視廳總工程師何謐書寫的“無遠弗屆”匾額,兩旁雕刻“無蹤無影波轉人間傳真理,有聲有色光照天下頌中華”楹聯,由何謐撰文,書法家朱德折書寫。遠望今日桃花山,形似碩桃,顏若流丹,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四方遊客。 [1] 

會寧八景香林翠峯

香林翠峯
香林翠峯(2張)
香林山即鐵木山,宋代稱鐵毛山,後訛傳為鐵木山,在縣城西北70公里漢岔鄉和頭寨子鄉交界處主峯海撥2404米,為會寧境內最高點;山脈延綿28公里左右。主峯頂部為會寧境內僅存的一片天然次生林,面積約330餘畝;沿次生林下緣,國營鐵木山林場和附近社隊營造人工林7800多畝;植被覆蓋較好。香林山孤峯獨秀,像一頂翠冠,突兀千峯萬巒之間,雄踞崇山峻嶺之上,給會寧旱原平添一分秀色。主峯北麓建有廟宇多座,元代大德四年(1300年)開山始建,明、清最盛,為周圍百里內較大的佛教活動場地。每年六月十九日廟會,會寧、定西、榆中、通渭、靖遠幾縣信徒來此燒香拜佛。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甚至四川峨嵋山僧侶也來朝山膜拜。60年代,廟宇漸被拆除,廟會停止;80年代,復修廟宇,廟會又興盛起來,且規模空前。 [1] 
鐵木山南麓山腰之瓦窯岔、山腳之八眼泉,有優質天然礦泉水,清涼甘冽,羣眾視為“神水”,取來治病;西南坡10餘里處之牛門洞,1920年以來出土大量彩陶壺、甕、罐、缽、盆等,屬甘肅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類型,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牛門洞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國道319線(宜蘭公路)似銀鏈纏繞鐵木山腰,縣道馬巉公路、鄉道四馬公路均經鐵木山而過,交通方便;服務行業亦有發展;有關部門正加緊開發鐵木山旅遊事業。 [1] 

會寧八景東山疊翠

東山疊翠
東山疊翠(3張)
縣城東山,原為荒山禿嶺。民國時期,開始栽植少量榆、柳、槐、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列為城區綠化重點,由東山林場管理,職工、師生、居民義務植樹。後提北川渠水澆灌樹木,綠化效益顯著。現成活楊、榆、杏、松、柏等樹木8萬餘株,檸條22萬餘叢,覆蓋面積3000多畝。春季杏花綻紅,雲霞一片;夏日綠樹成蔭,層層疊翠;秋天霜染杏葉,漫山紅遍;冬時松柏映雪,山色紫黛。山腰建有中波廣播轉播台,亭閣式仿古建築給東山增添新的景觀。東山已成縣城羣眾晨練、暮遊、消夏、休憩的良好場所。 [1] 

會寧八景古驛平疇

古驛平疇
古驛平疇(14張)
古驛郭城,系明正統五年(1440年)所建驛城;內設驛站,現為郭城驛鎮政府駐地。驛西北5裏許,有北宋元符年間所築郭蝦蟆城(郭蝦蟆城遺址)。金亡後,元帥郭蝦蟆守孤城抗元3年,舉家自焚,死節於此,因此得名。驛站所在川區稱郭城川,位於會寧北部,祖厲河下游。川東西最寬處約3公里,南北長38公里,海拔1497米至1614米。包括郭城驛、河畔兩鄉91個合作社,有川地、坪台地7.33萬畝。川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但氣候乾旱,年均降水量312.8毫米。70年代,建成靖會電灌工程,從45公里外提引滔滔黃河水灌溉其川。發展水澆地6.25萬畝,糧食畝產由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田、林、路、渠配套完善,農、牧、副、鄉鎮企業有長足發展:如今郭城川沃野百里,平疇千頃,渠道如織,公路似網,綠樹成蔭,麥浪翻滾,瓜菜滿園,梨果飄香,宛如一塊綠寶石,鑲嵌在祖厲河畔,夏景秋色,堪稱北國江南。古驛平疇,不僅是會寧的米糧川、瓜果鄉,而且成為會寧一大景觀。 [1] 

會寧八景米峽鎖波

米峽鎖波
米峽鎖波(3張)
1972年建成的米家峽水庫,位於縣城南35公里之華家嶺北麓崇山峻嶺間。庫容450萬立方米,蓄水面1平方公里左右。灌溉5000多畝,養魚數萬尾。植被好,水源豐,淤積慢,效益高。巨型大壩鎖住高峽流水,登臨壩頂,近看:白楊伴綠柳,碧水映翠峯,紅魚翔淺底,紫燕舞長空,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遠聞:歌聲共笑語,犬吠和雞鳴,牛羊叫哞哞,飛車響轔轔,農家歡曲,不絕於耳。啓閘泄水,飛流直下,銀瀑噴霧,濤聲迴盪,蔚為壯觀。 [1] 

會寧八景明心故居

明心故居
明心故居(2張)
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馬明心故居(關川道堂),位於縣城西北86公里之頭寨子鎮馬家堡村。馬明心,祖籍甘肅武都,清乾隆時期,從麥加朝聖回國後,在青海、甘肅等地傳教,後定居馬家堡。故居在馬家堡村西北、關川河東岸之崖坎上。兩孔窯洞,坐東向西,平行並列。窯深10.5米,寬3.1米。門前崖面用青磚砌就,並以磚刻裝飾。北側窯門兩旁刻:“古莊思遠祖;靜室諷遺經”對聯。長期以來,鄰近各縣回族羣眾在三月二十七日馬明心遇難日來此地誦經禮拜。80年代,當地回族羣眾,闢闊院落,維修古窯,神樹栽花,美化環境,成經常性禮拜場所。人到此,滿目古柏翠綠,鮮花盛開,頓覺幽雅清靜,莊重肅穆。 [1] 

會寧八景侯川秀野

侯川秀野
侯川秀野(3張)
縣城東南33公里之侯家川,川長約2.5公里,西、北、東三面以華家嶺山樑為屏障,國道西蘭公路蜿蜒其間;省道靖天公路沿川而過,交通極為便利;境內侯川河縱貫全川,有侯川、沙溝兩座水庫,水澆地700畝,灌溉條件甚優。當川的李家古堡,佔地15畝,系全縣之首。堡內果樹密佈,牡丹盛開,為侯川中學校園。整個川道阡陌縱橫,楊柳成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置身其間,似入江南水鄉。 [1] 
參考資料
  • 1.    會寧縣誌編委會編.《會寧縣誌》.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889-895
  • 2.    教育講稿:輝煌的固原古城—寧夏固原博物館官方網站  .寧夏固原博物館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0-07-02]
  • 3.    民國張維《隴右金石錄》卷三《宋〈上〉》:“此鍾早佚,惟今萬壽寺有明時巨鍾,鍾文有:縣始於宋靖康元年(1126年),前有故城為甘泉堡,彼時學政任晟等協集官民,鑄造古鐘,城廢,遺堡內。重萬斤,洪大高厚,朝夕擊扣,聲馳百里。正德六年(1511年)總制張公巡撫固原,取載是衞,鎮存鏤空。至嘉靖六年(1527年),乃鑄新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