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烈

(粵軍第十一師原師長)

鎖定
林烈(1886-1944),字捷之,今高要市祿步鎮北根村人。青年時在肇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參加廣東新軍隨軍北伐。民國元年 (1912年)2月,任步隊第二協參軍之職。北伐軍解散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宜學校深造,畢業後留校任軍事教官。當時,廣東學員張發奎、餘漢謀、李漢魂、鄧光龍等在該校深造,後來成為高級將領。民國5年 (1916年)離保定回粵任教官和營、團長等職務。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尊稱他為“團長公”。1920年,奉孫中山之令率兵西進,驅趕桂軍,一舉攻克梧州,繼挺進百色、百隘等腹地,所向披靡。1921年,晉升為粵軍第十一師師長,授中將軍銜,兼管獨立旅,鎮守惠州飛鵝嶺要隘。1922年6月轉香港隱居。後悉餘漢謀軍部移師江西,才於1930年找餘求助,出任贛南政務處副處長和贛縣縣長。1936年,奉調南澳縣任縣長。1944年病故。 [1] 
中文名
林烈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目錄

林烈人物生平

林烈(1886~1944),字捷之,原籍高要,在市內建有自住屋“韜園”。青年時在愛國思想的陶冶下於肇慶參加同盟會,為同盟會肇慶支部會員。 [2] 
1911 年,林烈隨廣東新軍二團統帶隆世儲部參加北伐,與清軍作戰。翌年,隆世儲團在南京改編為第四軍獨立旅,隨軍北伐的肇慶同盟會員林烈、陳子忠、馮祝萬、黃範一、呂鑑周等被委派為該旅的軍事委員。不久林烈調張我權旅當參謀。同年,廣東北伐軍解散,林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與李濟深伍觀淇等同期同學。畢業後,林烈留校任助教,後為教官,與抗戰期間在肇慶任高要縣長的張虞韶為同事,同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四期的軍事教官。因此該兩期廣東籍保定軍官學校入伍生張發奎、黃琪翔、餘漢謀、李漢魂、鄧龍光、黃鎮球等與林烈有師生之誼。 [2] 
民國 5年(1916 年),林烈從保定軍校返粵,在陳炯明部任營、團長,備受陳的器重。民國9年兩廣軍閥混戰,林烈率所部西上,驅逐盤踞粵西桂東的廣西軍閥沈鴻英、林虎、馬濟等,直指百色、百隘等腹地。民國11年回師廣東,授中將銜。12月2日至12 月16日任高要縣長。民國12年,林烈受陳炯明命任熊略的第五軍第十一師師長,指揮羅獻祥獨立旅守惠州飛鵝嶺。陳炯明被東征軍擊潰後,林烈寄居香島賦閒。民國 25 年出任南澳縣長。次年抗戰爆發,南澳在日軍襲擾下,危如累卵。林烈曾以師生關係要求駐汕的155師師長李漢魂支援,得李撥步槍100支,手榴彈100枚,組織自衞隊一箇中隊自守。及後省調保安營一個營進島駐防、自衞隊及保安營紀律渙散,日軍以海空優勢,出動兵艦26 艘,水上飛機12架,汽艇60餘艘輪翻對南澳島施行疲勞襲擊。 [2] 
民國27 年(1938年)日軍登陸,南澳失陷。林烈適足疾不良於行,抱病從蔗林逃出,輾轉到潮安向廣東五區專員胡銘藻述職,為157師扣留會審。後解廣東省政府、軍總部裁決,林被釋回肇慶故居“韜園”療養。林烈回到肇慶後,曾在祿步圩開闢新圩,整頓舊圩市場,並將集市收入全部撥充祿文中學為辦學經費。日軍進犯西江時,林烈以省參議名義,將包公祠之大藤鼓、古銅鼎、錫香案等運至祿步廟校貯藏。 [2] 
民國33 年(1944 年)肇慶淪陷,日軍多次到林烈寓所“韜園”誘其出來當傀儡。林秉持民族氣節,為避日寇逼迫,逃入山中,因年老體衰,疲於奔命,病死祿步田坑村。 [2] 
參考資料
  • 1.    林烈  .肇慶地情網.2009-11-11[引用日期2012-06-26]
  • 2.    肇慶市端州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肇慶市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96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