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干人

鎖定
東干族(俄語:Дунгане Dungane,也稱Tungani),指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及甘肅的回族後裔。東干族人認為自己與中國回族同源,稱呼自己為回回(東干語:Хуэйзў Huejzw),1942年蘇聯以“東干”一詞為這支民族命名。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人口約10萬,在各中亞國家屬少數民族
東干族在哈薩克斯坦有36,900人(1999年),吉爾吉斯斯坦有51,766人(1999年),俄羅斯有801人(2002年)。2010年人數約112426人,分為兩支:一支為陝西東干人,約42404人;一支為甘肅東干人,約51132人,其餘散居在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國。東干族人大多分散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也有一些東干人社區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溝鄉(Ырдык)、奧什州
中文名
東干人
外文名
Дунгане, Dungani, Tungani
分    佈
中亞
語    種
漢語的陝甘方言(漢藏語系)、東干語
人口數量
12萬餘
祖    先
陝甘穆斯林

東干人發展歷史

東干族作為回族的分支,清代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的回族反對清政府統治,意圖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發動武裝暴動,後因暴動失敗從中國逃亡至中亞。 [2]  其中以兩次遷移最為龐大。白彥虎(1830年 [7]  —1882年)於1862年—1870年以“反清保回”為口號起事,後被左宗棠擊潰,其中一支回軍逃至當時俄國七河地區;其後,1880年代,俄國政府將其侵佔的伊犁地區交還中國,大批迴族人陸續遷入俄國境內,兩次遷徙近萬餘人。經過百多年融合,這批迴族人的後代已成為多箇中亞國家的民族一員。
東干人嫁娶風俗 東干人嫁娶風俗 [1]
19世紀,“東干”一詞被俄羅斯人借用,1830年代,英國與德國開始用“東干”稱呼新疆回族。
1835年,歐洲人James Prinsep記錄他們生活於中國的韃靼里亞(新疆)。
1837年,俄國人在奧倫堡見到他們的商隊。奧斯曼帝國時代的歷史學家Abdul Aziz將東干族分為中國境內的東干族以及定居在俄屬突厥斯坦(原蘇聯中亞地區)和中屬新疆的東干族,並提到東干族在北京擁有17座清真寺
俄國人認為東干族有三個來源:
1、第一批在1878年,馬鬱素夫率領下由甘肅狄道州前住吉爾吉斯東方卡拉科爾,有1180人。
2、第二批在白彥虎率領下前往哈薩克江布爾州與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一帶,有3314人。
3、第三批有1000人,在馬大老爺率領下由吐魯番前往吉爾吉斯斯坦奧什

東干人族名探討

一説“東干”一詞源自突厥語qurup qalghan(意為“定居者”)或donan(意為“回來”),是突厥人、塔吉克人與俄羅斯人對中亞地區與中國境內回族的稱呼。亦有流行説法指百年前回族遷入中亞時,被問到他們從哪裏來,他們説“東岸”(甘肅東邊、汾河東邊),從此東干成為這個回族分支的稱呼(也有敦煌與潼關之意)。
但在陝甘回變之前數百年,中亞的塔吉克人和突厥人已經開始用“東干”一詞稱呼中國境內的回族。例如,17世紀來自中亞布哈拉白山派宗教首領瑪木特·玉素布就曾經告知其門徒要讓明朝境內的“東干族”皈依蘇菲派。因此將“東干”與“東岸”或“東甘”等説法並不被國際學界廣泛認可。
東干人的各國名稱
漢語
東干語
俄語
羅馬化
小兒經
塔吉克語
吉爾吉斯語
回族
хуэйзў
дунгане
Huejzw‎
حُوِ ذَو‎
Ҳусейн
хуэй

東干人人口分佈

中亞東干人與吉爾吉斯、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等民族居民混居。主要生活在3箇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截止2010年,東干人人口約112426人,分為兩支:一支為陝西東干人,住在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馬山青鎮、朔爾一提別鎮與奧克提亞勃爾集體農莊,約42404人。一支為甘肅籍東干人,住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德魯日巴集體農莊與米糧樊鎮,約51132人,俄羅斯境內有1651人,其餘散居在烏茲別克斯坦和阿拉木圖比什凱克等城市。農村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城市中有些是工人和知識分子。
中亞東干族總人口約有115000人,這一數字與東干族剛剛定居中亞的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10倍。

東干人吉爾吉斯斯坦

而據1999年人口普查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東干族人口為51766人,85%分佈在楚河州,楚河州和比什凱克市的東干族人口是東干族人口總數的91%。另外一些地區的情況是:伊塞克湖州(主要是伊爾德克東幹鄉與州府卡拉科爾)有2948人,佔東幹族人口總數的5.7%。—也就是説,東干族人口的97%生活在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州。此外,奧什州東干族人口為742人(佔東幹族人口總數的1.4%),—納倫州東干族人口為399人(佔0.8%)。米糧川(Milyanfan)鄉是吉爾吉斯坦楚河州一個東干族鄉。
據最近的官方人口統計:2015年底,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族有66140人,佔其國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數第4位。

東干人哈薩克斯坦

而據1999年人口普查統計,東干族—在哈薩克斯坦為—36900人。
哈薩克斯坦東干族人口的最新統計於2014年,有62000人,低於該國人口的0.1%。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庫爾岱縣的幾個東干鄉村和縣城,聚集着哈國7成以上的東干人、約5.3萬人,大多是陝西籍回族後裔。 [3] 

東干人烏茲別克斯坦

沒有關於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族人口的統計數字,但估計不會多於25000人。
回族家庭
總人口
11萬
分佈地區
-
哈薩克斯坦(1999年)
36900
吉爾吉斯斯坦(1999年)
51766
俄羅斯(2002年)
801
語言
東干語、俄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相關種族
回族

東干人語言文字

東干族使用漢語,系中國漢語北方方言中的陝西方言與甘肅方言的混合,現代東干書面語言是以甘肅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甘肅方言的語音為標準語音,以20世紀40—80年代東干族作家創作的東干語文學作品為標準語法規範的現代語言。甘肅方言被廣泛應用於廣播、電視及學校。
東干人的語言還保留着古漢語的説法“衙門”、“大人”、“衙役”、“學堂”、“使喚”、“路數”、“營生”,這是東干人每天都要説的詞。他們稱總統為“皇上”或“皇帝”,稱商店為“鋪子”,稱銀行為“錢莊子”,稱貨幣為“貼子”,稱朋友為“聯手”,稱理髮師為“待詔”,把“簽名”叫“畫押”,把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等等。
東干族語言中中有不少阿拉伯語波斯語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r]音的藉詞,所以,在其語音系統中多增加了一個顫音[r]音位。東干語有三個聲調,在東干文字上不表示出來。東干語與普通話相比,還有不少差別。例如東干語名詞中有“數”的語法範疇,名詞通常在其後加上附加成分-mu表示“們”,在普通話中“們”只能加在表示人的名詞後面,但在東干語中,表示物的名詞後也可以加-mu(們)。另外,在普通話中沒有那麼多的俄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藉詞,但在東干語中卻有許多。
東干語適用地區 東干語適用地區
東干人早先多不識字,只有少數人能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小經”,以後又用過拉丁字母,1953年以後,推廣使用一種以西裏爾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並用這種文字刊印報紙、教科書及其他書籍。
由於生存需要和受教育的結果,使這個原本操用單語的民族羣體漸變成了一個多數人能夠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雙語民族,並且由於語言環境和教育的原因,部分東干族丟失了自己的母語而轉用其它民族的語言。同時,雙語化進程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凸顯出來,又使東干族認為東干語這一從語言學特徵上講的是漢語西北方言特殊變體的語言就是東干族(回族)自己的民族語言,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語言觀。
由於與其他民族雜居,中年人均能講流利的俄語,有的通用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烏茲別克語

東干人宗教信仰

東干人信仰伊斯蘭教,最初移居俄國時,遜尼派的陝西籍回民與蘇菲派門宦的甘肅籍回民各行其是,以後逐漸趨同。現均屬遜尼派,信仰虔誠,遵守哈乃斐學派教法。
白彥虎在世時,東干人即在七河地區修建了40多所清真寺,均為中國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生孩子後請阿訇取經名。生活中嚴格禁酒,不食禽鳥飛魚類,嚴禁吃豬肉。清真寺的阿訇有東干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他們在羣眾中普遍受到尊敬。東干人的名字男性一般為哈桑、阿卜杜拉,女的為法蒂瑪等。姓氏則以“馬”為主,按照中亞人習慣,男的稱阿卜杜拉·馬基耶夫,女的稱法蒂瑪·馬基耶娃。

東干人文化

當代東干人的文化相當發達,出現一些著名的東干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蘇維埃東干史綱》、《現代東干語詞彙統計、後綴統計與計量單位的語法特點》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國際學術界已將東干人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進行考察研究。

東干人風俗習慣

東干人生活習慣

100多年來,東干人既能與周圍的穆斯林民族友好相處,適應當地的一些穆斯林風土民情,又能將中國回族文化中的習俗、語言保留下來。如喜食麪食,仍用筷子吃飯,食品也保留原來名稱,如蓮花白、黃瓜、涼粉滷麪、面片兒、饃饃、胡椒等。大多數東干人都講東干語(即漢語),語調中仍有純樸濃重的陝西、甘肅方言和一些北方漢語成分。結婚時講究嫁妝、彩禮鬧新房
東干人在他們的聚居區建造了一些清真寺,有的仍然是中國式建築。東干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帶花紋的圓形小帽,婦女多戴白色蓋頭或頭巾,有的老年婦女還喜歡扎腿帶子。在婚禮或喜慶的日子裏,中青年男子多穿西服或上衣,套一件黑色馬甲。婦女多穿下腋開襟繡着花邊的旗袍或連衣裙,喜歡穿繡花鞋,喜歡戴金銀手飾,如戒指、耳墜、手鐲、項鍊以及胸花等。 [4] 
新郎身上批的兩個大紅繡球 新郎身上批的兩個大紅繡球
在早期,結婚時新郎一律穿藍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上插紅花,肩披紅綢,屬典型晚清時期新郎打扮,後來改為西裝禮帽。但是新娘仍然梳燕燕頭,戴上假髮套,插上金銀首飾和各色的絹花。身穿繡花大襟長袍,配一方大披肩,褲腿綁帶上繫着銀鈴,腳登繡花鞋,手裏拿一塊大花帕子,始終保持着清代打扮。東干人結婚時還要耍公婆,在新郎家父母的臉上抹上紅顏色,讓前來祝賀的人任意取樂。這很像中國陝西、甘肅、寧夏一帶回族的結婚習俗。東干人在中亞地區使用東干語、俄語或其他語言,對外交際多使用俄語或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對內使用東干語。東干語其實就是中國陝西、甘肅、寧夏一帶西北方言中的中原官話關中片隴中片)。東干語內部有陝西話和甘肅話之分。東干語的標準語是甘肅話口語。東干族的文學可分為書面文學和口傳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口傳文學形式非常豐富,有兒歌、口歌兒、口溜兒、猜話、倒口話、曲子、故今等。在這些口傳文學中,尤其是“口歌兒”(裏面主要是諺語),它不僅是東干文學的一種口頭創作,也是中亞東干族勞動人民語言藝術的結晶。它不僅反映了中亞東干族對自然規律、社會事理、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家庭觀念、是非善惡、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藴含着濃郁、多彩的民俗事象 [5] 

東干人特色歌謠

1、中亞的東干人喜歡和睦、熱鬧、快樂的大家庭,重視親情,他們在口歌裏説:
家呢有個三件寶,雞兒叫、狗咬、娃娃吵。
不説不笑,耽擱哩老少。
無事調唆分家沒下場,大鍋呢的飯有味吃的香。
手拉手,攥一把,頭頂兒抹到腳底下。
回回的親,扯扯蔓的根,不掏還罷哩,越掏越深。
東干人保留了中國傳統觀念,喜歡男孩,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如:一兒一女活神仙,無男二女心不甘。
給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女死毀一半,男死連根爛。
老子彈腳,娘陪手,再養女子就是狗。
2、東干人的婚嫁嚴守伊斯蘭教規,男女雙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東干女子一般不外嫁,反對近親結婚,一夫一妻制不太嚴格,有娶小的習慣,如:衣裳帽子攪亂哩,回回嫁哩黑炭黑炭:中亞人對吉爾吉斯人的戲稱,也叫“黑娃子”。哩。
東干人的新娘 東干人的新娘
親上不能結親,親上結親,剁斷筋。
騎驢的腿不閒,娶兩個婆姨的嘴不閒。
一天的謀囊,趕早喝上二兩,一世的謀囊,辦上兩個婆娘。
頭一房當牆,第二房當娘,第三房搭上個闆闆兒供養。
一人娶九妻,不夠哩再娶去。
東於人的婚禮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國“六禮”的傳統,同時有回族的習俗。婚嫁中男方先打發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要有父母的“口喚”。“給話”後要吃“定茶”,送卡利姆,定日子。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裏“坐炕”,靜坐三天,回憶父母的養育之恩。新娘出嫁前一天,與女友在小屋裏或唱或哭,悲嘆分離,東干人叫“少女會”。結婚時男方用花車迎娶,在洞房要請阿訇念“尼卡哈”。晚上青年男女“遭房”耍新娘子。口歌兒裏説:
天上無雲雨不通,地下無媒結不了親。
一家的女兒百家問,抄花子過來搗一棍。
媳婦兒到門前,還得一個老牛牽。
見官司——説散場,見婚事——説成雙。
每一家東干人生活中都離不開茶,早晨、中午、晚上都要喝茶。他們喜歡喝印度紅茶,有時也喝花茶,喜歡喝濃茶。在東干識字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寫道:
天天早上起來哩,各家各户;
先喝茶呢,不吃飯,也不吃肉。
格魯吉亞的太陽,庫拉的浪;
都在茶葉裏頭呢,血咋不旺。
人説心裏悶的慌,濃茶喝上;
壽數能長臉色好,身體強壯。
別的嗜好我沒有,就愛喝茶;
人老幾輩都喝呢,我媽我達。
東干人的口歌兒裏,也有關於喝茶的內容,如:
饃饃不吃茶不喝,心中有話難得説。
喝哩釅茶釅:濃,中國西北方言。就是搔,喝哩淡茶灌尿脬。
從信仰上看,東干族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中亞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他們更虔誠,更謹守教規。口歌中説:
人愛主愛,人不愛主不愛,
人忙主不忙,早晚下一場。
人有曲曲心,安拉有過過路
洗手洗到肘,吃飯送到口。
回回是魚,三天不洗就是驢。
樹迎風呢,財貝迎拜倆拜倆:災難,阿拉伯語藉詞。呢。
東干族人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以禮相伴,他們特別重視倫理觀念,崇尚禮儀,講究“三德十行”,注重鄉情和友誼,羣體意識比較強。口歌中説:
一省一個鄉俗,一城一個禮儀。
讀書要得知識深,學不下禮義不如人。
伸手不打禮行人,出口不罵老年人。
家呢不瞧人,出門沒人問。
不走的路過三遍,不用的人用三遍。
人給人不報恩,在世就是活畜牲。
中亞回族經受了許多痛苦和折磨,也親手創建起了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們相信命相、運氣和洪福,但更相信人定勝天,勤勞致富。口歌中寫道:
運氣命大跟前坐,無運命小跟前過。
時不來,運不通,擔上個扁擔學營生。
鴻運到哩家,扁擔開哩花。
諸葛亮能掐會算,不迭司馬的洪福遮天。
銀錢是英雄身上的垢甲,是多會有命能掙下。
把運氣不要當本事的使。
東干族的喪葬與陝甘寧回族一樣,人死後實行土葬。要請阿訇唸經,過“乜貼”。墳地直着向下挖兩米左右深,向北挖一個長條洞,將埋體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放好,用土塊將門洞砌嚴,把直坑填平,上面堆成一個長條形的墳堆。就像口歌裏所説:
頭往北,腳往南,四十個土塊插的嚴。
東干人的葬禮中,還有“添油”的習俗。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給死者家屬進行幫助。起初是送油,所以叫“添油”,後來改送錢。這在東干口歌裏也得到了反映:
把我好比黃風地呢一盞燈,
燈滅了無有一個添油,撥燈的人。 [6] 
以上東干族口歌裏的民俗事象,不僅反映了中亞回族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也反映了東干人的民俗心理、民俗風尚和民俗文化。如果將這些民俗文化和中國西北地區作一對照,就會發現中亞的東干族雖然和中國相隔甚遠,但是“去國萬里情不改,離鄉百年魂尚存”。儘管在某些方面發生了一定差異,但風俗習慣還是同宗同源的。這對深入研究西北歷史風情、伊斯蘭文化的親和力以及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移民史、華僑史都有着重要的學術意義。

東干人語言

主條目:東干語
東干族使用漢語陝西方言甘肅方言夾雜波斯語詞彙的“東干語”。遷至中亞後,由於受到俄羅斯語言文化的影響,大部分東干人使用夾帶大量波斯語和突厥語詞彙的俄羅斯語

東干人政治

在吉爾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托克馬克,議員索·蓋賽是回族人,他告訴記者,當地議員共31人,其中回族議員6人。

東干人傳媒

東干族早在1930年代已擁有自己的報紙。1932年3月6日東干人創辦首份東干文報紙《東方火星報》,1965年時為紀念十月革命50週年,報紙易名為《十月的旗》,以週報形式發行,1986年再易名為《蘇聯回族報》,1991年蘇聯解體後,變成今天的《回族報》,書寫時仍以斯拉夫字母作為拼音文字

東干人宗教

他們多數被歸類於遜尼派(由於回族遵循正統哈乃斐派教法),但其生活方式仍顯現出許多波斯文化和什葉派的特徵。除此之外,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什葉派教徒(蘇菲門宦,尤以哲合忍耶為眾)。

東干人農業地位

在哈薩克白菜種植裏,東干人的產出佔三分之一。

東干人名人

曼素子·王阿訇:獲得“蘇聯英雄”榮譽的東干族中士。
雅斯爾·十娃子:吉爾吉斯斯坦東干族作家、詩人。
穆合麥·伊瑪佐夫:吉爾吉斯斯坦東干族語言學家、作家。
馬尕子·馬三成:前蘇聯共產革命指揮官、政治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