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岏

鎖定
李岏(1528年/1529年—1547年),字子瞻,又字公友(一説為號),朝鮮王朝第11代國王中宗李懌庶六子,母為熙嬪洪氏,封鳳城君。朝鮮明宗初捲入乙巳士禍而被流放,兩年後受良才驛壁書之變連累而被賜死。朝鮮宣祖時平反,朝鮮英祖時追贈諡號“懿愍”。 [1] 
本    名
李岏
子瞻、公友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日期
1528年(一説1529年)
逝世日期
1547年
爵    位
鳳城君

李岏人物生平

李岏生於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初九日(一説1529年 [12]  ),生母是熙嬪洪氏,外祖父是靖國功臣洪景舟 [2]  長大後娶禮曹正郎鄭惟仁之女,而鄭惟仁的祖父就是中宗朝名相鄭光弼。因此他的母家和妻家都可以説有雄厚的背景。李岏本人也“性頗聰睿”“性行開悟”“幼有美質”,深得父王中宗疼愛,常常置於左右,因此他被認為“異於諸王子”“在諸王子中最為賢明”,可謂鶴立雞羣。 [3-5]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中宗升遐,李岏極其悲痛,看到的人無不讚嘆其誠孝。 [3-4]  世子李峼繼位,是為仁宗。仁宗不僅沒有任何生育,而且多病,難以久坐王位。仁宗無嗣而薨的話,第一順位繼承人就是他的異母嫡弟慶原大君李峘(中宗第二繼妃文定王后所生)。然而,當時朝中已分化為大尹派(仁宗母舅尹任為首)和小尹派(慶原大君母舅尹元老尹元衡為首),大尹派自然不樂見慶原大君接班。於是在仁宗病重期間,仁宗的舅舅尹任私下提出“擇賢之説”,即在宗室中“擇賢而立”,作為仁宗的繼承者。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尹任想立的就是李岏,但李岏在中宗諸子中公認最賢,在“擇賢之説”走漏後成為惹來殺身之禍的禍根。甚至他在中宗喪禮上的悲痛表現,也被懷疑為在尹任指使下博取人心的作秀之舉。 [4] 
尹任還沒來得及將“擇賢而立”的構想付諸實施,仁宗就薨逝了,倉促之間,只能由慶原大君繼位,是為明宗。明宗繼位不久,小尹派首領尹元老先被大尹派攻擊並流放。一個月後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小尹派的尹元衡就通過其妾鄭蘭貞進宮向文定王后控訴尹任的逆謀,於是文定王后下密旨於尹元衡,讓小尹派羣臣於八月二十二日進宮彈劾尹任。八月二十八日,傳旨賜死尹任、柳灌、柳仁淑三臣。 [1]  九月初一日,受到小尹派指使的京畿道觀察使金明胤(洪景舟的女婿)又上書告變,揭發尹任之前想擁立的就是桂林君李瑠,舅甥二人早已勾結,而鳳城君李岏雖然沒有與尹任勾結的跡象,但也可能是尹任想要擁立的對象。 [6]  於是事態擴大化為一場腥風血雨的大獄,尹任的女婿李德應、尹任之妾終伊、尹任之子尹興義、宮人黃頓一、尹任的婢女毛麟等人供認尹任有立鳳城君的想法,並在仁宗病危時試圖讓鳳城君入侍,以便傳位。此後,尹任的另一“擇賢”對象桂林君李瑠(尹任外甥)被凌遲處死,而鳳城君李岏則未被處置。其後小尹派請求處置李岏,文定王后表示尹任的真意是想立李瑠而非李岏,又説李岏是由她撫養的,“視同己出”,拖了整整一年。 [7]  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十二日才將李岏削爵流放江原道蔚珍郡,行至平昌生病,便就地養病,以平昌為配所。 [8-9] 
李岏到平昌後,以為文定王后必然能保全他,便買府田地、營產業,作好了久居的打算。 [3]  文定王后也規定春秋各給米三十石、大豆二十石、綿綢五匹、布十匹以及其他生活物資。 [10]  一年後,發生良才驛壁書之變,小尹派由此斷定尹任餘黨仍在活動,一方面處死宋麟壽、李若冰、林亨秀等人,一方面要求將李岏處死,以斷尹任餘黨的念頭。閏九月十六日,文定王后宣佈“勉從朝廷之議,圍籬安置,使之自處”。 [3]  九天後,李岏在配所接到這個旨意,隨即自盡。死後即恢復官爵,又在小尹派的請求下收回成命。 [11] 

李岏後世紀念

江原道一帶人民都很同情含冤而死的鳳城君李岏,他的棺材被抬離平昌時,百姓“莫不流涕”。後來又有一巫堂自稱李岏魂魄附體,將要還京,於是三陟人設立祠堂來奉祀,後移至江陵和橫城。 [3] 
隆慶四年(1570年),朝鮮宣祖應領議政李浚慶請求,為鳳城君李岏平反,並將成宗庶子景明君之孫李健過繼給李岏為嗣。雍正十年(1732年),朝鮮英祖賜諡“懿愍”。葬於楊州乾川面(今韓國京畿道南楊州市真乾邑)洪景舟家族墓地。 [1] 

李岏人際關係

  • 父親朝鮮中宗李懌 [1] 
  • 母親熙嬪洪氏 [1] 
  • 胞兄:錦原君李嶺 [1] 
  • 妻子:鄭氏(本貫東萊,鄭惟仁之女,鄭光弼曾孫女) [1] 
  • 女兒:李介(1545年—1610年,嫁仁順王后之弟沈忠謙,封貞敬夫人 [12-13] 
  • 養子:李健(1560年—1623年,景明君李忱之孫,安南正李壽煉之子,本為文城副正,1575年出繼後封文城君)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