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品

(南朝梁庾肩吾創作的書法理論著作)

鎖定
庾肩吾(487—553?)字子慎,南陽新野即今河南人,南朝梁代著名的書法評論家文學家,官至度支尚書。他的《書品》,與齊梁的謝赫《古畫品錄》,鍾嶸《詩品》沈約《棋品》等,構成了:“品”文化現象,雖非無源,卻盛極一時,對以後的文藝批評有着極大的影響。
書    名
書品
作    者
庾肩吾
“品”的由來
在書法審美中運用品評的方法,早在王羲之《自論書》中就有了。“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這是一種自我的書法品評,在他人的比較中,顯現出各自的長短優劣來。”庾肩吾用“品”字替代評,論,給了這種審美方法一個最恰當的稱謂,而且按品的及第構建了“上”“中”“下”三大序列,以視優長劣短,打破了以往的時間序列,羊欣,王僧虔,袁昂等,常以書家的前後為序,進行品評。庾肩吾則以優劣為前後。前者以書家為綱,後者以品評為綱。
庾肩吾把漢至齊梁的一百二十三位書法家按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的九品法論列,與九品中正制相類似。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時創立的一種人才選撥制度,所謂“上”“中”“下“源於《論語》把人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之説。《漢書》以善惡道德標準制“九品”《古今人表》。在東漢徵辟,察舉制度下,品評人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獲得優良評語,進可入仕,退為名流,遂為風尚,至魏晉而不衰。東漢品人,重在道德行為,所謂“經明行修”主要依靠宗黨平時對人的長期觀察而得出的一種論斷。曹操重才不重德,唯才是舉使品人標準德才並重,併產生了專以品評人物為務的名士,名士口中的褒貶直接影響到了被品人的仕途進退。名士即為中正的雛形。中正官員的任務是品第人物,從家世,狀,品三方面來給於界定。家世,考察門第出身。狀,具體敍述道德才能。品,是結論性意見。黨錮之禍後,品評人物稍有不慎會帶來“破族屠身”之禍,於是品人的內容轉為人的才性,氣質,風貌,格調,能力等。即轉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品評,而審美創作作為精神世界的直接產物,也很自然地被作為品評的內容和對象了。
書法品評的內容,一品書學淵源師承,這是古代文化學術傳統的關注點之一,劉歆《七略》就是按流派來敍述過去的學術。二品優劣,通過縱橫比較,給予審美價值判斷,“比較”不僅僅是方法,也是一種潛在的思維本能,“品”是在前見基礎上的“品”無前見和前識就不可能生髮“品”的感覺。
所以,庾肩吾《書品》既是前人書法品評經驗積累下的產物,又是“品”文化現象盛行的代表作。